古代皇帝的圣旨和太后的懿旨相冲了 谁的权威更大_皇太后_懿旨_皇帝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古代 圣旨 皇太后 懿旨 皇帝

  对古代圣旨和懿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66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皇太后懿旨和皇帝圣旨,哪一个权威更大?

  “圣旨”顾名思义,是皇帝以诏书的形式发布的政令。清朝皇帝的书面命令有很多种,有诏书、上谕、圣旨。诏书的形式最为正式和规范,一般都是在皇帝登基、大婚以及国家庆典等场合中才会使用的。

  上谕是皇帝自己个人意愿的体现,也是清朝最为常见的一种。皇帝通过上谕的方式乾纲独断,处理国家政务,大臣基本上没有发言权。圣旨是大臣向皇帝提出建议,然后经过同意后下发的一种书面文件,主要体现的是大臣们的意愿。一般像册封、恩赐一类的,大多采用圣旨的方式。

  “懿旨”是指皇太后、皇后发出的命令。清朝有祖制后宫不得干政,因此不管是太后还是皇后所发的懿旨,都不能涉及国家的重大政务,大多都是关于后宫的一些事务。

  后宫不得干政在清朝执行的比较到位,基本上没有出现过后宫乱政和外戚势大的情况。不过,在一些特殊时期,皇太后被迫要走向政治前台,比如康熙继位时,实际掌权的就是孝庄太后。这是因为康熙年幼之故,及至康熙亲政后,孝庄这才退居幕后。

  另一个是慈禧太后,她的性质和孝庄又完全不同。孝庄虽然掌权,但在制度上仍然实行的是四大臣辅政和皇帝听政。而慈禧却打破祖制,首创垂帘听政,这就是明目张胆地侵夺了皇帝的权力。但孝庄和慈禧都是在皇帝年幼不能主政的情况下才走向政治前台的,严格意义上来讲,也算不上后宫干政,她们所发出的命令,必须要以皇帝圣旨为名义,而不能以懿旨的名义发布命令。

  皇太后地位尊贵,清朝诸帝又标榜“以孝治天下”,所以皇帝对皇太后还是十分尊敬的。至于皇后,地位就要低很多,在国家政务乃至家务中都没有发言权。

  事实上,皇太后对国家政务还是有一定的发言权的。在《雍正王朝》中有这么一个桥段,康熙驾崩后,雍正下令让十四阿哥胤禵回京奔丧。胤禵回到京城后,直奔康熙灵堂拒绝向雍正称臣。

  这时,胤禵的生母乌雅氏劝说胤禵向雍正行大礼,而胤禵看了看乌雅氏,说她不过是个皇妃,按国家制度皇妃管不了大将军王,言外之意就是后宫不得干政。随后,雍正便马上尊封乌雅氏为圣母皇太后,胤禵这才跪下向乌雅氏行礼。这里头就透露出一个信息,后宫虽然不能干政,但皇太后似乎有权过问国事。

  皇太后是否能够干政呢?答案是介于可与不可之间,或者说是有限干政。按照大清家法,凡用兵、钱粮、人事、司法等国家大事后宫一律不得参预,通俗地说就是外朝事务皇太后是不能插手的。但是内朝事务,皇太后还是有话语权的。

  内朝的事务大多都是皇帝的家事、私事,也包括皇族宗室的内部事务。既然是皇帝的家事,那么作为长辈的皇太后自然有权过问,长幼有序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奉行孝道的皇帝也必须要听从皇太后。

  不过有些事情又介于国事和家事之间,比如选皇后、册封皇子、公主一类的。以选后来说,皇帝照样要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这一古制。清朝很多皇后尤其是继后,皇帝都是奉皇太后懿旨行事的。

  比如顺治帝废除皇后,孝庄便下懿旨为他选了第二个皇后;再如乾隆嫡后富察氏去世后,皇太后就下懿旨让乾隆立那拉氏为后。还有道光的情况也是这样,几个继后都是皇太后选出来的。

  此外,后宫事务以及宗族内部事务往往也是皇太后做主。总之皇家的家务事皇太后都有权插手,这也从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皇帝的权力,但这种约束十分有限。

  懿旨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被视为最高权力,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权力真空期。比如嘉庆皇帝在热河暴亡,随行的军机大臣们没有找到继位遗诏,后来皇太后发布懿旨,以智亲王旻宁继承大统,即后来的道光皇帝。再如同治皇帝驾崩后,慈禧懿旨:“传懿旨,以上继文宗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即后来的光绪皇帝。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