疽病是什么意思啊(古人为什么会有“疽发背而死”现在还有人得这种病吗)_而死_防治_古代

本文目录

  • 古人为什么会有“疽发背而死”现在还有人得这种病吗
  • 什么是有头疽
  • 下肢生疽是什么病
  • 在古代,为什么很多人都是“疽发背而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病症,都有谁死于这种病症
  • 古代名将得了“背疽”之后,往往难逃一死,它到底是一种什么病
  • 植物急性潰瘍碳疽病用什么药水防治
  • 中国的历史上,古人为何多是“疽发背而死”

古人为什么会有“疽发背而死”现在还有人得这种病吗

背疽又叫背痈,是发生于背部的急性化脓性蜂窝织炎,多由金黄葡萄球菌感染导致的,部分患者可由溶血性链球菌,厌氧菌等感染所引起。简单来说就是病菌入侵。

在我们肉眼看来就是一个慢性的脓腔,在皮肤表面溃破,流脓的过程。

治疗上需要结合患者具体病情给予局部药物治疗,一般要切开排脓引流加抗生素治疗。

^邓通画像

而古人是没有现代医学观念和抗生素的,能有邓通这样的,帮汉文帝吮出脓汁就算好的了。

靠古代的汤药,所谓消肿、去淤、镇痛,其实根本控制不了病菌的繁殖。如果,菌株最终侵入脊髓,从而导致全身败血症,则人痛苦不堪,必死无疑。

所以古人若是长了这个疮之后,治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古代历史上最有名的患背痈的人,其中一个是,项羽的亚父范增;另一个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

^影视剧中徐达形象

古人认为患背疽的人,不能食用蒸鹅。因为鹅肉是发物,疮在肿痛发作的时候,食用鹅肉,是会雪上加霜的。

所以野史里有朱元璋赐蒸鹅,给患了背疽的徐达,借此逼死他的桥段。但那毕竟是野史,是否真有其事,我们也无从去查证。

^影视剧中朱元璋形象

背痈现在还存在,只不过现在人的生活水平、卫生条件、医疗设施都比古人好。所以这种病的患病率也比古人低。

即便患了这种病及时治疗,用对应的抗生素,及时杀死细菌,抑制菌株生长,基本上不太会产生太大的危害。

所以古人“背后长一个疮”就会死亡,还真不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伤口一旦感染,那就是致命的伤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什么是有头疽

有头疽指的就是发生在人体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的疾病,状况和西医里面的痈相似。它的特点是在人体肌肤的局部 在初期皮肤上出现像粟粒一样形状的的脓头,患者会感觉到辛热红肿疼痛,十分容易的向深部以及周围扩散,脓头的数量会相继增多,在受到了破坏之后形状像莲蓬蜂窝。这种情况主要是会出现在中老年患者尤其是消渴病患者比较多见,很容易出现内陷之证。

下肢生疽是什么病

下肢生疽是指发生于股,胫、膝,踝处的疽病,一般早期会有肿痛,位于浅部则红热,位于深部则红热不易见,中期成脓,后期溃破,一般多见于儿童,治疗时初期一般使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患者用夹板固定以减少疼痛和防止病理性骨折,中期生脓后可以及早切开引流,注意消毒消炎,

在古代,为什么很多人都是“疽发背而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病症,都有谁死于这种病症

疽(ju)发背而亡,就是一个毒疮长在后背,后期症状严重,疼痛难忍,有时候由于突然翻身,意外猛烈碰撞毒疮,使毒疮溃烂,剧烈的疼痛会使人死亡。好像在评书里,陷害岳飞的奸相秦桧就是被人暗杀时,虽然没有暗杀成功,但刀掉下来在秦桧后背砍了一道口子,因为当时没有发明青霉素,各种抗生素,消炎药,所以秦桧后背的伤口感染就变成了一个大毒疮,由于秦桧整天干伤天害理的事,一天夜里做恶梦,猛翻身碰破了后背的毒疮,疼痛难忍大叫一声,绝气身亡。

古代医学不发达,中医认为,气血滞塞,毒素沉积就会生成疽,小点的就是疖子,大的就成了毒疮了,如果疽长在脖颈处,皮肤肌肉溃烂,常年不能治愈,就成了砍头疮,脖子只有很少的组织连在脑袋上,万一不小心打个喷嚏,有可能脑袋就掉了,还有长在腮帮子上的,没有好的办法治疗,时间长了,腮帮子上烂出一个大窟窿,吃饭都往外漏!古时候中医只能从调整五脏六腑,扶正祛邪,从根本上来治疗,但是由于见效太慢,很多时候还没见到效果,人就已经没有了,所以当时疽是很可怕的病,好像有好多人就是因为疽而亡的,范增,徐达,努尔哈赤都是这个病去世的,直到有了抗生素,消炎药,这个病才有了治愈的可能。

古代名将得了“背疽”之后,往往难逃一死,它到底是一种什么病

这病我得过,确实凶险!刚开始的时候去看的西医,那个医生不行,搞得后来严重了,后来到我们那里专门的皮肤科老中医那里看,不是莆田系那种骗人的,正儿八经从清朝时候一直就传下来的,医生上药外敷,破开疮头,对里面用药,由于药物对症,杀死病菌,很快就好了!

但是这病会死人的,如果耽搁了的话,感染脊柱神经系统,会造成严重后果。

我是因为治疗及时,并且药物对症。所以没出现什么太大的问题!

但是后背还是留下了一两个硬币大小的疤痕。

现在这医生,还在我们这里中西医院坐诊,每天生意都很好,去挂号,从早上八点走,要等到下午两三四点,也是正常的。

你看,即使过了一两百年,能准确治疗这病的,仍然是稀缺。

配方依然是密不外传。

当然,西医据说也能治,不过要到大医院。

古代,中医没有一个标准的培养体系,而治疗脓疮的,在中医13科里面,又处于不重视的地位,皮肤出问题的,多半是贫贱的人,赚不到什么钱!

古代医生很少专门去学这一科。

所以就是名臣大将,也末必的能够得到及时妥善的治疗。

闹严重了,就治不了。

植物急性潰瘍碳疽病用什么药水防治

植物炭疽病是植物界致病力极强的一大类病害,大部分植物都会受到它的感染,植物炭疽病防治不易,是农民朋友深恶痛绝的一种病害。不过随着近年来农化行业的发展,各种新产品不断涌现,植物炭疽病也得到了一定的防治,那么都有那些药可以对植物炭疽病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呢?

今天主要从三方面来为大家推荐植物炭疽病的防治药剂:经济型作物、蔬菜炭疽病的的防治,水果炭疽病的防治以及花木炭疽病的防治。

首先,对于经济型作物、蔬菜炭疽病的防治,可以选择西姆化工-炭疽专用,对于有黑盘孢目真菌所引起的炭疽病有这十分不错的防治效果,不仅能够起到抑菌、杀菌作用,还可以刺激作物体内多种酶的活性,增强作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作物产量,且低毒高效,对环境友好,十分适合我国国情。

对经济型作物,蔬菜炭疽病防治时,在发病初期用该产品稀释1000-1500倍液喷雾,病情严重可以连喷2-3次,每次用药间隔7-10天,该产品可以与其他农药混用。

其次,对于水果炭疽病的防治,可以选择炭疽全无-咪鲜溴腈菌,现在炭疽病已经对部分防治杀菌剂产生抗性。它具有超强的渗透性,可以直达病源,3-5秒消灭病原菌,其细菌灭杀率超过98%,对于因炭疽病(葡萄、西瓜、柑橘、草莓炭疽病等)而引起的作物矮化、丛枝、畸形、溃疡等症状十分有效,且药效迅速,长期使用也不会产生抗体。

最后,对于花木炭疽病的防治,可以选择嘉博利源-炭特灵,该药剂的药效比普通杀菌剂药效高2-3倍,药效活性也比传统药剂高出五分之一,能够被花木的茎、叶部充分吸收,且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友好,也是该产品的一大亮点。

中国的历史上,古人为何多是“疽发背而死”

在古代典籍中,有许多著名历史人物“疽发背而死”的记载。一个总的规律是,不是古人多死于此病,而是政治人物多死于此病。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史家对真实死因的曲笔书写和模式移借。

这一记述最早出现在《史记》,自此之后,史书提到人物之死时频繁出现这一病因,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能出现在正史列传中的都是一时俊杰,而历史人物失意不得志、怀才不遇、不受重用、骤然败颓是这一疾病的重要前提,成为一种后世史书记载的典范。

《三国演义》第097回《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

却说蜀汉建兴六年秋九月,魏都督曹休被东吴陆逊大破于石亭,车仗马匹,军资器械,并皆罄尽。休惶恐之甚,气忧成病,到洛阳,疽发背而死。魏主曹睿敕令厚葬。

在中医早期典籍《灵枢·痈疽》中称: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

传统中医认为疽痈为脏腑不调所致,五脏不调易生疽,六腑不调易生痈。脏腑不调,感染风寒,血气凝聚成肿块,肿块深且皮厚者为疽,浅且皮薄有泽者为痈。医书《刘涓子•鬼遗方》也云:凡发背,外皮薄为痈,皮坚为疽。

一些恪守风热之说的中医认为皮肤病是由风邪或邪热伤于皮肤肌肉所致。而近代以来,中医西化,认定溃疡的病因包括细菌、真菌、病毒、肿瘤等。

如范增、曹休、徐达、孟浩然等人政治上受了打击后,心情沮丧因而抵抗力下降。本来要不了命的疮疖化脓,这时却引起败血症进而丧命。内生曰疽,外生曰疮。如范增疽发背,大概就是心气拂郁于内,积不得解,发而为疽去世。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又引崔浩云:疽,附骨痈也。古人说养痈遗患。痈因其比较肤浅,危害性不大。与之相比疽则危害性极大,发病后难以治愈,死亡率高。

隋代巢元方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总论》云:疽重於痈,发者多死。同时,经络学家认为,膏肓二穴分位于肩胛内侧,疽发背是谓病透膏肓,乃不治之症。宋人洪适就在《跋痈疽方》说:

疽发背,三尺童子亦知为膏盲之疾。

疽发背而死的诱因很多,古代医学家对此作了探讨,李迅《集验背疽方》归结为五个方面:天行一,瘦弱气滞二,怒气三,肾气虚四,饮法酒、食炙煿物、服丹药热毒五。元人杨清叟在《仙传外科集验方》亦言其源有五:一是天行时气;二是七情内郁;三是体虚外感;四是身热搏于风冷;五是食炙煿、饮法酒、服丹石等热毒。也就是说,天气、情绪、体质及饮食等均可能诱发此病。

据《明史·徐达传》载:十七年,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从历史上的知名人物之死来看,他们背疽而死,都存在忧愤之甚,气郁成病的情况,情绪上波动很大,造成情志内伤而离世。

现代中医综合古代说法,认为,痈疽只是中医的一般外科病,其病因有三:情志内伤,气郁化火所致;房室不节,劳伤精气,以致肾水亏损,火邪炽盛;平素恣食膏梁厚味,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火毒内生。生于背部者名曰“发背”。一大部分,是由糖尿病(消渴病)导致。

历史人物由于某种重大的变故,产生了或愤怒、或悲伤、或忧惧、或惊恐等情绪,使五脏失调发生病变,以疽的形式呈现于背部,并因此丧生。疽发背而死”强调的不是死的结果,而是死前的精神状态。它一方面是对“大怒”、“愤恚”、“忧愤”等抽象情感的具象化描写。
在古代政治风云的变幻与权势转移中,很多著名人物死于此病其实不足为奇。然史家不厌其烦地提及此种病因,往往并非仅为“实录”,而是别有深意。

实际上,类似于足疾,这一疾病折射的是:此人在政治上失势或斗争失败,已经超出了疾病的范畴。

参考文献:

潘务正:《疽发背而死与中国史学传统》,《文史哲》,2016年第6期,第136-145页。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