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日不晒根,口不吞阳,晒根与吞阳是啥意思?有依据吗?_俗语_古代_阳光

在我们现代生活当中的文化作品、影视作品当中,有很多形形色色,非常形象的,老一辈人总结出来的俗语,这些俗语囊括了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到天文地理,小到日常家事,有些俗语到现在都还绽放着真理的光芒。

其中笔者今天要向各位读者介绍的一句俗语叫做日不晒根,口不吞阳,而这句话从古代一直流传到了现代,可见其中包含的道理还是有很多人认同的,那么在这句俗语当中,“晒根”和“吞阳”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两句俗语所讲述的内容又有没有道理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一下。

“日不晒根,口不吞阳”的来历

要提到这句俗语的彻底来源,还是要说一下,古代劳动人民所生活的社会大环境和我们现在的不同,其实古代生活和现在在方方面面都有很多的不同,但是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科技教育完全是两个层次。

在现代基本上每个人都能够接受到初高中教育,而这些最基本的启蒙教育,也教会了我们很多自然界中比较基础的科学常识,但是这些科学常识对于古代劳动人民来说完全是一片空白,他们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基本上是被鬼神崇拜文化所包围的,而古代人民最信奉的就是当时的风水文化。

展开全文

因为经济生产和教育条件有限,古代劳动人民对于自己自身以及周围环境的认识是非常基础,甚至是非常蒙昧的,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农事和传宗接代,而日常生产生活当中最重要的一环,也包括建筑。

在风水学盛行的那个时代,建筑风水学就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学说,而在当时的环境下,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普通百姓,在建造房屋的时候都要遵循建筑风水学的严格规定。

这其中也总结出了非常多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就以俗语的形式表现了出来,我们今天所讲的日不晒根,口不吞阳,就是在古代劳动人民建造房屋的过程中,总结经验而得来的。

日不晒根

我们首先来看这句俗语当中的前半部分——日不晒根,在这句话中,日指代的是太阳;根并不是树木或者各种植物的根部,而指的是家里各种建筑的墙根。

在古代人民的思想观念中,非常重视“气数”,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为建筑物带来气的,就是阳光那么一个房间里面采光角度和数量会受到门窗的限制,而通过古代影视剧中的演绎,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古代的房屋窗户要比现代的更多。

但是其采光效果,不如我们现代的建筑物、古人在建造房屋的过程中非常重视窗户的数量和高低,如果把窗户在一开始设置的高度太高,那么就会导致阳光照到房间最里面的墙根上。

这样就会导致大量的阳光照射进建筑物内,但其实家里的阳光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在古人看来,如果阳光能够一直照射到屋子最里面的墙根上,就会导致整个家里的气数被阳光冲淡,这样一来,整个家族的运气,包括财运,官运等等也会被阳光冲淡,对于家族以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当然古人的这种想法完全是风水学所带来的封建迷信后遗症,在如今我们建造房屋的时候,其实更看重的是采光,我们不会觉得,阳光多了会对家里造成什么损害,反而人们在购买楼房的时候尽量会选择高层,并且尽量会选择阳光能够直射的建筑。

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个俗语的前半句,确实成为了古代人民在建造房屋过程中,对窗户位置选择的唯一标准。

口不吞阳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这句俗语的后半句,所谓口不吞阳,其实这句话中的口指的就是整个建筑物的大门,当然阳指的就是阳光。对于古人来说,一个建筑的整体格局会受到大门的影响。

而在古代建筑物中大门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当时就算是皇城之中也会有城门,而在打仗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各个城门关卡的守护,所以在建筑物当中,门一直是古代人民特别重要的一个建筑结构。

其实这句话的后半段,也对阳光的照射数量做了一定的规定,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大门不能够建造的太过高大,这样阳光会直直的照射进整个建筑物,对于家里的各种运气也会冲淡。

而且这句话对于祠堂的大门,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祠堂里面所摆放的都是历朝历代祖先的灵位,如果照射进去的阳光过多,就会对地下的先人造成很大程度的冲撞,对于已经去世的人或者还活着的人都是非常不利的。

现代人的态度

当然对于上面这句俗语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含义,在我们现代社会,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被采纳的,因为现代的建筑格局,建筑模式以及人们的观念和古代人,古代的社会环境都有着非常大的不同,现代的建筑群基本上是由楼房组成的,所以古人的那些建筑风水学,在很大程度上对我们来说是没有用的。

但是,一切事物还得要从辩证的角度出发,在上面这句俗语当中,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封建迷信色彩是我们应该摒弃的,但是对于老祖宗的很多建筑风水学中所规定的规则,我们还是要学着去借鉴和学习。

并不是说所有的俗语当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规律,就是没有用的,比如古人总结下来的关于季节或者节气类型的俗语,在现代社会当中农民还是会一直沿用,就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

结语

现代社会的社会形势以及性质,和古代封建社会是完全两个不同的体系,对于这些俗语,虽然其中很多东西对于现代社会已经没有用了,但是我们还是要抱着传承和研究的态度去面对它们。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