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天气谚语“冬至在月中,天寒也无霜”什么意思今年冬至是什么时候?“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是什么含义今年会很冷吗_冬至_俗语_天气

本文目录

  • 农村的天气谚语“冬至在月中,天寒也无霜”什么意思今年冬至是什么时候
  • “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是什么含义今年会很冷吗
  • 农村俗语“冬至尾,冷得迟”是真的吗为什么今年冬天这么暖和
  • 冬至将至,老话"冬至在月尾,卖牛买棉被"为何今年冬至在何日
  • 今年冬至是哪一天俗语“冬至一阳生,三九补一冬”是什么意思
  • 老话说:“冬至冬王前,必定是寒年”,何为冬王今年冬季冷吗
  • 农村俗语:“冬至中,暖烘烘”是什么意思,今年冬天会不会很冷

农村的天气谚语“冬至在月中,天寒也无霜”什么意思今年冬至是什么时候

今年冬至时间是2018年12月22日,即农历十一月十六,一般到了冬至这天,我们这边是要吃饺子的,据说是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当年在冬至这天给贫苦老百姓施舍“祛寒娇耳汤”治疗冻耳朵而留下的风俗,人们为了感谢怀念他,就有了“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而对于这句农谚老话,下面就简单聊一下:

关于“冬至在月中,天寒也无霜”,意思是说:如果冬至在农历十一月中旬的话,即便冬天寒冷也是没有雪霜天气的!虽然不清楚这是哪里的地方农谚说法,但类似的老话还有“冬节月中央,无雪也无霜”,也就是说如果冬至这天在农历十一月中旬的话,就会没有降雪和下霜天气的!一般遇到这样的年份,其实不是农民所盼望的天气,毕竟这会儿大雪节气都已经过了十多天,这时还没有降雪就会不利于农作物安全越冬的,很容易出现冻害或者来年遇到干旱天气!

俗话说“冬至不离十一月”,也就是说冬至节气一般会出现在农历十一月,不过,有的年份是月头,有的年份是月中,也有月尾的情况,往往人们根据冬至的不同时间,就会结合当年的天气情况会有一定的气象变化总结。例如有的地方农谚就会说“冬至在月头,大寒年夜交;冬至在月中,天寒也无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冬在头,卖被去买牛;冬在尾,卖牛去买被”等说法!

以上提到的两种说法其实就是不同地方的老话,因为如果是冬至在月头时,前者老话就会出现“大寒年夜交”,也就是指今年年底和年关期间都会比较寒冷!而后者老话则说“卖被去买牛”,其实是指今年冬天会比较暖和,就可以把棉被卖掉去买牛准备明年下地干活了!所以说,这两种关于冬至的说法正好相反,也侧面说明了咱们国家地域辽阔,很多地方的气候环境是大存小异的,也就导致冬至时会有不同的天气变化出现!对此,大家那边的天气更适合那种说法呢?欢迎留言互动!

“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是什么含义今年会很冷吗

又是一年的冬至要到了,天气会越来越冷吗?老话说,“该冷就冷,明年好收成”!今年冬至是月初还月中呢?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22个节气,是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或22或23日,今年冬至是12月21日,农历十一月(冬月)十八。冬至一到天气将进入寒冷时段,也就是咱们老百姓说的,要开始“数九”了,老话说,“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等到了三九天,天气也会变得异常寒冷,不过今年是不是暖冬现在还不好说,据农业农村部发布预测,明年1-2月份将会迎来寒潮天气,对我们越冬作物上的管理来说,是非常大的考验!

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像我们东北这边冬至是要吃饺子的,现在年轻人可能没有那么多讲究了,因为,时代背景不同了,文化也在随着人文环境在改变,但是老辈人留下的老传统还是要了解和传承的。

咱们老辈人管冬至叫作“亚岁”,也有的地方叫“小年”,还有的地方叫“冬节”,“大冬”,“履长节”等等。这一天在古代仅次于过年了,这么重要的节日,在当时即使再不富裕的家庭,也会借钱给自己和家人弄件新衣服穿,弄点好吃的一家人一起吃,还要去祭祀祖先。

过冬至这个习俗已经由来已久了,相传周文王的儿子周公旦,他在当时发明了“土圭法测影”。这个方法按当时人的理解就是将“日影”最长的那一天定为“岁首”,也就是现在冬至前后的这几天。古人的智慧总是让人感到博大精深,短短几个字就能总结的很到位,即使拿到现在还是具有指导意义,可以说是字字珠玑!

按“土圭法测影”的说法,过了冬至这一天,白天会越来越长,夜晚会越来越短,我们从老话,“冬至一阳生”中也是能说明这一点的。

对我们农耕生产中,古代对冬至这一天也是有说法的。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蚯蚓打结和泉水流动这个从字面意思上就能看出来,比较容易理解,对咱们农耕生产也是有帮助的。但是,这个糜角是什么意思呢?一说糜就会想起鹿,我们通常把它俩说成是一科,咱们现在感觉没什么不对。但是,在古代可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糜和鹿完全是两个阴阳不同的东西。因为,糜的角是向后的被称为“阴”,而鹿的角是向前的被成为“阳”。也就是,糜角是阴气减退,所以才解角。这多少也有点迷信的,但是,也不能说一点道理没有。

现在,冬天已经快过去一半了,天气怎么样了呢?东北虽然冷,但是还不是十分寒冷,河南温度在处在3-15℃左右,相比往年要暖和一些。但是,是不是说今年就是暖冬了呢?这可不一定。咱们知道每年下雪最大的时候不是“大雪”,也不是“小寒大寒”而是在“雨水”,我们回想一下是不是这样。

老话常说,“冷在三九”,也就是说我们冬天进入冬至这一天才刚刚开始,数九也是从冬至这一天开始计天数,“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春天是咱们农民最忙的时候,种下希望等待收获!

那么,“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子过冬”有啥寓意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文章前部已经说了,冬至都是在每年的12月21-23日这几天,但是农历不好说,不像阳历那么准确。所以,冬至这一天可能出现在冬月的月初,也可能出现在月中,出现在月底的情况不多见。今年冬至是农历十一月(冬月)十八,也就是,今年冬至是在“中”的。

按字面上理解,如果冬至出现在冬月的月初,那么这个冬天就会非常寒冷,甚至把老牛都冻死了,这个说法还是有点夸张的成分的。不过,作为农民来说还是希望冬天寒冷的,最好能多下点雪。老话说,“该冷就冷,来年好收成”,因为冬天如果太暖和,明年春天可能会发生倒春寒和干旱的情况,对农作物生长不利。

农村老话,“大雪半溶加一冰,明年虫害一扫空”,“瑞雪兆丰年,无雪要遭殃”。

雪是大自然给越冬作物的馈赠,大雪覆盖在麦田里就像盖了一层保暖的棉被,松松软软的白雪温度低的时候并不会融化,里面的空气不传热,里面的出不来,外面的也进不去,起到防冻的作用。等温度上来后,冰雪开始融化,缓解春季旱情,给作物提供水分和营养。雪多,里面的氮就多,有利于给小麦的返青提供营养,这也许就是老话“麦盖三层被,连年枕着馒头睡”的道理吧!

但是,从阴历上来看,今年冬至是在月中了,也就是说今年冬天会比较暖和。从这几天的气温来看,确实是比较暖和的。但,作为农民来说,越是这样越要做好防冻措施!

天气暖和会导致小麦年前出现旺长,这样的小麦,上部分长得比较旺盛,甚至有的会出现挑旗的现象,但是底节位长得比较细弱,后期容易出现倒伏。如果,冬前出现分孽,大多都是弱孽,不能形成有效穗,对后期越冬和最终产量都会有影响。

对于这种旺长的地块我们可以喷施磷酸二氢钾+黄腐酸或者是海藻酸来控制旺长和增强抗冻能力。我们还可以喷洒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或三十烷醇+吡唑醚菌酯来增强小麦的抗逆能力。

总之,冬至是非常重要的一天,过了冬至就是小寒和大寒了,也就到了年根底了,回家过年的人也要开始做准备了。不过,现在交通那么方便,不会显得那么忙碌,从这一天开始就要更加寒冷了,多注意保暖!

全文完,看到这了,就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农村俗语“冬至尾,冷得迟”是真的吗为什么今年冬天这么暖和

冬至尾,冷得迟。这话难说真,也难说假。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吧。

今年的冬至就要到了,是12月22月,阴历十一月二十七日午时就交冬至。冬至就是真正的冬天要到来了。冬的特点是冷,是寒冷天气到了。冬至尾,是说在阴历的十一月下旬就叫尾,冬至中,即冬至落在中旬上,冬至头,是指冬至出现在月头的上旬。冷得迟,是说寒冷会迟些到来,没那么早到。从月之上中下看,在仲冬月尾,就是迟了,感觉上真迟了。这是人的习惯性错觉,从阴历是,从阳历来看就不是了。阳历看冬至,都是12月22号,前后不差一天,是无迟早之说的,只有从阴历来看,才有迟早之差别。所以,仅以此来判定天气冷热迟或早,是不科学的,也不准确的,这有思维习惯所生的错觉,未必冷天真来迟。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气是依阳历制定的。冬至交时,表示太阳南移落在极点上,然后折返向北,有冬后阳生,一天长一线之特点。而阴历年与阳历年,日差有十一天上下,积三年就超一月了,所以,阴历闰月年之前,冬至必在尾,正闰月年(闰月在十月前),冬至必在头,这也是成了规律的。现在还不过冬至,暖和正常。冬至数九,冷在三四九。真正寒冷是在大寒前后。

冬至将至,老话"冬至在月尾,卖牛买棉被"为何今年冬至在何日

我国做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有着完整历史文化传承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化财富。

这其中有一种语言,因朗朗上口,又让人记忆深刻,通俗易懂,因此被人们称之为俗语或是老话。这些都是老祖宗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或人生哲理,有的和为人处事有关、有的和农业生产有关,有的和天气有关,总之是涉及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要说的“冬至在月尾,卖牛买棉被”就是一句和天气有关的俗语。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气。从这一天起将进入一年中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和“数九寒天”了。在这一天北方大部分地区都有吃饺子的习俗。

由于冬至到来的时间是以农历来计算的,因此,每年的冬至时间都是有变化的,有可能在月初、月中、月尾。在民间因为冬至到来时间的不同,有着不同的俗语。

一、冬至月头,卖被置牛。

冬至日在月初的话,说明是个暖冬,气温较高。天气回暖的早,可以提前耕种要早点准备农具和耕牛。

二、冬至月中,日风夜风。

冬至日在月中的话,白天和夜晚都会刮大风,天气就会比较的寒冷,要早做准备。

三、冬至月尾,卖牛买被。

冬至日要是在月尾的话,就会是一个特别寒冷的冬天,冷到要把耕牛卖掉换钱来买棉被。

今年的冬至是12月21日,农历十一月十八适逢月中,按照俗语来看气温应该是不会太低,不过风会比较多,还是多准备一些御寒的衣物为好。

当然如今的气候变化,与很早之前的气候变化规律已经大不相同。对于这些很早以前形成的俗语,还需要我们理性看待。据专家预测今年冬天是“拉尼娜”年,天气会非常的寒冷。不知道,高科技的预测和老祖宗的经验谁会更胜一筹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今年冬至是哪一天俗语“冬至一阳生,三九补一冬”是什么意思

今年冬至是哪一天?俗语“冬至一阳生,三九补一冬”是什么意思?

我们这里农村流传着一句话,叫“年一日,冬一日,骡骡马马歇一日”,意思是过年这一天和冬至这一天,再怎么忙,也要休息一天!因为连最辛苦的骡马也要歇一天呢,更何况人呢!可见,冬至这一天有多么重要!我们这里的冬至节才叫“过冬”,与之前的“立冬”节气是两码事,非常隆重。冬至节又叫“亚岁”,是仅仅亚于春节过年的一个传统节日。

今年的冬至是12月22日。大寒节气刚刚过,到冬至以前还有十几天的日子,这一段时间,大家务必要注意防寒保暖,以防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到了冬至这一天,因为我们地处北半球,就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间最长的一天。等过了冬至以后的日子,白天时间便会逐渐地长起来。

“冬至一阳生,三九补一冬”这句俗语在民间也非常流行,中国人最明白阴阳平衡和盛极而衰的道理了。

“冬至一阳生”,是相对于“夏至一阴生”而言的。冬至到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老百姓也叫“连冬数着九”,一年中最寒冷的数九寒天就开始了。在这最冷的时候,阴气最重的时候,阳气也开始慢慢回升。“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说的也是盛极而衰,极冷中孕育着阳气的到来,这才有了四季轮回。人体内阳气也蓬勃生发,此时最容易吸收外来的营养。

“三九补一冬”,正是因为有了“冬至一阳生”的道理,所以老百姓讲究从冬至这一天起,也就是在连冬数九的这些寒冷日子里,要十分地讲究进补。“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讲究多吃一些温补的东西,比如羊肉,木耳,龙眼肉,芝麻等,温而不散,热而不燥的东西,我们这里更讲究冬至吃饺子,连着后面的一九,二九,三九天,都非常讲究食物滋补。

此外,人们也讲究早睡晚起,晨炼时间不能过早。以适应天地阳气潜藏,养精蓄锐的冬至数九寒天的自然时节。

明白了这个道理,让我们一起抓住冬至进补的这个大好机会,好好地善待自己一回吧!

老话说:“冬至冬王前,必定是寒年”,何为冬王今年冬季冷吗

冬至有什么寓意?

从立冬开始,处于隐藏状态的秋金之气不断减弱,并转化成水,水的力量逐渐增强,一直到冬至那一天,水的力量升到最强并开始减弱,水的减弱也就是水的离开,所以冬至前一天为“水离日”,而冬至就是冬水的力量从增强变为减弱的转折点,也是分界线。

冬季为太阴,从立冬开始,上下积阴,天地闭塞,所以小雪三候为“闭塞而成冬”。所谓“闭塞”,也就是地气不升,天气不降,上下不通,所以虹藏不见,草木不长。过了冬至之后,太阳开始北返,阳气萌动,天地渐通,寒气开始下沉,降雪渐多,虎始交,万物动。

所以从大雪节气到冬至之间,就是一年中最死气沉沉的季节,而冬至就是分界线,冬至之前死气沉沉,冬至之后,大雪纷飞。所以冬至就是阴生阳的分界线,是白昼加长的转折点,是冬水减弱的转折点,是整个冬季的分界线。

什么是“冬王”?

冬季的三个月分别为亥月、子月和丑月,这三个月会成了北方之水。亥月是水的力量不断增强的月份,随着水的力量增强,处于隐藏状态的金气也在不断减弱,到了子月之中,也就是冬至,水彻底取代了金气。

冬至之后,冬水的力量开始减弱,随着水的减弱,木气就开始孕育了,冬水生春木,此消彼长。到了立春时,水从显现状态转为隐藏状态,木气从隐藏状态转化为显现状态,开始不断增强,所以立春前一天就为“水绝日”。

因此子月就是冬季水的力量最强的月份,而子月之中就是“冬水”上升的顶点。同样春季的卯月,夏季的午月,秋季的酉月,冬季的子月都是一样。而子月中旬的子日,就是冬水的力量最强的交点,谓之“冬王”。

也就是说冬季有三个顶点:一是农历冬月的望日,也就是十一月十五或者十六;二节气中的冬至,也是子月之中;三是子月中旬的子日,是子月力量的交点,也是整个冬季力量的交点,也就是“冬王”。

今年子月有啥特点?

今年子月中旬的子日就是十一月十五日,庚子月庚子日,所以那一天就是今年冬季的“冬王”,是水的力量最强的交界点。特别是十五那一天紧挨望日,由于今年十一月是大月,望日在十六那一天早晨的九点多,也就是地球正好运行到太阳和月亮中间的那一刻。

在农历之中,力量最强的一天就是望日,也就是月圆之夜,就如同季节的宝座一样,代表着一个力量很强的位置。而子月中旬的子日,代表着最强的力量。今年子月中旬的子日正好挨着望日,也就是最强的力量处于最强的位置,所以力量特别强。

唯一的遗憾就是今年的子月只有两个子日,分别为冬月十五庚子日和冬月二十七壬子日,上旬没有子日,也就意味着冬月十五之前的力量比较混杂,并且很弱,体现不出冬季的特征,意思就是冬月十五之前,不像冬季,指的是气候特征,因为干支历主要体现气的变化规律。

冬至“冬王”前,必定是寒年

冬至是冬季的分界线,也是太阴生少阳的分界线,也就是说冬至之前,天地纯阴,冬至之后,阳气萌动。所以冬至之前,其力量是纯的,没有阳气,冬至之后,就有了一丝阳气,春季的木气也开始孕育了,也就是力量不纯了。

那么“冬王”是冬季力量最强的交点,也就是“太阴之王”,是水的力量最强的时候,如果出现在冬至之后,也就意味着力量不纯了,纯阴之中萌生了阳气,力量也就不是那么强了。反之“冬王”在冬至之前,其力量就很纯,因为冬至之前,天地纯阴,还没有阳气。

因为“冬王”代表着整个冬季的力量特点,为“太阴之气”,如果在冬至之后,就是太阴之中有了阳气,阳气萌动,天气下降地气升,所以大雪纷飞。如果在冬至之前,就是太阴之阴,没有一丝阳气,天地不通,地气不升,天气不降,所以干旱无雪,代表着暖冬。

今年子月中旬的子日在冬月十五,而冬至是冬月十八,也就是说今年是“冬至‘冬王’后,无霜也无雪”,代表着冬季的雨雪较少,温度较高。当然这种前后也体现着寒气的提前和推迟,如果冬至在前,寒冷的天气就会提前。

如果冬至在后,寒冷的天气就会退后,也就是说每个冬季都有最寒冷的几天,如果冬至在前,寒冷的天气就会提前,也就是突然间降温,让人感觉是寒冬。就像去年一样,冬至在前,所以过了冬至之后,迅速降温,一九和二九的时候,很冷,但之后温度就开始上升了。

而今年冬至在后,寒冷的天气同样会退后,也就是说今年冬季就算有几天很冷,但出现的时间就是最该冷的时候,所以给人的感觉并不会太冷。所以寒冬与暖冬是一种感觉,比如“倒春寒”再寒,也比不过寒冬的冷。

总之今年冬季雨雪较少,以暖冬为主,就算有寒冷的天气,也会向后推迟,出现在最该冷的时候,所以给人的感觉并不会有多冷。

农村俗语:“冬至中,暖烘烘”是什么意思,今年冬天会不会很冷

在我们农村的诸多俗语之中,对于气象的描述是最多的,这在过去没有天气预报,没有先进的科技来预判天气变化,而这些在民间流传的俗语、谚语,都成为了每年的气象变化借鉴,这些谚语也都是经过多年的经验累积,而得出的结论,尤其是冬天,是不是会很冷,在各地都有不同的谚语描述,我国地大物博,各地的气候环境不同,所以很多时候这些谚语是不能够大面积适用的,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地域性的代表,那么冬至在哪一天,对于冬季的气候有什么影响呢?

我们先来看看今年的冬至在什么时候,今年的冬至特别的延后,在阳历的12月22号,农历的十一月二十七,立冬这么晚,是这几年很少的,那么立冬的早晚对于冬季的天气有什么影响吗?答案是肯定的,不但有,而且很大。

俗语说的:冬在头,冻死牛,冬至在中,暖烘烘,冬在尾,冻死鬼,这里指的是立冬在月的早中晚,所影响的天气寒冷或者是暖和,今年的冬至是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七,这是典型的月尾,按照俗语的说法是要冻死鬼,不但冷,而且是很冷很冷,虽然俗语是这样说,今年冬天会冷,都有哪些依据呢?今年还真的别说,今年的冬天预计还真的是会很冷,我们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

说一下简单的立春,我们就会明白今年为什么会冷了,对于立春我们是很熟悉的,春天的到来,立春节气我们最为熟悉的时间,大都是在春节期间,有的时候还会在大年三十或者是初一,而明年的立春是在哪里呢?我们来看一下,是在正月十一,是临近了元宵节才会立春,这么晚的立春是很难遇到,而这样的情况,也造成了过年前后一段时间,是全年最冷的阶段,其中最为寒冷的大寒是在腊月二十六,春节也正好处在大寒期间,这段时间是全年气温最低的时候,过年穿新衣,换新帽,在今年也是注定不能过早的换薄的衣服了。因为天气会很寒冷。

今年节气的延后,形成了冬季的战线拉长了很多,而冷空气也会相对的频繁,去年的冬天的冬至,才是典型的冬在中,暖烘烘,去年的冬至是在农历十一月的十六,正处于月中,所以去年的冬天总体上来讲,是不那么寒冷的,别看去年的冬至跟今年冬至相差也是只有十一天,但节气的更迭,带来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随着大环境气候的变暖,整个世界环境格局都是每年都有不同气温的上升,所以有时候我们的俗语老话,也是跟不上变化,也是只能作为一些参考使用。

其实对于天气俗语,地域不同,所描述的也都不一样,像冬在头冻死老牛;冬在中单衣过冬,这是描述的冬在月头会特别的热,冬在头,冻死牛,冬至在中,暖烘烘,而这句描述则是冬在月头这是特别的冷,只能说俗语老话,只能作为地域性的农谚,确实不能够作为大面积使用的,欢迎大家补充评论留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