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容标同志18 岁参加红军,他为人民的解放,为人民军队和民兵的建设,整整奋斗了半个世纪。五十多年来,他冲锋陷阵,出生入死,忘我工作,不辞辛劳,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人民,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
廖容标同志是江西省赣县韩坊区水口村人,1911年9月13日,出生在一户贫民家庭里。他在牛背上度过了童年。他是长子,父亲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便节衣缩食供他上学。从12岁起,他读了不到四年私塾。15岁那年,父亲病故,留给他的是32担稻谷和70元银洋的欠债,还有老母和7岁的妹妹,3岁的弟弟。他不得不辍学,成为家中唯一的劳动力,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1926年秋,国民党革命军打下赣州城以后,赣县就成立了中共临时县委,农民协会等群众团体也相继建立。入冬以后,农民反对豪绅地主,减租抗税的斗争迅猛发展。
1927年3月,16岁的容标同志积极参加了水口村的农民暴动,同农民们一起把土豪劣绅打翻在地。火热的斗争环境熏陶着年轻的容标同志,使他立下了为穷苦人打天下的志向。
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到了赣南闽西,亲自指导成立革命政权,实行分田分地,组织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争。这一年8月,18岁的容标参加了红军。1931年1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3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接着,他被调到上犹县第三游击队担任分队长。1930年底至1931年7月,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了三次“围剿”。容标同志同战友们一起配合红军主力作战,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
1932年4月,容标同志被调到红三军团五军,先后在一师一团二连和四师十团二连担任连长。6月,他投入第四次反“围剿”,参加了三军团在黄陂东线全歼敌五十九师、活捉敌师长陈时骥的战斗。1933年9月攻打洋口,10月攻占洵口,在四师首长的指挥下,他带领全连战士勇敢地完成了作战任务。1934年7月,在广昌会战中,容标同志下颚负伤,左手无名指断残。到10月为止,历时一年之久的第五次反“围剧”,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指挥而告失败,红军被迫退出中央苏区,开始长征。容标同志也随部队一起踏上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征程。
1935 年长征途中,容标同志被调到红一军团一师一团,担任二营营长。7月,在攻占毛儿盖战斗中,容标同志头部被炸伤,他带着重伤,走过茫茫的草地。1935年11月,他带伤参加了直罗镇战斗。这一仗,为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奠基礼。战斗胜利后,组织上因他伤重体弱,把他送进医院治疗。
1936年5月,容标同志伤愈后,调到红独五团任团长。1937 年4月,组织决定送他进红军大学学习,被分配到军事一队。这对一个出身放牛娃、在八年战火中长大的容标同志来说,确是一个做梦也想不到的难得的学习机会。虽然那年他已经25岁,而且文化水平低,但他却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一切困难,如饥似渴地学习。
1937年7月7日,正当容标同志专心致志于革命理论学习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在卢沟桥打响侵华的炮声,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由于这一突发事变,党中央决定提前结束他们的学习,返回战斗岗位,准备抵抗日寇侵略。但短短几个月的革命理论和革命战略、战术的学习,以及党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课,却开阔了容标同志的知识领域,并使他养成了认真刻苦学习的习惯;即使后来在战火纷飞、戎马倥偬的岁月,他仍能抓紧时间进行学习。
在廖容标革命生涯中,历任班长、连长、营长、团长、支队司令员、副旅长、旅长、师长、军区副司令员、军区司令员等职。
1937年12月,廖容标参与发动领导黑铁山起义 ,组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5军,任司令员。随后率部转战胶济铁路西段南北地区,积极打击日伪,先后攻克长山、淄川、邹平等县城,迅速打开抗战局面,部队很快发展到30多个中队、5000余人。第5军在他的领导和率先垂范下,军纪严明,处处注意保护人民利益,被广大群众赞誉为“救苦救难的菩萨军”,他被称为“菩萨司令”。
1938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山东基干武装改用八路军游击支队番号,廖容标被调任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4支队司令员兼第4团团长。同年1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改任山东纵队第4支队司令员。后任山东纵队第1旅副旅长、第4旅旅长,第4旅旅长兼泰山军分区司令员,鲁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泰山区专员等职,参与领导了创建泰山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廖容标任山东军区第4师师长 。1946年6月,廖容标任山东渤海军区前方指挥部指挥,渤海军区副司令员。在解放战争的几年中,他一直转战在渤海平原,亲自组织了周村、张店、济阳、齐东、小站、唐官屯等战役。1948年8月,廖容标率领渤海军区部队参加了解放济南的战役,负责外围的北路指挥。济南解放后,廖容标任济南警备区司令员兼华东铁道运输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廖容标历任华东公安司令部兼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安徽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79年5月2日在南京病逝,享年67岁。廖容标同志虽然永远离开我们了,但他为人民为革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献身精神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贵品质,却永远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