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半岛 辽东半岛_辽东半岛_渤海_冰川

辽东半岛,是中国第二大半岛,位于辽宁省东南部。辽河口与鸭绿江口连线以南,伸入黄海、渤海之间。整个半岛呈东北——西南走向,从北部的本溪连山关至南端的老铁山角,长达340千米,北宽150千米,面积2.94万平方千米,向南渐窄,南端为大连港,千山山脉从南至北横贯整个辽东半岛,最高点高于1000米,半岛沿海地带是平原,海中有很多岛屿,最著名的有小龙岛(蛇岛),长山群岛等等。

由于海洋气候影响半岛上冬暖夏凉,夏季是避暑胜地。辽东半岛温暖的气候使半岛成为良好的水果出产地。半岛上产煤。重要的城市有大连、营口、丹东等。辽东半岛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受海洋调节,夏季极端最高气温很少超过35℃,年降水量650~950毫米。

变迁

30亿年前,辽东半岛淹伏在海洋下面。随着地壳运动,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火山沉积岩系,堆积形成岛屿。

6亿年前的元古代末期,陆表海沉积区曾有过短暂的平稳抬升,形成广袤平原环境。辽东半岛持续上升,渤海地区由早第三纪的淡水河湖环境过渡到晚第三纪的湖海环境,河流作用逐渐减弱,湖泊逐渐加深。距今300万~200万年的第四纪以后,辽东半岛继续抬升,接受风化剥蚀。辽东半岛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曾有过较大的冰川活动,几度被冰川覆盖。辽东半岛亚热带植物南迁,草本植物有所增加。由于世界性的冰川活动,海平面高度大幅度地或涨或落。冰期来临时,大洋水大量地转入陆地冰川,海面下降;冰川消融,冰川水回归海洋,海面回升。海平面的动荡,对黄渤海产生巨大影响。海面下降时,半岛两侧变成渤海湖、渤海洼地和黄海大平原,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相连,海面回升时,发生海进,渤海洼地和黄海大平原重新变为渤海和黄海海域,第四纪渤海共发生四次海退、四次海侵,最后一次海进发生在距今9000年。距今6000年至5000年前后,黄渤海海峡及渤海的地貌形态基本形成,辽东半岛海侵达到高峰。

展开全文

白垩纪后期辽东半岛地层隆起,下辽河、渤海地层断陷,奠定了辽东半岛现代地貌的地质基础。第三纪初,胶辽古陆上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当时的辽东半岛地区发生了广泛的拗曲、断块、隆升和岩浆喷发。中更新世后期,渤海海峡断裂陷落,与山东半岛分开而形成两个半岛。

地貌

辽东半岛海岸线包括岛屿长达900千米,多港湾和岛屿,海涂广阔。海岸地貌可分为海蚀岸和海积岸两种类型。海蚀岸分布于半岛南部,大致在长兴岛和皮口镇一线以南,属于海蚀港湾海岸,其中在旅大半岛沿岸海蚀阶地发育,东西两岸均存在7-8级海蚀阶地。大连市即建于最低一级阶地面上,在海呷之间的梅湾沉积物不厚,海水较深,因而成为著名港口,长兴岛和皮口一线以北的海岸属于海积平直海岸,其中长兴岛至盖平角之间为沙砾质海岸,熊岳附近的仙人岛为一陆连岛,连岛的沙拦高度小,宽度也窄,反映了这一带海积作用并不旺盛。

皮口至鸭绿江口为淤泥质海岸,来自鸭绿江及其它河流的悬移物质受到长山群岛的阻挡,在皮口以北的海岸带形成广阔的淤泥滩,在大洋河口附近,近几十年来泥滩外展5-6千米。

根据建造与后期改造,辽东半岛地质构造演化发展史可划分为四大阶段:新太古代结晶基底形成阶段、古—中元古代结晶基底形成阶段、新元古代—古生代陆块盖层发展阶段以及中—新生代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化带发展阶段。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