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玛才旦:西藏是精神的故乡_藏族_变化_静静

摩托车代替了马匹,牧羊人走进了KTV,小喇嘛被迷住了《西游记》……在物质世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他拥有双重身份:导演兼编剧万玛才旦指出,“一些精神上的东西,一直以信仰或传承的形式存在着”。他认为,这就是藏人在很多层面上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地方。

|何安安

01

“更真实的风雨故乡”

“我渴望用自己的方式讲述家乡的故事,一个更真实的被风吹过的家乡。”这两句写在《乌金的牙齿》的扉页上。万玛才旦的家乡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拉西瓦镇卓那村。在万玛才旦的成长过程中,他对过去的西藏题材电影和里面的中文对话并不满意。或者他们的思维方式、说话方式以及生活细节中的不准确之处。

拍摄《静静的嘛呢石》时,万玛才旦希望用自己的方式讲述家乡发生的事情,但这并不是青海某个县城或某个村庄特有的,而是与藏族文化有关的精神家园。相较于文学作品,万玛才旦更想在影片中呈现一个更真实的故乡。虽然他的几部影片都是在青海拍摄的,但在万玛才旦看来,它可以代表整个藏区的故事。

在万玛才旦的电影中,羊经常出现。李宗陶注意到,在电影《气球》中,最后一幕是父子俩去赶集卖羊,卖母羊给儿子交学费。在羊的交易过程中,没有口头的讨价还价,都是袖手旁观。这显然不是今天汉人的交易方式。在《草原》《静静的嘛呢石》《五彩神箭》这样的短片中,你可以看到这种原汁原味的藏族生活——真实的藏族生活,可能和我们期待看到的藏族生活不一样。

展开全文

万玛才旦表示,文化隔阂造成的误解或偏见其实已经形成。有时候他参加国外的电影节或者活动,有些观众会因为先入为主的印象,认为电影里的这些东西不是真的。“他们觉得藏区不应该是这样,不应该穿这样的衣服。”观众认为,藏族人看到的帐篷等一定是他们以前见过的,就像上个世纪的照片一样。而有了这样的先入为主的印象之后,当一个可能完全不同的、现在的东西呈现在观众面前时,观众会觉得它不真实。02

从《静静的嘛呢石》到《气球》

我一直在谈论家乡的变化

李宗陶发现,在万玛才旦的电影里,其实有很多外国的东西,比如电视机、摩托车,还有年轻一代和老一代的冲突:年轻人不再只是在家念佛;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这些不仅仅是藏区所面临的,也伴随着现代社会所必须承载的一些东西而来,这就是现代性的表现。

电影《静静的嘛呢石》(2005)剧照。

万玛才旦说,从《静静的嘛呢石》到《气球》,他一直在讲家乡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尤其是离开家乡之后,回头看,西藏发生的变化似乎被放大了。《静静的嘛呢石》这个称号本身也是一种可能变化的状态,就像玛尼石一样,在那个地方静静地存在了数百年或数千年。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任何变化,但它的内部其实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的。

而在后来的《寻找智美更登》和《老狗》中,这种变化越来越严重。“在《寻找智美更登》中,随着剧组四处寻找演员,你可以看到很多变化,比如藏戏的变化。”在万玛才旦的记忆中,很多村庄都有这样的传统表演,藏戏演员曾经是其中的一个代表群体。但在寻找的过程中,人们会发现很多地方都不一样:剧团可能已经解散,有的演员出家了,有的去上班了,演出道具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这种感觉,亲眼所见,亲身体验。

电影《寻找智美更登》(2009)剧照。

从《静静的嘛呢石》到《老狗》,万玛才旦想表现的是西藏从1990年代后期到2010年前后的变化。但另一方面,一些精神上的东西一直以信仰或传承的形式存在。万玛才旦认为,这可能是藏族与其他民族在很多方面的不同之处。

在李宗陶看来,一旦多了一个精神世界,生活就会不同,与所谓“城里人”的生活完全不同。李宗陶认为这个世界可能更接近于文学的世界,“比如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可能是现实,但在这里却变成了魔幻和虚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