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举制度前,我国选拔人才和官吏方式是春秋战国时期门客(客卿、食客),汉代举孝廉(就是比谁孝顺,谁当官),晋代九品中正制(世家弟子当官),这些制度都有很大弊端;于是隋炀帝创建了科举制度,这是一项划时代的创举,科举的意义非常重大,不仅为中华帝国选拔最优秀的人才来共同治理国家,造就了文学艺术繁荣,也让“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现实,打通了寒门子弟上升渠道。
在了解科举制度时,我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科举制度和死刑问斩都要经过皇帝画押;在古代,需要皇帝亲自画押的事有几个,其中就包括死刑和科举,殿试中有皇帝亲自监考,中进士前三甲状元、榜眼、探花由皇帝亲自勾出;与科举进士相类似的还有死刑,死刑在古代也是很慎重的,跟今天的状况差不多,一定要经过最高法复核,古代最高法律当然是皇帝了,皇帝每勾一个死刑,都要假装掉几滴眼泪,毕竟是自己的子民,毕竟是一条生命,也是对生命的敬畏,大臣们还要虚心假意地三拜九叩,劝皇帝少杀俩,以积阴德,通常皇帝都会少勾两个,或者遇到重大事件大赦几个,这几个就是幸运者。
科举和问斩都要在秋后进行,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先来了解下科举制度的时间。我国古代科举时间各朝代也不同,科举一般实行三级考试,宋朝解试、省试、殿试,明清乡试、会试、殿试,也有实行四级的,金朝(乡试、府试、会试、殿试),无论分几级考试,一般时间都不会安排在夏季。隋朝科举是十一月开始到春天完毕,宋朝的解试(相当于明清乡试)在秋八月份,金朝乡试三月份,府试秋八月,殿试三月份;到了元、明、清时期,一般乡试在八月份,殿试在第二年三月份。从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考试人数最多的乡试,一般都设在秋后,殿试在春天。
展开全文
科举时间为什么会这么安排呢?科举的目地是为朝廷选拔栋梁之才,考试日期当然马虎不得,特别是科学不发达的古代,非常注重二十四节气和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将考试安排在秋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当然也是收获成绩的时候,虽然有些唯心论,但也代表了当时读书人的愿望。
那么死刑为何秋后问斩呢?这与古人严重迷信有关,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秋冬是树木凋零,萧杀的季节;汉武帝采取董仲舒之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就讲究天人合一,所以人的行为活动也应该顺应天意,敬畏规律;古代皇帝以天子自居,处决犯人这样的重大问题更要按天时行事。
还有一种说法是,春夏人们都忙着种田,没时间来围观,秋收后围观人多了,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警示作用。在问斩时,具体时辰要选在午时三刻让阴阳相克起到缓冲作用。
秋后问斩,秋后科举,难道仅仅是巧合吗?科举考试和问斩时间大多都定在秋后,其原因都是唯心的,就是敬畏自然规律,事实上是这样的吗?古人是很有智慧的,其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科举在秋后,死刑也在秋后,为什么呢?笔者认为,古代以农业为主,民以食为天,古代生产力极为落后,劳动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大家的种地,得田间管理,秋天得参加秋收;参加科举大部分是男的,死刑问斩的绝大部分也是男的,古代很少斩女人,除非像《水浒传》中潘金莲为了西门庆毒杀武大郎,这种情况必须的斩了。
男人是农业社会绝对劳动主力,大家在秋收时间都去田地里干活,秋收之后该干啥就干啥,多数人出门科举考试,少数人去问斩。虽然问斩是在秋后,不过在古代,也有极少数开明朝代,允许让死刑犯问斩前回家收地,收完地再去问斩;唐太宗时代有一届允许400多死刑的人回家秋收,秋后这400多人都回长安问斩,唐太宗被他们诚信所感动,龙颜大悦,都赦免了他们死罪。
把科举和问斩放在秋后也算是人性化了,古代看到这里大家都明白了吧,无论是科举还是问斩其本意就是最大使用劳动力,毕竟古代生产力落后,粮食是天下人的命根子,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安,这样是古代统治者良苦用心。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