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相比今天的高考难度如何?历史上的青州都在什么时间叫过益都有什么历史故事_科举_青州_秀才

本文目录

  • 古代科举相比今天的高考难度如何
  • 历史上的青州都在什么时间叫过益都有什么历史故事
  • 古代的状元放到现代,和清华北大的学子相比,谁更厉害
  • 明代唯一现存的状元殿试考卷,书法和内容都是顶尖的吗
  • 假如穿越时空,古代的高考是怎样的呢

古代科举相比今天的高考难度如何

明天就要高考了,高考,是如今无数的少年学子实现梦想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古代,高考就是科举,这项从隋朝一直沿用到清朝,持续时间达到一千多年的考试制度,也给古代无数的少年学子提供了一条人生通达之路。

但这条路,并不好走。

如果你生活在隋朝、唐朝,你能通过最正规的途径通过科举考中进士,实在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因为这段时间科举的录取比率,比没扩招前的高考还低得多。

但如果你运气够好,生活在宋朝,那你就有福气了,因为宋朝扩大了科举的录取比率,一个人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几率大大提升了。

当然,虽然终宋朝一朝,除了在宋太祖时期之外,科举的录取比率普遍是比较高的,但是也不乏例外。比如说,中国历史上层次最高,牛人最多,可能也是最难考的一次科举考试,就发生在宋朝。

那是宋仁宗赵祯在位的时候,嘉佑二年,1057年的科举。

在中国的文学界,有一个赫赫有名的文学家天团“唐宋八大家“。而在这一年的科举里,这八大家里的五个人都参与了。更关键的是,唐宋八大家中,韩愈和柳宗元是唐朝人,宋朝一共只有六大家,有五个人都在这次科举中露了脸。

其中一个是主考官,他就是有宋代第一文豪美誉的“古文运动“的发起者欧阳修。

欧阳修这一年51岁,他在北宋乃至中国文学历史上的地位,已经基本形成。

在当时的宋朝,没有人不认为他是文坛领袖,是全宋朝最会写文章的人。但是,官场上的欧阳修和文学世界里的欧阳修是两个人,让他做主考官,一下子就捅了马蜂窝。

我们知道,欧阳修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他喜欢的是唐代韩愈、柳宗元那种言之有物,有一说一,不事浮华辞藻,不讲假大空话的文风。

当时宋朝流行了许多年的文风,偏偏就是绣花枕头式的,中看不中用的虚名文章。基本上所有的考生都是受这种教育出来的,写不出欧阳修大人喜欢的文章。但欧阳修眼里是容不得沙子的,于是,他拿着一只大红笔,看到不爽的文章,就直接两个大叉号,直接拍死。

没有人知道欧阳修拍死了多少人,多少文章,史书里给出的明确信息是,有不少人暗中买了黑道上的人,要背地里阴了欧阳修。

换言之,他是引起公愤了。虽然大多数的文章欧阳修都看不上,但是总有几个人是例外的。他最欣赏的文章,来自遥远的四川眉山。来自宋朝乃至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三苏“父子。

不要觉得特别惊讶,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是同一年参加科举的。

其原因主要与苏洵的文风有关。

在《三字经》里,苏洵是一个年轻时不学无术,混到中年了才开始发奋学习,最后考上科举的励志青年。而历史上真实的苏洵,他之所以一直混不出来,不是因为他没有才气,而是因为他的文风不被主流认可。等到真正认可他,欣赏他的那个人做考官的时候,老苏已经芳龄49了。

只比考官大人小两岁。

而比苏洵更才华横溢,千古流芳的他的两个宝贝儿子,在这次科举里,也考的不错。

苏轼、苏辙都考中了二甲。

要知道,即使是在科举录取率普遍较高的宋朝,能考中二甲也是个很不错的名次了。而这爷仨不但考中了科举,还因为与主考官大人欧阳修惺惺相惜的缘故,都分配到了不错的岗位。

比如,苏轼、苏辙就被开了后门,他们没有和其他进士一样,被下放到地方做官历练,而是直接参加了礼部试。

在宋朝,科举从来不是最难的考试,最难的考试是礼部试。这是全天下的天才、神童都梦寐以求能参加的考试,参加都如此难,考中更是难于上青天。考中以后,就可以进入翰林院,不需要从地方上做起被千人踩万人踹,可以留在开封天子脚下,过舒服日子。

而苏轼苏辙兄弟俩,为了能在礼部试里给考官留个好印象,考个好成绩,俩人暗中作弊,或者中心照不宣。那次礼部试的题目是:探讨宋仁宗一朝的施政得失。

于是,这哥俩就和商量好了一样,一个唱红脸,给宋仁宗唱赞歌,一个唱白脸,狂踩宋仁宗。

最后,哥俩都考中了。

而这一科里,还有曾巩,虽然他仿佛是唐宋八大家里最不起眼的一个,但他是和欧阳修关系最近的,他是欧阳修的弟子。

于是,在这场科举里,就有了一个段子:

欧阳修看到了苏轼的文章,觉得写得太好了,但是他觉得这篇文章的文风,像是曾巩写的。他很想定这篇文章为状元,但是想想自己已经因为刷文章搞的仇人都快上门杀他了,就少找点麻烦吧,结果就把苏轼的文章搞成了二甲。

除了唐宋八大家里的五个人之外,这一年的科举的学子里,还有宋朝的理学大家张载、程灏,以及未来宋朝政坛的风云人物吕惠卿、章惇、曾布等等。

这一次科举,完全可以称之为中国千余年科举史中,最牛的一次了。

历史上的青州都在什么时间叫过益都有什么历史故事

青州、益都名称的由来

青州,位居中国东部。因地处东海和泰山之间,又因“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故名曰“青州”。

青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据《尚书-禹贡》记载,青州为大禹时期古“九州”之一。

“海岱惟青州”,另据相关历史文献记载,早在7000多年前,即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今日青州)

青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厉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秦汉时期青州即已开始建城,东汉至三国时期,青州更成为中国东部重镇。

自东晋建立伊始,青州即为山东境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晋覆灭之后,又历经隋、唐、宋、金、元、明、清等封建王朝。

中间虽伴随王朝兴衰,朝代更迭,但青州作为山东的州、府、郡、的治所(相当于现在的省府),其作为山东省的“中心”地位一直未变。彼时的青州府堪比现在的山东省的省会——济南。

事实上自大禹时期至清朝灭亡,长达几千年的时间之内,一直沿用“青州”这一名称,且大部分时间内青州府都是山东省的最高行政机关所在地。

1912年,晚清覆灭,民国初肇。国民政府决定撤销青州府,改立济南为山东省行政中心。这样以来原青州府所在地便降级为县,并更名为“益都”县,且直属山东省管辖。

新中国成立的前一年,即1948年,青州解放,共产党设立青州特别市。

1952年,青州特别市又恢复至普通级别的益都县。

1986年,党和政府再次将益都县升级(即撤县设市)并重新再次更名为之前的青州市。

————————————————————————

青州历史故事

1,1051年(北宋皇祐三年),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以户部侍郎的身份主政青州。彼时,青州一带正流行一种传染病且蔓延速度很快,许多人深受其害。

范仲淹一到任便亲自汲水配药,发放民众。最终使传染病得到控制,且治愈好了广大民众。就在此时,青州南阳河畔有泉水涌出,水质甘甜可口。百姓以为这是上苍被范公的德行所感动,就将这泉水取名为“醴泉”。范仲淹得知后就在泉眼上面造了一座亭子,这就是「范公亭」的由来。

2,1573年,赵秉忠生于今青州市一官宦之家。赵少时即天资聪颖,且好学。

159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时年25岁的赵秉忠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的身份成为明王朝的新科状元。

(赵秉忠殿试状元卷)

赵为官清正廉洁,后因看不惯官场歪风邪气,且遭人弹劾,愤而辞官回乡。离开宫廷时,赵将自己所中状元的殿试试卷偷出(按古代法律这是死罪,是要杀头!)。

此后的几百年时间内,赵秉忠后代子孙一直将这份珍贵的试卷作为传家之宝收藏。为防止有人将其偷走,其子孙想出了许多保存方法,甚至曾将其缝制到厚重的棉袄之中。

1983年,赵秉忠第十三代孙赵焕彬先生自愿将这份珍贵试卷交于国家。文物工作者在经过实际验明后,将其定位为国家一级文物。

我们都知道自隋文帝开科取仕以来的1300多年间,有记载的文科状元一共770余人,但目前能看到的真实状元卷却仅此一份!其背后所代表的巨大历史意义不言而喻,真珍贵性更是无法用钱财所衡量。

————————————————————————

青州,钟灵毓秀,地臻天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范仲淹、欧阳修曾在此为官施政,他们皆成为后世为官楷模;女词人李清照曾居住青州十余年,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

目前青州境内现今著名的景点有:

1,中国5A级旅游景区——青州古城旅游区;

2,中国十大古街之一 ——昭德古街;

3,寿比南山,世界上最大摩崖石刻“寿”子所在地——云门山;

(青州云门山大“寿”字)

4,“一窍仰穿,天光下射”,鲁中名山——仰天山;

5,以众多石窟造像闻名海内外,号称“驼岭千寻”——驼山;

6,我国唯一一家县级一级重点博物馆(里面存有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唯一的一份真品状元考试卷)——青州博物馆;

青州当地有一拜寿(即上面所提云门山)、二拜佛、三拜清官之说。

青州自古以来就是汉传佛教的重要传播地区之一,其香火鼎盛长达几个世纪,境内的龙兴寺、广福寺等更是名扬齐鲁内外。

7,历经千年沧桑,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6版《西游记》取景地——范公亭公园。

(青州范公亭)

范公亭公园内建有「三贤祠」,这是为纪念历史上曾经在青州任过知府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欧阳修、富弼三人。

他们三人主政青州期间,清正廉洁、爱民如子,深受青州人民的尊崇,也为后世主政青州的官员树立了为官标准。在他们故去后,青州人民为缅怀他们之前在青州的巨大政绩,特意为他们建祠供奉,以供后世瞻仰。

青州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誉满华夏。现今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背景下,青州人民更是在积极建设自己美丽的家乡。

最后,惟愿青州明天更美好!

古代的状元放到现代,和清华北大的学子相比,谁更厉害

这得看两者对比的是哪方面。

如果单论仕途、官位以及未来人生发展的话,那么,古代的状元,可以说是“完爆”现代的清华北大学子。

虽说古代的状元和现代清、北的学子,都是经过一轮轮考试后,选拔出来的精英人才,但是,古代的科举和现代的高考,完全是两个不同概念。

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古代的科举,更像是现代的高考加上公务员考试的结合体。

换句话说,古代学子在参加科举考试时,既是在考学位,同时也是在考公务员的身份。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古代的考生哪怕是只考中了一个秀才的功名,所带来的的特权和效益,都是无数平民百姓梦寐以求的。

什么特权和效益呢?首先,一个秀才能免除两个人的徭役。

所谓徭役,简单理解就是免费给朝廷干活,并且还是自带干粮、纯义务劳动的那种,最重要的是不去还不行。

这种徭役,是朝廷摊派给老百姓的强硬指标,一到日子口,不管你家里忙还是不忙,都要按人头去给朝廷免费干活。

如果不想去怎么办,一个最简单的办法,那就是家里出个秀才。

只要家里有人考上了秀才,就可以免除包括秀才本人在内的两个男劳力的徭役,也就是说,在别人被迫辛苦劳作,且没有工资的时候,秀才却可以在家里悠闲自在。

另外,秀才还可以免缴公粮。

要知道,古代的粮食历来短缺,老百姓一年忙活到头,大部分的收成都交给了官府,留给自己的所剩无几,如果赶上灾荒年,一个弄不好就会饿死人。

但家里要是有秀才的话,那么恭喜你,这份公粮就不用缴了。

还有,秀才见到县太爷,不用像平民百姓那样磕头下拜,并且县太爷不仅不恼火,还得对他客客气气的。

哪怕是秀才犯了法,官府也不能随便将其抓来审问,更不能对他用刑,即便是想打秀才,也得上报省级官府,并革除秀才的功名之后,才能对其用刑。

这样看起来,秀才真的算是特权阶级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古代讲究“皇权不下乡”,一般在县级以下的地方上,当地县太爷都会把管理权交给当地的乡绅,而这些乡绅的组成,大部分都是秀才。

这些实实在在的特权,以及可以在地方上有超然的社会地位,是现代的学子能比的吗?

而这还只是秀才,如果上升到举人,那特权就更进一步了。

举人是秀才通过乡试(相当于省考)之后取得的功名,不要以为考取举人很简单,这在古代,是一个难度颇高的事情。

远的不说,大明立国276年,满打满算,才一共录取了11万名举人。

换算一下,相当于偌大的明朝,每年才产生400个举人而已。

而要是平均分配到明朝的两京十三省,那么每个省,一年也就产生不到三十个举人。

如果再往下细分,分配到每个县的话,可能一个县一年都出不了一个,而那些较为落后的偏远小县,有可能十几年都没出一个。

总之,举人在古代,属于稀罕物种,寻常老百姓根本见不到,也正是因为稀少和含金量高,因此,举人的特权较之秀才就更进一步。

以清代为例,一个人中举后,除了具备高于秀才的待遇(比如可以免除十几个人的徭役)之外,朝廷还会发放“旗匾银”,赏赐“鹿鸣宴”,最重要的是,举人已经有了入仕做官的资格。

比如在清初,由于缺乏地方治理人才,清廷经常会从举人中选拔出一部分,授予官职,哪怕最小的官职,也至少是一个知县。

这意思就是说,只要通过了举人的考试,那么这个人摇身一变,就成了地方父母官和青天大老爷了。

这也就是为何范进在中举后,会疯掉的原因。

范进在中举前,只不过是一个人见人厌的可怜虫,但刚一中举,县里的首富就跑来攀关系,又是送银子又是送房子,甚至还不惜和他结拜,目的就是要和范进扯上关系。

为什么会这样?就因为范进中了举人,他的身份和地位,发生了质的改变。

并且,中了举人除了享有诱人的特权之外,如果有能力更进一步考上进士,那就成了“天子门生”,人生就更加大不一样了。

至于说科举考试的最顶端,也就是状元郎,自然就更不必说了。

所以,单是秀才、举人就可以在古代社会享受常人梦寐以求的特权,那作为状元来说更是如此,只要不犯什么错,状元混个封疆大吏,或者是内阁高级官员,通常都没什么问题。

如果能力强点,位列三公、封侯拜相都是有可能的事情。

而这些,如今的清华北大学子能拥有和做到吗?

即便是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如果你没有参加公考,或者参加了考试没有通过,那么不好意思,学历再高,照样也是社畜一个,顶多是比普通人会多一点选择权。

因此,如果单论仕途,以及在社会上的地位等方面进行对比的话,现代的清、北学子,肯定是远远不如古代的状元郎的。

毕竟古代的状元郎,在成功考取功名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同时拥有了光明的仕途和不低的官位,这一点是现代的清、北学子无法比拟的。

不过,要是论知识面的宽窄的话,现代的清、北学子要比古代的状元郎强。

古代的科举考试,不管在哪个朝代,基本上都是以文科为主,考试题目也大多出自于儒家经典,也就是四书五经,而考试内容,也基本上从四书五经中挑选。

比如唐朝早期的明经科,明经科三场考试,第一场和第二场,考的是考生对四书五经的掌握程度以及记忆力,只要能将四书五经背的滚瓜烂熟,基本上就能过关。

而第三场,虽说考的是考生的分析、评论能力,但考题也基本上是从传统经典中挑出来的,哪怕是在唐朝中后期,科举考试经过改革后,大方向上还是如此。

另外还有著名的“八股文”,其主要题目也是摘自“四书”之中,只不过考生在行文格式上,难度更高了而已。

当然,这并不是说古代的科举整体难度低,相反,其难度反而更高,为什么呢?因为所能摘取的题目只有那么多,而科举考试自打隋朝就已经存在。

因此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考生面临的是,需要在指定的内容中,如何写出更加妙笔生花的文章,这才是最难的一点。

只不过,也正是因为考试的内容被局限在传统经典这个范围之内,因此,古代科举中的状元郎,其知识掌握的宽度,就较之现代的清、北学子差点。

为什么呢?很简单,我们现代的学生,从小学开始,所接受的教育是多种多样的,语文、数学、英语、以及物理、化学、生物等等,都是现代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

单凭这一点,古代的状元郎就比不了。

毕竟古代状元的所掌握的知识侧重点,与我们现代所接受的教育大不一样,他们是被局限在一个限定的范围之内,不像现代教育这般的种类丰富。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会说古代的状元郎所掌握的知识面,不及现代清、北学子的知识面宽的原因。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说现代学子知识面宽,就能轻松考取古代的功名了,毕竟接受的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

毫不夸张地说,即便是现代拥有汉语言博士学位的人,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体系下,想考取一个状元那也是很困难的事情。

甚至进士和秀才都不太容易做到,顶多考上一个秀才。

就算按照古代科举考试的模式,对现代的学子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让其也参加和古代一样的科举,最终的结果,大概率也是铩羽而归。

因此,拿古代的状元郎和现代的清、北学子对比,本身就不具备可比性,两者所接受的教育,以及考试的模式、内容均不一样,所以就不能说谁比谁厉害,如果真的要比,论社会地位和前途,那古代状元郎要比清、北学子强太多,而要是比知识多样性和宽度,那状元郎不如现代学子。

明代唯一现存的状元殿试考卷,书法和内容都是顶尖的吗

科举是我国古代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据资料记载,中国有着1300多年的科举历史,这一千多年一共产生了700多位文武状元,绝大部分的状元的试卷随着时间和历史原因都烟消云散了,我们现在唯一能够看到的状元试卷就是明朝状元赵秉忠的状元卷子。

这份殿试考卷是由赵秉忠的第13世孙于上个世纪80年代捐献给国家的,是有明朝三百多年以来唯一的状元卷,现在是国家一级文物,有着很重要的历史和文物价值,历史的巧合让我们普通人也能够看到几百年以前只有帝王才能看到的状元卷,有机会真的应该去博物馆看一看。

明代赵秉忠状元卷全卷(可以保存横屏观看)

这份状元试卷全长268厘米,有两米多,装裱件高47.6厘米,内里高14.1厘米,整体装裱,保存完好,可以说是一篇鸿篇巨制。

卷首用红笔书写着“第一甲第一名”字样,为当时皇帝朱翊钧亲笔题写,下面还盖着“弥封关防”的大印,全篇内容用不到1厘米见方的小楷书写,一共有2460字,阐述了赵秉忠对于国家隶制的看法,以及一些关于如何让国泰民安的方法。

赵秉忠状元卷局部

这幅作品的内容是不是顶尖的不敢说,我也并没有仔细的研读过,但是既然能够被选上“第一甲第一名”,我觉得至少在当时可以说是顶尖的。

赵秉忠状元卷局部

对于书法我还是比较了解的,我觉得他的这幅小楷作品绝对可以说是顶尖的,他的小楷书法并不是简单的当时流行的“台阁体”,有着他自己独特的取法方向。

从他的楷书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学习当时的流行书风,而是选择了学习魏晋小楷,有钟繇和王羲之小楷的味道,字体略扁,还有隶书的意味,字体结构标准、格调古雅,称得上是顶尖的小楷作品。

你觉得呢?

假如穿越时空,古代的高考是怎样的呢

一年一次的高考已经结束,经过一段时间的拼搏,新生们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和未来感到忧虑。当然,要有一种危机感,但也不用太过紧张,要相信自己的天赋。

人的生活方式千奇百怪,条条大路通罗马,未必要考上清华北大这样的名牌大学。想当初,唐代诗坛上的双星李白和杜甫,虽然都没有科举入仕,却也是出类拔萃,诗词造诣更是影响深远。

事实上,在古代,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名人为了“高考”而发疯,像黄巢,李时珍,蒲松龄,左宗棠。所以,古代的科举考试,到底有多难,又有什么难度?

要对此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我们可以从古代的科举制度中看出,你要是回到古代,又能通过多少个等级呢?

不同等级的科考

县州一级的初试。

童试,是古代文人的第一次测试,被称为童生,没有年龄的限制,如果你回到明朝和清朝的时候,可以看到很多“童生”,头发花白,五六十岁,头发花白,和你一起参加。

童试就是考生通过了科举,成为秀才,然后被允许进入官府读书,然后参加科举。

一旦入了秀才,那就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会被人看重,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甚至可以当上一任宰相。此时,知县不必下跪,可免除差役、劳役等。

同时,你要是考得很好,考中了第一名,就有机会进入京城国子监,做个状元,这就像是保送清华北大的学生,很了不起。当然,若是在下一次的考核中,成绩平平,没有通过,也能回到家乡去做老师。

童试

鲁迅的小说中,孔乙己是个没有中过进士的人,因此受到了许多人的鄙视。

孔乙己一杯酒下肚,脸上的潮红已褪去,众人又问:“孔乙己,你可认得这首诗?”孔乙己向那人投去鄙夷的目光。他们又说,“为什么你连一个秀才都得不到?”孔乙己马上变得忧心忡忡,脸色铁青。

孔乙己之所以会如此狼狈,是因为他还未成为秀才,更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这对于封建时期的文人而言,实在是一种沉重的打击。

蒲松龄在《促织》一书中写道:“邑中有名之人,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指的是不能成为秀才的人,而孔乙己则是“操童子业”。

陈独秀曾参加过科举,并以举人之名。他在《实庵自传》中写道:

“穷小子,举人、进士、状元,别说做官了,就是当个乡巴佬,也能混个一官半职,一辈子衣食无忧。”

陈独秀十七岁就参加了科举,那时候,学校给他出了一道题:“我对这种看不懂的问题,就用看不懂的东西来解决。”

孔乙己,经常来咸亨饭店喝酒,却连个秀才都没有。

著名的《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十九岁时,应试中得了状元,被选为贡士,但后来又多次落榜,连续四次科考,五十一岁还在继续,可惜都落榜了。

蒲松龄失望而归,回到家乡去做老师,同时还把自己的小说当成了自己的副业,可以说是一种实践。

童试的等级,要高于现在的初等教育,也就是高中的水平。也就是说,小学和初中,都是九年义务教育,是一个学习的开始,只有考上了好的高中,才能进入大学学习,而童试也是如此,只要考上了秀才,就能进入正式的殿试。

蒲松龄乡试多次落榜,后又改为写作

乡试:省考(大学)

乡试是省科考,明、清三年一次,由各地的州府官员考取当地百姓,通常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即“闱”。

所有通过了童试的学生(秀才)、贡生(保送生)、监生(国子监的学生)、“荫生”(靠着先祖的庇护进入国子监),都可以参加。

范进也是大名鼎鼎的,他参加了乡试。

一旦成了举人,就有了入仕的资格,也就是候补,如果有空缺,还可以担任县令之类的地方官员。就算没有当官,也是一代名人,受人尊敬。

乡试,可比童试难多了,许多人在这一关就栽了,所以,许多人,要么七八十岁,要么一辈子都是个穷酸秀才,连举都考不上。

一些参加过几次乡试的考生,头发都已经花白了

从吴敬梓《儒林外史》一书中范进中举前后的变迁,可以看出当时文人对举人的重视程度。

范进当了大半辈子的书童,在54岁的时候,终于通过了童试,成为了秀才,后来又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六十多岁的时候,他终于中了举人,看到自己的儿子考上了进士,激动得热泪盈眶。

范进不读,一读,读了一遍,双手一合,哈哈大笑:“咦!嗯!我中了!”他一屁股坐在地上,牙齿咬得咯咯作响,晕了过去。《儒林外史》

范进没有中进士之前,街坊邻居都看不起他,岳父胡屠户也经常讽刺他,经常把他骂得狗血淋头。但他中了进士,就不同了,街坊邻居都来讨好他,岳父对他更是敬若天神。范进平日最怕岳父,一见他发狂,邻居劝他打他一耳光,这才醒悟过来。

胡屠户为难地说道:“他虽是我的姑爷,可他现在已经是我的主人了。不能和天空中的星辰战斗!我听见食客说:“打倒了天上的星星,阎王要把它打一百下,扔到十八层地狱里,再也爬不起来。”《范进中举》

看看范进和他身边的人在范进中进士之后的反应,就知道他在乡试中的地位了。

范进被选为状元后,乐得“疯了”

李时珍,这位一代神医,却是卡在了乡试的门槛上。

李时珍十四岁参加了科举,中了秀才,此后三次参加武昌府试,均未中进士,23岁那年,她便放弃了儒学,开始跟着父亲游历名山,寻找草药,最终成为《本草纲目》,成为一代药圣。

李时珍33岁的时候,就因明富顺王朱厚焜的儿子,治好了他的病,名声大噪。由此可见,在古代,科举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也不是唯一的办法,如果你有足够的天赋,也可以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乡试的等级是很高的,与如今的科举考试一样,都是通过了乡试,才能参加明年的京城会试。

李时珍就是因为没有考上进士,所以转行学习医学

会试:全国文职。

会试是全国范围内的一种考试,所有通过府试的考生,都可以在明年开春的时候,参加京城的府试,然后再入京,这也是明、明、春两朝,所以也被称为“春闱”。

明清时期,会试是在北京内城东南方向的一座府邸进行,共进行三次考试,每次三个钟头,进入考场之前,必须对所有人进行搜身,并分发三支蜡烛。

殿试的录取人数并不固定,明朝的录取人数大约在三百人左右,分为南、北、中三个区域,清朝的时候,也就是二三百人,乾隆五十四年,考了九十六人,雍正八年,只有四百零六人。

会试通过后,就是“贡士”,而会试的状元,则是会元。在元朝之前,这个等级的科举制度,就是进士,元朝、明朝、清朝都要经过皇帝的审查,才能被选入进士。

会试考试中途不准离开考场

这一次的会试,就是为了参加省里的选拔,可以光宗耀祖,但是,要通过会试,却是千难万难!

唐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首领黄巢,就是在这种等级的考试中,多次失败,最终被迫走上了叛乱的道路。

黄巢出生于富商之家,五岁便能作诗,天赋极高,剑术、骑术等都是他的拿手好戏。

黄巢成年以后,又参加过几次科举,却无一人应试,他在愤怒中作了一首《不第后赋菊》,这是一首充满了肃杀之气的咏菊诗:

等到九月初八,我的花儿开了,百花凋零。穿长安香,穿黄金甲满城。

这句话说的是对菊花的赞美,实际上却是一种霸道的表现。

黄巢自京归家后,便参加了叛乱,那时他幼年所学的骑术便发挥了作用,六十岁时,他便攻打长安,成为皇帝,并以“大齐”为国号。尽管还没两年,就被朱温赶走了。

由此可见,在古代,科举是会让人发狂的。要么象范进那样发疯,要么象黄巢那样发疯。

黄巢公务员考试失利后的《不第后赋菊》

左宗棠,这位晚清大儒,就是因为考不上。二十岁时,他中了秀才,这六年间,他三次入京应试,但都落榜。

科举落榜,走上“正途”的仕途之门已经关上,左宗棠却没有气馁。他回国后,一心钻研经世致用,深得林则徐的赏识,被誉为“不凡之才”、“绝世奇才”,是林则徐举荐的。

左宗棠在边关征战之余,也曾向朝廷递交过一封信,要求回京应试,足见科举对文人的重要性。

《游子吟》的作者是孟郊,他在四十六岁时,也是两度落榜。

会试,类似于公务员考试,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考试,也是一种很好的就业机会。

左宗棠的学习照,就是因为他被困在了会试的门槛上。

殿试:御史(院士)

殿试是古代科举中的最高等级,是每一个文人雅士的理想,由皇帝亲自操办,实际上就是为那些在会试之后被录取的考生进行排名,所以从来没有失败者。

在科举历史上,科举是武则天发起的,武则天在690年登基的时候,在洛阳洛城殿策试,数万名才子齐聚洛阳,经过数日的科举考试,最终成为了状元。

殿试通过后,会有三个人,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举人,举人,举人。三甲中有几人,都是进士。

殿试之后,第一名的三个人都会被直接册封为功臣,状元是翰林院的修士,榜眼和探花会是翰林院的编修。而那些通过了殿试的人,则会被送到京城,而那些有天赋的人,则会被提拔为朝堂上的重要人物,从而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能考上秀才,是最大的荣耀,如果能考上,就等于是现在的中科院院士,这是何等的荣耀。

历史上,有不少人中了进士,但是,中了秀才的,却是凤毛麟角。

其中较为有名的有郭子仪,唐朝的武举状元、王维、柳公权、文天祥。

文天祥二十岁就中了秀才,在宋理宗面前答对论道,文天祥在宋理宗面前,以“法天不绝”为题目,洋洋洒洒地写了一万多字,宋理宗还亲自推举他为状元。

主考王应麟在上奏宋理宗时说:“文天祥之题,取古人之事,忠肝如铁,本以为能得此良才,实是可喜可贺。”

文天祥因其爱国情怀、国家气节而被称为“第一人”。

堂堂正正文天祥,乃大儒之首

古代的“高考”,到底有什么难度?

古代的科考,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高考”,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要进入其中,一辈子都要享受荣华富贵,如果不能进入,那就是疯了。

因为,这是古代文人想要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唯一办法。那有什么困难的?

首先,就是入学率太低,秀才的入学率大概在十比一左右,举人与进士的比例大概在50:1左右,而状元的比例则是150:1,要在十个人中脱颖而出,那就非常困难了。

最后就是考试的内容了,古代的科举考试,只有一门文科科目,题目都是《四书》、《五经》之类的名著,读书人要看得滚瓜烂熟,还要背诵更多的注解,至少要记住五六十万个字。

明朝万历二十六年进士赵秉忠考题

当然,这次的考核,也是比较困难的,大部分都是以论文为主。例如: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所长(考藩镇);诸葛亮不以申商为先,王安石以申商为实,以避其名(考);汉唐以后的兵法,从今天的情况来看(今人考古的兵法有异);裴度奏宰相,要广纳天下贤士,特第见客论。

你不觉得,你看着那些试题,会不会很迷茫?主考官从古代的经史库里,随意挑选一段、一段、一句话,就能成为一道考题,没有足够的知识,在这种考试中,你会疯掉的。杜甫“读了一万遍”都没考上,范进五十多岁的时候,终于中了举人,欣喜若狂,要是再回到古代“高考”,恐怕连举人都要抓狂了。

据史料记载,在1300年的全国科举人中,共有673名进士。中举人还好说,要中进士,那是千难万难。

而且,随着科举考试的进行,越来越有规律,渐渐有了一套标准的八股文,题目也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的“八股文”,也就是“考风”,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考风,比如范进,他的脑袋不太好使,一入进士就发疯。

而且,在古代,“高考”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在科举之前,几乎没有什么好差事,买书要花钱,读书要请老师,考试要交路费,还有人考了半生,却没有一分钱,比如范进,中进士之前,家里一粒米都没有,连一口饭都没有。所以,有不少人考试失败,只能放弃,再来的话,就要做好被逼疯的心理。

宋人殿

结论

不管是古代的科考,还是现代的高考,都是人生最关键的一步,除了刻苦学习之外,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心态。高考,虽然是上大学的必经之路,但也不是人生的终结,未来的路还很漫长,学生在提高自己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如果你考上了,你不要骄傲,不要懈怠,不要因为你没有通过考试而沮丧,因为你还不到20岁,你的人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你是不是后悔了,你想想,你能通过多少次考试?欢迎大家评论。

从历史看世界,从文化看真理。一年一次的高考已经结束,经过一段时间的拼搏,新生们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和未来感到忧虑。当然,要有一种危机感,但也不用太过紧张,要相信自己的天赋。

人的生活方式千奇百怪,条条大路通罗马,未必要考上清华北大这样的名牌大学。想当初,唐代诗坛上的双星李白和杜甫,虽然都没有科举入仕,却也是出类拔萃,诗词造诣更是影响深远。

事实上,在古代,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名人为了“高考”而发疯,像黄巢,李时珍,蒲松龄,左宗棠。所以,古代的科举考试,到底有多难,又有什么难度?

要对此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我们可以从古代的科举制度中看出,你要是回到古代,又能通过多少个等级呢?

不同等级的科考

县州一级的初试。

童试,是古代文人的第一次测试,被称为童生,没有年龄的限制,如果你回到明朝和清朝的时候,可以看到很多“童生”,头发花白,五六十岁,头发花白,和你一起参加。

童试就是考生通过了科举,成为秀才,然后被允许进入官府读书,然后参加科举。

一旦入了秀才,那就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会被人看重,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甚至可以当上一任宰相。此时,知县不必下跪,可免除差役、劳役等。

同时,你要是考得很好,考中了第一名,就有机会进入京城国子监,做个状元,这就像是保送清华北大的学生,很了不起。当然,若是在下一次的考核中,成绩平平,没有通过,也能回到家乡去做老师。

童试

鲁迅的小说中,孔乙己是个没有中过进士的人,因此受到了许多人的鄙视。

孔乙己一杯酒下肚,脸上的潮红已褪去,众人又问:“孔乙己,你可认得这首诗?”孔乙己向那人投去鄙夷的目光。他们又说,“为什么你连一个秀才都得不到?”孔乙己马上变得忧心忡忡,脸色铁青。

孔乙己之所以会如此狼狈,是因为他还未成为秀才,更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这对于封建时期的文人而言,实在是一种沉重的打击。

蒲松龄在《促织》一书中写道:“邑中有名之人,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指的是不能成为秀才的人,而孔乙己则是“操童子业”。

陈独秀曾参加过科举,并以举人之名。他在《实庵自传》中写道:

“穷小子,举人、进士、状元,别说做官了,就是当个乡巴佬,也能混个一官半职,一辈子衣食无忧。”

陈独秀十七岁就参加了科举,那时候,学校给他出了一道题:“我对这种看不懂的问题,就用看不懂的东西来解决。”

孔乙己,经常来咸亨饭店喝酒,却连个秀才都没有。

著名的《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十九岁时,应试中得了状元,被选为贡士,但后来又多次落榜,连续四次科考,五十一岁还在继续,可惜都落榜了。

蒲松龄失望而归,回到家乡去做老师,同时还把自己的小说当成了自己的副业,可以说是一种实践。

童试的等级,要高于现在的初等教育,也就是高中的水平。也就是说,小学和初中,都是九年义务教育,是一个学习的开始,只有考上了好的高中,才能进入大学学习,而童试也是如此,只要考上了秀才,就能进入正式的殿试。

蒲松龄乡试多次落榜,后又改为写作

乡试:省考(大学)

乡试是省科考,明、清三年一次,由各地的州府官员考取当地百姓,通常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即“闱”。

所有通过了童试的学生(秀才)、贡生(保送生)、监生(国子监的学生)、“荫生”(靠着先祖的庇护进入国子监),都可以参加。

范进也是大名鼎鼎的,他参加了乡试。

一旦成了举人,就有了入仕的资格,也就是候补,如果有空缺,还可以担任县令之类的地方官员。就算没有当官,也是一代名人,受人尊敬。

乡试,可比童试难多了,许多人在这一关就栽了,所以,许多人,要么七八十岁,要么一辈子都是个穷酸秀才,连举都考不上。

一些参加过几次乡试的考生,头发都已经花白了

从吴敬梓《儒林外史》一书中范进中举前后的变迁,可以看出当时文人对举人的重视程度。

范进当了大半辈子的书童,在54岁的时候,终于通过了童试,成为了秀才,后来又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六十多岁的时候,他终于中了举人,看到自己的儿子考上了进士,激动得热泪盈眶。

范进不读,一读,读了一遍,双手一合,哈哈大笑:“咦!嗯!我中了!”他一屁股坐在地上,牙齿咬得咯咯作响,晕了过去。《儒林外史》

范进没有中进士之前,街坊邻居都看不起他,岳父胡屠户也经常讽刺他,经常把他骂得狗血淋头。但他中了进士,就不同了,街坊邻居都来讨好他,岳父对他更是敬若天神。范进平日最怕岳父,一见他发狂,邻居劝他打他一耳光,这才醒悟过来。

胡屠户为难地说道:“他虽是我的姑爷,可他现在已经是我的主人了。不能和天空中的星辰战斗!我听见食客说:“打倒了天上的星星,阎王要把它打一百下,扔到十八层地狱里,再也爬不起来。”《范进中举》

看看范进和他身边的人在范进中进士之后的反应,就知道他在乡试中的地位了。

范进被选为状元后,乐得“疯了”

李时珍,这位一代神医,却是卡在了乡试的门槛上。

李时珍十四岁参加了科举,中了秀才,此后三次参加武昌府试,均未中进士,23岁那年,她便放弃了儒学,开始跟着父亲游历名山,寻找草药,最终成为《本草纲目》,成为一代药圣。

李时珍33岁的时候,就因明富顺王朱厚焜的儿子,治好了他的病,名声大噪。由此可见,在古代,科举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也不是唯一的办法,如果你有足够的天赋,也可以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乡试的等级是很高的,与如今的科举考试一样,都是通过了乡试,才能参加明年的京城会试。

李时珍就是因为没有考上进士,所以转行学习医学

会试:全国文职。

会试是全国范围内的一种考试,所有通过府试的考生,都可以在明年开春的时候,参加京城的府试,然后再入京,这也是明、明、春两朝,所以也被称为“春闱”。

明清时期,会试是在北京内城东南方向的一座府邸进行,共进行三次考试,每次三个钟头,进入考场之前,必须对所有人进行搜身,并分发三支蜡烛。

殿试的录取人数并不固定,明朝的录取人数大约在三百人左右,分为南、北、中三个区域,清朝的时候,也就是二三百人,乾隆五十四年,考了九十六人,雍正八年,只有四百零六人。

会试通过后,就是“贡士”,而会试的状元,则是会元。在元朝之前,这个等级的科举制度,就是进士,元朝、明朝、清朝都要经过皇帝的审查,才能被选入进士。

会试考试中途不准离开考场

这一次的会试,就是为了参加省里的选拔,可以光宗耀祖,但是,要通过会试,却是千难万难!

唐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首领黄巢,就是在这种等级的考试中,多次失败,最终被迫走上了叛乱的道路。

黄巢出生于富商之家,五岁便能作诗,天赋极高,剑术、骑术等都是他的拿手好戏。

黄巢成年以后,又参加过几次科举,却无一人应试,他在愤怒中作了一首《不第后赋菊》,这是一首充满了肃杀之气的咏菊诗:

等到九月初八,我的花儿开了,百花凋零。穿长安香,穿黄金甲满城。

这句话说的是对菊花的赞美,实际上却是一种霸道的表现。

黄巢自京归家后,便参加了叛乱,那时他幼年所学的骑术便发挥了作用,六十岁时,他便攻打长安,成为皇帝,并以“大齐”为国号。尽管还没两年,就被朱温赶走了。

由此可见,在古代,科举是会让人发狂的。要么象范进那样发疯,要么象黄巢那样发疯。

黄巢公务员考试失利后的《不第后赋菊》

左宗棠,这位晚清大儒,就是因为考不上。二十岁时,他中了秀才,这六年间,他三次入京应试,但都落榜。

科举落榜,走上“正途”的仕途之门已经关上,左宗棠却没有气馁。他回国后,一心钻研经世致用,深得林则徐的赏识,被誉为“不凡之才”、“绝世奇才”,是林则徐举荐的。

左宗棠在边关征战之余,也曾向朝廷递交过一封信,要求回京应试,足见科举对文人的重要性。

《游子吟》的作者是孟郊,他在四十六岁时,也是两度落榜。

会试,类似于公务员考试,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考试,也是一种很好的就业机会。

左宗棠的学习照,就是因为他被困在了会试的门槛上。

殿试:御史(院士)

殿试是古代科举中的最高等级,是每一个文人雅士的理想,由皇帝亲自操办,实际上就是为那些在会试之后被录取的考生进行排名,所以从来没有失败者。

在科举历史上,科举是武则天发起的,武则天在690年登基的时候,在洛阳洛城殿策试,数万名才子齐聚洛阳,经过数日的科举考试,最终成为了状元。

殿试通过后,会有三个人,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举人,举人,举人。三甲中有几人,都是进士。

殿试之后,第一名的三个人都会被直接册封为功臣,状元是翰林院的修士,榜眼和探花会是翰林院的编修。而那些通过了殿试的人,则会被送到京城,而那些有天赋的人,则会被提拔为朝堂上的重要人物,从而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能考上秀才,是最大的荣耀,如果能考上,就等于是现在的中科院院士,这是何等的荣耀。

历史上,有不少人中了进士,但是,中了秀才的,却是凤毛麟角。

其中较为有名的有郭子仪,唐朝的武举状元、王维、柳公权、文天祥。

文天祥二十岁就中了秀才,在宋理宗面前答对论道,文天祥在宋理宗面前,以“法天不绝”为题目,洋洋洒洒地写了一万多字,宋理宗还亲自推举他为状元。

主考王应麟在上奏宋理宗时说:“文天祥之题,取古人之事,忠肝如铁,本以为能得此良才,实是可喜可贺。”

文天祥因其爱国情怀、国家气节而被称为“第一人”。

堂堂正正文天祥,乃大儒之首

古代的“高考”,到底有什么难度?

古代的科考,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高考”,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要进入其中,一辈子都要享受荣华富贵,如果不能进入,那就是疯了。

因为,这是古代文人想要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唯一办法。那有什么困难的?

首先,就是入学率太低,秀才的入学率大概在十比一左右,举人与进士的比例大概在50:1左右,而状元的比例则是150:1,要在十个人中脱颖而出,那就非常困难了。

最后就是考试的内容了,古代的科举考试,只有一门文科科目,题目都是《四书》、《五经》之类的名著,读书人要看得滚瓜烂熟,还要背诵更多的注解,至少要记住五六十万个字。

明朝万历二十六年进士赵秉忠考题

当然,这次的考核,也是比较困难的,大部分都是以论文为主。例如: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所长(考藩镇);诸葛亮不以申商为先,王安石以申商为实,以避其名(考);汉唐以后的兵法,从今天的情况来看(今人考古的兵法有异);裴度奏宰相,要广纳天下贤士,特第见客论。

你不觉得,你看着那些试题,会不会很迷茫?主考官从古代的经史库里,随意挑选一段、一段、一句话,就能成为一道考题,没有足够的知识,在这种考试中,你会疯掉的。杜甫“读了一万遍”都没考上,范进五十多岁的时候,终于中了举人,欣喜若狂,要是再回到古代“高考”,恐怕连举人都要抓狂了。

据史料记载,在1300年的全国科举人中,共有673名进士。中举人还好说,要中进士,那是千难万难。

而且,随着科举考试的进行,越来越有规律,渐渐有了一套标准的八股文,题目也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的“八股文”,也就是“考风”,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考风,比如范进,他的脑袋不太好使,一入进士就发疯。

而且,在古代,“高考”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在科举之前,几乎没有什么好差事,买书要花钱,读书要请老师,考试要交路费,还有人考了半生,却没有一分钱,比如范进,中进士之前,家里一粒米都没有,连一口饭都没有。所以,有不少人考试失败,只能放弃,再来的话,就要做好被逼疯的心理。

宋人殿

结论

不管是古代的科考,还是现代的高考,都是人生最关键的一步,除了刻苦学习之外,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心态。高考,虽然是上大学的必经之路,但也不是人生的终结,未来的路还很漫长,学生在提高自己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如果你考上了,你不要骄傲,不要懈怠,不要因为你没有通过考试而沮丧,因为你还不到20岁,你的人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你是不是后悔了,你想想,你能通过多少次考试?欢迎大家评论。

从历史看世界,从文化看真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