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巴巴罗萨计划”变为现实之时,苏联大将德米特里·格里戈里耶维奇·巴甫洛夫和他指挥的西方方面军,正横亘在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取道白俄罗斯进攻莫斯科的道路上。
44岁就升到大将,又执掌战略级战役军团的指挥权,巴甫洛夫被视为深得斯大林欣赏信任、与朱可夫齐名的军界新星。
然而这样一位“名将胚子”,却打出了丢兵失地、数十万军队被俘的结果,他自己也被军事法庭送上刑场,由此成为“失败者”的代名词。
“巴巴罗萨”启动
1940年底,纳粹德国已经基本秘密定下了快速入侵苏联的决策,这也就是著名的“巴巴罗萨计划”。
这个计划的假想敌和攻击对象直指苏联,计划调动300万级别兵力,形成北方、中央、南方三个集团军群,以空军为支援、装甲集群为先导、步兵作为中坚,对苏联进行三路闪击。
其中,战略目标最为显眼的是中央集团军群,该方向计划从白俄罗斯方向尽速歼敌,直取苏联的核心城市莫斯科。
计划顺利执行的要点之一,便是依赖德军视为杀手锏的装甲机动作战能力,捕捉对方受到突袭后能够组织起有效抵抗或反攻的窗口期,全力夺取优势、扩大战果。
展开全文
也就是纳粹德军最为知名、曾经依靠其闪击波兰、几小时内收割丹麦、一个半月打垮法国的“闪电战”战术。
此战开打之前,希特勒认为苏联军队就如同一个“泥足的巨人”,同样不可能抵挡闪电战的兵锋。
他满打满算地认为,针对苏联的战斗最多三个月即可解决,因此即使开战推后一个多月,也仍然没有针对冬季严寒做出必要的应急预案。
1941年6月下旬,德军开始按计划行动。
由冯·博克元帅指挥中央集团军群,以装甲部队南北夹击的态势越过边境。
其中北路自东普鲁士出发,进攻前突于整体战线的白俄罗斯比亚韦斯托克;南路则沿着普鲁里皮亚特沼泽地,攻向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
新星巴甫洛夫
作为苏联直面欧洲方向的要地,白俄罗斯地带自然不可能是一片空虚、毫无军事力量存在。
此地归属苏联的西部特别军区,由苏联大将德·格·巴甫洛夫担任西方方面军司令。
而种种迹象表明,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初,巴甫洛夫大将可说是斯大林最为信任器重的军事指挥人才,甚至不用加“之一”。
巴甫洛夫曾经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并经由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推荐之下,受命前往西班牙担任共和政府军的军事顾问。
就是在西班牙的战场上,他对坦克短促突击战术的理解和运用受到了来自上方的瞩目,组建坦克兵学校的举动也颇受好评。
有了在西班牙的出色表现作为底气,巴甫洛夫回国后不久就获得了斯大林颁授的“苏联英雄”称号,不久又被提升成为苏联装甲兵副局长。
他曾经参加T-34坦克、KV-1坦克的设计与测试,并亲自驾驶T-34坦克完成了测试中被视为最困难的越障项目,因此很快被扶正,当上了装甲兵总局的局长。
上世纪20年代末,苏联认为未来战争中装甲的地位至关重要,曾经组建过两个最早的坦克实验团。
斯大林和时任总参谋长的图哈切夫斯基从全军选出了两个人来负责坦克实验团,其中一个就是巴甫洛夫,另一个则是经过了二战洗礼后名噪全球的朱可夫。
当然,当时的他们,在苏军之中尚且属于刚刚起步的新星。
1940年5月,朱可夫升任大将,几月之后,巴甫洛夫也获得了这一军衔。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初期,以苏联西部五个特别军区为基础的五个方面军中,朱可夫负责西南方面军,而巴甫洛夫掌管西方方面军。
斯大林的爱将
在这里,也许需要特别强调一下被称为“庞然大物”的方面军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
翻开《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可知方面军和集团军都是战役军团概念,集团军是基本战役军团,方面军为上一级编制,偏向战略层面意义。
方面军之下通常包含诸多兵种及后勤保障,为统帅部之下最高一级的作战建制单位。
也就是说,“方面军”特指负责某一方向的战略重兵集团,方面军司令的用人委任,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例如后来授衔元帅的朱可夫,在整个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就曾经先后在五个方面军担任司令。
不过,在二战前期苏德之战爆发的当口上,斯大林对巴甫洛夫寄予的期望应该说是要高于朱可夫的。
巴甫洛夫是当时苏军之内公认首屈一指的坦克战专家,他所负责的西部特别军区也拥有极为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在1940年6月前后,苏联组建了9个机械化军。其中6个都归属于巴甫洛夫麾下的西部特别军区,坦克师多达12个,拥有强大的装甲机械化力量。
再加上24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其实力与其护卫苏联心脏的战略地位相互匹配,也凸显了巴甫洛夫作为指挥官,深得斯大林的信任和看好。
德军的突袭闪击
1941年6月22日,星期天,显然这是个刻意选择的时间。
凌晨3点15分,纳粹德国东线部队按照预定方案“巴巴罗萨”,以7个集团军、4个装甲集群和3个航空队合计超300万军力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
值得注意的除了先行抢占制空权的航空部队外,就是分属四个装甲集群的3500余辆坦克了。
这四个装甲集群中有两个都被配置到中央集团军群进攻方向上,意图迅速向苏联的深远后方突击进入纵深,预计在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收拢钳口,完成对巴甫洛夫西方方面军的合围。
由于种种原因,德军的突然攻击确实收到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
德军炮兵向苏军驻地及指挥部发起炮击,空军则集中优势迅速对靠近边境、甚至远至列宁格勒附近的六十多个机场进行猛烈空袭,同时轰炸铁路枢纽、港口等交通节点。
不到中午时分,德空军便宣称自己击毁了近八百架敌机,其中大部分甚至根本来不及升空就被击毁在机场。
同时,德军还将苏军的通讯系统列为重点破坏对象,致力于破坏迟滞苏军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信息流通和命令传达。
苏联这一侧的局面堪称混乱,由于此前并未进入战备状态,大部分苏军部队执行的仍是和平时期日常任务。
有军官和指挥员按惯例在周末休假,还有炮兵和通信营被派往训练地点进行专项训练。
这样的前提下很难组织起有效的军事应对,面对德军赖以扬名的“闪电战”,双方对战场掌控的优势差被进一步拉大。
“诺沃格鲁多克口袋”
面对突如其来的进攻、大量的损失和混乱,担负西部特别军区指挥责任的巴甫洛夫大将在做些什么呢?
他并没有完全隐身,在尽快掌握了能够掌握的战场信息之后,他首先下令对德军侧翼进行反突击。
然而或许因为指挥系统的崩溃瘫痪,或许由于此前整个军区都很难说是否进入了较为严峻的备战状态,巴甫洛夫寄予希望改变战局的主力机械化部队未能按时到达预定地点,反突击并未奏效。
战火燃起的第二天晚上八时许,他还曾经向第10集团军发出一份措辞严厉的密码电报:“机械化军为什么不进攻?谁的过错。立即行动起来,不要惊慌失措,而要指挥。您应当知道每个师的位置,何时采取何种行动及其结果……”
当前局面对苏军方面极为不利,但巴甫洛夫大将仍在努力——他命令麾下各部队“尽一切努力阻止德军前进”。
同时,为了增援驻守于前突的比亚韦斯托克阵地、极可能被德军分割包围的第3、第10集团军,他命令其他部队向前调动,甚至连作为预备队、组建未久的第13集团军也怼了上去。
事后复盘显示,正是他的这一决断令整个西方方面军踏入了绝境。
由于大部分兵力前压,导致身后极为重要的明斯克地区力量空虚,德军坦克部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从南北两面抄了整个方面军的后路。
就这样,苏军中以擅长坦克战知名的他,茫无所觉地坐视大部分军队被德军装甲部队包围,这个地点后来被称为“诺沃格鲁多克口袋”。
在这一战之前,巴甫洛夫曾经断言“利用坦克军奔袭敌人后方不可能取得胜利”,然而德军以机械化部队配以航空兵的高速突击,却确实做到了他断言不可能的事。
最终,巴甫洛夫下达的后撤命令来得太晚,西方方面军大部分部队已被德军分割包围。
布列斯特要塞
战斗持续到7月9日,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地区保卫战结束。
陷入包围圈的约50万苏军除了一小部分成功突围外,共有约32.4万人被敌军俘虏,三千多辆坦克、一千八百多门火炮被缴获,白俄罗斯地区落入纳粹德国手中。
在落入德军控制的区域之内,仍有零星的、孤立的苏军依托要塞、地下工事进行抵抗,其中就包括了极为知名的布列斯特要塞。
按照德方的剧本,布列斯特要塞应当在“巴巴罗萨”执行的第一天就“迅速拿下”。
为此德军用上了在波兰13天徒步行军400公里、整个战役仅阵亡158人、在法国又立下大功、率先攻入巴黎的第45师。
然而德国人却在这里遭遇了开战以来最坚决的抵抗和最印象深刻的伤亡,据1956年苏联作家谢尔盖·斯米尔诺夫《寻找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的英雄》所述,直到7月20日,也仍有被分割的苏军战士在此继续抵抗。
斯米尔诺夫曾在要塞西岛兵营的地下室墙壁发现过一段刻字:“就要牺牲了,但我决不投降。永别了,祖国!”下面没有签名,而是一个日期:1941年7月20日。
斯大林的愤怒
面对西方方面军的惨败、白俄罗斯地区的丢失、整个莫斯科的大门和屏障轰然倒塌,斯大林的反应可想而知。
尤其是负责指挥的巴甫洛夫,又恰恰是他自己寄予厚望的对象。
为了阻止德军继续东进长驱直入,整个苏联必须重新建立起新的军事屏障。
6月底,巴甫洛夫被愤怒的斯大林从前线召回,并在7月被莫斯科军事法庭以叛国罪判处死刑。
战后多年苏联档案解密,俄罗斯剧作家拉津斯基据此编撰的《斯大林秘闻》中显示,那个凌晨当参谋长朱可夫打电话向斯大林报告德国人进攻的消息时,后者正在近郊别墅中安睡。
首先接起电话的是值班员睡意浓浓的声音。
关于战况,朱可夫的话只有一句——“请立即叫醒他,德国人在轰炸我们的城市。”
初步了解前线战况之后,斯大林的表现愤怒而沉郁,他认为巴甫洛夫“上级指示来晚了”的托辞简直不能理解:“要是没有指示,军队就不应该处于完全战备状态么?难道为了让我的钟表走动,我还得给它们下指示么?”
而超过七百架飞机被炸毁在机场的消息,更是令斯大林的怒火到达了新的高峰。
巴甫洛夫再一次受到了诅咒,斯大林认为这是“可怕的犯罪,应当砍掉罪人们的头颅!”
也许对于斯大林来说,自己曾经大为欣赏器重的将领居然是个实践层面不堪大用、甚至“蠢笨如猪”的对象,这一事实本身更令人难以接受。
巴甫洛夫之死
同年7月28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下达了当年的第0250号命令。
巴甫洛夫和参谋长、通讯主任、第4集团军司令被判处枪决,而他此前获得的“苏联英雄”称号及所有勋章,也都被全部剥夺。
巴甫洛夫被枪毙后,斯大林以最高统帅部的名义发出通告,声称无论是任何人,一旦“违背军人的誓言、忘却对祖国的责任”,都将受到军法最严厉的惩罚。
巴甫洛夫究竟该不该死?
中国古语早就有“慈不掌兵”的说法,然而在接受军事法庭审判之时,巴甫洛夫也的确曾为自己提出辩解。
1941年7月7日,被送上军事法庭的巴甫洛夫,在法庭上对自己的失败进行了解释。
他认为这一失败并非全然来自自己的指挥失误,由于西北波罗的海特别军区的库茨涅佐夫上将过早后撤部队,使西部特别军区的局势变得极为不利。
此外,他自问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由于整个区域内的电话通讯遭到了极大破坏,作为指挥官,他也无法了解到更多的敌军情报。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战争爆发前,他自始至终没有接到过任何“进入战备状态”的命令。
是否罪不至死?
最后这一条原因,的的确确不是巴甫洛夫身为方面军司令掉的链子,问题出在了更高的层级。
实际上,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一两年,苏联正在开始自己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打算将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积蓄实力再谋求政治上的作为。
为了尽量不与纳粹德国发生冲突,双方不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还在至少十六个月的蜜月期里维持了大量粮食、矿产、武器等各类物资交易。
斯大林多少有些一厢情愿,他即使不相信希特勒会信守条约,至少也相信希特勒不至于贸然双向开战,这超越了德军目前拥有的战力上限。
于是在“巴巴罗萨”之前,尽管有大量隐藏危机苗头的情报被送到斯大林案头,但他却一概认为是丘吉尔施放的烟雾弹,目标是试图让苏联下场,以求减轻英国承受的空袭压力。
从战后陆续解密出版的档案和亲历者记录中,能够看到一个触目惊心的细节。
当接受了突袭任务的德军第45步兵师尖刀连营经过了隐秘安静的行军,逐渐逼近布列斯特要塞时,潜伏的德军兵士能够清晰地看到要塞前方横跨布格河的铁路大桥。
凌晨两点时,一列货运列车仍然隆隆地驶过大桥开往德国方向,再过一个多小时,苏德战争即将爆发,这是斯大林遵守合同,运送给“盟友”希特勒的最后一列运粮列车。
从1940年2月10日开始,像这样通过列车运往德国的不但有粮食,还有大量石油、矿石和棉花。
而作为交易者的另一方,德国向苏联运去包括建了一半的重巡洋舰“吕佐夫”号在内的各种货物。
有统计显示,截止开战的那一刻,希特勒欠斯大林的债务至少有2.39亿马克。
如果连斯大林自己都从未认真审视过“德军可能闪击苏联”这个可能性,以此来要求巴甫洛夫或许也有些不切实际。
另外,巴甫洛夫原本是苏联公认的坦克战专家,但却在从西班牙回国之后力主“取消坦克军”。
正是他的这一倡言,促使苏联总军事委员会作出了“苏军编制序列中取消坦克军”的决定。
这一决定曾受苏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和刚从远东对日作战胜利归来的朱可夫坚决反对,也使得“红色拿破仑”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等人此前多方努力,军事理念和实践甚至走在德军身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也正是被苏军弃之不顾的大纵深攻防战役理论,被异曲同工地用于德军闪击战之中,最终导向了巴甫洛夫的败局。
后世研究者不乏怀疑,巴甫洛夫建言取消坦克军,有多少成分是出于军事本身考虑,又有几分是来自“必须与图哈切夫斯基划清界限”的盘外考虑。
战争是幸存者的游戏,巴甫洛夫曾经是令人瞩目的将星,但生死存亡也就在一两个决断和选择之间。
如果将他的人生与朱可夫元帅进行对照,就难免更令人感到战争的残酷与无常。
参考资料:
《方面军,从战火中走来的“庞然大物”》;国防部官网
《东进:苏德战争1941-1943》;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德)保罗·卡雷尔
《心胜》;长江文艺出版社;金一南
《斯大林秘闻》;新华出版社;(俄)拉津斯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