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八)_社区_总书记_群众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八)

段村群众生活好了

《求是》杂志记者 高天鼎 山西日报记者 李宏伟

一场瑞雪过后,地处黄土高坡的段村宛若一幅优美的水墨画。

段村是山西省汾西县的一个小山村,原属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635户1700口人,2019年12月整村脱贫。2022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在段村勉励当地干部群众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越走越有奔头。段村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铆足干劲抓落实,乡村振兴呈现新图景。

村庄美丽生态宜居。进入段村,映入眼帘的是,修葺一新的沿街围墙朴素大方,硬化后的村内主干道干净整洁,村文化广场大红灯笼洋溢着喜气,欢声笑语不断……

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慰问时的情景,村民蔡文明至今仍记忆犹新。他激动地对记者说:“总书记很记挂咱农民,进来后就察看厨房、卧室和羊圈,详细询问家庭收入多少、生活怎么样,感到总书记像我们的一位邻里乡亲。”

谈起自家一年多来的变化,老蔡咧嘴笑道:“春节前卖了31只羊,收入4.6万元;村委会开发了公益性岗位,我担任政策宣讲员,老伴儿当保洁员,一年又能多收入1.2万元;家里装上了取暖设备,既环保又省钱省力;新盖了厨房、浴室,生活快赶上城里人了。”

老蔡家的新生活,是段村发展变化的生动写照。现在的段村,自来水入户,家家铺设了排污管道,动力电、5G网络全覆盖,98户实现冬季取暖清洁化,公共浴室、理发室可以让全村人免费洗浴和理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全村老年人提供了吃饭、下棋、健身的场所,村集中式光伏和即将实施的屋顶光伏绿能与储能配套,将形成一个小型虚拟电厂,保障全村生产生活用电。

在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段村因地制宜,在村庄规划上体现风貌美,突出黄土高原乡村窑洞民居地方特色;在村容村貌上体现整洁美,砖瓦房错落有致,设施大棚有序排列;在乡风民风上体现文明美,推进移风易俗,家家争创文明户。新时代新征程,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山村处处焕发勃勃生机。

特色产业发展兴旺。正月十五刚过,段村返乡青年、共产党员亢永永就前往山东寿光学习设施农业智慧蔬菜种植管理技术。2022年段村启动设施农业蔬菜种植温室大棚项目后,大学毕业后在太原工作的他积极响应,回村投身产业发展。

段村党支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村民组织起来,埋头苦干,努力把乡村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对村集体闲置的8座大棚进行改造,引进企业“拎包入住”,发展双孢菇种植,年产值100万元,村集体年收租金10万元。统筹资金,以“持债保底”模式对村养牛专业合作社养殖场提档升级,合作社按注入资金6%的比例,每年向村集体保底分红2.4万元。利用中央专项资金,建设设施农业蔬菜温室大棚、春秋棚11座,实现智能化自动卷帘、通风、补光补水一体化功能。加上100千瓦村级光伏发电站和红色旅游收入,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预计达到50万元,并带动8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展开全文

图为2023年2月28日拍摄的山西省汾西县段村全貌。 临汾日报记者 李虎威/摄

乡村振兴产业旺,村民致富劲头足。目前段村已有12家农户养羊500多只,4家农户养猪300多头。同时,村里的纳鞋垫、做糖葫芦、打月饼等手艺人也更忙了,钱赚得更多了。蔡文明高兴地说:“就像总书记说的,一年比一年过得好。”

党建引领治理有效。“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我们党百年来的执着追求,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代接着一代干。”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时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催人奋进。

段村便民服务中心墙上,“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作战图”依然醒目。“总书记考察的时候关注到这张作战图,对上面的12项帮扶措施一项一项询问,我真切感受到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村党支部书记李佳莉告诉记者。

围绕村党支部建设、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工作,段村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见效。村里布设红色文化、乡村振兴、非遗文化、锣鼓艺术展厅,打造党员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色旅游风生水起。为了保证设施农业蔬菜大棚今春栽苗用水,去年11月底段村开始新建一座300立方米的蓄水池。寒冬腊月里,村党员干部每天与施工单位齐心协力一起干,确保了蓄水池如期竣工使用。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广大群众组织凝聚起来,加强乡土人才培训,挖掘回乡人才潜力,吸引更多青年回村发展,培育一批致富典型,激发更多人投身乡村振兴,让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对段村的未来,李佳莉信心十足。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段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带领乡亲们建设产业兴、生态美、生活好的新农村。

社区民族团结一家亲

《求是》杂志记者 侯亚景 《实践》杂志记者 刘秉承

喜庆的灯笼下面缀着的张张卡片引人入“谜”,书法老师指导学员临帖,剪纸艺术老师教小朋友们剪“兔子灯”和“雪花汤圆”,兴安街道乌兰牧骑队员在进行歌舞表演,“我站在草原望北京,一望无际国泰安宁”的歌声悠扬入耳……2月3日上午八点半,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由社区居民共同议定的“庆元宵”活动在社区活动室热热闹闹地举办起来。

临潢家园社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生活着汉族、蒙古族、壮族、回族、畲族、朝鲜族等13个民族的居民。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临潢家园社区考察调研时强调,“社区是各族群众共同的家,民族团结一家亲。要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把社区打造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社区环境”。牢记殷殷嘱托,临潢家园社区紧贴居民所思所想所盼,以“家”理念、“家”关怀、“家”温暖,打造“民族团结之家”综合服务体,促进社区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谐发展。

“我们社区居民有12000多人,多民族组成的家庭有1300多户,占到总户数的31%。”社区党委书记吴晓华介绍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针对社区多民族聚居这一实际,我们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社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走进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可以看到社区对活动室进行了功能分区,乌兰牧骑排练厅、民族融合小课桌、蒙古族刺绣室、书法练习室……多彩的社区活动不断丰富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彰显的是民族团结和谐幸福的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到临潢家园社区考察时,现场观看了乌兰牧骑的演出,并指出‘乌兰牧骑很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永远不会过时’。”乌兰牧骑临潢家园社区小分队队长郝艳会笑着说,“现在每周末我们都聚在一起排练节目、唱歌跳舞,还出去参加比赛、表演。能够把我们党的好政策好声音及时传递出去,大家都很开心,精气神都起来啦。”

“社区活动很丰富,我们的生活有滋有味。”社区志愿者高娃是民族技艺传承班的老师,已退休的她每周二、周四都会带着社区居民学刺绣。“老姐妹们坐在一起边刺绣边聊天很开心,朝鲜族姐妹教我们做泡菜,回族姐妹教我们炸馓子,沟通交流中了解到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高娃的老伴儿朝格也是社区志愿者,同时还是书法班的老师。“书法艺术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一个缩影,也是我们各民族团结和睦的真实写照。”朝格深有感触,“社区给我们搭建了这么好的活动平台,我希望通过这个平台继续把中华书法文化传承好。”

每到周末,民族融合小课桌老师萨仁都会固定开展同唱一首歌、民族故事会、手工创意等免费课程。萨仁说:“社区小朋友们在这里分享民族习俗和传统故事、学习手工、体味文化传承,这种方式不仅非常好地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

2023年2月3日,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在民族融合小课桌开展“巧手剪纸闹元宵”活动。 王婷/摄

社区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针对临潢家园社区的特点,如何更好地合力共建社区新生活,是社区党委不断思考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这些对民生工作的重要部署,真正说到了临潢家园社区工作者的心坎上。“不只是组织活动,只要是群众关心关切的小事、急事、难事,我们社区党委都会想办法、出实招,和居民一起解决好。”吴晓华说。

“每天都会在小区遛弯,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社区网格员金香华告诉记者,“之前,小区健身器材老化,存在安全隐患,我们及时跟网格长沟通,社区马上跟进处理,很快更换了健身器材,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快乐健身。”按照联系方便、就近服务、覆盖有效的原则,临潢家园社区党委将社区划分为9个网格,同步建立网格党小组,每个网格还建立党群服务站、网格服务微信群,打造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三级组织架构,拉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区治理网,打通了社区服务群众的最后一道单元门。

民族团结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团结,重在交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在社区党委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临潢家园社区荣获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称号。社区党委副书记隋莹说:“我们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创新社区工作方式,提升解决社区问题能力,更加用心用情服务好居民,让社区各族群众生活更满意、更舒心。”

记者手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沐浴着党的二十大的春风,临潢家园社区全力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良好环境,形成了社区各族群众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守望相助的“大家庭”氛围越来越浓厚。

雷锋“入列式”

《求是》杂志记者 陈金霞 抚顺日报记者 王嘉楠

“雷锋!”

“到!”

伴随着教学助理渐次高昂的三次点名,众人齐声响亮回答:“到!”浑厚的应答“和声”响彻课堂。

这是坐落于辽宁省抚顺市的辽宁雷锋干部学院举行雷锋“入列式”的一幕。这一借鉴雷锋生前所在部队点名仪式的特殊培训方式,引领着一批又一批学员加入学雷锋、做雷锋的行列中。

一声声“到”,穿越一个甲子的时空;一声声“到”,道出几代人对雷锋精神的薪火传承。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6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中国大地蓬勃开展、持续深入、蔚然成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雷锋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时指出,“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雷锋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雷锋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

“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明确要求。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过程中,辽宁雷锋干部学院坚持以雷锋精神办好雷锋学院,精心打造“传承雷锋精神”系列特色党性教育课程,探索在新时代讲好雷锋故事、弘扬好雷锋精神的新方式,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祖国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到哪里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学院特聘研究员周道海的一番话,赢得学员们一片热烈掌声与喝彩。“雷锋始终忠诚于党、奉献祖国、服务人民。他在小学毕业典礼上说出三个誓言:响应党的号召,决定留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去当新式农民;将来,如果祖国需要,就去做个好工人建设祖国;将来,如果祖国需要,就去参军做个好战士。雷锋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以奋斗践行了这三个誓言。”周道海曾在雷锋生前所在部队服役,并曾远赴利比里亚执行国际维和任务。他结合自身感悟告诉学员,要像雷锋一样,把青春的汗水倾注在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中。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无数人书写了新时代用平凡铸就不凡、以奉献诠释大爱的雷锋故事。在“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致敬全国战“疫”英雄情景教学课上,辽宁省第三批援鄂队员王湘南与学员们分享抗疫的经历和感受,解读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动情处,王湘南不禁哽咽失声,台下学员也动容落泪,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和深刻洗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我们不断在深化雷锋精神研究阐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上下功夫,把雷锋精神作为铸魂育人的重要内容。”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李强说。“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学雷锋”等现场教学、“我和雷锋故事”等访谈教学、《离开雷锋的日子》等影视教学、“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情景教学……各种特色党课内涵深刻、形式生动,使雷锋精神日益成为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

2023年2月26日至3月4日,辽宁雷锋干部学院为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举办第二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图为学员们参加雷锋“入列式”。 辽宁雷锋干部学院供图

育德于心,成德于行。从这里走出的学员们持续把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抚顺市望花区和平街道雷锋社区,曾是雷锋生前所在连队驻地。学院学员、社区党委书记吴振华创办了社区党员家庭代办站,近年来为居民代办各类事务2万余件。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吴振华感触很深:“我要努力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共建共治共享’等要求在社区落地生根,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岗位‘螺丝钉’、当好居民‘服务员’。”

学员李德禄是抚顺石化公司的一名普通工人,也是一名老党员。他注册成立“聚沙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公益组织,多年来坚持开展捐资助学、助老济困等志愿服务。李德禄自豪地说:“我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娃娃们也在积极学雷锋。今年大年初六,我们去给困难家庭送慰问品和助学金,一位跟着家长参加志愿活动的小朋友说,‘我将来也要多做好事,让社会充满爱’。那一刻,我特别欣慰。”

点点星火,汇聚成炬。放眼中华大地,“当代雷锋”、“道德模范”、“时代楷模”、“中国好人”、“最美人物”……一批又一批雷锋式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大量涌现,雷锋精神正在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辽宁雷锋干部学院丰富拓展弘扬雷锋精神的平台载体,引导学员树立崇高理想追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把个人追求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春晖新村好日子

《求是》杂志记者 梁佩韵 甘肃日报记者 伏润之

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横梁乡春晖新村,一场别开生面的宣讲活动正在进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春晖新村党总支书记韦兴典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同各项惠民政策结合起来,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为大家讲解,大家听得专注,记得认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激励人心,催人奋进,短短几年,我们不仅在新家园实现了脱贫,接下来还要推进乡村振兴,好日子在后头。”聆听宣讲活动后,当地村民满怀期待地说。2018年开始,为了走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古浪县南部山区8个乡镇陆续有3000多名群众搬入春晖新村。如何让搬迁下山的乡亲稳得住、生活得更幸福,成为春晖新村党总支思谋最多的事儿。“这么多人来自不同的地方,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各有不同,我们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让大家尽快融入。”古浪县横梁乡党委书记何文国坦言。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搬迁伊始,春晖新村党总支就将干部“零距离”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以村党组织为核心,以“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为纽带,构建起党建引领、全域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有效激活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

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网格员们每天都要走访入户,了解民情,及时协调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问题,化解邻里纠纷。2021年12月,网格员王佐堂了解到有村民家暖气漏水导致楼下住户屋顶受损,而当事双方都在外地务工,他便与村干部及时切断漏水源头,电话联系双方协商处理意见。网格员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双方终于达成共识。

春晖新村党总支副书记仲秀堂告诉记者,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事情看起来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但这些琐碎小事却考验着干部是不是能够真正为群众服务。“我们已经做到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让群众随时随地‘看得到、找得着、叫得应’,把党组织触角延伸到群众生产生活、矛盾纠纷调处的各个角落,让群众更有归属感。”

易地搬迁让春晖新村的群众实现了由住土坯房到住楼房的历史性转变,也开启了他们从种菜吃到买菜吃的生活方式变革。很多群众也不再满足于传统务农,而是渴望有更多就近就业的机会。

正月初八清晨,刚过完春节,春晖新村门口就停着数辆大巴车,这是搭载务工群众的“专线”。看到这一幕,52岁的刘永平深有感触:“以前住在山里,想打工挣钱必须出远门,家门口不可能有就业岗位。现在车接车送,工资日结,只要勤快,都有岗位。”能就业、有收入,搬迁群众自然留得住。通过培训,春晖新村已经有300多人就近到产业园区务工,“传统农民”一步步转变为“产业工人”。

59岁的康润莲身体状况已经不适应高强度的务农。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她来到距家1公里外的工厂上班,每个月能领2600多元工资,一个人的工资就能负担一家4口每个月的生活费,她感到非常满意。

图为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横梁乡春晖新村的美丽夜景。 甘肃省古浪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许吉年/摄

除了就近提供就业岗位,春晖新村还坚持把培育壮大富民产业作为搬迁群众稳定增收的根本之策,先后修建养殖暖棚244座,每户可享受补助2.8万元。李学章就是这个好政策的受益者。在距离家乡几百公里外的酒泉市打工10多年后,他选择留在春晖新村承租了20多座日光温室发展种植业。他说:“村里帮我办了免息贷款,解决了后顾之忧,每年可以收入10多万元,和土地打交道心里很踏实。”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易地搬迁后,春晖新村的群众除了有更多就业机会,就医、上学的条件也大为改善。2018年底,张进媛将家从古浪县大靖镇花庄村搬迁到春晖新村,最吸引她的就是山下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小学就修在家门口,条件在全县都数一数二,作为家长,我很安心。”据介绍,春晖新村建成中、小学校各1所,幼儿园2所,村卫生室2所,小游园1处,极大方便了群众上学、就医等需求。不仅如此,春晖新村还开通了公交线路,建成供热站、垃圾回收站,完成天然气入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充分满足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

如今,春晖新村临街的道路上,商铺林立,市场繁荣。2018年底群众搬迁之前,在山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4580元;2022年底,搬迁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8270元,增长了近1倍。“易地搬迁让我们过上了好生活,接下来,我们还要在党的带领下,实现乡村振兴,日子会越过越红火。”村民们的言语中透露出幸福、满足与希望。

记者手记: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考察时指出:“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给干部群众以巨大激励,乡亲们从身边一件件惠民、利民的实事中,有了日子越过越好的切身感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