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帽儿店“谷记”帽铺_大同_帽子_缝制

1933年大同有了第一家帽铺——“王子典帽铺”,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帽子作坊以及经营帽子的帽店。它们的生产经营方式多采取前门经销、后堂生产的模式,灵活方便,往往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定做改制,颇得顾主青睐。谷侃是当年这一行中有名的“帽儿匠”。

谷侃,祖籍大同,家住城内院巷街,原先是个裁缝,常缝制些“钱叉子”和书包等物件。由于产品销售不畅,难以养家糊口,后跟随绰号叫“配带张”(姓张,以制作配带而出名)的一名老艺人学习了制帽技术。

20世纪30年代中叶,大同地区刚刚兴起的制帽业如火如荼。1936年,谷侃学成后便自立门户。说是自立门户,其实,谷侃生产帽子的铺面无店名、无招牌,帽店就是谷侃的家。

经过数年经营,他的“谷记帽店”从毛皮熟染到皮帽缝制加工成型,均采用一条龙生产线。因为他生产的帽子质量好,工艺水平严格,精细牢固,自然工料成本合算下来总比同行的同类产品价格要高些,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其销量,反而卖得更快,年销量能达到4000余顶。

平时,谷掌柜也承接一些定做改制帽子的零活。成交的活儿不仅快,做工也同样细致。对于代料加工者只收取微薄的手工费,并同样缝制有本店标志(如同今天的商标),以便出现质量问题时可免费修理。

谷侃经营的帽店,最初只加工“瓜壳帽”,因质地好,做工细,注意质量,价格适中,当时深受大同人欢迎。后来生产逐步发展,规模逐渐扩大,便开始制作毡帽、鸭舌帽、礼帽、麻虎儿帽,其中毡帽远销华北等地区,鸭舌帽由于式样新颖、用料考究,也颇得消费者喜欢。

谷侃制作的帽子有几大特点。一是选料讲究。若用毡,则选用最好的清水毡。这种毡子质地优良,经久耐用;倘用皮毛,则选用上好成色的皮料。二是活细。多采用手工缝制,如制作帽衬时,要反复熨烫好几遍,直至定型为止。戴上这种帽子,即使脑袋常出汗的人,帽子也不会走样,且干净利落。三是设计合理。如“老人乐”毡帽,顶部是毡子的,两边镶有皮毛护耳,前面还有块皮毛护脸,把帽子的皮毛全打开放下,耳朵和脸就冻不着了。

谷侃经营的帽店除解放战争期间中断两年外,一直产销两旺。他的技术有后人继承并发扬下来,充实了后来成立的大同市制帽厂的技术力量。

刘印军(大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