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妻如面:结缡十五年,原约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写此信,我尚为世间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阴曹一鬼,死生契阔,亦复何言。惟念此身虽去、此情不渝,小我虽灭、大我常存。生生世世,同住莲花,如比迎陵毗迦同命鸟,比翼双飞,亦可互嘲。愿君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无喜无悲,听其自然。我与殇儿,同在西方极乐世界相偕待君,他年重逢,再聚团圆。殇儿与我,灵魂不远、与君魂梦相依,望君遣怀。
1911年4月24日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给妻子陈意映写下了一封绝笔信。信中作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他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亲人的爱和对国家人民的爱连为一体,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全文感情真切,笔调委婉动人,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事实上在林觉民牺牲前13年也有一个人给自己的妻子写下了上文开头那段话——这个人就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谭嗣同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其父谭继洵时任湖北巡抚。谭嗣同五岁那年患重病昏死三日,却又奇迹般复活。谭嗣同十岁时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谭嗣同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对王夫之的思想发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他读书务求广博,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文章写得很有才华。不过他对传统的时文八股非常反感,以致于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字。他仰慕那些锄强济弱的草莽英雄,有尚武任侠之风。
展开全文
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谭嗣同在浏阳与唐才常订交,又师从涂启先,系统学习中国传统典籍,同时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此后他又到兰州在他父亲的道署中读书。光绪十年(1884年年)谭嗣同离家游历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光绪十四年(1888年)谭嗣同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同时又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时年30岁的谭嗣同在家乡满怀忧愤。痛定思痛后谭嗣同努力提倡新学、呼吁变法:他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上书清政府,要求拒和、迁都、变法。深重的民族灾难焦灼着谭嗣同的心,他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坚决反对签订和约,对清政府“竟忍以四万万七千万人民之身家性命一举而弃之”的行径极为愤慨。在变法思潮的影响下他开始“详考数十年之世变,而切究其事理”,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计。他感到“大化之所趋,风气之所溺,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者”,必须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改革才能救亡图存。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2月谭嗣同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和等人。任侠尚义的谭嗣同在京城多方结交朋友,而在这一过程中他得以结识晚清时期著名的武林高手大刀王五。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谊,字子斌,因他拜李凤岗为师,排行第五,故有王五之称。王五祖籍河北沧州。这里是中国有名的武术之乡,其习武之风兴于明、盛于清,至于清末已形成八极、劈挂、六合、燕青(迷踪)、明堂、太祖、功力、螳螂等52种拳法,占中国拳种的40%。尽管王五诞生在武术之乡,可他家并不是习武之家: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王五生于一户贫寒人家,家里还有一个弟弟。王五三岁时父亲又疾去世,他和弟弟只得与母亲相依为命,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他很小就开始干各类杂活。12岁时王五到烧饼铺当学徒。少年时代的王五只是一个为生计而奔波的穷小子,也许是受沧州民间盛行的习武之风的熏陶,也是为了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那时的王五渴望成为一名镖师。
王五15岁的时候开始到沧州成兴镖局偷艺自学,成兴镖局的掌柜李凤岗是当时武林中赫赫有名的双刀大师,后来李凤岗得知王五在偷学自家武功后见王五精壮有力骨骼宽大,价值练功极为刻苦,觉得王五是个可造之材。然而李凤岗是回民,而王五是汉人,当时回民的功夫都是不传教外之人的,后王五经人说合改为回族并拜李凤岗为师,由于在师兄弟中排行第五,于是师兄弟们称本名王正谊的他为王五。王五拜在李凤岗门下后屡屡跟随师傅李凤岗出居庸关、越八达岭,足迹遍及热合、张家口、绥远、包头等地,在跟随李凤岗的十几年走镖生涯中王五的武艺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也结识了不少江湖豪杰,形成了一个交际广泛的人脉圈子。王五30岁时前往京师打拼,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绰号山西董的高手并跟随他学习了一套单刀的刀法。由于王五臂力惊人,所以特意命人效法关帝爷的青龙偃月刀打造了一把大刀,据说重达100斤左右,是世间上乘兵器,时人将其誉美为青龙偃月大刀。从此大刀王五的名号不仅享誉京师,也威震塞外。
也是在这一时期王五在京师创办了源顺镖局,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在镖局创办之时他和弟弟王子亮一起拍摄了他生平唯一的一张照片。关于王五走镖的事迹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是这样记载的:“王五为幽燕大侠,以保镖为业,其势力范围,北及山海关,南及清江浦,生平以锄强扶弱为事。”王五不仅是一名武林高手,同时也是源顺镖局的管理者,对他而言:江湖上的人脉圈子和镖局的管理制度同武功一样重要。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他亲自为源顺镖局定下了四条规矩:重要的镖车要亲自押送;凡是来访的朋友只要提到大刀王五都要热情款待,走的时候还要给予盘缠;严冬要为贫困的人施舍寒衣,酷暑则施舍单衣;春节期间镖局的车马装上东西去接济穷人。王五这样做一方面也许是出于自己早年的贫寒经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业界树立良好的口碑、培育人脉。王五的行为使他在武林中的威望日渐提升,大家都乐于买他的面子。有一次南横街的汉人和牛街的回民之间发生了械斗事件。王五本是汉人,后因习武拜在回民李凤岗门下而改为回族,所以他实际上和两边都有交情。王五自己也觉得调解此事责无旁贷,最终这一事件因王五的调解而告平息。事后大家为感谢他的调解之功就赠给他“德容感化”的匾额。除了这块”德容感化“的匾额外王五的镖局还有一块“义重解骖”的匾额。这块匾额同样是有来历的:王五在内蒙古一个叫托克托的地方碰见几辆大车让土匪劫了,连骡子、马都被抢走了。冰天雪地里王五把自己车上拉套的马解下来,给这几辆车驾辕一块儿回了北京。人家感谢王五说:“要不是您出手相救,我们非得冻死”。于是这些人送了匾——“重义解骖”,可王五自己吃尽了苦头,没有拉套的马,只能人帮着推车。
甲午战败后御史安维峻上书弹劾李鸿章,结果被削职为民发配边关。像安维峻这种贬官很是落魄,行走江湖不免危险——不仅沿途的盗匪可能会对他构成威胁,朝中的政敌也难保不会趁机落井下石。王五得知此事后主动找到找到安维峻,不仅一路护送,还亲自照料安维峻沿途的饮食起居。此事传开后王五又多了一个京师大侠的外号。也是在和安维峻的交流过程中王五从一个为生计奔波的武林高手、镖局管理者向一个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者转变:回到京城后他就开办了文武义学,免费招有志青年入学。在王五创办的学校中他亲自教授学生们武功,同时特聘专人教授文化课程,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王五创办的学校中学生们学习的文化课程并不局限于传统的四书五经,同样也包括当时的新学。谭嗣同就是王五这些学生中极为特殊的一个。为什么说他极为特殊呢?因为他随王五学习过单刀和七星剑,二人有师徒之实,但对外不以师徒相称。之所以如此还是由于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结构决定的:谭嗣同是官宦世家出身,相比之下王五是个出身寒微的大老粗,尽管我们今天说英雄不问出处,可身处其中的王五又怎能不顾及到两人巨大的身份落差而以谭嗣同的师傅自居呢?也许谭嗣同一开始向王五学艺的确是出于对武学的兴趣,不过随着他日后维新变法理念的日渐形成之后他和王五之间已不单纯只是武学上的切磋了,说得直白一些:王五走镖需要自己的人脉圈子,而谭嗣同变法也需要自己的团队,而王五正是谭嗣同希望收纳到自己的团队之中的人物。平时二人见面谭嗣同称王五为五爷,这令出身寒微的王五深感知遇,于是年长的王五也投桃报李地尊称谭嗣同为三哥,两人就这样结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变法维新运动进入高潮,谭嗣同被任命为四品军机章京,参预变法。在此期间王五担负起了谭嗣同的衣食住行和保安工作。在变法的紧急关头谭嗣同和王五甚至策划过控制慈禧以瓦解朝中守旧派势力的方案,未及付诸实施慈禧先下手为强发动戊戌政变:光绪皇帝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位维新志士被押赴菜市口开刀问斩。我们知道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都成功逃过一劫,本来谭嗣同也是有机会逃生的。在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第一册中的《戊戌政变记• 谭嗣同传》中就清楚记载道:谭嗣同的许多日本朋友苦苦劝说谭嗣同东渡日本,以躲避慈禧太后的搜捕,但谭嗣同不为所动。大刀王五也曾力劝谭嗣同远遁他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然而谭嗣同婉言谢绝了所有朋友为他提供的逃生帮助,只是平静地留下一句“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也是在这时他给妻子李闰写下了文字开头那段文字。
慈禧出于对维新派的极端仇视特意下令以酷刑处死戊戌六君子。当时凌迟之刑已废除,六君子皆判斩刑,于是慈禧就授意用钝刀将六君子斩首,以致于一颗人头需要连砍十多刀才能使受刑人断气。此种痛苦可谓令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如果谭嗣同受刑时大声惨叫,那么这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当然对此也有不同的记载——梁启超在《谭嗣同之死》记载:九月二十八日谭嗣同于被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君呼刚前曰:“吾有一言!”刚去不听,乃从容就戮,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呜呼,烈矣!谭嗣同就义在梁启超笔下是一副壮烈的画面,不过并未身临其境的梁启超恐怕不可能知道这么多详情,之所以如此记载恐怕更多是为起到政治上的宣传作用,至于谭嗣同受刑时的真实情况其实已是我们今天所不得而知的。可即使谭嗣同受刑时真因忍受不了痛苦而惨叫也丝毫不影响他的英雄形象——难道一个大义凛然从容赴死之人叫了几声就有损其英雄形象了?谭嗣同被捕后王五并没坐视不管,事实上王五曾试图组织人马劫法场,然而监斩官刚毅改变了囚车前往菜市口的预定路线,使王五扑了一个空。王五因此错失了见谭嗣同最后一面的机会,此后王五为给谭嗣同报仇多次犯险只身刺杀监斩谭嗣同的刚毅,由于对方守卫严密而始终未能得手。
所谓大刀王五斩谭嗣同是人们出于不忍烈士临死前多受折磨而编织的一种说法:行刑当日慈禧特意指定王五当刽子手去亲自砍掉谭嗣同的脑袋,而诡计多端的慈禧还专门指定只能使用钝刀。由于刀口不锋利,所以需要在受刑囚犯颈部狂砍数十刀才能把脑袋砍断,所砍之人则是惨叫震天,受尽痛苦而死。王五是用刀的高手,刀法如神,为了让好兄弟死得痛快点,他使出了毕生武学在三刀内尽快解决的谭嗣同,可谭嗣同还是在短暂的时间里发出惨叫声。这种说法尽管出于善意,不过并不属实:王五是镖师而不是刽子手,况且他和谭嗣同均为维新派,朝廷不可能指定由他当刽子手。事实上王五不仅不是斩杀谭嗣同的刽子手,他还因监斩官刚毅临时改变路线而错失了见好兄弟最后一面的机会。清廷在斩杀戊戌六君子后将尸体放在菜市口露天暴晒,王五强忍悲愤趁夜为好友收尸。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奥、意八国组成的联军侵入京津地区,王五带着镖局的弟兄们加入义和团,参与到打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个人武艺终究抵挡不住训练有素、装备先进的正规军,在和洋人的战斗中王五的源顺镖局损失惨重,被迫退回镖局内暂避。由于当时社会秩序混乱,一时间京城百姓蜂拥涌入源顺镖局寻求庇护。王五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和镖局内避难的百姓主动承担了组织义和团杀洋人的事,后来清政府为换取八国联军的撤走就将王五移交给德国军营,德军随即将其枪杀于前门。王五死后其头颅被砍下悬挂于城门示众,无人敢出面收尸。当年谭嗣同死后也面临同样的局面,最终是王五出面料理后事。这次身在天津的霍元甲听说后连夜进京将王五的头取下、埋葬。谭嗣同和王五都牺牲了,可他们的家人仍小心翼翼设法传递英雄的信念精神:王五死后留下一把一百多斤重的“青龙偃月大刀”被他的夫人和孩子小心翼翼保存到1958年,此后在大连钢铁的过程中被投入炼钢炉,一同投入的还有谭嗣同生前用过的剑。谭嗣同的妻子李闰在谭嗣同死后自号“臾生”,以示自己含悲忍辱暂且苟活之意。她曾写诗悼念谭嗣同道:“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 。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另一首七律《悼亡》诗的后四句更是摧折心肝:“已无壮志酬明主,剩有臾生泣后尘。惨淡深闺悲夜永,灯前愁煞未亡人。”1912年热心社会公益的李闰捐出一部分家产用于创办浏阳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给女孩们学习的机会,造就了许多女性师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