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初,国家某部门在澳门执行任务时发现,在澳门多家豪华赌场频繁出现了三个身影,他们都是北方口音,衣冠楚楚、在赌桌上一掷千金,还曾登上有“海上拉斯维加斯”之称的东方公主号五星级豪华游轮,短短3天时间,他们就在“东方公主号”上输了上千万元、却面不改色。
更让调查人员吃惊的是,就在这次学习中,马向东的哲学作业《巧妇能为无米之炊》获得了全班最高分,逻辑严密、明白晓畅,让老师颇为赞赏,直到几年后,马向东秘书王晓方才透露,当时,这些作业全都是他代笔的。
2001年12月19日,马向东因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在南京被执行死刑。
第二天,王晓方在网上新闻里看到了马向东的临刑照片,他大受震撼,把这张照片打印出来,放在桌子上,盯着照片,一口气写了一万多字。
从此,这个理科硕士出身的前市长秘书走上了写作之路,他出版的系列反腐小说《市长秘书》、《驻京办主任》均畅销一时。
1、马向东境外赌博20多次,贪污大量公款,终获极刑
展开全文
马向东是个孤儿,父母都是沈阳普通工人,家境贫寒,父母双亡后,他由姐姐拉扯长大,倍尝生活的艰辛和拮据。
1970年中学毕业后,马向东被分配到沈阳医药公司的药材批发部当仓库工人,他文笔不错,擅长写一些小文章,后来被单位上特地安排去写宣传稿,由于在报纸上发表的新闻稿不少,他后来成为《沈阳日报》特邀通讯员。
由于工作努力、头脑灵活,此后,马向东一直官运亨通,25岁当上沈阳市商业局团委书记,32岁成为沈阳市商业局局长,任内建盖了不少现代化大商场,这让他名声鹊起。
1997年,44岁的马向东当选为沈阳市常务副市长,成为沈阳市最年轻的省管干部,分管财政和基建等要害部门,成为富商、下属争着巴结的对象。
据马向东自己写的《悔罪书》交代,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因为招商引资工作,他见到了不少私企老板、海外富商,从而走进了一个纸醉金迷的世界,不但大肆受贿,每次受贿的金额高达十几万元、几十万元,还贪污了大量公款。
被捕后,马向东说,与这些外商、民企老板接触多了以后,他最大的感受是,觉得自己比社会上那些民企老板能力高很多,与一些海外大老板相比也毫不逊色,而看到他们生活那么富有、过得那么潇洒,总是一掷千金、花天酒地,他心里感到不平衡,也想品尝一下当老板的滋味,所以他决定趁在位时多聚敛一些钱财,将来找时机从“官场”退到“商场”,当“大老板”。
由于心态的变化,当上常务副市长后,马向东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享乐上,1996年起,他负责从境外招商引资,在出境进行引资洽谈时,对方把他带到了一家赌场“开开眼界”,马向东一下子就陷进去了。
他与妻子章亚非在沈阳都喜欢打麻将,而且在牌桌上输赢很大,可麻将桌上的输赢哪有这些豪华赌场里的气氛惊心动魄、让人沉迷?
“上瘾”之后,马向东每次去香港洽谈项目,都借机前往澳门赌场,在马来西亚、韩国等地招商引资时,也会抽空直奔当地赌场,一听到骰子被抛出后落在旋转轮盘里发出的“哗哗”声,他就会兴奋万分,在赌桌上乍喜乍悲的刺激,让他深感来这种地方“玩得就是心跳”。
据调查,从1995年8月到1999年6月,马向东先后到马来西亚、澳门、香港、韩国、菲律宾各地豪华赌场赌博20多次,其中1996年8月至1999年2月曾17次前往澳门,显然,马向东已经有了严重赌瘾、根本无法自拔。
时间长了,马向东感到,跟那些豪赌者相比,他这个常务副市长经常囊中羞涩,他觉得非常不“过瘾”,就指使财政局局长李经芳和建委主任宁先杰等人想办法帮他筹集到一些公款。
当时,沈阳市政府给了一笔引进外资的奖励,马向东等人在给有关人员发奖金的过程中,虚报数额、侵吞大量公款,并在香港设立小金库,后来又向某集团公司索要50万美元,帮助该公司减免电贴费1200余万元。
这些钱全都被马向东挥霍在赌桌上,据他交代,他向某集团公司索要的50万美元早就在赌桌上全输完了,他坐上赌桌,根本不在乎输赢,而就喜欢那种一掷千金、大起大伏的刺激感受,有时赢了钱,也非得等输回去、全赔光了才会离开。
“21点”、“百家乐”,越刺激的他越喜欢,他曾对人说:“我现在不缺钱,我就是找点刺激。”
马向东说的是心里话,被双规后,从他和章亚非夫妻二人的家里共找到价值2900多万的现金和财物,除了贪污受贿款外,还有近千万元不能说明来源,马向东早把手里的财政大权变成了他自己的变现工具,不但贪污公款,还通过审批权大肆索贿。
而就在他挥霍国家财产、在澳门豪赌之时,处于经济转型期的沈阳地区当时还有几十万国企下岗职工,每人每月当时只能领到一、二百元的生活补贴。
1999年6月,有关部门将一份马向东等人豪赌情况的汇报材料送到北京。
东窗事发后,马向东却长期负隅顽抗,其妻章亚非到处托人设法,想为马向东脱罪,由此引发沈阳官场地震,市长慕绥新也因受贿入狱,被称为“慕马大案”。
最终,马向东夫妻双双入狱,马向东在2001年12月被执行死刑。
2、理科硕士成为市长秘书,曾为马向东捉刀论文、代写作业
1999年初,正在上学习班的马向东前往澳门赌博时,他的秘书王晓方却在帮这位“赌市长”认真学习、写有关干部素质的作业和论文,当然,这也不是他第一次为马向东捉刀了。
因为出色的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王晓方得以被马向东重用,后来,他也因此不得不中断了“仕途”。
王晓方是沈阳人,1981年,18岁的王晓方高考落榜,在乡镇里蹬人力三轮车谋生,两年后,他加入复读大军,考上了辽宁大学生物系,本来是文学爱好者的王晓方,受当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气氛影响,成了个理科生。
在大学里,曾经的底层工人经历让他显得比其他同学更有社会阅历、也更成熟懂事,大二时,他被选为系学生会主席。
“学生官”的经历让他热衷于从政,他也很懂得如何追求“政治进步”:“要想领导交口称赞,首先就要经常在领导面前晃……”
除了当学生干部外,王晓方的学业也很不错,毕业后考上了中科院环境生态方向的研究生。
1991年,王晓方研究生毕业,他没有选择与自己专业方向相近的技术工作,而是报考了沈阳市政府研究室,通过当场写文章,他连闯三关,被市政府录用,当时,他的硕士学历在研究室还很显眼,是一块值得自豪的金字招牌。
不久,他负责了一个名为“沈阳城市生态建设总体规划”的课题,某种意义上,也算结合了他原来的专业,让他能学以致用。
王晓方头脑灵活、理论基础扎实,加上他出众的学历和过人的勤奋,很快引起有关领导的注意,1993年,他被提拔为副处级调研员,并进入市办公厅当秘书。
但刚进办公厅之初,王晓方还只是个普通秘书,常常会给不同领导写材料,不像那些市领导的专门秘书,整天与领导形影不离、也更受赏识和器重,王晓方知道,只有当上这样的专门秘书,将来的出路才会更好,于是,他开始为自己寻找机会。
当时,马向东刚由沈阳市政府副秘书长升为副市长,有一次,他交给王晓方一个任务,要求写一篇研究“沈阳对于东北大市场的辐射作用”的文章,并叮嘱说:“不要超过5万字。”
科班出身的王晓方敏感地意识到,当时马向东正在读在职研究生,不超过5万字,恰好就是一份研究生论文的长度,而且,这选题也很有意义,与主管财政的马向东的工作息息相关。
他考虑再三,决定把这篇文章写成学术论文,于是一头扎进图书馆,拿出当年读硕士的劲头,找资料、查案例,最终写完了这篇长文。
写完后,王晓方还不放心,先拿到母校辽宁大学,送给几位教授看了看,结果教授们赞不绝口,还写了评语。
直到此时,王晓方才把这篇论文交到马向东手里,还把马向东历年的讲话和文章也整理成册,放到马向东案头,这让马向东对他另眼相看。
王晓方的理论功底让马向东十分欣赏,而他善于揣摩领导心理的观察能力也得到马向东认可,此后,马向东常找他写文章,其文字工作渐渐离不开王晓方,1997年,马向东升任常务副市长后,王晓方成了他的专职秘书。
1997年9月,马向东进入“青干班”学习,即将参加党校的入学考试,为了帮马向东顺利通过考试,王晓方琢磨之后,决定将考试重点放在选择题上,他准备了大量题库,利用各种间隙帮马向东“操练”——互相提问,不会的立刻查资料,力求得到最准确的答案。
考试过后,马向东兴奋地打了个电话给王晓方,说他“押宝”押对了,考试果然以选择题为主,马向东以87分的入学成绩名列全班第一。
此后,马向东更依赖王晓方了,他在北京学习,让王晓方在沈阳、北京两头跑,一方面要秘书整理汇总下属机构的各种报告、请求,另一方面还要让秘书代笔作业。
有了这位理论水平高、笔头子勤的秘书,马向东清闲了许多,在多次去澳门过赌瘾的同时,他由王晓方捉刀完成的哲学作业还获得了全班第一。
但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注定是不能长久的。
3、提笔“自救”,成为畅销书作家
来到马向东身边一年多后,王晓方发现自己可能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马向东胆子大、胃口大、工作作风蛮横,与沈阳嘉阳实业集团董事长、黑社会头目刘涌(后被判死刑)等人来往密切。
有一次,刘涌请马向东吃饭,饭后,刘涌随手扔给王晓方一包东西,让他送给马向东,他原封不动地转给了马向东,后来案情公开,才知道这里面包着一笔2万美元的现钞。
虽然当时不知道里面到底放着什么,但整天跟在马向东身边的王晓方,不难从马向东的言行里判断他对于金钱、权力的渴望,这让王晓方觉得有违他的初衷,他想走仕途,是想找一个平台高屋建瓴地实现自己的抱负,可紧跟着马向东,他的所见所闻常与贪腐相关——整天进入高档酒店、娱乐场所,与三流九教的人物打交道。
对于马向东多次出境豪赌,王晓方有所耳闻,一开始,他还想侧面提醒领导一下,可马向东赌瘾正浓,根本听不进去,甚至还因此对王晓方起了反感,想把王晓方调离秘书岗位。
王晓方深感自己陷入了“政治漩涡”,他一度想辞去公职,因为“当时处境非常难,不跟着腐败会失去信任,而跟着腐败是根本不可能的。我做人是有底线的。”
还没等他做出决定,马向东已经落马,他也接受了纪律部门的大量调查,过去的熟人对他敬而远之,妻子的处长也泡汤了,让王晓方深感失落。
困境中,写惯了各种报告和材料的王晓方打算提笔写小说,他一开始并不知道如何入手,2001年12月20日,马向东在南京被注射执行死刑的第二天,王晓方看到了马向东临刑前的照片,他感到深深的震撼:
“(马向东)坐在一把椅子上,目光绝望且迷离,手里有半截香烟,这大概是他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张照片。”
他后来回忆说:
“与心灵对话的最好方式就是写作,可以说,我几乎是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写作的。”
此后,王晓方每天雷打不动地写3千字,两个月后完成了初稿,2002年底,出版社与他签订了出版合同,让王晓方发现了自己的另一条出路:他还可以当作家,用写小说来“自救”甚至挣钱养家。
“慕马大案”宣判之后,对王晓方的调查也结束了,他被恢复了市办公厅的工作,可此时,经历多次心灵洗礼的王晓方已无意“仕途”,他想换一种人生。
小说出版之后,畅销一时,其中《驻京办主任》销售近30万册,《市长秘书》销售10多万册,被称为反腐力作。
随之,王晓方也被称为“反腐作家”,特殊的任职经历让他倍受关注。
对王晓方的作品好评很多,也有批评者认为他“希图在担任市长秘书和写作市长秘书中均名利双收,显得有点不厚道”。
而王晓方本人认为:
“让我进行文学创作积淀丰厚生活底蕴的,还是我在政府工作多年的人生经历。这场惊心动魄的腐败大案在我心灵深处造成的炼狱般的磨难也许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不管他是文学创作进行自救还是批判,王晓方的经历决定了他的创作角度与众不同:他近距离地对马向东的毁灭之路进行了观察,他通过小说进行的描绘和深刻反思,具有极大的警示意义。
参考资料:《中国监察》:赌市长的毁灭之路
《南方人物周刊》 : 王晓方:我曾是马向东的秘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