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怎么死的(谭嗣同被慈禧下令用钝刀砍死,刑场上围观群众发出冷笑,令人心寒)_变法_的人_慈禧

“中国人爱看热闹,看热闹的时候一个个都像鸭子一样伸长了脖子来看。”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鲁迅先生这两段对于中国人爱看热闹的描写是淋漓尽致的,充满讽刺的同时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这种爱看热闹的本质。

这种爱看热闹的本质一直存在于中国人身上,在有些时候会让人感到心寒。

晚清时期许多变法人物被慈禧太后残害,其中包括了著名的谭嗣同,谭嗣同被慈禧下令用钝刀砍死的时候,刑场周围围满了爱看热闹的中国人,那些看热闹的人甚至还不时地发出冷笑。

清朝末年,中国在慈禧太后的掌权之下越发衰落,许多爱国人士不愿意看着国家再这样下去,便想要救国。

中国人意识到,要拯救中国,首先要发起改革,中国不能再以这样的道路走下去了。

对于受苦受难的百姓来说,改革意味着新的希望,但对于清朝的贵族们来说改革意味着动荡,意味着他们手中的权益会有所改变,他们不愿意接受改革。

在始终享受着奢靡生活的贵族们看来,即使列强欺侮我们,即使在列强面前连太后都要费力讨好,可列强不在眼前时,他们就是尊贵的,这种尊贵与奢靡的生活他们不愿意放弃。

然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都是有自己的思想的,光绪帝确实没什么大的能力,可他至少能够看清形势,他也不想再受慈禧的禁锢,于是跟着变革派一起变法,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

光绪帝没有实权,慈禧大权在握又不敢以女人的身份称帝,只一直以”垂帘听政“的形象把控朝堂。对于一个”傀儡皇帝“来说,皇帝所下的旨意实际上就是以皇帝之名下的太后的旨意,所以当光绪准备颁布变法这一不属于太后旨意的旨意后,太后不满了。

慈禧手握大权多年,整个朝堂都被她牢牢紧握在手中,光绪没有经过什么大的事件,对于慈禧手中的权势的预估也不够完整,原以为能顺利变法拯救大清国,却遭到慈禧给予的当头棒喝——支持变法的知识分子们被慈禧下令捉拿了。

这场变法在开始短短一百天后就随着慈禧太后的捉拿令而失败。在这场历史上著名的变法中,被慈禧太后残害的变法人员中有一个叫谭嗣同的人。

谭嗣同在戊戌变法中出了很大的力,在变法开始前,他就由于不愿意再让中国这样沦陷下去而提出维新的口号,在这场变法中他无疑是一直冲锋陷阵的那个。

慈禧太后原本不是非要制止这场变法,可变法使得满清一派的利益受到了影响,这就让慈禧不得不出手阻止了。对于慈禧一派的人来说,只要他们的利益没有受到影响就没关系,任何情况下他们都是优先看重自己的利益的,于是慈禧太后打算颁布通缉变法之人的命令。

但谭嗣同不是怕死之人,在他看来,每一场变法注定都是要有人为此付出鲜血的代价的,他愿意成为那个付出代价的人,因此他是心甘情愿被带到刑场之上的。由于谭嗣同在面对死亡时的淡然与英勇,他还与另外五个人被称为”戊戌六君子“。

清朝刑场位于菜市口,犯人们行刑都是在那里,因此那里有许多行刑用的工具。为了表示自己对于变法的痛恨,慈禧太后特意下令,在行刑的时候选用最钝的将军刀,钝刀不能痛快的将犯人的头颅砍下,他们在死亡之前不得不面临钝刀切割的痛苦。

谭嗣同等人被押上了断头台。自古凡是刑场行刑总会引来一众百姓观看,百姓不懂朝政上的事,那时候人民思想愚昧,在百姓眼中,被判死刑的人一定是一些穷凶恶极罪该万死的人,他们喜欢来见证这些罪人应有的下场。

谭嗣同等人被行刑的时候,周围同样围观了许多百姓。

清--将变法与造反划上了等号,对于百姓来说,不论当权者做的事有多荒唐,他们骨子里还是有臣服于当权者的思想在,在他们看来,造反的人就是罪该万死的。

谭嗣同等人被行刑的时候,周围的百姓甚至露出愉悦的表情,在他们看来,这些人是”谋逆者",是死有余辜的,他们丝毫不知道这些人是为了天下百姓才会在断头台上。在围观行刑的过程中,百姓们还不时发出冷笑,让人心寒。

中国的封建统治持续了上千年,许多封建愚昧的思想早已刻在他们心中,在他们从小到大所受到的教育中都是皇权至上。

尽管晚清--实在迂腐,百姓们也少有反抗之心,也分不清那些站起来的人们究竟是想救他们还是想害他们,这是中国人民在过去最可悲的一点。

一个国家要真正站起来,需要的不是一部分人站起来,而是每一个人们都站起来。幸运的是,那些为了拯救中国率先站起来又被打下去的人,他们的鲜血没有白费——中国人最终站起来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