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的简介及主要事迹(焦裕禄的故事介绍 焦裕禄简介)_焦裕禄_兰考_群众

本文目录

  • 焦裕禄的故事介绍 焦裕禄简介
  • 焦裕禄的精神事迹有哪些
  • 介绍焦裕禄先进事迹(焦裕禄杰出人物事迹简短)
  • 焦裕禄的伟大事迹概括20字是什么
  • 焦裕禄事迹简介
  • 焦裕禄的先进事迹
  • 介绍焦裕禄的生平事迹
  •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简介,50字左右
  • 焦裕禄的主要事迹
  • 焦裕禄事迹介绍 关于焦裕禄事迹介绍

焦裕禄的故事介绍 焦裕禄简介

1、1962年冬,焦裕禄受党的委派来到了兰考,当时,正是中国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兰考的风沙、内涝、盐碱等自然灾害很严重,农业产量很低,群众生活很苦,焦裕禄同志以高度的革命精神,对干部和群众进行思想教育、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激起县委领导班子和人民群众抗灾自救的斗志,掀起了挖河排涝、封闭沙丘、根治盐碱的除“三害”斗争高潮。

2、在除“三害”斗争和各项工作中,焦裕禄以身作则、带病实干、严于律己、关心群众。后来,因积劳成疾,1964年5月14日,因肝癌不幸去世。年仅42岁。在兰考任县委书记时,焦裕禄同志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畏惧,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

3、他深入到生产第一线,把群众的革命干劲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结合起来,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摸索自然条件和客观规律,从而找到了改造客观世界、战胜自然灾害的正确途径。在兰考的除“三害”斗争中立下了不朽功勋。

焦裕禄的精神事迹有哪些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焦裕禄从宿迁县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当时他的家乡虽然还没有解放,但是共产党已经在这里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活动,焦裕禄主动要求当了民兵。当民兵后,他参加过解放博山县城的战斗。

焦裕禄于1946年1月在本村参加中国共产党。不久,他又正式参加了本县区武装部的工作,在当地领导民兵,坚持游击战争。以后又调到山东渤海地区参加过土地改革复查工作,曾担任组长。

解放战争后期,焦裕禄随军离开山东,到了河南,分配到尉氏县工作,一直到1951年。他先后担任过副区长、区长、区委副书记、青年团县委副书记等职。而后又先后调到青年团陈留地委工作和青年团郑州地委工作,担任过团地委宣传部长、第二副书记等职。

兰考县地处豫东黄河故道,是个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之患的老灾区。焦裕禄踏上兰考土地的那一年,正是这个地区遭受连续3年自然灾害较严重的一年,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年最低水平。他从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

在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中,焦裕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倾盆的时候,他带头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

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把群众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宝贵经验,一点一滴地集中起来,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财富,成为战胜灾害的有力武器。

焦裕禄对同志对人民满腔热情。他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的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经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骑不了车,即使这样,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下乡,直至被强行送进医院。

扩展资料:

我们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就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造福人民群众。

要把人生价值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多想群众少想自己,多想事业少想名利,坚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真正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当前,党员领导干部受到的各种诱惑更多、更大,腐蚀与反腐蚀的斗争非常激烈。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千方百计拉拢腐蚀党员领导干部,手段越来越多,越来越隐蔽,若不警惕,就可能被拉下水,可以说有许多暗礁、暗流、陷阱。

面对这种情况,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绷紧拒腐防变这根弦,坚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坚持慎独慎微,始终记着“不以恶小而为之”,不该做的事情坚决不做,自觉拒腐蚀、永不沾,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介绍焦裕禄先进事迹(焦裕禄杰出人物事迹简短)

1、焦裕禄精神的典型事迹。

2、具有焦裕禄精神的事迹。

3、焦裕禄精神代表人物及事迹。

4、有关焦裕禄的先进事迹。
1.1962年冬,焦裕禄来到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肆虐的兰考县。

2.他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探索出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奋力改变兰考贫困面貌。

3.最终积劳成疾的焦裕禄同志因肝病不治不幸逝世。

焦裕禄的伟大事迹概括20字是什么

焦裕禄治理盐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950年,被任命为尉氏县大营区委副书记兼区长,1954年8月相继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进修,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1964年5月14日因肝癌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

人物轶事

1953年7月,焦裕禄被调到洛阳矿山机器厂,厂里要抢修一条由金谷园车站直达建厂的金矿公路。任务重、时间紧,新组合的班子和调来的干部都没有修过桥和路,产生了畏难情绪,为了加快工程进度,焦裕禄吃住在工地,认真帮助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督促施工进展,检查工程质量。

1959年春,洛阳矿山机器厂全面投产,焦裕禄又任厂里的调度科长,担负起全厂的生产调度任务。他工作起来细致、踏实,经常深入车间了解情况,帮助车间解决困难和问题。在他随身携带的兜兜里,经常装着好几种工作手册,分门别类,记载着各车间的情况。

从生产任务,设备条件,劳动力量,以致哪个工人有什么思想问题,家庭困难等等,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了如指掌。工人们说:“焦科长不仅谙熟业务,还善于抓政治,抓人的思想,跟着他再重再难的任务,我们都乐于接受”。

焦裕禄事迹简介

焦裕禄(1922年~1964年),  原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革命烈士。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

2009年9月10日,焦裕禄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19年9月25日,焦裕禄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他的优秀品质值得所有人学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于律己

焦裕禄身体力行,无论工作多忙,总是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他经常开襟解怀,卷起裤腿和群众一起干活,群众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就有多少泥。他经常和群众一起翻地、封沙丘、种泡桐、挖河渠……,就在他住院治疗的前几天,他还挥舞铁掀和群众一起劳动。

二、严管子女

焦裕禄还经常教育子女做脏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穿衣要朴素,生活要节俭。

有一次,焦裕禄发现大儿子去看戏,问道:“戏票哪来的?”孩子说:“收票叔叔向我要票,我说没有。叔叔问我是谁?我说你是我爸爸,收票叔叔没有收票就让我进去了”。

焦裕禄听了非常生气,当即把一家人叫来“训”了一顿,命令孩子立即把票钱如数送给戏院。 

三、不搞特殊

后来,他又专门起草了一个《干部十不准》的文件,规定任何干部不准特殊化。这个“十不准”的通知,是一份既平常又不平常的通知。说它平常,是因为《通知》所规定的每一条,都是每个党员、革命干部时刻应该想到的,做到的起码准则;说它不平常,是因为《通知》所规定的每一条准则,都都是对特权思想的有力批判。

四、艰苦朴素

焦裕禄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他长期有病,家里人口又多,生活比较困难,可是他坚决拒绝给他救济。他说:“兰考,是个重灾县,人民的生产、生活都很困难,我们应该首先想到他们。要把这些钱用到改变兰考面貌的伟大事业上去,用到改善兰考人民的生活上去”。

焦裕禄的办公桌、文件柜有不少地方破损。当时有人劝焦裕禄换个新的,他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而且修了修,照样使用。

他用过的一条被子上有42个补丁,褥子上有36个补丁,有人劝他换床新的。他说:“我的被子破了,是需更换新的,但应该看到,灾区的群众比我更需要。其实,我这就很好,比我要饭时披着麻包片,住在房檐底下避雪强多啦。”

五、关心群众

有一天,焦裕禄冒着风雪,忍着剧烈的肝痛,一连走访了九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群众。但是,却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

他来到梁孙庄梁俊才的家里,老大爷卧床不起,老大娘双目失明。老大爷问:“你是谁呀?大雪天来干啥?”焦裕禄同志说:“我是您的儿子,国家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的。”老大爷感动得热泪盈眶,说:“解放前,大雪封门,地主逼租,撵得我串人家的房檐,住人家的牛屋。还是社会主义好。” 

焦裕禄的先进事迹

焦裕禄,革命烈士,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介绍焦裕禄的生平事迹

焦裕禄(1922~1964) 出生于山东博山崮山镇北崮山村一个贫农家庭里,因家庭贫寒,幼年只读了几年书。日伪统治时期,被抓劳工押送到抚顺煤矿当苦工。1943年秋,他给地主当长工。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参军到了河南,历任尉氏县副区长、区长,区委副书记,青年团县委副书记及团地委宣传部长、副书记等职。1953年6月,任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车间主任、科长,1962年6月,任尉氏县县委书记处书记,1962年12月任兰考县委第二书记、书记。
  焦裕禄到兰考时,兰考县正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为改变兰考面貌,他抽调20名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他带领大家跋涉五千里,查清了全县大小风口84个,逐个进行了编号、绘图,为防灾抗灾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1963年9月,他调查总结群众的抗灾救灾经验,在全县推广“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村的道路”。
  1963年秋,兰考连续下了13天雨,全县11万亩秋粮歉收,22亩受灾。他组织全县干部群众全力抢灾救灾。带领干部,走村串户,访贫问苦,把人民政府的救济粮款给受灾群众送上门。
  焦裕禄诚恳待人,善于团结同志反对干部特殊化。一次他发现孩子看戏没买票,就对全家进行了一次不能搞特殊化的教育,并把戏票钱给戏院送去。接着建议县委起草通知,不准任何干部特殊化,不准任何干部和他们的子弟看“白戏”。
  1964年春天,焦裕禄同志病情恶化,地委负责同志劝他住院治疗,他强调工作忙离不开不去住院。医生开了药方,他嫌药贵不肯买,他继续坚持下乡工作,肝痛发作自行车不能骑,他就推着走。当他躺在病床上时,仍在思考如何撰写改变兰考面貌的文章。在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仍然惦记着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赵家楼的庄稼淹了没有,秦寨的盐碱地上麦子长得怎么样,老韩陵地里的泡桐树栽了多少……。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因肝癌急性复发逝世,终年42岁。1966年2月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学习》的社论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长篇报道文章
  焦裕禄年谱
  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北崮山村。
  1943年秋,焦裕禄在江苏宿迁县给地主当长工。
  1945年,焦裕禄在家乡参加民兵,并参加解放博山县城的战斗。
  1946年1月,焦裕禄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县武装部工作。
  解放战争期间,焦裕禄带领民兵参加过不少的战斗,后调山东渤海地区,参加土地改革复查工作。解放战争后期,焦裕禄离开山东,到河南尉县工作,先后担任副区长、区长、中共区委副书记、共青团县委副书记等职。
  1951年,先后在陈留地委、郑州地委担任共青团地委宣传部长、第二副书记等职。
  1953年6月,焦裕禄调到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先后担任车间主任、科长等职,在此期间到大连起重机厂实习一年。
  1962年6月,焦裕禄重新回到尉氏县并但任县委书记处书记。
  1962年12月 焦裕禄到兰考县工作,先后担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
  1963年9月,他调查总结群众的抗灾救灾经验,在全县推广“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村的道路”。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因肝癌急性复发逝世,终年42岁。
  1966年2月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简介,50字左右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山村人,原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

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94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被任命为尉氏县大营区委副书记兼区长。

1954年8月相继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进修,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1964年因肝癌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

扩展资料:

一九二二年,正是军阀混战时期。那家军阀打过来,派捐要款;这家军阀打过来,抢粮抓夫,闹得民不聊生。就在这年八月十六日,焦裕禄出生在山东博山县北崮山村一户贫苦农民的家里。

焦裕禄青少年时代正处在万恶的旧社会。他饱赏了人间的苦难。后来,在党的教育和领导下,他参加了民兵,入了党,走上了革命道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经历了战火的考验和锻炼。

焦裕禄的主要事迹

1962年冬,焦裕禄来到兰考,兰考遭遇严重的灾荒,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总结出了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探索出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

焦裕禄带领群众为了防风固沙栽种的泡桐树,已培植成了河南的一个特色产业,截至2014年,兰考泡桐产业年产值已达60多亿元,全县泡桐从业人员达6万多人。

焦裕禄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他长期有病,家里人口又多,生活比较困难,可是他坚决拒绝给他救济。他说:“兰考,是个重灾县,人民的生产、生活都很困难,我们应该首先想到他们。要把这些钱用到改变兰考面貌的伟大事业上去,用到改善兰考人民的生活上去”。

焦裕禄的办公桌、文件柜都是原兰封县委初建时买的,有不少地方破损。当时有人劝焦裕禄同志换个新的,他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而且修了修,照样使用。他用过的一条被子上有42个补丁,褥子上有36个补丁,同志们劝他换床新的。

他说:“我的被子破了,是需更换新的,但应该看到,灾区的群众比我更需要。其实,我这就很好,比我要饭时披着麻包片,住在房檐底下避雪强多啦,焦裕禄的衣、帽、鞋、袜都是拆洗很多次,补了又补,缝了又缝的,虽然破旧得很厉害,但是焦裕禄同志总是舍不得换。他的爱人徐俊雅同志最后生气了,不给他补,他就自己动手补。

扩展资料:

焦裕禄的生平: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于山东省博山县崮山乡北崮山村 的一个贫苦家庭,7岁上学, 学习刻苦认真,考试成绩总在前几名。

1932年,家乡遭遇灾荒,家境十分贫困,11岁的焦裕禄被迫退学,他除了在家种地外,农闲时做点小生意维持生活,主要是卖菜卖油,在古山桥卖锅饼,跟随穷乡亲推着独轮小车,运煤卖煤,还到煤窑做工。

1939年,其父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军逼死,焦裕禄本人也被虏去辽宁抚顺做苦工。

1941年,焦裕禄设法逃出,流落至江苏宿迁。

1943年,他逃荒到宿迁县城东15里双茶棚村,给地主胡泰荣家当了两年雇工,住在地主一头是猪窝、一头是牛草的小棚里。

焦裕禄事迹介绍 关于焦裕禄事迹介绍

1、1962年冬,焦裕禄来到兰考,兰考遭遇严重的灾荒,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总结出了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探索出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

2、整治三害。通过一年的艰苦奋战,兰考的除“三害”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总结除“三害”的工作时,焦裕禄作了明确透彻的总结。

3、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男,汉族,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山村人,原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革命烈士。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