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热点深观察丨灵活就业群体景气指数承压下行 长期性问题仍突出_就业_缴纳_灵活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 赵勇 赵建翔 王子豪

消费景气指数预期继续下降

2022年9月末,“灵活就业调查分析”课题组通过支付宝线上平台定向发放的专题调研问卷显示,2022年三季度末样本失业率为12.7%,较2022年二季度末下降了2.8个百分点;各年龄段就业人群失业率均有所回落,青年(16-24岁)失业率较2022年二季度末下降2.3个百分点,失业人员平均找工作时间较2022年二季度末缩短0.4个月。总的来看,国内就业形势整体趋于好转,青年人群就业压力有所缓解,但失业率仍处高位。

课题组基于调研问卷数据,参照采购经理指数(PMI)编制方法,构建了反映灵活就业群体就业、收入和消费现状及预期的系列景气指数。景气指数以50%为荣枯分水岭,数值越高代表有更多的灵活就业人员认为其所处的就业环境在变好、收入状况在改善或消费支出在增加。

2022年三季度末就业、收入和消费景气指数较2022年二季度末均有所回落,物价上涨导致消费支出被动增加。2022年二季度末至2022年三季度末,灵活就业群体的就业景气指数由61.7%下降至48.7%,收入景气指数由55.0%下降至48.2%,均跌至荣枯线以下;消费景气指数由63.0%下降至56.4%,降幅明显,但仍处于扩张区间。40%的被调查者认为2022年三季度消费支出有所增加,23%的被调查者认为消费支出减少。从消费支出增加的原因看,“物价上涨,消费不得已增加”是导致消费支出增加的主要原因,消费券发放对促进消费支出增加作用不明显。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景气度显著低于采矿业和建筑业。灵活就业群体中,采矿业和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就业、收入和消费景气指数均处于较高水平,而制造业和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相关景气指数扩张程度则较弱,其中就业景气和收入景气指数均已跌落至荣枯线以下。

不同职业间的就业景气指数和收入景气指数存在明显分化。个体户和企业管理人员、建筑工人的就业景气指数与收入景气指数相对较高,财务人员、销售人员、物流运输人员、在线服务人员、线下生活服务人员和平台接单人员的就业景气指数与收入景气指数则整体相对较低。

展开全文

2022年四季度就业和收入预期指数整体向上,但消费预期指数则继续下降。2022年四季度灵活就业群体的就业预期指数和收入预期指数分别为57.7%和56.5%,与2022年三季度末的预期指数相比,呈现向上趋势。其中,制造业和服务业从业人员的预期明显好转,改善幅度高于总体水平,平台接单人员、在线服务人员和个体户的预期提升幅度最高。但2022年四季度的消费预期指数仅为52.0%,与2022年二、三季度景气指数相比,呈现继续回落趋向。其中,服务业和建筑业消费预期指数下降幅度较小,而采矿业消费预期指数下降则非常明显,超过10个百分点。

亟待解决灵活就业群体的

长期性问题

约四成被调查者有异地落户需求,但农村户口人员较城镇户口人员异地落户难度更大。灵活就业群体中的农村户口人员占比近七成,在异地工作的比例达到55.2%,远高于城镇户口人员(28.4%)。在落户需求方面,无论是农村户口还是城镇户口就业群体,均约有四成左右有异地落户需求。在有异地落户需求的人员当中,超过一半的农村户口人员认为“目前很难落户”,而只有约1/4的城镇户口人员有这种感受。

租房居住者占比相对较高,近八成异地就业人员在工作地无房产。灵活就业群体中,租房居住者占比超过33%,较全职就业群体高7个百分点。在房产拥有情况方面,76.1%的异地工作者在工作地无房产,其中65.1%在老家和工作地均无房产,10.9%仅在老家有房产。

劳动合同保障程度较低,超过54%的人员未缴纳任何五险一金,应对失业、工伤、医疗风险的能力相对较低。灵活就业群体中,没有劳动合同或仅有短期临时合同的占到55.4%,拥有一年以上长期稳定合同的占到30.3%,远低于全职就业群体(87.2%);未缴纳任何五险一金的占到54.6%,参加了部分五险一金的占到32.0%,缴纳了全部五险一金的仅有13.4%;部分缴纳五险一金的群体中,医疗保险参与度最高,其次是养老保险,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再次,住房公积金参与度仅有15%。

主要通过所在单位缴纳五险一金,但单位不愿意缴纳是其未参与相关社会保障的重要原因。从缴纳任一五险一金的方式来看,76%的被调查者是通过工作所在单位缴纳,11%的被调查者通过社保机构或住房公积金中心缴纳,7%的被调查者通过挂靠公司缴纳。

从未缴纳五险一金的原因来看,“工作单位较小或未注册等原因”是主要原因,占比22%;“未与公司签订合同单位不予缴纳”“已与公司签订合同但工作单位不愿缴纳”分别占到18%和8%。此外,更加看重能拿到手的钱而不想缴纳的占到9%,12%的想参与社保缴纳但不清楚如何缴纳,其他原因的占比30%。

从未参与医疗保险的原因来看,已与公司签订合同但工作单位不愿缴纳的占到25%,未与公司签订合同工作单位不予缴纳的占到24%,更看重拿到手的钱而不愿意缴纳的占到17%,想缴纳但不清楚如何缴纳的占到17%,其余人员认为身体健康或认为没什么作用,不想缴纳。

从未参与养老保险的原因来看,未与公司签订合同工作单位不予缴纳的占到28%,已与公司签订合同但工作单位不愿缴纳的占到17%,更看重拿到手的钱而不愿意缴纳的占到20%,想缴纳但不清楚如何缴纳的占到25%,其余人员选择养儿防老或因年龄较大无法参与。

从未参与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的原因来看,“未与公司签订合同工作单位不予缴纳”和“已与公司签订合同但工作单位不愿缴纳”的合计占比超过50%。另外,约29%的灵活就业人员不知道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或不清楚如何缴纳这些保险。

参与个人养老金的意愿相对较高,但经济负担较大、没有富余资金成为不参与的主要原因。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参与个人养老金,认为个人养老金可以为其养老提供补充,并能够帮助其理性规划养老资金。15%的被调查者目前不愿意参加个人养老金,主要原因是经济负担较大而无法参加,其次是因为个人养老金封闭期长支取不灵活。此外,36%的被调查者还不了解该项制度。

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整体偏低,接近四成的灵活就业群体每周工作超过60个小时。灵活就业群体中,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职高学历的占比分别为26.5%、40.8%,合计比例接近70.0%;仅有25.7%的接受过高等教育,远低于全职就业者的61.4%;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和博士)的占比接近0.6%。

灵活就业的特点之一就是工作地点和时间选择的灵活性,但该群体工作时长总体上要高于全职就业群体。灵活就业群体每周平均工作时长为51.6个小时,比全职就业群体长3.8个小时。35%以上的灵活就业群体每周工作超过60个小时,这一比例显著高于全职就业群体(20.6%)。23.1%的灵活就业群体每周工作50—60个小时,这一比例也高于全职就业群体(19.0%)。值得注意的是,7.7%的灵活就业群体每周工作时长不到30个小时,略高于全职就业群体,反映了灵活就业群体在工作时间选择方面相对更自由。

分职业来看,线下生活服务业人员、生产制造工人、物流运输人员和建筑工人等传统从业者工作时间偏长,40%左右的人员每周工作时长超过60个小时,平均工作时间在53个小时左右;新型灵活就业群体(平台从业者的薪酬主要依靠订单提成,接单数量越多意味着收入越高,并且可自行选择工作时段)总体工作时间也偏长,近一半的快递员、网约车司机和外卖员等平台接单人员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个小时,平均工作时长高达56个小时,远高于其他职业。

政策建议

对灵活就业人员在城市落户实行负面清单制度。对目前仍存在落户限制的城市,改为实行落户负面清单制度,即由规定符合何种条件能够落户,改为不符合何种条件不能落户。积极创造条件,加快缩短落户负面清单,拓宽落户途径。对北上广深和其他特大型城市的城市核心区与非核心区、都市圈内的中小城镇等实行差异化政策,采取不同的负面清单,适当放宽后者的落户限制。

建设面向灵活就业群体的安居房、保障房。考虑到灵活就业群体的住房需求特点和成本可负担性,重点提供成本较低、面积在40—60平方米的小户型住房。可考虑由政府收购当地卖不出去的烂尾楼,将其改成安居房、保障房,取消购买者的户籍、学位资格和门槛限制,并把价格控制在与灵活就业群体购买力相适应的水平。

构建灵活的社会保障体系,拓宽社保参与渠道。考虑灵活就业人员收入水平和用工单位规模等因素,可灵活设定不同社保缴纳比例、配置社会保险计划、增加社保补贴等,降低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负担。针对多数灵活就业人员与用工单位未签订或者已签订劳动合同但用工单位仍不予缴纳五险一金的情况,进一步加强对灵活就业群体的法律保护和法律援助,明确各类就业类型中各方的权益保障责任。积极拓展社保参与渠道,逐步松绑参保限制条件,鼓励灵活就业人员自主参保,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完善社保体系。加快推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继续推进并扩展义务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随人员流动可携带的政策,打通农村社保、医保和城镇社保、医保的衔接。

全面加强灵活就业群体职业教育培训,逐步将职业教育培训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加以提供。政府可通过加强就业引导、提供信息、补贴、减税等方式,为灵活就业者创建良好的就业环境。鼓励各类技工院校、职业学校、就业训练中心等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鼓励企业对员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并在财税、信贷等方面采取必要激励措施。国家对吸收灵活就业人员就业、安居较多的城市,在财政补助、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

(作者单位:赵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赵建翔,北京腾景大数据应用科技研究院;王子豪,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2023年外贸“出海抢单”稳量提质

●热点|本轮猪肉价格下跌何时止

●焦点智答|恢复通关将给香港带来哪些新机遇

●强国论坛|加快从质量入心到质量入行

总 监 制 丨 王辉 王继承

监 制 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见习编辑丨张宇萱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