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物】玉·见钱亮的传统转化_雕塑_中国_艺术

钱亮

安徽蚌埠人,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非遗艺术设计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会员,中国室内装饰协会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州市雕刻艺术学会副会长,《当代工艺》副主编,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当代中国玉雕艺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主要课题组成员,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2019年度《北京核心区公共艺术品价值研究》课题组成员。

参加国内外展览活动百余次,曾获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中国姿态·第三届中国雕塑大展”中国雕塑青年新锐奖、第三届“丝路青年梦想汇”雕塑大赛优秀奖、2020【陈设中国·晶麒麟奖】陈设艺术品奖优秀奖;部分作品被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政府、西班牙中国艺术馆、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铜陵市人民政府、衡水市人民政府、中国美术馆、长春世界雕塑公园雕塑艺术馆、山东美术馆、河南艺术中心、成都和合之道国际艺术公园等政府、艺术机构及个人收藏;策划“玩物尚志”、“玉·见未来”、“玉·见欧洲”等展览;出版专著《起承转合:中国传统玉器与当代雕塑》,编著《玉·见迭变——中国当代玉质媒介艺术展作品文集》,在《美术研究》《艺术评论》《文艺论坛》等刊物发表文论30余篇。

主要作品

《物非物系列之竹》一次性竹筷、不锈钢 37-30-33cm

展开全文

《物非物系列之竹》的突出特点是构造,既不雕也不塑,把大量一次性竹筷拢合起来,构造成原生的竹子形态,思维的逆向回溯流露出作者的智慧。作品的创作出于一种人文关怀,借日常小物品表达符合时代的大观念,希望或呼唤保护生态,珍惜自然万物和谐。在当下中国年轻艺术家中,具备社会责任感是难能可贵的。

——许正龙(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竹”》一次性竹筷、不锈钢 500-100-150cm

《物非物系列之破竹》一次性竹筷 尺寸可变

钱亮的《物非物系列之竹》在竹子与筷子之间进行转换,当我们把竹子变成日常消费品筷子而走入千家万户时,他却出人意料地把一根根筷子又还原成了竹子的原初状态。以此来揭示出“有些东西在文明的进化中演变为我们的工具;有些东西在文化的自觉中还原为它们自己”(唐尧语)。钱亮的此种思维方式和视觉表达无疑是雕塑新一代的一个代表。

——冀少峰(批评家,湖北美术馆馆长)

在全球资讯同步的时代,各种信息的传播立体而快速,改变了过去蚂蚁搬家、滴水成河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方式,青年雕塑家可以通过自己敏捷、快速地把握信息的能力而突破环境和时空限制,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在更多的参照中学习和思考,学习各种新知识。这一特点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为反应快、有新意。如钱亮的“物非物”系列,将用竹子做的一次性竹筷重新拼接为竹子,这种巧妙的转化,让人在自然和人工的往返变化中引发多重思考。

——摘自孙振华《中国当代雕塑史》

《物非物系列之虹》橡皮屑 500-55-15cm

《叠翠1#》玉、螺栓 尺寸可变

《叠翠2—4#》玉、螺栓 尺寸可变

《百家姓系列》玉、墨 45-45-5cm每件

钱亮的《百家姓系列》作品将玉与文字进行融合,实现古典意象的当代性转译。

——孙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主任)

《百家姓系列之卫》玉、墨 45-45-5cm

《百家姓系列》作品的意义远超过作品本身,因为它打开了一扇门,一个新视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以源源不断的创作。百家姓是人人都有的那份姓氏情感和文化,用玉来创作,能够走进每一个家庭,是玉器生活化的典范。

——林男(江苏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玉石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玉学院创始人)

《百家姓系列之林》玉、墨 45-45-5cm

《红色接班人》玉石 50-30-10cm

《新青年》玉石、锔钉 70-25-28cm

钱亮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一个雕塑家、一位好编辑,还能干什么,不可估量。他的作品是一份细腻的情感加上一份匠人之心再加上一份不张扬的当代意识,糅合在一起表述了手和心的关系在今天存在的价值。

——吴洪亮(北京画院院长)

《玉·见45000转计划》玉 30-20-4cm

《玉·见45000转计划》玉 30-20-4cm

《物非物系列之双截棍》玉 尺寸可变

《琵琶行》玉 40-40-50cm

钱亮的作品大都使用玉石来进行创作。这使得他对于作为媒介的玉石的材料属性和中国玉文化有着独特的感悟。他的作品《琵琶行》将玉珠串联,似五线谱上的音符,又似琵琶的意向。让人不禁联想到白居易的名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作品巧妙的将无形的声音有形化,完成了从视角到听觉的转化。

——赵嘉(清华大学美术学在读博士,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副教授)

《心灵皂》玉 9-5-3cm

在这件更具观念艺术特征的作品中,钱亮巧妙地将舒肤佳的“Safeguard”置换成英文字母“Soulguard”。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的香皂,其本质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联系到中国古人对玉石的人文推崇,以及今日中国的物欲昭彰,贪腐泛滥,这件作品的当代意味不言而喻。

——唐尧(批评家,策展人,中国雕塑学会创研部部长)

《玉石·遇时》玉石 尺寸可变

《把玩系列》玉 17-10-25cm

《写经》纸 49-34-5cm

《无尽柱》布 30-30-700cm

《隔而不离》综合材料 300-165-300cm

这是一件消失了实际功用的“隔离墩”,它所承担的不再是阻隔、障碍的“任务”,它摇身一变,成了一扇时空门,也同样是一扇心门,亦或是天地之门。这件“隔离墩”分割了两个空间,同时,也连接了两个空间。它在经过放大之后,带有了某种“波普”意味,其强调的是开放性与体验性,而并不是单纯的视觉呈现。这件大型的“假”隔离墩,浓缩了当代艺术的诸多特征,包括互动、否定既有功能、制造陌生感等因素。它模糊着真实与假象的概念,并制造出一种“断裂之感”。当它原本的功用不复存在的时候,就是其崭新意义逐渐呈现的时刻。

——宋扶日(清华大学美术学在读博士,青年作家,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特邀撰稿人)

《一次性彩虹》一次性纸杯 尺寸可变

《大漠行者》铸铜 800-250-350cm

《中国·门神》耐候钢 600-250-300cm

钱亮的作品《中国·门神》取材于衡水武强年画中的门神形象,作品凸显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情感。该作品的空间章法具有视觉上的丰富性和公众参与的公共性。

——朱尚熹(四川美术学院教授,《雕塑》杂志主编)

《成》废旧金属 尺寸可变

艺术家与作品《成》互动

钱亮其实已经通过“雕塑”这种专业化的语言,进入到自我艺术的状态,同时,他还能再升腾到另外一个状态,就是通过艺术又进入到更高级的“雕塑”状态,这个“雕塑”已经不再是作为艺术形态的雕塑专业了,而是“雕塑”人生、“雕塑”社会、“雕塑”观念的方式。我觉得最有价值的在于,“通过雕塑进入艺术,再循环切入到雕塑”,这是特别有意思的路径。

——武小川(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

钱亮主要展览

个展

2015

9月,玩物尚志——钱亮、康悦雕塑双个展,北京琨廷艺术实验基地

群展

2023

3月,璀璨——传统转化创研艺术展,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创研基地

2月,石刻营造——惠安雕刻艺术年度展

1月,2023癸卯兔年·华夏福瑞生肖作品邀请展

2022

12月,鼎新·融汇:第二届中国—东盟国际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作品展,广西南宁书画院

11月,语言与言语:一个基于语言结构系统的展览实验,宋庄当代艺术文献馆

9月,中国形象——全国优秀青年雕塑家作品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宁波美术馆

8月,新丝路 新视界·2022年第四届中国青岛一带一路雕塑艺术邀请展,青岛市雕塑馆

6月,“唯物思维”首届国际当代材料艺术双年展,青岛云上海天艺术中心

5月,田园物语:当代风物雕塑作品邀请展,北京现代艺术学校艺时画廊

1月,青蓝矩阵,北京高塔美术馆

2021

12月,唯物思维:中国—阿根廷当代材料艺术交流展(线上展览),清华大学主办

12月,凝固的旋律——国家大剧院第二届雕塑作品邀请展,国家大剧院

10月,玉·见迭变——中国当代玉质媒介艺术展,深圳珠宝博物馆

9月,中式物语——当代雕塑作品邀请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馆

8月,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中国国家博物馆

7月,物界三,北京高塔美术馆

2020

12月,南京维度(第二回)艺术作品展,南京美术馆

10月,第三届“丝路青年梦想汇”雕塑大赛,北京

8月,中国·成都【和合之道】国际公共艺术创作营,四川成都和合之道国际艺术公园

6月,"Beyond the inter-Culture"——第二届中韩现代设计交流展·2020中国青年艺术家特别展,韩国釜山

5月,辟新·更生——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回顾展(2013-2020),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9

10月,2019中国·衡水(国际)城市雕塑艺术节,河北

9月,伟大历程 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9月,2019大邱现代美术节,韩国

7月,中国·民勤第二届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甘肃

3月,民族大团结——全国雕塑艺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18

11月,器象——2018当代器物雕塑展,四川美术学院

10月,玉·见欧洲——中国当代玉质媒介艺术邀请展,西班牙莱昂

9月,行山——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河北博物院

1月,传承与创新——当代玉石雕塑作品邀请展,昆明

2017

12月,第三届《薪技艺》国际青年工艺美术展,上海

12月,27度角——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武汉

6月,获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立项

3月,十年一见——“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获奖作品全国巡展

1月,艺术中国汇——中美艺术高校联盟展,纽约

2016

10月,中国姿态·第四届中国雕塑大展,山东美术馆

10月,“大学与非遗”中央美术学院中青年非遗传承人高级研修创作展,太庙艺术馆

5月,“青年艺术+”青年艺术家推广计划国内巡展,北京山水美术馆

2015

12月,新态·2015太原国际雕塑双年展,太原美术馆

10月,第七届中韩现代雕塑交流展,首尔Arts Center

9月,风口——2015青年雕塑邀请展,武汉合美术馆

7月,旋构塔——2015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北京时代美术馆

2014

中国雕塑学会青年推介计划第二季全国巡展

10月,第三届造型艺术新人展 ,中国美术馆

10月,中国姿态·第三届中国雕塑大展并获中国雕塑青年新锐奖,山东美术馆

9月,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太原美术馆

2013

9月,第二届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

7月,河南《艺术之声》雕塑双年展并获特别奖,河南艺术中心

2012

9月,第十三届中国长春(净月区)国际雕塑作品邀请展并制作足尺雕塑

7月,第二届土耳其卡尔塔尔国际石雕创作营

2011

12月,中国姿态·第二届中国雕塑大展

9月,第六届中国(惠安)雕刻艺术节暨石雕大赛,福建

2010

10月,中国(铜陵)国际铜雕艺术展并制作足尺雕塑,安徽

2009

8月,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长春

出版

编著《玉·见迭变——中国当代玉质媒介艺术展作品文集》,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22年8月

专著《起承转合:中国传统玉器与当代雕塑》,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20年11月

主编《玉·见未来——中国当代学院玉雕邀请展》作品文集,华夏美术出版社,2017年10月

主要发表

《器利而事善——传统治玉工艺浅说》发表于《雕塑》2022年第6期

《中国传统玉器与当代雕塑刍议》发表于《文艺论坛》(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2021年第4期

《松尾光伸先生访谈》发表于《雕塑》2021年第2期

《玉雕融入当代高校美术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发表于《翡翠》2020年第9期

《历史记忆与集体建构:20世纪新中国大型主题性群雕中的集体创作》发表于《西北美术》2020年第3期

《东风西渐——对话高迪艺术的“中式物语”》 发表于《艺术评论》(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2019年第2期

《器物作为雕塑——中国当代雕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发表于《美术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19年第1期

《中式意境中的当代雕塑》发表于《创作与评论》2017年7月号下半月刊,并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2017年第5期)全文转载

《物·我——中国当代雕塑“物语”略述》发表于《雕塑》2016年第5期

《隋建国工作室访谈》发表于《中国雕塑》2016年第3期

《质疑 消解 重构——钱亮的创作之路》发表于《当代美术家》2016年第2期

《造物非物》发表于《光明日报》(2014年12月14日11 版)

《从反时尚到时尚——浅析“作为‘物派’的雕塑”的价值和发展》发表于《学院雕塑》2013年第4期

《从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前走狮的变化看中国“狮文化”观念的形成和现状》发表于《中国雕塑》2012年第2期

-- END --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