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良乡大学城的一座新型研发中心内,北京工商大学团队正在进行科学试验。 房山区供图
在科技创新领域,高校的研究成果可谓“香饽饽”。近水楼台先得月。今年,房山区提出,坐拥北京理工大学等5所高校的良乡大学城不仅要成为全区高质量发展的“智慧源”“创新源”和尖端产业孵化引擎,更要成为全区未来的活力中心。全区各部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与高校科研成果无缝衔接,中关村房山园同步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充足的产业空间。
增强“溢出源头”
区级产业方向对标高校特色
始建于2001年的良乡大学城,目前已有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工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共5所高校入驻,师生总计约5.5万人。如果高校闭门搞科研,产学研协同不够,很多科研成果有可能长期处于沉睡状态。
与此同时,守着良乡大学城的房山区,如果固守传统的产业发展思路,期望着“圈一片土地、布几个产业、发展一批企业”,一定会出现“商难招、资难引、产难布、企难育”的局面。
良乡大学城管委会主任苏震宇说,良乡大学城已经明确“科教+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目的是进一步促进校地融合、产城融合,加快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带动房山区乃至北京城市南部地区加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十四五”期间,房山区将重点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健康、智能制造四大产业方向。这四大产业方向对标良乡大学城各高校特色学科——北京理工大学的师生擅长工科;北京工商大学的材料工程专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北京中医药大学侧重中医中药人才培养……这是一种“双向奔赴”,高校通过特色学科瞄准市场需求设立研究项目,实施有组织科研,房山区配套相应的政策和产业体系促进项目成果转化。
今年,房山区还建立良乡大学城高质量发展高层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在“顶层设计”上再添重要一笔。房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良乡大学城驻区大学主要领导通过定期沟通,一方面研究破解良乡大学城及驻区大学高质量发展建设中遇到的瓶颈和问题,另一方面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整合资源,推动驻区高校与地方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房山。
畅通“溢出通道”
展开全文
多措并举跨越“达尔文死海”
“溢出源头”不断增强的同时,高校科研成果从科学研究到批量生产再到投向市场,需要长时间的人力、财力投入,这个过程被业内专家称为“达尔文死海”。
在良乡大学城地铁站附近的智汇八号,房山区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合作共建三个新型研发中心,分别以工程医学与创新应用、智慧中医药大健康、可降解生物基材料为专注领域,不断承接科研成果小试、中试等关键环节,孵化相关产业方向的企业落地房山。
3座新型研发中心总面积近1.4万平方米,内部的每层都有研发空间和实验室,总计已布局近10个成果转化项目。在师生们看来,新型研发中心是跨越技术转化鸿沟的桥梁。“场地空间大,而且离学校特别近,可以把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放大。”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翁云宣说,更重要的是,3座新型研发中心能够形成聚集效应,有望在交叉学科领域取得更多研究突破。
完成小试、中试等关键环节之后,高校科研成果中那些占用空间小的项目,可以入驻位于大学城西区的加速器平台,进一步就地转化提速;而那些需要生产厂房的项目,可以与中关村房山园进行无缝对接。
“北京理工大学氢内燃机研发测试平台项目,目前已落地北京新材料产业基地,正在进行厂房建设。”中关村房山园管委会副主任叶强说,该项目正是看中了新材料产业基地作为首都唯一优质优价氢源保供基地可以便利获得丰富氢气的独特优势。
考虑到技术转化初期阶段,科研人员要经常与生产人员见面攻克难题的现实情况,中关村房山园将为良乡大学城高校科研成果就地转化项目提供“前店后厂”服务模式,项目同时获得研发空间和厂房空间,而且彼此之间相隔不远,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
优化“溢出环境”
健全企业全生命周期帮扶机制
“1+3+N”重要功能区建设是今年房山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的“1”正是良乡大学城。如果把房山区比做一朵花,那么发挥创新引领作用的大学城就是“花蕊”,全区的高端要素都要围着大学城转。
今年开始,良乡大学城将向南扩区574公顷。房山区将以此为契机,探索以企业为主导的高校出智、企业出资、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的产学研协同发展模式。大学城扩区新增的空间将积极承接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等优质资源,建立完善“研发-孵化-产业化”的全链条服务功能,服务5所高校的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房山区科委主任孙爱华表示,房山区将以产业发展为目标,健全企业从科技计划到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到产业化的全生命周期帮扶机制,出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措施,鼓励具备复杂知识结构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科技服务团队落户房山。房山区每季度都会组织驻区金融机构与有融资需求的项目开展投融资对接会。股权投资、创业投资机构还会“走进良乡大学城”,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资源支撑。
来源: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陈强
流程编辑:u060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