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有名的人物,而且不少都是名垂千古的,他们做出的贡献对后世都有深远的影响。但是呢,往往这些人一生光明磊落,最后却落得个被小人陷害的下场,死得极其惨烈,历史上这几个人就是做出很多贡献,但是下场却不怎么好。
第一个非商鞅莫属。被处以车裂之刑,五牛分尸而死
商鞅变法,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吧,就不详细说了。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
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发动邑兵攻打郑县(今陕西省华县)。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结果商鞅失败战亡。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文君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族。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
2、岳飞
大英雄岳飞,说到精忠报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都说是秦桧陷害岳飞的,导致岳飞被迫自杀。但是在这里我要提一下个人的想法,我认为岳飞的死就是个必然,从他出发作战就已经注定了,当时岳飞去干嘛了?当时徽钦二帝被俘虏了,岳飞去作战如果打赢了,那代表什么?代表徽钦二帝会被岳飞救回来。试想一下如果你是当时的皇帝,你会让徽钦二帝回来吗?
展开全文
3、当面灭族
朱棣篡位成功,命令方孝孺起草“继位诏书”,方孝孺却写了“燕贼篡位”四个大字。 朱棣恼羞成怒,威胁说要凌迟处死方孝孺,还要灭其十族。
朱棣看方孝孺仍然不惧怕,便命令将方孝孺的朋友门生列作一族,加上其他的同宗同族合计为“十族”,共计800多人,全部带到刑场,当着方孝孺的面,一个一个杀死。 杀一个,问一下方孝孺:你写不写? 方孝孺至死不屈,后被凌迟处死。是为:“当面灭族”。
4、李斯
《谏逐客书》就是李斯所写,也是小篆的发明人,法家代表人。鲁迅就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先是伙同赵高谋害了公子扶苏,后来胡亥上台后,李斯又被赵高陷害,最终被腰斩。
5、齐桓公
说到齐桓公我们就想到他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尤其是带领当时的中原诸公抵御外敌,为捍卫中原的和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了他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成就,就是因为名相管仲在辅佐他。
可是,没想到齐桓公竟然死得很惨,毕竟是被活活饿死的。在他晚年的时候他宠信三个小人,而且管仲临终前也告诫他要远离这三个小人,他没有听,最终被三个小人给关到了一个密室当中。他就是死在了密室里,而且死后三个月无人问津。据说他身上都生满了虫子,一代霸主竟然落得这样的一个下场。真的是令人嘘唏不已呀!
6、彭越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就是喜欢杀功臣的,他把开国异姓王几乎全部给杀死了。但是,刘邦在杀彭越的时候,用的手段特别的残忍。他先是把彭越的家族给灭了,然后又把彭越给制成了肉酱,制成肉酱还不算,他还要把彭越牌的肉酱分给各地的王去吃。这就有点残忍了。
彭越作为大汉的开国功臣,恐怕不会想到自己是会被这样对待的吧。没想到刘邦在他死后,让他充当一种警示其他诸侯王的食物。刘邦就是通过彭越告诉其他诸侯王,若是想要造反,彭越就是你们的下场。
7、功过是非无人知的袁崇焕
政权交替之际局势动荡诡异,风云人物的命运往往跌宕起伏,百变成迷。明末大将袁崇焕就有过这样的遭遇。
有人认为袁崇焕战功赫赫,在抗击清军时力举乾坤。因崇祯多疑,信反间计,杀死袁崇焕,导致明朝灭亡。有人认为袁崇焕通敌卖国,私自议和,死有余辜。没有争议的是袁崇焕被凌迟处死。行刑时用渔网兜住身体,露出肌肉好下刀,百姓纷纷上前咬其肉。这个未战死沙场的将军,在受刑时心里的痛是否胜过身体的痛?
8、死的最惨的女人,刘邦的宠妃戚夫人
刘邦死后,恶毒的吕后将戚夫人的手脚砍掉、挖去双眼、熏烧耳朵、灌哑药,然后把戚夫人扔进猪圈,称之为“人彘”,也就是人猪,折磨够了之后吕后将戚夫人扔进厕所,死在厕所中。
戚夫人是中国历史上死的最惨的女人之一,刘邦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最宠爱的女人最后会落得这个下场。
9、比干——剖心而死
《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碎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
比干,商纣王叔叔,从政四十多年,相继辅佐兄长和侄儿,使国富民强。后来,纣王荒淫,因为劝谏被纣王剖视其心。
10、蓝玉
蓝玉是朱元璋的爱将,但是,因为嚣张跋扈被朱元璋给灭族了,当然了他的死和他的功劳大也有关系,总之,这样的蓝玉活着不如死了对朱元璋有利。最终的结果是蓝玉死得极其的惨,因为他被剥皮种草了。死后的蓝玉,只剩下了一张人皮。
可见,当时朱元璋对其用了多么严重的刑罚。这就是一代名将蓝玉的下场。
上述列举的几个惨死的代表性人物,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历史上惨死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庆幸我们生在今天这个美好的时代,珍惜当下。
如果您有想了解某些方面的历史知识,可以私信小编,小编会为您答疑解惑,更新文章!(更多资讯可关注:煮酒论古今中外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