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威网·邱德夫」专栏 :低酒精饮料RTD的风潮_烈酒_酒精_饮料

「中威网·邱德夫」专栏 :低酒精饮料RTD的风潮

低酒精饮料RTD的风潮

喜爱威士忌的酒友们,基本上眼中只有威士忌,悠游自在的处在同温层中,不知有朗姆酒,也不知有葡萄酒、金酒。

不过这种局面已经悄悄改变了,全名为「国际葡萄酒及烈酒研究」的IWSR (Internatinal Wine and Spirits Research),以大量的酒精类饮品资料和分析著称,近几个月来发送的电子报, 标题全都是无或低酒精饮料(no- or low-alcohol drinks),让我不关注也难。

根据IWSR的统计,若从销售量的角度来看,啤酒从2010年来连续成长的幅度逐渐趋缓,16~19年的 年均复合成长率(CAGR)约为+0.2%,主要是吃下低价的中式白酒和俄国伏特加的市场。

若从销售金额的角度来看,更远远不敌烈酒,例如10~19年间, 啤酒的销售金额衰退了46~39%,烈酒则从29%提高到38%,单单2021年,啤酒就掉了37%, 烈酒则成长40%。这种趋势,符合「less but better」的高端化现象,也就是饮用量减少,但饮用金额提高。

不过和上述趋势相左的是, 低酒精性饮料RTD(ready to drink)从2019年开始, 呈一支独秀的异军突起现象,侵占了各种酒类的市场,其中又以啤酒市场被瓜分得最为严重。

以量而言,RTD在10~19年间, 每年成长约10%,以北美地区的成长幅度最是惊人,从16到21年,美国的CAGR创纪录的来到34%,加拿大也有26.1%。就算是疫情最严峻的时期,这种加速成长的情形依旧在全球各地都观察得到。

展开全文

不是只有IWSR,The Spirits Business网站也公布类似的统计数字:

上表显示,20年的疫情打乱了酒精销售市场,尤其是酒吧等夜间通路,导致即饮市场几乎全面封闭。在这种情形下,几乎所有的烈酒销售数字都下滑,只有龙舌兰及Mezcal上升,而 RTD的上升幅度的确惊人(龙舌兰等白色烈酒为RTD的重要基酒)。

另外Nielsen市场研究公司针对英国的统计也显示,无酒精和低酒精饮料销售量在20年 逆势成长了32.5%。

RTD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即饮酒精饮料、气泡式水果酒或是调和风味再制酒等等,可直译为「调好等你来喝」(笑)。 中国台湾没有特殊的定义或规范,可归类为再制酒:以酒精、蒸馏酒或酿造酒为基酒,加入动植物性辅料、药材、矿物或其他食品添加物,调制而成之酒精饮料,其抽出物含量不低于2%者。

国内品牌的锐澳,日系品牌如三得利的微醉、Kirin的冰结、Asahi的调情圣手鸡尾酒,或是中国台湾在地的冰火、金车推出的乌龙苏打调酒或Safari Club, 酒精度都不高,容易喝且产生微醺快感,又不会出现啤酒花的苦味,夏日里冰冰凉凉的十分畅快,怪不得能 受到年轻人,尤其是女性的欢迎。

烈酒商很清楚 许多年轻族群是借由RTD进入烈酒的世界,根据他们的研究,只要与品牌建立起连结,便能够自动导航到相同的烈酒品牌,这就是各大品牌陆续推出RTD的原因。

但事实上,除了这些大厂,许多小厂如美国工艺酒厂,使用他们以地区性的原料、香料创造出的烈酒来调制RTD,不仅增加更多风味的可能,也提高了RTD的价格,但也 浮出一些社会问题,例如饮用RTD的年龄层和饮用时机,以及 掺入的物质如大麻二酚等。

另一方面,RTD也影响了酒吧的调酒文化和供酒方式,为了与市场竞争,先在吧台后方调制以便快速的服务,可说是 RTD兴起后激发的创意。

至于零酒精饮料,在国内各类饮品推陈出新,市场已趋饱和的情况下, 必须与手摇茶饮、咖啡等完全无酒精的饮料竞争,似乎还有待观察。

不过前些时候我和家人到Friday餐厅吃饭,点了一份附饮料的组合套餐,服务生告诉我们菜单上的饮品除了第一款含有酒精之外,其余都无酒精,我有点疑惑,指著Mojito问,难道这杯也是无酒精?

她点头称是,儿子毫不犹豫的选择这杯,显然对年轻人来说,这种 挂着传统调酒之名,又无酒精的前卫饮品,具有一定吸引力,而几乎不涉足酒吧的我,则受到不小的惊吓。

这股风潮会吹往何方尚难看清,烈酒包括我们深爱的 威士忌会不会因此而遭受打击,犹如1970年代的战后婴儿潮投向白色烈酒的怀抱,或是1980年因养身风气大起而转向葡萄酒世界,又或者是千禧年后摒弃干邑白兰地而迎接威士忌?

新世代消费者的喜好而引发的风潮转向,似乎逐渐可预期,但新兴威士忌酒厂持续兴建,看在我眼里, 不禁有点杞人忧天起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