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海战失败后,陆秀夫为何负帝蹈海还有其他出路吗?宋朝名臣陆秀夫,忠心对待君王,结局为什么会落得如此境地_南宋_朝廷_群臣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陆秀夫 南宋 朝廷 群臣

本文目录

  • 崖山海战失败后,陆秀夫为何负帝蹈海还有其他出路吗
  • 宋朝名臣陆秀夫,忠心对待君王,结局为什么会落得如此境地
  • 弑君的陆秀夫,为何能在后世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
  • 陆秀夫的精神
  • 崖山之战后,陆秀夫为何赵昺为何会投海身亡
  • 古有陆秀夫后面一句
  • 陆秀夫崖山最后一句话
  • 陆秀夫简介 150字以内,
  • 陆秀夫是谁
  • 陆秀夫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崖山海战失败后,陆秀夫为何负帝蹈海还有其他出路吗

作者:许云辉



公元1279年正月,长驱直入的各路元军相继抵达崖山(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崖门镇),对南宋流动小朝廷形成三面包围之势。宋军被迫与元军展开战略决战,血战三月余后,全军覆没。丞相陆秀夫决心以身殉国,拔剑逼迫妻儿投海自尽后,背上年仅八岁的宋末帝赵昺“赴海死,年四十四。”后宫及朝臣们相继沉海自溺,七天后,“浮尸出于海者十余万人。”宋亡,享国祚320年。

陆秀夫为何不仿效“宋末三杰(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之一的张世杰那样,“欲奉杨太妃求赵氏后而立之”?而背负少帝投奔怒海?


(陆秀夫雕像)

陆秀夫天性聪慧,幼时师从孟先生。孟先生有学生百余人,唯独对他青睐有加,曾指着他骄傲地向别人介绍:“此非凡儿也!”陆秀夫也不负师望,22岁时与文天祥同登宋理宗的进士榜,被镇守淮南的南宋名将李庭芝招为幕僚。

陆秀夫“才思清丽,一时文人少能及之。性沉静。”每次幕僚们到官署请见李庭芝,宾主们把酒言欢、其乐融融。陆秀夫往往端坐一旁,一言不发。在宴席上,他也时常正襟危坐,矜持庄重,少与人言。李庭芝考察幕僚事务,陆秀夫总是做得最好。李庭芝更加器重他,“三迁至主管机宜文字。”

其后,元军大举南下,宋廷危在旦夕,李庭芝的幕僚大多作鸟兽散,唯独陆秀夫等数人誓死追随李庭芝。李庭芝甚为感动,上表举荐陆秀夫。陆秀夫由此被朝廷任命为司农寺丞,并“累擢至宗正少卿兼权起居舍人。”

1276年2月,南宋朝廷在临安举行受降仪式,宋恭帝被俘,南宋灭亡。但是,宋朝宗室与爱国军民依然不屈不挠进行着英勇抵抗。宋恭弟的弟弟益王赵昰与卫王赵昺,在忠心耿耿的文武群臣保护下,于亡国前顺利逃出临安。陆秀夫亦追随二王逃至温州,与文天祥、陈宜中和张世杰等大臣会合后,决定组成南宋流亡小朝庭,继续南逃至福州,拥立年仅七岁的赵昰为宋端宗。



文天祥奔走各地号召组织军民抗击元军,陆秀夫等人护送二王至福州。陆秀夫因“久在兵间,知军务”,成为宰相陈宜中的军事顾问。他全心全意辅助陈宜中,恪尽职守,知无不言。

南宋流亡朝廷漂泊海上,由杨太妃垂帘听政。杨太妃自知孤儿寡母,全凭群臣支撑,因此非常谦逊,与群臣对话“犹自称奴”,大小政事更是难以治理。朝廷议政时,群臣往往如丐帮集会般无礼仪,惟有陆秀夫一如既往端持手板肃立。在逃往途中,他经常“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不悲动者。”

流亡朝廷在井澳(今中山市南海中)遭遇飓风,超过四成宋军在飓风中丧命。宋端宗落水染病,后惊惧而死。树倒猢狲散,“群臣皆欲散去。”



陆秀夫力挽狂澜,对群臣说:“度宗皇帝还有一子尚在!古人曾创造过仅凭一旅即可成就中兴奇迹。我朝百官具在,士卒尚存数万,还有数万军队,上天如不灭大宋,我等就能凭此振兴国家!”一番话说得群臣热血沸腾,与他共同拥立赵昺为帝。

陆秀夫被任命为左丞相,与张世杰一起执政。张世杰在外驻守崖山,陆秀夫居内筹措军粮、调集工役,事无巨细,皆亲力亲为。军政事务再忙,他也每日抽时间撰写《大学章句》,并将侍奉二帝的详情写成回忆录。



崖山被攻破后,陆秀夫护送宋末帝母子乘御船逃走。张世杰率帅船接应,因御船体积庞大,被无数船只阻隔而无法突围,便派小舟前去接应。

当晚,海面上风急浪高,迷雾四起,伸手不见五指。张世杰派出的小船靠近后说明来意,陆秀夫既担心宋末帝母子被出卖或被俘受辱,又怀疑是元军诱敌之计,坚持不让宋末帝母子上船。

陆秀夫背负宋末帝蹈海殉国后,张世杰闻讯悲痛欲绝,乘着月黑风高,驾船杀出一条血路,保护杨太妃等人冲出重围。杨太妃得知“昺投海死”噩耗,悲恸欲绝哭喊:“我历尽艰险勉力从事的原因,仅是为赵氏祭祀还有一线指望啊!现在天命如此,生有何意!”她趁人不备,“遂赴海死。其将张世杰葬之海滨。”

张世杰本想保护好杨太妃,继续寻找赵氏宗室复国。埋葬杨太妃后,他万念俱灰,任由“飓风坏舟,溺死平章山下。”


(文天祥)

之前,文天祥已战败被俘,被押送至进攻崖山的元军元帅张弘范账下。张弘范请他写信劝降张世杰,文天祥大义凛然,挥笔写下流传千古的《过零丁洋》。崖山海战,文天祥目睹战事之惨烈,写下著名的《《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一诗,真实记录下海战的惨烈与结局:“一朝天昏风雨恶,炮火雷飞箭星落。谁雌谁雄顷刻分,流尸漂血洋水浑。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昨夜两边桴鼓鸣,今朝船船鼾睡声。......”

陆秀夫生前,将记录二王的回忆录交给

礼部侍郎邓光荐,请他传给后人。邓光荐死里逃生把书带回江西庐陵,死后,“其书存亡无从知。”



陆秀夫携帝蹈海,宋朝军民与元军血战不降,使崖山成为汉民族的一块丰碑。周总理视察崖山时高度评价道:“崖山这个地方的 历史 古迹是有意义的,宋朝虽然灭亡了,但当时许多人继续坚持抗元斗争,保持了民族气节。”

如今,中华民族已然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成立后至今,虽已实现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但依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西部有某开挂国蠢蠢欲动,东边有太阳旗充当某大国马前卒,北方邻国出于战略需要摇摆不定,南海与东海战云密布山雨欲来风满楼。某大国挥舞政治经济制裁大棒,不断挑衅中国底线。 因此,民族气节这面凝聚华夏民族民心的光辉旗帜,必须永远飘扬在神州赤县上空!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云南省保山一中教育集团高级讲师。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六十余万字。

我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推荐:

男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从《红楼梦》里贾敬的身上找到了答案

隋炀帝杨广死后,萧皇后之坎坷催人泪下,30年后得以与丈夫合葬

宋朝名臣陆秀夫,忠心对待君王,结局为什么会落得如此境地

许多 大家针对宋代的印像滞留在军事力量较为弱,常常遭到到一些少数民族的攻击这些。实际上也确实是那样,可是在这里在其中也以前不断涌现了一些较为忠于君主的重臣,在其中陆秀夫便是较为知名的一个,今日大家一起来看一下一个人的故事。

这个人并并不是一个将领,反过来是一个文臣,由于在宋代拥有文臣带小斌战斗的传统式,因此他作为那时候的丞相也是拥有一样的义务。尽管在应对蒙古军队攻击的全过程之中,他早已没有是多少能量能够再次和敌人开展抵抗,可是心理之中忠于朝廷的信心却一直在使用着这个人。这就是为何他在能量较为柔弱的状况下,他依然维护着皇上不断逃走,并且走在路上机构比较有限的军力和敌人进行抵抗的缘故。

由于他知道越多的人站出去适用皇上和朝廷,就越意味着着修复宋代的执政更为有期待。因此在这类状况下,他或是持续的向大伙儿宣传策划一些要忠于君主的观念,期待运用那样的方法可以结集大量的军队。但是就在敌人一步步靠近的全过程之中,他也慢慢缺失没了心中之中的期待。

因此在这时候他唯一可以搞好的便是维护好皇上,尽量拖时间。总算在遭遇敌人攻击的全过程之中,宋朝军队完全的失去抵御的工作能力,陆秀夫和皇上被迫使到一个悬崖峭壁上面。在这时候做为重臣的陆秀夫背着了青春年少的皇上,随后毅然地跳下了悬崖峭壁。

许多 情况下大家都感觉作为宋代的秀才通常全是一些较为爱钱害怕死亡的种类。由于许多 情况下她们针对将领果断抵御的现行政策都持一种十分抵制的心态,可是在这里在其中总会有一些人是较为除外的。在其中作为陆秀夫好好地给这些人到了一课,终究在忠于朝廷、爱惜君主上边很有可能没人比他做得更强了。并且根据那样的作法,也恰好诠释了他以前所接纳一些文化教育之中所落实的一种观念,便是尽忠朝廷护卫国与家。

这是宋朝开国以来,首次出现臣子的权力压过皇帝的局面,而这一局面延续到了南宋最后的时光,无论是宋理宗时期的史弥远,还是宋度宗时期的贾似道,他们对言官和军队的号召力都要高于皇帝本身,而到了宋恭宗赵显,他登基时只有四岁,国家的权柄依然牢牢控制在贾似道手中。当臣子的权力失去了皇权的制衡,权臣便可以肆无忌惮的牟取私利,扶植亲信打压言路,整个宋朝的监察体系形同虚设,官场也随之陷入了一片黑暗中。

弑君的陆秀夫,为何能在后世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

陆秀夫本来有更多的选择,支撑他走下去的力量,大概就是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那种精神,陆秀夫代表的并不是一代忠臣,而是在这片土地上伟大的民族精神,他是一个民族的英雄,是捍卫内心价值的牺牲者,即便他走投无路,还是带着小皇帝翻身跳进了大海,这是一个壮举。
陆秀夫骨子里有着一身浩然正气,他在宋恭帝投降后,也进行着人性最深度的思考,但是他依旧选择了加入流亡政府,即便是国家的设计已经完全没有了希望,但他依然选择拥立宋度宗的儿子赵昺为帝,因为他依然相信着朝廷,相信着国家,他是一代忠臣,即便是家国已经沦落到他人的手中,他依旧有此壮举。宋秀夫给人一种无法撼动的力量,残破的朝廷在陆秀夫的主持下依然在正常的运作,即便是几个人的朝会,陆秀夫一就会穿戴的非常整齐,而且没有任何的怠慢,我们很难想象,在几百年前,苍凉的画面,很多的援军汹涌来攻,但是陆秀夫依然死死地护在皇帝身边,在面对茫茫的大海,他无法逃脱,心中依然拥护着小皇帝和当时的朝廷。陆秀夫不想苟活,他认为苟活的人生没有意义,在陆秀夫看来,和小皇帝一起跳下大海是最后的战斗,他没有再活下去的理由,他认为大丈夫死的时候必须要有气节,陆秀夫当时还让自己的妻子儿女主动投海,大战当前,他已经保护不了自己的小家,随着家人的入海,他和小皇帝用一条丝连绑住,举身一跳,丧于波涛当中,他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一个民族英雄。陆秀夫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精神,它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而且他是一个民族英雄,在时代的悲剧下,我们看到了捍卫内心尊严的强者。

陆秀夫的精神

“陆秀夫”的精神:坚贞不屈、舍生忘死、精忠报国、视死如归。
陆秀夫(1235年-1279年),字君实,楚州盐城县(今江苏省盐城市)人,南宋民族英雄。陆秀夫20岁时(南宋宝佑四年)与文天祥同登进士榜。祥兴元年(1278)为左丞相,次年2月,元军大举南犯,陆秀夫辅弼幼主驻军崖山抗元,不幸战败,驱妻、子入海后,即怀揣玉玺,负帝壮烈投海,终年44岁。
后人为纪念这位与国共存亡的抗元英雄,将其遗著汇编成《陆忠烈集》。

崖山之战后,陆秀夫为何赵昺为何会投海身亡

因为民族和文人的气节,让陆秀夫不愿意投降元人,但是当时南宋朝廷已经被逼到了崖山,走投无路,因此只能选择投海自尽,作为南宋的忠臣,一个文人虽然复国无望,然而陆秀夫却是依旧选择宁折不弯,背着小皇帝赵昺投海,以死明志。

古有陆秀夫后面一句

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自幼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雄心大志,一生主张北上抗金、恢复中原,临终还留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篇。陆秀夫是南宋末年坚持民族气节、奋力抗敌卫国的忠臣。景炎三年(1278),他与张世杰等人立赵昜为帝,徙驻于厓山(即崖山,在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南)。陆秀夫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共同秉政,外筹军旅,内调工役,坚持抵抗。第二年厓山被攻破,陆秀夫手执利剑将妻儿驱入海中,然后自负赵昜投海而死。虽然陆游与陆秀夫都以爱国之举被人称颂,而且都姓陆,但历史上从来没有人提及他们二人之间有什么直系的血亲关系;史书上也明确记载,陆游的祖籍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陆秀夫的祖籍是楚州盐城(今属江苏),两地相距颇远。20世纪60年代,有人从《会稽陆氏族谱》中发现,陆秀夫竟是陆游的后代。据族谱记载,陆秀夫是陆游第六个儿子陆子布的孙子,也就是说,他是陆游的曾孙。

陆秀夫崖山最后一句话

陆秀夫崖山最后一句话:国家已到了这等地步,陛下只好以身殉国了。

当时崖山海战已经打到傍晚了,战场依旧杀声震天,但是南宋水军很明显已经抵挡不住了,船只也逐渐被元军占领,没过多久喊杀声音停止了,这个时候剩下的宋朝船只都降下战旗停止了战斗,这个时候的陆秀夫知道大势已去。

最后对着赵昺说:“国家已到了这等地步,陛下只好以身殉国了。”,说完,背着赵昺跳入茫茫大海。

张世杰奋起抵抗,最后船只也被沉入大海,随着末代皇帝赵昺投海,抗元大将陆秀夫、张世杰殉国南宋王朝就此结束。

陆秀夫介绍:

陆秀夫(1235年-1279年) ,字君实,楚州盐城县(今江苏省盐城市)人,南宋民族英雄 。陆秀夫在1256年(南宋宝祐四年)与文天祥同登进士榜。

陆秀夫在海上的时候,将二王的事都详细地记述下来汇成一书,并将书授给礼部侍郎邓光荐说:“你如果侥幸不死,就把书传出去。“

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二月的一天晚上,风雨昏雾四塞,咫尺之间不能相辨,张世杰派小船到宋主那里,想要奉宋主到他的船上,策划乘机突围,但陆秀夫害怕被人出卖,或被俘辱,固执着不肯带宋主上船。 

后崖山被攻破,陆秀夫护卫卫王的船一起逃走,而张世杰、苏刘义则各自逃生去了,陆秀夫考虑到难以逃脱,于是将自己的妻子儿女赶下海去,自己背着卫王赴海而死,当时他年仅四十四岁 。在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陆秀夫也是抱幼主壮烈蹈海、以死殉国的爱国丞相 。

崖山战役后,邓光荐将那本书带回了庐陵。邓光荐去世,这部书的存亡就无从得知了,所以那段海上的事,世人就再也无法得知其详情了。

以上内容参考陆秀夫人物生平

陆秀夫简介 150字以内,

陆秀夫 (1236—1279)南宋抗元名臣.字君实,楚州盐城长建里(今属江苏建湖)人.宝佑进士.初为李庭芝幕僚,后官礼部侍郎等职.临安失守后至福州,与张世杰等立赵昰为帝.昰死,又拥赵昺,奉帝居厓山(今广东新会南),任左相...

陆秀夫是谁

陆秀夫  (1236—1279)南宋抗元名臣。汉族,字君实,楚州盐城长建里(今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人。宋理宗宝佑进士。初为李庭芝幕僚,后官礼部侍郎等职。临安失守后至福州,与张世杰等立赵昰为帝。赵昰死,又拥赵昺,奉皇帝居厓山(今广东新会南),任左丞相,继续组织抗元。祥兴二年(1279年)崖山海战为元军所败,负赵昺投海自杀。有《陆忠烈公遗集》。
  李庭芝任淮东制置使,又辟任他做参议官。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沿江东下,扬州形势紧张,僚属大多逃散,陆秀夫等数人坚守本职,毫不动摇。李庭芝把他推荐给朝廷,乃调往临安。德祐二年,任礼部侍郎。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后,他和将领苏刘义等退至温州。不久,与陈宜中、张世杰等在福州立益王赵昰为帝,重建宋廷,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广东。次年,广州降元,宋廷迁至井澳(今广东中山县南大横琴岛下),陈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景炎三年(1278)初,赵昰死,庙号端宗。群臣多欲散去,陆秀夫勉励群臣,再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迁居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陆秀夫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同执朝政。祥兴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张弘范攻崖山,宋军大败。陆秀夫对赵昺说:“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背赵昺跳海牺牲。有《陆忠烈集》传世。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南宋宰相  在宋元交替之际,当南宋的帝后辅臣们向元朝屈膝投降、忍辱求生的时候,在东南沿海怒火燃烧的土地上,却站起了大批铁骨铮铮、力挽狂澜的忠义之士。用他们的生命,写了一首首壮丽的诗篇。受命于危难之际的陆秀夫,便是这个拚死抗争的群体中的一员代表。

陆秀夫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陆秀夫是南宋人,最后崖山一战被蒙古人击败,背着皇帝跳海自尽,以身殉国。南宋灭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