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吴玠在四川是怎样抵抗金军的?怎么评价宋朝的吴玠这个人_南宋_岳飞_蒙古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吴玠 南宋 岳飞 蒙古

本文目录

  • 南宋时期,吴玠在四川是怎样抵抗金军的
  • 怎么评价宋朝的吴玠这个人
  • 吴玠,余阶,孟珙 ,这三人谁的防御战打得更好
  • 为什么赵构能杀岳飞,对更抗命的吴麟吴玠兄弟没办法
  • 真正抗金英雄的吴玠吴磷兄弟都有哪些功绩

南宋时期,吴玠在四川是怎样抵抗金军的

吴玠(1093-1139年),字晋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南宋名将。因其父吴扆(yǐ)葬于水洛城(今甘肃平凉庄浪),所以全家迁居在这个地方。吴玠年少时深沉果敢而崇尚气节,通晓兵法且善于骑射,读书能精通大义并可资运用。不满二十岁,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在泾原路投军入伍,御西夏戎边。吴玠治军严厉,驭将有方,以身作则,威望甚高。

宋徽宗政和初年,西夏犯边,吴玠率军与西夏鏖战,因作战勇敢晋升为“进义副尉”、权任小队副头目,不久擢升为队长。宣和二年(1120年),跟随童贯镇压方腊起义,“破其众,擒酋长一人”;等到攻打河北盗贼(农民军)时,因多次立功,任泾原第十将。靖康二年(1126年),西夏军队进攻南宋怀德军,吴玠率一百多名骑兵追击,斩杀夏军一百四十人,擢升为第二副将。西夏再次进攻怀德军,吴玠凭借这多次战功,补授为秉义郎,吴玠在军中崭露头角。

建炎二年(1128)春天,金军西路军(完颜宗弼军)强渡黄河,出大庆关(今陕西大荔县东),进犯陕西,直扑泾原路。泾原路都统制曲端守卫麻务镇,命令吴玠为前锋,率军迎战。吴玠在青溪岭大败金军,追击三十多里,金军一向目中无人,这次才开始感到害怕。吴玠被任命为泾原路兵马都监、兼知怀德军。金军攻打延安府,延安经略使王庶命令曲端进兵,吴玠向曲端建议:“不如扫荡金军巢穴,攻敌必所救,延安围可解”。曲端于是攻打蒲城,吴玠则东进攻打华州,收复华州(今陕西华县)。吴玠严禁士兵烧杀掠夺,不许骚扰百姓。

建炎三年(1129)冬天,北宋“宋江起义”的余部、起义军首领史斌,率起义军攻打兴元(今陕西汉中),史斌没有攻克下来,只好转攻长安。曲端得知,急调吴玠前去增援。吴玠在长安城外交战中,斩杀了起义军首领史斌。当时南宋宣抚处置使张浚巡视关、陕,这时正在长安。听到军事参议刘子羽报告了吴玠兄弟军事才能、战绩和胆量后,张浚专门招吴玠面谈,谈得非常投机。当即任命吴玠为统制、忠州刺史,让吴玠与他的弟弟吴璘共掌帐前亲兵。

建炎四年(1130)春天,吴玠升任泾原路马步军副总管。金国大将完颜娄室、完颜撒离喝攻下潼关,曲端急派在彭原的吴玠前去防御,自己亲率大兵到玠州作为援兵。金军前来进攻,没有想到被吴玠打得大败,撒离喝因损失过大,大哭不止,金军私下把他看成“啼哭郎君”。金军又调重兵、重整旗鼓接马再战。曲端援军迟迟不到,吴玠势单力薄作战失败。曲端趁机弹劾吴玠,说他不听指挥,擅自行动,罢免了吴玠的职务,降为知怀德军。张浚了解事情的原委经过后,发现吴玠是冤枉的,不久升任他为秦凤路副总管、兼知凤翔府、忠州防御使等职。

这年秋天,金兵大举进攻南宋,江淮形势异常紧张。张浚为牵制金军,以减轻东南之压力,张浚会合集结熙河路经略使刘锡、秦凤路经略使孙偓、泾原路经略使刘琦、环庆路经略使赵哲、陕西都统制吴玠“五路大军“于陕西富平,任命刘锡为统帅,准备同金军决战,吴玠建议应该把守各个要害地区,等到敌军困敝时乘机出击。军队到达富平时,都统制又会合众将商议决战,吴玠说:“军队因为有利才行动,现在地势对我不利,没有看出可以和金兵决战的理由。应该选择高山占据,使敌人难以战胜”。众将却认为:“我众敌寡,前面又有沼泽芦苇阻碍,敌人骑兵难以施展,何必转移到其他地方”? 刘锡否决了吴玠风建议。不久,金军杀到,用车载柴皮囊包土,填平沼泽顺利冲了过来,宋军大败溃逃,五路沦陷敌手,关中腹地失守,巴蜀地区由此变为抗金前线。

金军以奸相秦桧以为内应。军事战略上,由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所谓“两个拳头”打人。把一支主要的军事力量集中在陕西一线,由完颜宗弼(金四太子金兀术)率领,打算从秦陇攻入巴蜀,控制长江上游,再顺江东下,然后与从开封、江淮南下的金兵另一支主要力量、由完颜宗辅(金三太子讹里朵)的形成一个大迂回的战略包围圈。目的是一举将南宋小朝廷置于死地。

吴玠当然不会知晓金军的战略。为了抗金,他只能尽快收集散兵游勇保卫大散关(今宝鸡清姜河岸)东面的和尚原;他和弟弟吴璘积聚粮饷、修缮兵器,筑列栅栏围杆,准备做死守的打算。有人劝说吴玠退军屯驻汉中,控制扼守入蜀口,以安定人心。吴玠认为:“保住此地,使敌人不敢越过这里前进,我们在此坚壁清野等待敌人,敌人害怕我等从它后面进攻,就达到了拖住敌人,这才是保卫巴蜀的最好办法”。吴玠在和尚原上,凤翔民众为感激他过去的恩惠,不分白天、黑夜加紧运送粮草。吴玠则赏赐感榭。金军大为恼怒,在渭河设伏兵截击、斩杀运送粮物的百姓,还实行“保伍”、“连坐”等法;严防民众偷运送粮草。

绍兴元年(1131年),金将没立自凤翔,乌鲁、折合自大散关率数万骑南侵,两路金军会师于和尚原。金别将乌鲁折合从阶、成州出大散关,约期会攻和尚原。乌鲁折合提前赶到,在北山列阵挑战。吴玠因敌众我寡,命令诸将坚固阵地。利用有利地形,分军两队,轮番作战。当一队杀到疲惫时,另一队生力军投入战斗。这样宋军如虎添翼,奋勇冲杀。和尚原山谷道路狭窄、乱石众多,金兵马匹不能行走,只好下马在地上交战。金人在地上作战,哪里是宋军对手?金军大败,打算移营黄牛堡(今陕西勉县西),恰逢刮起大风、天降冰雹,只好逃走了。

金兀术(完颜宗弼)闻知大怒,亲率十万大军,跨过渭河,进抵宝鸡,所到之处,结连珠营,垒石为城,企图一举打开入川门户。吴玠为了引诱金兀术到和尚原,主动放弃了神岔关,让弟弟吴璘引骑兵三千,在原北的神岔沟设伏。吴玠精选强弓劲弩,将弓箭手分成三排,列队于阵地前沿,当金兵冲锋,第一队弓箭手瞄准放箭,随后迅速蹲下,第二队、第三队依次放箭。如此轮番射击,箭如雨下,粉碎了金兵多次猛攻,金军大败,死伤甚众。吴玠一鼓作气,不给对手喘息的机会。这天夜里,金军收兵,埋锅造饭,吴玠命神射手持强弓对准火光射击,吓得金兵不敢点火。夜半十分,吴玠组织奇袭,向完颜宗弼的大营发起攻击,金军人困马乏,在睡梦中又被痛打了一顿。

次日凌晨,完颜宗弼下令向宝鸡北撤。在神岔关遭到吴璘早已在山涧的埋伏。金军急忙后撤,准备转守为攻。吴玠则从背后从和尚原一路掩杀过来,金军见前有埋伏,后有追兵,损失惨重,只好弃尸躲避。金人粮草辎重均为吴玠所得,金兀术本人身中数箭,直到金人援兵赶到,这才得以突围而逃。此战是宋金战争中,金军遭遇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惨败。20余名金将被生擒,数以千计的金兵被俘,就连完颜宗弼自己也是死里逃生。和尚原大捷的消息传到朝廷,热衷于逃跑的宋高宗这时也为之兴奋,忙遣人慰劳前线将士,钦命吴玠为镇西军节度使,吴璘为康州团练使。吴玠也因此成为南宋以来第一个因军功而拜为节度使的大将。

“和尚原之战”虽然成就了吴玠的威名,但没能阻止金军大举进攻四川的步伐。敌众我寡,宋军在宋金战争中仍然处于劣势。不久之后,金人卷土重来,他们绕过和尚原,从宋军防守较为薄弱的饶风关(今陕西安康石泉西北)发起进攻。“饶风关之战”时,吴玠已经转移到祁山道上的仙人关(甘肃徽县东南)驻防。得知金军进攻,吴玠星夜兼程三百里,增援饶风关。到达后,吴玠一边修筑防御工事,一边派人给金军大将撒离喝送去一筐柑橘,并写上一张纸条:“贵军远道而来,用它聊以止渴大军远来。今日决战,各忠所事”。撒离喝收到吴玠这个礼物后,大惊失色。以手杖击地道:“怎么来得这么快呢”!

撒离喝认为吴玠善用强弓硬弩,就不再采取此前密集进攻的战术,而是改派一批精心挑选的士兵,身披重铠,登山攻险。每名重甲金兵身后都有两名士兵助推登山,也就是一人先登,后面两人紧跟;前面的士兵战死,后面的取代他继续进攻。吴玠军弓弩齐发,并用巨石向下滚压,就这样打了六昼夜,金军虽尸体堆积如山,但并没有后退。吴玠部下有一位下级军官因犯罪怕遭到处罚,偷偷投降了金军,引导金军通过祖溪小路,偷偷潜入饶风关背后。吴玠难以抵挡,于是溃败,退守西县(今甘肃陇南)。金军进入兴元,刘子羽退保三泉(今陕西宁强),筑建潭毒山城以自卫,吴玠到三泉同刘子羽会合。不久,金军北撤,吴玠急忙派兵在武休关拦截金军,掩击金军后卫部队,金兵堕落深涧而死的数以千计,遗弃全部辎重逃走。金朝开始谋划攻宋时,本以为吴玠在西边,因此通过隘阻地区从东边发起进攻,没想到吴玠奔驰而至。虽然侵占宋三郡,但得不偿失。朝廷晋升吴玠为检校少保,充任利州路、阶、成、凤州制置使。

绍兴四年(1134)二月,伤愈复出的完颜宗弼亲率10万精兵攻打仙人关。吴玠麾下的兵力才不过3万,金兀术认为一旦击败吴氏兄弟,就可乘势攻入四川,然后顺流而下直逼江南。完颜宗弼休整数日后开始向杀金坪发起猛攻。先前,吴璘在和尚原,粮饷供给不上;吴玠认为该地距离四川太远,让吴璘放弃和尚原,专门经营仙人关右边的杀金坪,吴璘率领轻兵从七方关兼程倍道赶到,同金兵连续交战七个昼夜,才得以同吴玠会合。

金兀术废九牛二虎之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终于拿下杀金坪。吴玠在第二道防线布置了熟悉的“驻队矢”,还是用老办法,以神臂弓猛击金兵。神臂弓是北宋神宗年间发明的一种弓弩,射程可达240余步,可穿透榆木,射穿铠甲。金兀术列开阵势,反复冲锋,双方死伤无数,阵地上尸体遍野。金兀术在仙人关久攻不下,始终未能突破吴玠的防线,金兵早已疲惫不堪,携带的粮草也所剩无几,许多士兵萌生退意。这天夜里,吴玠派出一支奇兵,手持长刀、大斧,擂鼓呐喊,从左右两翼杀入金兵大营。金军遭遇夜袭后,更是成了惊弓之鸟。顷刻之间,完颜宗弼的营寨就被攻破,金兵在大营丢失后的连锁反应下,全线溃败,丢盔卸甲。狼狈逃回了凤翔。金兀术失败的历史再度重写。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仙人关之战,金兀术对这首诗终于有了深刻的理解。此后,完颜宗弼再也没有踏上蜀道,在随后宋金战争中,他的作战重心也由川陕地区转移到了两淮之间。

仙人关一役,吴玠兄弟威名大震。吴玠与敌对垒近十年,尽其毕生精力,率领秦陇、川陕和家乡德顺子弟兵,长期扼守秦凤要塞,牵制、减轻了金人对东南的压力,金人再也不敢窥视蜀地。吴玠为了减轻民众负担,几次淘汰冗员,紧缩开支,实行屯田,又开发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深得陇陕蜀人民的拥戴。

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宋金和议再次达成。宋高宗因为吴玠功高,授他开府仪同三司、川陕宣抚使。吴玠因长期鞍马劳顿,此时已经重病缠身,这年三月上疏请求解职卸任,高宗不允。同年六月,吴玠在仙人关病逝,年仅四十七岁。高宗专门为其停止朝议两日,封赠为少师,谥号“武安”。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高宗下诏在仙人关为吴玠立庙,号“思烈”庙。淳熙三年(1176年),宋孝宗赵昚追封吴玠为“涪王”,位列南宋异姓七王之一。

关于吴玠的死因,《宋史·吴玠传》说吴玠晚年有不少不良嗜好,抢取美女,喜服丹石,咯血而死。但南宋洪迈《夷坚志·吴少师》认为:吴玠死因是其夏夜出师时本就免疫功能下降,仓促间饮用了含蚂蝗虫卵的脏水,致使体内幼虫滋长,并侵入内脏,造成寄生虫穿孔发作而咯血,引起并发症,终告不治。至于“喜饵丹石”之说,或许是名医张锐替他调制黄泥白面丸药罢了,其实与嗜毒无关。现代医学认为,《夷坚志·吴少师》说得比较靠谱。吴玠死后。西部民众时常在仙人关思烈庙时常祭拜,祷告吴玠护佑平安!

怎么评价宋朝的吴玠这个人

吴玠(1093-1139),南宋名将,中兴武功第一人。

历史评价

《宋史·吴玠传》中说,吴玠少时“诚毅有志杰、知兵善骑射、读书能通大义”,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将领。

南宋初年、有所谓的“中兴四将”,即“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但其实真正名副其实的应该只有岳飞和韩世忠。张俊不见得有多少武功谋略,只不过他的军队多。而刘光世是个有名的“长腿将军”,打起仗来只会跑。

吴阶虽然没有位列中兴四将当中,但论其武功谋略,吴玠远超韩世忠、刘光世、张俊,与岳飞在伯仲之间。南宋与金国交战主要有两大战场,分别是关陕和中原。中原地区主要是岳飞统帅的岳家军与金国对决,而关陕地区就是吴阶的主场。

主要功绩

吴阶在与金国的交战,在和尚原之战大败完颜宗弼(还有一个名字叫金兀术),后在饶风关之战大败完颜撒离喝,又在仙人关大战中再一次击败完颜宗弼。此后、金国人再也没有攻入蜀地一步,宋金两国就在陕西长期对峙下来。

我们知道,后来忽必烈灭南宋,就是先攻入蜀地,然后顺长江而下,才攻占了江南。如果直接进攻江南,江南地区卑湿水热,地域广阔、攻下来难度很大。所以,吴玠守住了川陕、对于保住宋室的半壁江山意义重大,所以他是“中兴武功第一”。

人无完人

人无完人,吴玠被人所诟病的地方,就是陷害曲端。曲端也是南宋名将,高宗建炎初年,任泾原路经略司统制官,屯兵泾州,多次击败金兵。但与吴玠、张浚不和,后来张浚接受吴玠密谋,以谋反的罪名将曲端交由康随审问。绍兴元年,因酷刑死于恭州。

吴玠,余阶,孟珙 ,这三人谁的防御战打得更好

首先介绍一下吴玠。

吴玠是南宋前期的杰出将领,擅长打防御战,多次带领宋军打退金国侵略军。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驻守陕西的宋军与入侵的金军在富平展开决战。宋军在战斗中被打得全军溃败,损失惨重。战斗结束以后,吴玠挺身而出,收拢宋军残兵败将几千人,退守和尚原(地名)。

和尚原距离凤翔府非常近。吴玠曾经担任过凤翔府的地方官,在任期间勤政爱民,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吴玠率领宋军驻守和尚原的消息很快传到凤翔府。当地的百姓们冒着生命危险,自发地在天黑以后向宋军阵地运送粮食。吴玠坚持用银两和布匹偿还百姓。

南宋著名将领吴玠

百姓们更加高兴。向宋军阵地运送粮食的人越来越多。有些百姓在运送途中被金军发现,惨遭金军残忍杀害。但是,凤翔府的百姓们依然坚持向宋军阵地运送粮食。

金国几万骑兵攻打和尚原,企图趁机入侵四川地区。宋军只有几千人。吴玠把宋军分成两队,先派其中一支宋军利用有形地形阻击金国骑兵。吴玠以忠义激励宋军将士。宋军士气大振,跟金军从上午一直战斗到中午。双方将士都已经筋疲力尽。

吴玠趁机派另一支宋军从侧翼偷袭金军。在宋军的两路围攻之下,金军被困在狭窄的山谷里。金国骑兵被迫下马步战。熟悉山地作战的宋军向金军发起猛烈进攻,打得金军丢盔卸甲、损失惨重。金国的骑兵们纷纷逃离战场。吴玠力挽狂澜,率领宋军打败金国侵略军,保全了南宋的四川地区免遭金国祸害。

南宋著名将领、四川制置使余玠

其次,简单介绍一下余玠。

余玠是南宋时期的蕲州人(现在属于湖北省黄冈市)。余玠长期担任四川制置使,在四川地区组织屯田种粮食。余玠治军赏罚分明,非常重视对士卒的训练。驻守四川的宋军战斗力迅速提高。

余玠既善于进攻,也擅长防守。余玠根据四川的有利地形,在地势险要的山地修筑云顶城、钓鱼城等城池,据险防御。他指挥驻守四川的宋军,多次打退蒙古军队的入侵。

最后,简单介绍一下南宋后期的著名将领孟珙。

孟珙的爷爷曾经参加过民族英雄岳飞领导的“岳家军”。 孟珙出生于将门之家,能征善战。他的防御才华在黄州保卫战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公元1237年(南宋嘉熙元年),蒙古大军攻打黄州。孟珙奉命率领南宋水师前去救援。当时,黄州被蒙古大军团团围住,形势非常危急。宋军处于敌众我寡的不利局面。孟珙不惧凶险,亲自带领南宋水师突破蒙古军的封锁,顺利进入黄州城。孟珙的威望非常高。驻守黄州的宋军将士听说孟珙亲自来援,倍受鼓舞。

孟珙到黄州以后,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保守黄州的重担。黄州城内的所有宋军将士们都愿意听从孟珙的指挥。孟珙每天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慰问受伤的宋军将士。宋军士气持续高涨。孟珙重整军纪,毫不留情地把临阵脱逃的宋军将士全部处决。宋军将士们都拼死作战,再也没有人敢临阵脱逃。

民族英雄 南宋著名将领孟珙

孟珙没有被动地防守,还把握机会主动进攻。蒙古人擅长陆地骑兵作战,不善于乘船在水里作战。而水战恰恰是南宋水师的强项。孟珙命令南宋水师向蒙古水师发起猛烈进攻。双方在长江水面展开激战。勇猛的南宋水师打得蒙古水师丢盔卸甲、溃不成军。蒙古水师狼狈逃往长江北岸,不敢再战。宋军首战告捷。

蒙古水师失利之后,蒙古军统帅恼羞成怒,调集大军从陆地直接攻打黄州城。顽强的宋军拼死作战,多次打退蒙古军。孟珙把宋军分成七路,趁着夜色掩护偷袭蒙古军营。有六路宋军旗开得胜。只有最后一路宋军战败。遭遇偷袭的蒙古官兵手忙脚乱,军心动摇,已经变成惊弓之鸟。

蒙古军调来火炮轰击黄州城墙,又派兵去城墙上面挖洞,意图摧毁黄州城墙。这也没有难倒孟珙。他发动黄州军民在原有城墙的后面直接再修建一道新的城墙。蒙古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挖开城墙以后,惊恐地发现城里还有一道坚固的城墙。蒙古军想尽办法,也攻不进黄州城。

黄州之战持续了一年之久。蒙古军损失惨重,被迫撤退。孟珙带领宋军取得了黄州保卫战的最后胜利。

总结:吴玠、余玠和孟珙三人都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将领。他们三个都擅长打防御战。但是,孟珙在打仗时采取“积极防御,主动进攻”的战略,化被动为主动。孟珙多次力挽狂澜,带领南宋大军以少胜多,反败为胜。因此,孟珙打防御战的能力远远胜过余玠和吴玠。

为什么赵构能杀岳飞,对更抗命的吴麟吴玠兄弟没办法

俗话说要捏就捏软柿子!

岳飞直接接受管理,而吴氏兄弟正经的军阀地头蛇,逼急了,例如吴氏的孙辈吴曦一点不如意就反脸降金

岳飞一直在抗金前线,守着长江防线,北宋的军队后勤供应制度很有特点,粮草和供给一般的掌握在中央手里面的,想造反先断了“你娃〞粮草。

但是!!

吴氏兄弟牢牢到了掌握着川陕咽喉要道,而且背后还有四川士族的支持,已经算是个土霸王。

西路军自曲端以后就相对于另的军队游离于中央边缘,吴氏兄弟张浚搞死了曲端后,在川陕地基本属于和北宋西路军一样的独立性。

吴氏本来就是北宋西路军留下来的,当时对付西夏的本身就有很大的自主权力,如果北宋不灭的话,西夏已经撑不了多久了,老规矩怎能说变就变。

可以自主搞粮草,对地方财政也有自主的授权。

二吴听调不听宣,俨然四川的土皇帝。到了后来已经尾大不掉了。

南宋早已经发现这个问题了,然后就让吴璘的孙子吴曦调到中央里面来,想消除吴家在蜀地的影响力。

真接导致开禧北伐后,吴曦的反水,以川蜀之地投降金国,给南宋最沉重的打击。

就是这个样子,宋王朝也没敢把吴氏家族全部连坐,而且安丙搞窝里斗,毒死平吴曦叛的李好义,冤杀平叛功臣杨巨源,借此报复私怨在于蜀地以“附伪”(从吴曦)名义乱杀人。

闹乌烟瘴气的,宋廷也不敢大张旗鼓,“和谐稳定”为第一,只是另择官员暂代安丙而己。

何况当时南宋脚根还不稳蜀地地位更显群,要是所谓不稳定南宋立马完蛋了,那时候更不敢动。

而且吴氏兄弟做事情很有宋朝特点,从来不会主动去进攻,只是金人来进攻时他就防守的,从来不会主动去追杀,这点非常符合完颜构战术宗旨。

岳飞则主动出击!

而且吴氏兄弟贪财好色,吴玠狂吃“伟哥”吐血而亡

但是吴氏兄弟对南宋就是忠心耿耿,而且他们的作战理念尤其是吴阶,那是一代名将。那把他们兄弟灭了,以后来南宋谁去守?

再说金人的不平等协议里面也没有说是要吴氏兄弟的项上人头。

而签署绍兴第一次合议的时候,吴氏兄弟几乎没有怎么闹,当时吴阶就已经死了,反对跳的最凶的是韩世忠,岳飞等人。

杀鸡给猴看,也轮不到吴氏兄弟头上来。

在杀岳飞之前,岳飞已经没有掌握的军权了,才敢动岳飞,要不然谁也不敢杀他,要是岳飞有个亲兄弟牢牢的掌握着军权,谁敢动岳飞呢?

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有道理的!

完颜构,完颜桧早将张俊、岳飞、韩世忠等将领调到临安枢密院任职,此时岳飞的官职是枢密副使,正二品官职,按道理不是小官,离开了军队的密副使就是一个虚衔,高级职称而已,养养老了。

尤其宰相就是秦桧而不是赵鼎,面对权倾朝野的秦桧,一个没有军队的大将军,那就是块鱼肉了,任人宰割罢了。

然后秦桧指使党徒诬陷岳飞在增援淮西时逗留不进、主张弃守楚州,革岳飞枢密副使之职,任命岳飞为万寿观使,这个官职就是有官衔无实权,岳飞干脆就回到了江州庐山旧居赋闲。

此时的岳飞已然是庶民了!

为了表示对签投降协议的忠诚,必须要杀一个大将军,岳飞就放到了案板上了。

秦桧诬陷岳飞部将张宪谋反,并威逼都统制王贵、副都统制王俊控告张宪谋反。

张宪是岳飞在军队中的影响力之一。

张宪“谋反”的罪名已然坐实,岳飞“谋反”的罪名就扣上头了。

若老实汉子岳飞在襄阳或者淮西努力的发展自己的私人势力,努力把那块地方变成自己的地方,像吴氏兄弟一样拥兵自重

“九哥,你敢杀我,我部下立马造反引金兵南下”

如此,岳飞不仅能保全自己,说不定还能做桓温第二。

从他主动交出兵权的那一刻起,他作为一个民族英雄,绝对就没有当军阀的任何私心,任后人怎么去诬陷他,从这一点上看谁都诬陷不了。

真正抗金英雄的吴玠吴磷兄弟都有哪些功绩

自建炎南渡、赵构建立南宋开始的头十几年,金兵一直没有放弃剪除南宋新朝廷的南侵,金兵甚至以兀术为首,以大部队、大规模的形式,发动了所谓的“搜山检海”行动,意思是赵构和他的朝廷逃到哪里,金兵就追杀到哪里。

于是,“绍兴和议”以前,赵构就一直在逃。而南宋的军队,便也一直在为保护赵构和他那草创的朝廷而舍生亡死,所以,就勤王护驾和保家卫国来说,后来便在总结这段功绩的时候,出现了被人称颂的“中兴四将”。“中兴四将”就是朝廷和民间认为在这段时期与金国的战斗中,曾经立下过最大功劳的四个人,分别是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他们因战功而为朝廷所表彰,为时人所歌颂经。

论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这四人,最大的功劳表现在勤王上,像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他们都是在赵构面临“苗刘兵变”(苗傅、刘正彦发动的叛乱),舍死保护了赵构,使他后来得以复辟。同时,岳飞和这三人在抗金中所创造的功劳,大都是在江淮沿线和中原地区,然而实际上,金兵南侵,一直是左右夹击,也就是分东西两路军侵略的,“中兴四将”大都是在东线阻击,其实西线的压力一点也不会小于东线。西线镇守之将,就是吴玠、吴璘兄弟。

南宋初的第一次南侵,金人兵分两路,一路从中原南下,攻打江淮,另一路进攻陕西,准备通过陕西进入四川,然后顺江而下,夹攻南宋。南宋有“中兴当自关陕始”之说,陕西是北入四川的门户,陕西一丢,四川立失,中原政权便岌岌可危,可见陕西的重要性。

最开始,赵构任命开国功臣张浚为川、陕宣抚处置使,让老将镇守西北。但张浚贪功轻敌,率十八万大军向西北金军的发动了大反攻,结果在“富平之战”中大败。在这种情况下,时任忠州防御史的吴玠被安排最前线的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担负着阻击金军入川的重任,他与弟弟吴璘一起,不但多次打退金兵的进攻,而且还取得了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他兄弟在西北成为南宋屏障的军事地位。

在和尚原之战,兀术率十万大军气势汹汹而来,吴玠率军与兀术激战三天三夜,杀死金兵万多人,兀术还被宋军射中两箭,最后,他忍着疼痛,剪掉胡须,混在乱军中才得以逃脱。

饶凤关之战,金将撒离喝率十万兵马杀来,吴玠与他死战六天六夜,打得金军尸积如山,后又偷袭金营,杀死了大量的金兵,打得撒离喝落荒而逃。仙人关之战,兀术和撒离喝合兵而来,气势汹汹,但最后还是被吴玠组织的伏击战打得大败。

经过几次血战交锋,金兵非但没有打通入川通道,反而损兵折将,兀术只好领着老婆孩子退至凤翔府,休兵屯田,再也不敢轻言入川。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