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社会总是奸人当道,善良的人却不得志?《杨家将》中,杨家一门忠烈,却屡遭奸人陷害,最后落个子孙尽数血洒疆场你有何感想_奸人_南宋_真宗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奸人 得志 奸人 南宋 真宗

本文目录

  • 为什么现在的社会总是奸人当道,善良的人却不得志
  • 《杨家将》中,杨家一门忠烈,却屡遭奸人陷害,最后落个子孙尽数血洒疆场你有何感想
  • 交友有的人喜欢交奸,不愿交傻什么意思
  • 实在人和聪明人有什么区别呢
  • 岳飞当年被奸人所害,真的满门抄斩了吗有没有岳飞的后人呢
  • 为什么同样都是为大宋议和,寇准就是英雄,秦桧就是奸人呢
  • 奸人坚大结局是什么
  • 还有多少人认为秦桧是奸人
  • 汉顺帝刘保做太子时,曾遭奸人构陷后被废,他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为什么现在的社会总是奸人当道,善良的人却不得志

谢邀;为什么这样说呢?你有什么真材实学没被别人赏识?为什么不得志?你发现奸人了?奸人得什么道?不要这样没头没脑地说,这很容易让人认为你在发牢骚。

《杨家将》中,杨家一门忠烈,却屡遭奸人陷害,最后落个子孙尽数血洒疆场你有何感想

应该区分正史和演义,演义中的杨家将确实满门忠烈,屡遭以潘仁美为代表的奸人陷害,很多子战死沙场。

正史中的杨家将并非如此,只有杨业被俘,不屈绝食而死,其子杨延玉战死,杨业其他几个儿子都没有战死,也并未遭人陷害,所谓潘仁美的原型潘美,还是北宋四大名将之一。

演义中的杨家将

杨家将演义中,杨业有七个儿子,都精忠报国,上阵杀敌,但屡屡被大奸人、太师潘仁美排挤陷害。金沙滩一战中,杨家将陷入辽军包围,杨七郎浴血奋战,杀出重围,找到太师潘仁美搬救兵,反被潘仁美诬陷,惨遭乱箭射死。

由于没有救兵,杨家将寡不敌众,大郎、二郎、三郎尽皆战死,四郎、八郎被俘,流落外国,五郎看破红尘,出家为僧,只剩下杨令公杨业携六郎,转战至两狼山,最终杨业拒不投降,头撞李陵碑而死,壮烈捐躯。

以上便是初代杨家将的故事,其忠烈英勇,令人动容。其后,二代杨延昭、三代杨宗宝、四代杨文广……以及佘太君、穆桂英、八姐九妹、杨排风等杨门女将也都是忠烈报国,一面与敌军作战,一面受国内奸臣制肘。

正史中的杨家将

但正史上的杨家将远没有这么风光,青史留名者,只有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代三个人而已,而且只有杨业为国捐躯,杨延昭、杨文广都得到善终,至于十代杨家将、杨门女将等群体,基本都是虚构。

杨业是怎么死的呢?跟“奸臣”陷害有一定关系。

杨业本是北汉将领,北汉灭亡后投降宋朝,宋太宗让杨业继续守边抗辽,对其委以重任。杨业屡次击败辽军,威名大震,因此得名“杨无敌”。

杨业的战功和名声引起朝廷一些小人的嫉妒,于是他们经常向皇帝打杨业的小报告。宋太宗本身就是多疑之人,他表面上对杨业十分信任,内心却也有了一定疑心,毕竟杨业是降将,不能绝对信任。

杨业平时主要和宋初名将潘美配合,潘美是主帅,杨业是副帅,两人配合默契,屡败辽军,但宋朝继承唐制,在军队中设有监军一职,由皇帝心腹担任,用来监督主帅。

当时潘美、杨业部的监军叫王侁,此人是个妒贤嫉能的小心眼,而且喜欢瞎指挥。

雍熙北伐中,王侁使用激将法逼迫杨业出战,杨业本来和潘美、王侁约好,让他们在陈家谷口派兵接应,但当杨业与辽军且战且退时,退到陈家谷时,潘美和王侁却食言,根本没有发兵接应,反而是看到辽军过来,自己率主力撤退了,留下杨业孤军奋战。

杨业拼命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辽军俘虏,辽军尊敬杨业,试图诱降,但杨业坚贞不屈,最终绝食三日而死。

所以说正史中的杨业之死虽然不是潘美直接害死,而是监军王侁的主要责任,但他作为主帅如果制止王侁的做法,杨业可能就不会战死,但潘美害怕王侁告自己的黑状,便违心默许了王侁的行为,潘美至少要承担连带责任。

正因为如此,原本接近完美的北宋名将潘美,因杨业之死引来百姓厌恶,逐渐在演义中被塑造成一个心胸狭窄、陷害忠良的小人,也算是背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黑锅吧。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交友有的人喜欢交奸,不愿交傻什么意思

奸就表示聪明,不聪明就不奸,傻就是表示愚蠢,不愚蠢就不傻。这样的大道理谁都知道。

古话说:宁愿和聪明人吵口,不愿和愚蠢人聊天:既然是这样的话,那又怎么会还有人交愚蠢人呢。很显然,愚蠢人交来不仅是没有用,反而有时会带来坏处。只有交聪明人才会有益有相互另用价值。

开公司,大家研究公司有关问题,只有头脑好用的人,才能够提出公司不足之处,改良公司运行的计划。如果是愚蠢人能提出有益方案吗?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开公司还是合伙做生意首选的应该是人,选他聪明能干会办事。

如果两个人出外闯江湖,陪到一个什么事情都不会处理。凡是和他商量什么事情,他只会说,好的,都听你的,什么都分析不出来。这样的话就会感觉得很累,好象是揹着他出来闯江湖的感觉。那么这个人下次就会再不和他出外了,免得累,一个人还更好计划。

大家都有过,居闲之乐,和朋友在一起喝茶聊天。聊天虽然最小的事,但是牵涉面聊得很广,古今中外,引经说典,诗词相和,兴致盎然,妙趣横生,这种聊天只有和聪明人才可聊,可谓上品。乡里巷事,家烦情聊,谈说那些拿不上桌面的人物,个人荣辱得失,这些可称下品。聊天只有和聪明人聊才有品位,才有兴趣。和愚蠢人聊天无品位就会觉得累,那不如不聊。

交朋友首先是选择对象,互相了解,意趣相投,好恶相同,语言相通,才可相交。我辈愚人,鼠目寸光无大体,少见寡闻无胸怀,不过如此,在此闲说难免有盲人摸象之忌。其实人的聪明与愚蠢实难定位,在迷茫模糊的岁月风尘里,心静感悟中,人早己失去往惜的诚实与纯粹,超越了前人的智慧,吾辈已目不暇接,越来越分不清所谓奸还是傻了。

实在人和聪明人有什么区别呢

回复诚邀:实在人和聪明人有什么区别?

我个人认为,首先实在人比较开明而且性格奔放做人本分比较开朗,有一说一不太会计较祸从口出的后果。

这里我要强调一点,恕我直言→我本人就是属于这类人。所以我有发言权。

其次:对于聪明人这一块我就排不上号了,因为我憨厚但并不聪明,在我眼里总把人往好里想。

对此:我吃亏上当那是屡次发生,我很欣慰現如今我把有些所谓的知心朋友果断的一刀两段,眼不見心不煩!

做个人見人爱实在且聪明的人。我认为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所以做人切记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

换言之:聪明人不要利用别人的实在而耍奸藏恶,人活一世善待自己这颗良心,要做个核桃:没有华丽外表,却有着充实的大脑。

做个辨别方向的指南针:思想稳定,东西再好也不被诱惑。明事理务实事享受当下,殊不知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到来。

岳飞当年被奸人所害,真的满门抄斩了吗有没有岳飞的后人呢

大家好,我是五班长。

岳飞是抗金名将、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由于反对南宋朝廷议和而被奸臣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遇害,一同遇害的家人还有长子岳云,岳飞受到的是“拉胁”之刑,所谓“拉胁”就是用铁锤猛击胸腔,岳云是斩首,斩首就是砍头,其妻李孝娥,次子岳雷、三子岳霖、四子岳震、五子岳霆及族人均被流放到广南、福建路州由当地衙门看管,并没有一同遇害,所以南宋朝廷对岳飞的处罚并不是“满门抄斩”。

1162年宋孝宗即位,岳飞一案得到了平反,这时除岳雷去世外,岳霖、岳震、岳霆和妻子李孝娥都回到了朝廷补录了官职,李孝娥重补楚国夫人,岳霖为兄弟中官职最高,授为四品太中大夫,其岳飞第三代中都沾有余荫,最出名的是岳霖的儿子岳轲,他即在朝廷为官又是著名的学者,许多岳飞的作品都是由他整理完成的,时至今日,要说岳飞的后人,估计起码也有几十万之众,民间还有岳姓和秦姓不通婚之说,原因就是秦桧以“莫须有”罪名诬陷了岳飞,至今岳飞后代还忿忿不平,而秦桧的后人认为,真正诬陷杀害岳飞的是宋高宗,应该撤消杭州岳王庙的秦桧跪像,不知各位是怎么认为的?请留言评论。

谢阅读

为什么同样都是为大宋议和,寇准就是英雄,秦桧就是奸人呢

风马牛不相及。

宋辽是“议和”——平等谈判。

宋金是“乞和”——跪着求饶。

根本就是两码事。况且,寇准和秦桧在当时的作为,也是天差地别。

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前,虽然辽军攻入宋境几百里。但辽军是孤军深入,其后路随时都有被宋军抄断的危险。

再加上辽军高级统帅萧挞凛被宋军用床子驽射死。萧太后倍感痛心,下旨辍朝五日,辽军士气跌到了谷底。

因而别看辽军当时盛气凌人,但其实萧太后的急迫诉求是议和,尽快脱离这是非之地。

不过萧挞凛被射死,宋军并不清楚。

再加上镇守定州的宋朝大将王超率十万宋军故意按兵不动,而澶州城内的宋军兵力又不足以击退辽军。宋朝方面担心辽军粮草吃尽后,本性暴露,在河北大肆劫掠,而宋军又无力遏制其洗劫。那麻烦可就吃大亏了。

因而宋真宗当时心里也是很乱。他与主和派大臣的想法一致,即议和,尽快送走辽军。

既然大家都想讲和,那就谈判吧。

一开始,萧太后派密使讲和,宋真宗派寇准接待。寇准故意恶心密使,说你回去吧,我大宋无意与辽讲和。

第一次谈判,失败。

挞览死,乃密奉书请盟,准不从。

后来,辽营又派人来谈判。这一次,辽国狮子大开口,要求北宋割让当年后周世宗收复的关南之地。

寇准听后,也提出自己的条件:你国应向我朝称臣,并且还要归还幽云十六州。

双方分歧太大,第二次谈判,又失败。

而使者来请益坚,帝将许之。准欲邀使称臣,且献幽州地。

辽国连续两次主动议和,都让寇准拒绝。宋朝内部以王钦若为首的主和派大臣不干了。

他们一起跑到宋真宗面前告状,说寇准是故意刁难。他就是不想和谈,想借着打仗,控制军队,拥兵自重。官家,你可要明查啊!

由于宋真宗是真想议和,再加上拥兵自重的罪名,寇准是真不敢担(会掉脑袋)。所以在第三次谈判前。寇准也就勉强的同意了宋真宗的指示——不割地,但可以送钱。上限金额是一百万。

不久后,第三次谈判开始。这一次,宋朝的谈判使者是一个叫曹利用的小官。

此人临行前,寇准叫住他说:虽然官家同意最高送一百万,但你要敢超过三十万,我就宰了你!

帝厌兵,欲羁縻不绝而已。有谮准幸兵以自取重者,准不得已,许之。帝遣曹利用如军中议岁币,曰:“百万以下皆可许也。”准召利用至幄,语曰:“虽有敕,汝所许毋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吾斩汝矣。”利用至军,果以三十万成约而还。河北罢兵,准之力也。

曹利用不敢得罪寇准,便以三十万为谈判底线,与辽使据理力争。最终达成协议。北宋每年赠三十万岁币予辽。

这个数字比宋真宗的上限低了七十万。宋真宗闻之大喜。后来曹利用得到提拔,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但后因得罪了太后,自杀而死。结局挺惨的。

另外,曹利用当时与辽使还达成了以下几条协议。

①:宋辽结为兄弟之邦,因真宗年纪大,辽主尊宋帝为兄,宋帝尊辽萧太后为叔母。

②:两国以战前各自占有的疆界为国界。

③:互不容纳叛附,及互不骚扰农作物。

④:互不在沿边境增筑城寨,开掘河道。

这些协议加上每年赠送的三十万岁币,就是所谓的“澶渊之盟”了。

澶渊之盟,有人说宋朝亏了。也有人说宋朝赚了。但不管是赚了还是亏了,寇准的操作都堪称是无可挑剔。

他是标准的主战派,本不想议和。皇帝非要议和,他只能答应。但就算是议和,他也是能不吃亏,就不吃亏,甚至还要占便宜的立场。他的为人和政治立场,岂是秦桧可与之相比的?

再看秦桧。

宋金绍兴和议之前,前线战事说法不一。

有人说南宋形势一片大好,宋高宗脑残,召回岳飞,自毁长城。

也有人说岳家后人编故事,夸大岳飞。其实南宋当时打不下去了,宋高宗召回岳飞,恰逢其时。再晚点,南宋就该吃亏了。

我们这里不讨论当时的真实情况。

就单说一点——金军没打过长江吧?

金军打过淮河的次数,我查的资料,好像也只有两次。

第一次是公元1141年正月至三月,岳飞被宋高宗召回临安后,金军反击,攻破了淮河南岸的濠州(凤阳县)、滁州等地,但宋军很快就收复了失地。

第二次是当年十月,岳飞下狱,韩世忠被解除兵权。宋高宗自废武功哦,金军趁机攻下了淮河岸边的泗州和楚州(淮安市)。后来双方议和,金军将这些地方还给南宋。

老话说的好。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不比一下,真的不知道宋高宗和秦桧到底是有多混账。

宋真宗就已经是出了名的软蛋了,但他在澶州城内(离辽军不过十几里),还敢斩钉截铁的说:不割地,不能辱国,顶多只能给点钱,不能超过一百万。

而宋高宗和秦桧呢?他们躲在临安,金人离他们还有几百里,可他们像脑残似的,迫不及待的要乞和。并且,他们好像还生怕金人不同意求和似的,大放血,一连答应四项苛刻条件。

①:割地。宋、金以淮水中流、大散关为国界线。在这条线以北的唐州、邓州,全部割让给金国。横亘在这条线上的商州、秦州各割一半领土给金国。(这一条也相当于南宋事实上放弃了对北方领土的申诉)

②:南宋向金国称臣。南宋皇帝继位,须要有金国皇帝册封才算数。

③:每逢金国皇帝生日及元旦,南宋必须遣使称贺。

④:赔钱。南宋每年向金国缴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除了这四项外,还有三项匪夷所思的条件没写进条款内。(这三项是谈判的前提条件)

一是宋高宗必须承诺,不能罢免秦桧。宋朝宰相只能由秦桧担任。(秦桧是金国奸细的说法就是由此而来)

二是必须杀岳飞。

三是“南自南,北自北”,即当时原籍在南宋境内的汉人,金国送归南宋;原籍在金国境内的汉人,南宋要送归金国。

最后这条比其他所有条款都尤为可恨。因为自从绍兴和议签订后,北方汉人不但完全成为金国臣民,而且还不能南逃,否则将被遣返。这造成了北方汉人没有选择地成了南宋的敌国子民。像辛弃疾那种出生于北方,后来投宋,并效力于南宋的案例,在当时屈指可数。

因为当时大部分的北方汉人南迁后,都在金国的武力威胁下,被南宋遣返了。

而这导致的后果,非常恶劣。比如身为汉人的张弘范在灭掉南宋后,他就刻碑:“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

他为什么如此作践自己同民族建立的政权?

因为他打小就未接受过忠于宋朝的教育。脑子里面并没有宋朝是自己母国的概念。秦桧倡导的“南自南,北自北”,恶果就在于此。

秦桧,卖国卖到如此彻底。竟然还有人给他翻案。他翻不了案。再过一万年,他也是受人唾弃的国贼。

奸人坚大结局是什么

结局没有交代他与谁在一起了.你自己看了不就知道了嘛

看完奸人坚,我个人不太喜欢阿翠,比起阿碧,我更希望阿坚和阿碧在一起.但是依照大结局的剧情来看,坚和翠在一起的可能性大一点.但是结局是开放式的啦,有可能翠去了香港找到了坚和他在一起了,因为坚最后不是说”龅牙好找”,可能在香港他找到了翠;但也有可能他们没在一起.但是从剧情来看,坚的心里肯定是喜欢崔的.尽管我个人不大喜欢翠

还有多少人认为秦桧是奸人

不管怎么洗,本身奸人就应该留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说什么因为他而缓和了南北对立,发展了经济,这纯粹是胡扯,反倒是一味的委曲求全,战争不能御于国门之外,导致了南宋内部一直为防守操碎了心,即使纵观历史,南宋战争基本上胜多败少,但是一旦败了,就是内部的生灵涂炭,所以灭亡就成了必然,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儒家式知识分子一直希望的以德服人,不战而屈人之兵,有的时候看起来就是拿着鹅毛扇装伯夷式自我陶醉的笑话,往前翻五百年,往后看五百年,丛林法则从来没有消失过!

汉顺帝刘保做太子时,曾遭奸人构陷后被废,他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汉顺帝刘保能当上皇帝是宦官们的帮助下,才顺利铲除阎后一党,当上皇帝的。这也可以说是外戚和宦官两个利益集团争斗的结果。

皇后进谗言,刘保太子被废

汉顺帝刘保是汉安弟刘祜的儿子,他的母亲也就是一个宫女,但他是汉安帝唯一的儿子,所以在五岁的时候就被封为太子。可能是汉安帝的阎皇后多年不育,出于女人的嫉妒心理或者是为了争夺帝位继承权,早前就鸩杀了太子刘保的母亲李氏。阎皇后怕太子即位以后会追究杀母之仇,处心积虑地要将刘保除去。阎皇后与樊丰等宦官串通,先将太子乳母王男、厨监邴吉定成死罪,除去太子的羽翼,然后又向汉安帝进谗言,说刘保行为过恶,不宜处太子之位。汉安帝宠爱阎皇后,于是有了废立之心。太子的废立要经大臣们讨论,大将军耿宝秉承阎皇后意旨,力主废黜刘保。太常桓焉、廷尉张皓则反驳说:“人生年未满十五,过恶尚未及身,望陛下为太子选德行高操的师傅,辅导以礼义,自然行为有方。“只是汉安帝并不觉悟,竟废黜了刘保,另封他为济阴王,就这样刘保的太子被废。

宦官和外戚的争斗,刘保最终当上皇帝

在东汉的历史上,宦官和外戚的争斗屡见不鲜,东汉最后的垮台也是宦官和外戚争斗的结果。在汉安帝当皇帝的时候,当时,虽说是刘祜当皇帝,但实际政务大权仍然握在邓太后和邓骘手中。邓太后所依靠的是宦官鄛乡侯郑众和尚方令蔡伦。在邓太后死之前汉安帝刘祜可以说是一个傀儡皇帝。等到刘祜在巡游途中死去,随行的阎皇后想垂帘听政,学邓太后那样掌握朝政大权,但又怕大臣拥刘保为帝,所以秘不发丧,回宫后安排好诸事,才宣告消息。而此时,邓氏兄弟已经遵照阎后与宦官们密谋的决定,派人迎立济北王刘寿的儿子北乡侯刘懿为帝。

谁知这个北乡侯刘懿是个多病的人,只做了七个月的皇帝就死了,宦官曹腾、孙程等十九人为了权势,密谋立刘保为帝。当时刘懿死时阎太后等将消息封锁起来,不让大臣们知道,想秘密挑选其他王子继承帝位。为防止意外事变,他们甚至把宫门关闭,并派重兵把守。皇帝死了大臣们虽然不知底细,可瞒不了宫中的宦官。

于是孙程等十几人在宫中德阳殿秘密聚集,举行宣誓仪式,每人割去一片衣服,决心同心协力,共举大事。两天后的晚上,孙程等又在崇德殴讨论了一次,决定立即动手。他们杀死亲阎氏宦官,独留下老资格的宦官李闰,把刀搁在他脖子上,说:“现在我们迎立济阴王,不准三心二意。”李闰见到都这样了,自己反对也没有用,反而搭上自己小命,于是就答应下来。接着孙程等扶起李闰,一齐到西钟下迎接11岁的济阴王刘保继皇帝位,是为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永建”。

刘保继位以后,立即带领尚书令、尚书外仆射到南宫,登上云台,召集公卿百僚,并命令虎贲、羽林军士严密把守南、北宫诸门。太后兄弟阎显等得到消息,为时已晚,只好束手待毙。顺帝取得了绝对的优势,派使者到阎太后那里夺取到玺绶,又派侍御史去逮捕阎显和他的弟弟城门校尉阎耀、执金吾阎晏。阎氏兄弟被捉后全部诛死,太后也被迁往离宫。

刘保能够当上皇帝,可以说是宦官和外戚争权的结果,如果他不是安帝的唯一儿子,或许皇位轮不轮到他也说不定。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