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是个怎样的人(冯友兰的人物影响)_境界_的人_社会

本文目录

  • 冯友兰的人物影响
  • 冯友兰将人生划分为哪几种境界,请分别举例说明
  • 冯友兰的人生的四大境界
  • 为什么说冯友兰人品差
  • 究竟该如何评价冯友兰

冯友兰的人物影响

冯友兰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是对中国学术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诸多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伟大学者。
他的《中国哲学史》是继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后又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代表了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此书被冯的美国学生卜德译成英文,成为现今西方人系统了解中国哲学的为数不多的著作之一。在这部巨著中,他自称为“释古派”而与胡适的“疑古派”相区别。他着力论证了儒家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正统地位。这为他后来创立新理学思想体系积累了思想材料,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1990年7月,冯友兰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全部完成。冯友兰说这部书“不仅是过去的历史的叙述,而是未来的哲学的营养。这部中国哲学史著作,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奠定了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基础,在中国哲学由近代走向现代的发展历程中,是一座里程碑。他高度提炼总结了两个观点,一是从中国哲学的传统看哲学的性质及其作用,二是从中国哲学的传统看世界哲学的未来。“冯有兰是近代以来中国能够建立自己体系的少数几个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在现代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冯有兰是一位爱国者,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和传播中国文化,享誉世界。“

冯友兰将人生划分为哪几种境界,请分别举例说明

 1、冯友兰划分人生四境界的第一境界是自然境界,即人若只是顺着本能或风俗习惯做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2、其他人生境界
  功利境界:人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道德境界:人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
  天地境界(哲学境界):人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3、人物简介
  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冯友兰的人生的四大境界

冯友兰人生四大境界
冯友兰(1895年--1990年),字芝生,河南唐河县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
冯先生在他的名作《新原人》自序中明确的表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并提出人生境界有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学者佚名在《学人茶座》中,对冯先生人生四境界的现代意蕴作了深刻的解读和剖析,现辑录如后。
一、自然境界,顺习而行
  “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顺才顺习的。”生物学上的性,即生物本性或自然本性,也就是人的自然属性。习,个人的习惯或社会习俗。顺才而行,“行乎其所不得而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即按照人的生理的自然要求而行事。顺习而行,“照例行事”,即不自觉的因袭传统照章行事。冯友兰说,古诗“凿井而饭,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中的则既可是自然法则,又可是行为法则。帝之则,人奉之。冯友兰又指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和动物的不同之处,处于此境界的人不是完全不识不知,“于凿井耕田时,他亦自觉他是在凿井耕田。”不过此时觉解是不清楚的,是不识不知的。冯友兰又指出“有此种境界的人,并不限于在所谓原始社会的人”,“有此种境界的人,并不限于只能作价值甚底的事的人”。
  此境界的人以本我为中心,以本能的生物形式存在,展示了人自然性的人格,人是自然的,人的需求也是自然的。每个人都有满足自己需要的权利,任何人无权干涉和剥夺,所以我们应推崇自然境界。因为人首先要解决的是吃饱穿暖,衣食住用行,这是人的基本觉解,也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基本反映,此行为即表明人是“顺才”的。习,习俗,习惯,规则。照章行事,人的天性。“顺习”的表现就是照例行事。人生活在社会中,无论什么人,其行为都会遵循一定的规则。“一社会内之人,必按照其所属于之社会所依照之理所规定之基本底规律以行动,以维持其社会之存在。”遵章循据是做事做人的基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社会中智力程度不同的人,都可以处于自然境界。对处于自然境界的人,应首先满足自身基本需要,这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这是对人“顺才”特性的尊重。如现在房价问题、就业问题、医改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养老问题、污染问题、安全问题、农民工权益问题等等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民生,与广大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是广大民众的第一需求,也是处于自然境界的人的自然表达和合理要求,对于民众的自然要求,我们应予以尊重。我们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这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我们在满足人自然需要的基础上,应健全各种“习”,也就是说要让人“顺习”,就必须健全规则,完善法律法规。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应不断完善立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国民的基本生活提供基本的法律保障,也为国民的“顺习”提供基本的条件。“顺才顺习”,人之天性。对于“顺才”我们要尊重,对于“顺习”我们要提倡。但要反对不自觉的盲目觉解的“顺习”,因为觉解是发展的,境界是变化的,个人习惯、社会习俗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我们应遵循而不守旧。随着社会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出现的领域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繁杂,人人要去寻找和获得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要去适应的变化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人之个体要常变,在变化中求发展。冯友兰指出,“其境界常不变者,只有圣贤与下愚。——其余人的境界,则是常变的。”觉解的提高,境界的变化,会带来本我的变化、主体的变化、新的变化,所以我们既要遵循又要创新,要善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适应社会,才能做到在社会中游刃有余,如鱼得水,才能充分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功利境界,生物之理
  “照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说,自然境界不是人之所应该有底。”在冯友兰看来,要追求理想的人格,就不能停留在混沌自然之乡,而要自觉地认识自然,了解宇宙人生之真谛,达到一个较高的精神境界即功利境界。“功利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种境界底人的,其行为是‘为利’的。所谓‘为利’,是为他自己的利。”功利境界中的人对“利”是有自己的觉解,且对此觉解是清楚的,这和处于自然境界的人不同。这里的“利”包括我们常说的“名”和“利”两个方面,后一个“利”是狭义的。“名”是精神性的需求,“利”是物质性的需求。在冯友兰看来,“利”即对我之需求的满足,精神性的满足往往求助于名,物质性的满足往往求助于物质利益即狭义的利。“求名于朝,求利于市”,都是满足自己的需要、求自己的乐,功利境界的本质是为己,或求增加自己的财产,或求发展自己的事业,或求增进自己的荣誉。功利境界中的人对“利”追求的方式可以大不相同,有的甚至可以流血牺牲,但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自己的利。处于这种境界中的人对自身的行为已有确切的了解,但这种了解仅限于对于“自己”和“利”,限于通过自己的“心灵的计划”和积极的行为来追求自己的利益。因此,这种人只是觉解到了“生物之理”或“动物之理”,对于人之所以为人的“人之理”,他们并无觉解。
  此境界的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取舍,展示了人生物性的人格,对自身有实际意义,即使对他人和社会有意义也是相对于自我而言。功利境界中的人,其行为都有确切的目的。他们的目的即利。一个人增加他的财产,其行为是利,一个人增进他的名誉,其行为也是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人皆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和精神需求,所以在当今社会,要正视人为利的一面。人人都有“私心”,我们应该尊重人的“私心”。从另一个角度看,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自己的自我价值,所以我们要积极创造有利于自我价值实现的平台,为个人的发展创造氛围,这既是对处于功利境界人的内在价值的承认,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但是我们对于“利”的取,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正确取利,合理用利,不能唯利是从。求利靠的是个人努力、个人奋斗,靠的是人人都必须无穷尽地发挥我之身智体能以追求自我之成功。如果以利为一切,那么此利则是一种原始的利、庸俗的利、纯粹的利。我们说利可求,但不可乱求,利可得,但不可乱得,道理就在这里。
  在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日趋物质化、功利化、实效化,求利、求欲、求更多更丰富的物质生活。有的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利,达到自己的目的,奋不顾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的人就是专靠“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来达到个人目的,有的人则主张“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有的人利己不损人,有的人损人以利己;也有的人表面上损己以利人,骨子里却以利人作为更利于己之手段如此等等,特别是当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彰显,人们把利益的得失等同于尊严和价值的提升与否,利益庸俗化现象突出,这些都是一种为己的纯粹的取利方式,都是以“占有”为目的,从根本动机看,他们同属一类,皆处于功利境界。对于这样的取利方式和态度,其实质就是只取不与,应该属于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范畴。
  
三、道德境界,尽伦尽职
  既然功利境界是很不完善的人格,所以,它必然被较完善的人格所否定,这个较完善的人格,冯友兰称之为道德境界。“道德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行义的。义与利是相反亦是相成的。求自己的利的行为,是为利的行为;求社会的利的行为,是行义的行为。在此境界中的人,对于人之性已有觉解。”道德境界是比功利境界高的境界,如果说,功利境界的人的行为以“取”为目的的话,那么,道德境界的人的行为则是以“与”为目的;如果说功利境界的人,在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是对立的话,那么,道德境界的人,在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是统一的。在道德境界中的人知道社会的存在,社会是一个整体,人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是一个全,个人是全的一部分。部分离开了全,即不成其为部分。”道德境界的人的行为是行义的,行义的行为是按照道德规律之“应该”行事的,是不计个人利害的,行义的目的在于“与”;功利境界的人的行为是为利的,是为一己之利的行为,为利的目的在于“取”。冯友兰将义和利对立起来,并将处于道德境界的人称为“贤人”。
  处于此境界的人,以他人和社会为中心展示了人,展示了人社会性的人格。正其义,不谋利,贤人也。人是社会的人,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才能发挥自身的作用,才能得到自我的完善。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个人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相互促进。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和谐的社会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而和谐的社会关系则包括三个层面: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更是和谐社会的主体。人在社会中应该干什么,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按照社会的基本要求,在社会中学会生存,在社会中学会完善自己,并不断的学会沟通他人、沟通社会、沟通宇宙,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现代生活空前复杂,现代社会的机会空前之多,现代生活中的诱惑与刺激亦无穷之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常常陷入二难选择、三难选择,以至无数难的选择。社会文明给人们带来各种社会问题的同时,对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适者生存,不适者将被淘汰,残酷的社会现实给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空前的挑战。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以什么心态应对的问题,是直面挑战,还是选择逃避,我们必须作出选择。我们常听有人说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其实只要我们懂得做人的方法,人生之乐乐无穷。我们必须学会适应,学会利用社会给我们提供的条件,和社会同发展,学会做人,学会做社会人。正如冯友兰说的那样,“人必在社会的制度及政治的道德规律中,始能使其所的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得到发展”。
  
四、天地境界,天地合一
  一般认为,一个人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就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了。但是,冯友兰却不这么看,他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还不是一个有理想的人,还有比道德境界更高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天地境界。“天地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事天’底。在此境界中的人,了解于社会的全之外,还有宇宙的全,人必于知有宇宙的全时,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尽量发展,始能尽性。”也就是说,天地境界的人,有高于其他三种境界的人的觉解,是一种最高的境界,只有达到这个境界的人,才是圣人,才具有真正的理想人格。因为在冯友兰看来,天地境界的人不仅能尽人伦尽人职,而且能尽天伦尽天职,即能事天、乐天、同天。也就是说,只有天地境界的人才深悟人之所以为人之理,尽人之性,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就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来说,天地境界是最高的亦是最佳的境界。冯友兰认为人应该是,“不但对于社会,人应该有贡献;即对于宇宙,人亦有贡献。人不但应在社会中,堂堂地做一个人;亦应于宇宙间,堂堂地做一个人。”天地境界的人即是“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
  处于此境界的人,以宇宙为中心,展示了人宇宙性的人格。比较四种境界,自然境界是求本能的善,功利境界是求个体的善,道德境界是求社会的善,天地境界是求宇宙的善。所以,天地境界是至善境界。处于天地境界的人,有觉解且觉解是甚多的,这种觉解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人是宇宙的一员,人必须处理好人和宇宙的关系,真正实现“天人合一”。当今社会,一系列涉及全球性的问题日益呈现出来,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如全球环境变暖,环境恶化,沙尘暴的频频来袭,还有海啸、地震、飓风等等,这些问题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是巨大的、骇人的。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活环境的恶化,人们有可能喝不上干净的水,呼吸不上清洁的空气,吃不上放心的食物。大自然为什么给人类疯狂的报复,大自然怎么了,甚至人们会问宇宙是不是变了。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我们和宇宙的关系,反思我们人类到底做了什么,才让世界如此不太平。
  处于此境界的人,冯友兰称之为“圣人”。这里涉及到一个如何做人的问题,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日益变化,人们面对五彩斑斓的世界,显得有点不知所措。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怎样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应该怎样做。今天我们人类出现许多问题,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许多危机,人们的信仰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譬如由于竞争、就业、人生价值的实现等问题使许多人感到压力非常大,使我们常常感到的是犹豫、彷徨、无奈、自责、沮丧,现在自杀、抑郁等已成为困绕人类的主要杀手。像演艺圈频频发生明星自杀、高校大学生自杀、越来越多青少年选择自杀无不说明我们的心理健康况状堪忧。人为什么要选择自杀也许是个永永远远也说不清的话题,但越来越多的群体选择自杀,也许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而对于这一切冯友兰道出了解决的办法,此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也就是说我们对成败、人生、贫富、贵贱、生死等一切都要有正确的态度,只要做到与宇宙大全无间,就能超成败,超顺逆,超贵贱,超生死,得到最高境界。
  
五、结语
  境界是人觉解的程度,觉解的程度不同,境界也不同。由于人的觉解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的境界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并且境界也有高低之分,从自然境界到天地境界,表现了因觉解程度不同而层层递进的关系。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随着年龄的增长,是一般人所能有的境界,只要其智商没问题。自然境界表明人是自然的人,功利境界表明人是现实的人。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则需经过人的努力才能产生的觉解。道德境界表明人是道德的人,天地境界表明人是宇宙的人。人是什么,人生是什么,冯友兰通过哲学的方式进行阐释。冯友兰指出,哲学的任务就是教人超越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而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前两者是人生来就有的,而后两者是人经过培养才能达到的,我们既要尊重自然的人和现实的人,又要培养道德的人和宇宙的人。也就是说我们对人理解和认识时,应该首先把人看作人,然后才能思考人生,才能思考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人无论干什么,总要进行实践活动,当然每个人的活动意义也不会同,不管是做工、教书、经商、务农还是其他,都是把世界变成满足自己需要的活动,都是创造自己人生的活动,满足需要也好,纯粹兴趣也罢,总有一定意义所在,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每一项活动,都会包含或渗透着他对人生意义的觉解,都会反映一定的人生境界,此时表现出来的多为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小孩在放羊,有个人问他你放羊干什么,放羊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小孩,生小孩干什么,放羊。这就是小男孩对放羊活动的基本觉解,也是人的自然境界的基本反映。一个人如果完全不讲究吃穿住用行,完全没有一点私心,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一个人会不自觉的处于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人生来就有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人应该培养的。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中的人是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中的人是应该成为的人。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那么其一生也是不完美的,所以我们还要不断深化人的觉解,去培养人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人是社会的人,人不是孤立的,是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的,所以我们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人和宇宙人,当然也要避免刻意与强求。现阶段,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培养具有此境界的人,也就是我们人为什么活,人应该怎样活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实现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怎样实现人生价值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思考人生,要规划人生,就应该把四种境界和人结合起来,和人生结合起来,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才是丰富多彩的人生。
  由于人们所处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经历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对宇宙人生的“觉解”肯定不同,所达到的精神境界必然有异,行为也就必然不同,体现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当然也不会相同。冯友兰指出各种境界,并不是于日常行事之外,独立存在的,即使是处于天地境界的人,其所做的事,也是一般人所做的事。“人的境界,即在人的行动中”。所以我们应该充满对生活的信心,要热爱生活,要善于发现生活的美,要快乐的生活。冯友兰还指出,人所享受的一部分世界有大有小,境界高者,享受的一部分世界大,境界低者,享受的一部分世界小。享受是一种感觉,其能让人感到快乐。我们应该学会享受生活,要相信生活是美好的,我们一定会过的比现在更好,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为了获得人生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为了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和充实,我们应该追求对宇宙人生的全面了解、果敢地去追求高层面的人生境界。

为什么说冯友兰人品差

  ==================================================================
  冯友兰在&uot土改&uot、&uot&uot、&uot批林批孔&uot等历次运动中都有所表现。他的学术观点和他对孔子的评价也随历次运动的风向而游走变迁,前后矛盾,并作了许多自残、自践、自辱式的所谓&uot检讨&uot和&uot自我批评&uot。
  海内外学者对冯友兰在历次运动中的表现大多感到错愕、惋惜和不齿。国内学者对冯友兰的批评则集中在&uot批林批孔&uot时期,冯氏迎合,为四人帮做顾问的那段岁月。这样的批评,可以王永江、陈启伟年发表在《历史研究》上的《评梁效某顾问》为代表。在文中,除指出冯友兰对谗媚逢迎的丑态之外,并说明过去冯曾是的&uot御用哲学家&uot和&uot谋臣策士&uot。
  “”后期,冯友兰、魏建功、林庚、周一良四名教授进组织的“梁效”写作班子,舒芜作《四皓新咏》:“一、贞元三策记当年,又见西宫侍讲道。莫信批儒反戈击,栖栖南子是心传。二、诗人盲目尔盲心,白首终惭鲁迅箴,一卷离骚进天后,翻成一曲雨铃霖。三、射影含沙骂孔丘,谤书筦钥护奸谋,先生熟读隋唐史,本纪何曾记武周?四、进讲唐诗侍黛螺,重唱老情,义山未脱挦扯厄,拉入申韩更奈何!”
  ——《四皓新咏》用汉代“商山四皓”的典故讽四人,传诵一时,且颇多唱和者。
  郭沫若同样也是存在相似的问题,他们在学术方面的建树都是无可挑剔的,但是这些骨气气节方面的问题成了后人诟病的话题.
  ==================================================================

究竟该如何评价冯友兰

一、冯友兰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哲学家,绝对是最显眼的那一个,对其学者身份来说,毫无疑问是极为成功的,在哲学方面,他是少数几个建立了完整体系之人,在哲学史方面,更是大有成就,他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等都对近代中国和现代中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国哲学简史》是几百年来对于中国哲学思想解释分析最好的一部作品,其语言表达能力令读者为之敬佩和敬仰,而且书中还提出了四大境界,即道德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天地境界,这部经典之作奠定了冯友兰在文学界的地位,超多了前人对于中国文化思想认识的高度,《中国哲学简史》表达了冯友兰的思想观点和文学功底,体现出了当时他所受的教育之高和文学素养之高,让人不禁想象到底是怎样的环境造就了他,成就了他。

二、作为一介知识分子,冯友兰可谓是知行合一,一心为国,在文化和教育方面尽其所能。然后在文革期间,他却做了许多糊涂的事情,说了许多糊涂的话,做出了助纣为虐的行为,把自己书中所描述过的东西全然忘记。当批林批孔运动盛行时,他不但没有反驳,而是带头口诛笔伐,写下了《对于孔子的批判和对于我过去尊孔思想的自我批判》和《复古与反复古是两条路线斗争》,在孔子的墓被挖出挫骨扬灰时,他还与其同流合污。终其一生,冯友兰始终做着“帝王师”的美梦,身为一名哲学家,他却有着与哲学家身份不符合的小聪明,往返于掌权人物身边,例如当左倾思想盛行时,冯友兰因倾向左倾被捕,然后之后却与国民党打得火热,甚至得到了高层的青蓝,进入了主席团,写了好几篇捧蒋的文章,然而建国之后,又是首先站出来批判自己,可谓是“识时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