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国维不推崇李白,只推崇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王国维为何要投河自尽_王国维_境界_屈原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王国维 王国维 境界 屈原

本文目录

  • 为什么王国维不推崇李白,只推崇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
  • 王国维为何要投河自尽
  •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是什么意思
  • 王国维诗词十大名句

为什么王国维不推崇李白,只推崇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


谢邀!你说的是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早期(1912年)发表的一篇学术随笔《文学小言》里说的话:“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四人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是有一定道理的。

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创造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并对后世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积极影响。因此 ,屈原被后人称之为“诗魂”。

陶渊明,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诗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充分地表现出对淳朴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大都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且忧国忧民。所以,他的诗被后人称之为“诗史”;其人被称之为“诗圣”。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中国文学史上最享有盛誉的大文豪。他做官为民着想,身体力行地为老百姓办了很多实事。虽然他的一生,命运多舛,但他仍然保持着乐观主义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受民众喜爱的人,就是苏轼。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选出12位“千年英雄”,苏轼名例其中。他是中国唯一的入选人。为民造福的人,就是英雄!

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以儒学“兼善天下”的思想为道德观。即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也就是说:不得志时,你应当“正心修身”,修养好自己;得志时,你就得为天下人谋利益。 王国维所推崇的这“四人”,他们不仅仅是在学问上出类拔萃,才华横溢;而且是在人品上,待人接物,立身行事方面也很优秀。符合儒家思想。

侠肝义胆、仙风道骨的李白,他是个脱俗的飘然不群的浪漫主义“诗仙”。虽然他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 ,但是他追求的是绝对的自由。他自在潇洒,蔑视世间一切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这种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和放荡不羁的行为,往往被以为是“恃才傲物”,有悖于儒家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

而王国维,则是儒家思想的最忠实的信徒。他可以为清王朝的最后灭亡而“以身殉国”,1924年,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欲投金水河自尽,被阻止未遂。1927年6月2日,当他听说北伐军已挥师北上的消息 ,于是立刻写下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随即坐车去颐和园,投昆明湖自尽。(时龄50岁,以屈原为“榜样”去了。?)

所以,像王国维这种根深蒂固,顽固不化的封建“卫道士”,他是不可能推崇“诗仙”李白的。

王国维为何要投河自尽

1927年6月2日,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草遗书怀之,独行出校门,雇车至颐和园。步行至鱼藻轩前,临流独立,尽烟纸一支,园丁曾见之。”,言之凿凿:王国维是主动求死,他死得平静、安宁、主动,这不混帐!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而使一代国学大师投湖自尽呢?

众所周知:王国维四岁失母爱,父亲又常年不在身边,,从小无父爱母爱的关怀,体质羸弱,性格忧郁阴沉、胆怯内向,狡猾无二;还受叔本华哲学思想影响——成了悲观而黯淡主义者;又他还受清朝青睐,罗振玉对他有知遇之恩,迫于革命军得势却声张不得。

而梁启超亦避走天津东渡日本,这就让与社会脱节的王国维惶惶不可终日;不透明的政治环境随时压迫着自己,他已陷入恐慌与心死状态;还刚愎自用,不肯忍辱负重,委屈求全,但又策手无策;所以,悟出死就是自己最好的归宿!

1926年9月,失心时末得挚友的劝解慰藉,迷惘时末得宣泄与排谴,他——一代国学大师从容地沉湖了。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是什么意思

“隔与不隔“之说出自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整个“境界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 王国维“境界说“概述

“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要理解“隔与不隔“首先要理解“境界说“。王国维开篇便开宗明义:“词以境界为上。“可见,在《人间词话》中有没有境界是衡量一首词的重要标准。那么怎么样的词是有境界的呢?在第6则中王国维有着直接的阐述: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可见,是否表现真景物、真感情是有无境界的标志,并且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两者都强调“真“。王国维受叔本华影响很大,叔本华认为“直观之知识,,乃最确实之知识“。因此,所谓的“真“便是要“直观“获得。并且不是局限于一物之景或一己之情,而是写景要写出“物之神理“,写情要与人类普遍的情感相通,这样方为“最确实“。

二、《人间词话》中的“隔与不隔“

在《人间词话》第39则,王国维提出了“隔与不隔“之说:

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

但王国维仅仅是摘句批评,关于“隔与不隔“并没有展开详细的论述。在第40则中,王国维借欧阳修的《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指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在第41则中,王国维又引用了一些诗句分别举例说明怎么的情和景是不隔的。

三、 “隔与不隔“解析

由此可见。所谓“隔与不隔“是从境界创造者与接受者关系,亦即阅读效果进行区分。在王国维看来,诗人感受到的境界是第一形式,但第一形式读者难以感受到,必须让诗人写出来,于是出现了第二形式。由于诗人才情有大有小,因此第一形式与第二形式的差异有大有小。如果“第二形式“与“第一形式“基本和谐一致,作品创造的境界中的情景就能直接诉诸读者的审美,使人几乎不觉“第二形式“的存在而得到一种“直观“,这就是“不隔“;如果两种形式彼此难以协调,使读者得想一想才明白作者的感受,这就是“隔“。因此简单来说,所谓“不隔“就是作者想说的话读者能够无障碍地理解。一言以蔽之,“不隔“就是“自然“,“隔“则反之。

此外要说明的是,要做到“不隔“并不容易。自然万物瞬息万变,人之情感捉摸不透,只有天才,拥有绝大之才华,他们才能“所见者真,所知者深“,“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创造出“妙处唯在不隔“的境界。

王国维诗词十大名句

1、百尺朱楼临大道,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

2、窗外绿阴添几许?剩有朱樱,尚系残春住。

3、碧苔深锁长门路,总为蛾眉误。

4、草偃云低渐合围,雕弓声急马如飞。笑呼从骑载禽归。

5、天末同云暗四垂,失行孤雁逆风飞。江湖廖落尔安归?

6、窈窕燕姬年十五,惯曳长裾,不作纤纤步。

7、袅袅鞭丝冲落絮,归去临春,试问春何许?

8、路转峰回出画塘,一山枫叶背残阳。看来浑不似秋光。

9、霜落千林木叶丹,远山如在有无间。经秋何事亦孱颜。

10、谁道江南秋已尽,衰柳毵毵,尚弄鹅黄影。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