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姓名、字号之由来?人名中的“字“和“号“是什么意思_别号_古人_名字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人名字号 别号 古人 名字

本文目录

  • 古人的姓名、字号之由来
  • 人名中的“字“和“号“是什么意思
  • 名字号有什么分别代表什么
  • 古人的姓名字号解说
  • 古代人名字里的号是从什么时代开始的
  • 三国人物名字及字号分别是
  • 古时候,一个人的名字通常有“字”和“号”,那这个分别是什么

古人的姓名、字号之由来

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大多只有一姓一名。但在古代,人们的姓名远没有这么简单。在通常的情况下,除了姓和名以外,还有字(表字)、号等。

古人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通称名字。关于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一般说来,古时候,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称字而不称名。

名与字在多数情况下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代号,尽管用途不尽相同,二者之间还是有联系的。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与字内容毫不相干的情况几乎见不到。如三国时的名将张飞,字翼德,在这—名字中,“飞”是名,“翼德”则是对“飞”的解释,因为

“飞”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动而造就的功德)。又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名与字之间也有联系,即“居易”是因,“乐天”是果,只有居处安宁,才能知命而乐天。

古人的名有多种种类,字也有不同用途。起初,人们取字非常简单,往往只取一字,与“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龄阶段的字相连。如孔子弟子颜回字子渊,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这些名字中的.“渊”、“牛”、“弓”就是他们的字。当然,有些人取字时干脆只用一字,不加别的字辞,如陈胜字涉,项羽字籍等即是。东汉以后,人名取字才越来越讲究,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人们在有了名以后,往往把取字看得很重要。有些人在取字时注重效法古人,取字“士则”、“思贤”、“师亮”等等;有些人则寄托对当事人的厚望,取字“温叟”(长寿不天)、“永全”等等。这些,无不含有深刻的意义。

古人除有名、字外,又多取号以代替名字。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开始取号。对此,《周礼》解释说,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意思是说,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早期的号具有这一特点,有号的人多是那些圣贤雅士。如老子别号广成子、范蠡别号鸱夷子皮等。先秦时期有名字又有号的人并不太多,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取号的人仍不很多,名载史籍者仅有陶潜别名五柳先生、葛洪别号抱朴子等数人。但是,到了隋唐时期,伴随着封建国家的强盛和文化的高度发达,在名、字之外另取别号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皆属此类。到了宋代,取号之风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熟知的《水浒传》108将个个都有别号,正是代表着当时的社会风气。明清人更把取号视为一种时髦,上至皇帝,下至一般黎民百姓,几乎人人有号。正如清人凌杨藻在《蠡勺编》一书中记载的那样,其时“闾市村垄,嵬人琐夫,不识字者莫不有号,兼之庸鄙狂怪,松兰泉石,一坐百犯;又兄‘山’弟则必‘水’,伯‘松’则仲必‘竹’,不尤大可笑也哉。近闻妇人亦有之,向见人称‘冰壶老拙’,乃嫠媪也”。甚至一些落草为寇的盗贼也有别号。如上述书中举了一个县官审案的例子,就十分能说明问题。这一例子说,一位县官在审理一桩窃案时,责难犯人为自己开脱罪责,犯人突然说道:“守愚不敢。”县官不解其意,一问左右,才知道是犯人在自称别号。

在用字上,取号与取名、字不同,大多不受字数多少的限制。从已知的历代别号来看,有2字号,也有3字、4字号,甚至还有10余字、20余字的别号。如清代画家郑板桥的别号就有12字,即“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至于宗教界的一位叫释成果的法师,别号的字竟达28个之多,即“万里行脚僧小佛山长统理天下名山风月事兼理仙鹤粮饷不醒乡侯”。一个人的别号竟然用了近30个字,真可谓古今一大奇观。

因为古人取号有较大的随意性,并且不必加以避讳,因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饱受文字狱和避讳之苦的明清人,促使他们在名字之外更取别号来表现自己。当时的大多数人都取一个别号,但有些人的别号也有好几个。如清初画家石涛法名弘济,别号清湘道人、苦瓜和尚、大涤子、瞎尊者,达4个之多。

综上可知,我国古人的称谓远比现代人复杂,他们有姓名又有字、号。这种姓名字号的并存,既适应了当事人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情况下的需要,也为中国的姓名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人名中的“字“和“号“是什么意思

字:也叫表字,往往与名字有关系,或者是名字在某种意义上的一个衍生。比如苏轼,字子瞻,是由“轼”而想到登车远望;而苏辙字子由,则是由于“辙”是到车子由此驶过的痕迹。 号:也叫别号、雅号,与名字就无任何联系了。有指地为号的:如苏轼号东坡居士。

字是表字,号相当于别称。 古人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通称名字。关于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

可是,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号”。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字在十六岁由有文化的人取,一般与名有联想或含义互补,号一般是人出名后,由他人或自己取得的。

名字号有什么分别代表什么

在史书或古籍中常看到古人除了姓名外,还有字,古代人有“名”有“字”,“名”又叫“ 本名”。

旧说是古代婴儿出生后三个月由父亲所取(当然亦有一说是出生后即可取名了);

而“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男子在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 (不过三国乱世,思想反叛,冠而取字并不是一定遵循,曹冲、孙亮都是未冠死去而皆有字),而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时取字。

名,在夏朝之前已经有,而取字据说始于商朝,如推翻夏桀的商汤,原名履,又名天乙,字汤。还有,名与字是有区别的,古人常自称己名以表示谦称,称人之字以表示对人尊称,另姓与字连称亦是对人尊称。

扩展资料:

据说上古时期,婴儿在出生三个月的时候由父亲给命名,这就是古人“名”的由来。其实在我国民间,部分地区至今仍保留着婴儿满月时才命名的习俗,不过是命名的权利不再由父亲一人担当,而是由婴儿的亲人共同担当。

有趣的是,在古代,男孩子长到20岁的时候要举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人,这时就要取字。而女孩子在15岁时要举行“结发加筓”之礼以示可以嫁人了,这时也要取字。可见,古代的时候男女皆有字,比如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字璇卿。

古人的姓名字号解说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古人除了名字之外,还有字和号。比如,大文学家苏轼,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那么,名、字、号,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名】“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

    据说在古代,婴儿在出生三个月的时候由父亲命名,即“幼名”。这可能是从前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出生满三月的婴儿存活几率才比较大,长辈也会在这时帮小孩正式取名。

     据《礼记·内则》记载,到了这一天,由母亲和保姆抱着婴儿来到厅堂见他的父亲,父亲郑重地握住孩子的手,给他取名。名取定以后,母亲和保姆把孩子抱回内室,然后把孩子的名字通告亲戚,父亲则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朋友,并报告地方长官,入籍登记。

     因此命名仪式非常隆重,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件大事,这种习俗虽然没有了,但给孩子过“百岁”的风俗依然长盛不衰。其实在中国民间,部分地区至今仍保留着婴儿满月时才命名的习俗,不过命名的权利不再由父亲一人担当,而是由婴儿的亲人共同担当。

     名,一般就是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关于古人取名的原则,《左传·桓公六年》中也写得很明确:“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取名需避开的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以生时的特征命名叫信,以祥瑞的字来命名叫义,以相类似的东西来命名叫象,用物品来命名叫假,用与父亲有关系的意思命名叫类。命名不用国名,不用官名,不用山川名,不用疾病名,不用畜牲名,不用器物礼物名。)

     从宋朝开始,取名的讲究就更多了,家族辈分、生辰八字、生肖属相等都纳入了考量的范围。可见,古人的名字中,寄托着长辈的殷殷期望,象征着人的身份、地位。

【字】“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从周代开始,人们在名以外,又另取字。《礼记·檀弓》称:“幼名,冠字。”意思就是,要出生三个月时,取名,为幼名,在二十岁成人行冠礼时,取字。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由此可见,古人的字男女皆可取,并非男性独有。举例:王昭君,名嫱,字昭君。

    大多数情况下,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的联系。如并列,名和字的意思相同或相通,比如屈平,字原,古语中“广平曰原”,所以两者意思相同。字的意思和名相近,但不完全一样,可以互为补充。比如陆机,字士衡,机、衡二字都是北斗星宿的名,相辅相成。

   字和名两者意思相反。朱熹,字元晦,熹是晨光的意思,表示天亮,而晦则是黑暗的意思,表示天黑。字与名意思相顺承、互为因果或可以用来解释名,比如赵云,字子龙。

    一般说来,古时候,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称字而不称名。名与字在多数情况下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代号,尽管用途不尽相同,二者之间还是有联系的。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与字内容毫不相干的情况几乎见不到。

【号】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别号。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

    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开始取号。对此,《周礼》解释说,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意思是说,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早期的号具有这一特点,有号的人多是那些圣贤雅士。如老子别号广成子、范蠡别号鸱夷子皮等。

     先秦时期有名字又有号的人并不太多,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取号的人仍不很多,名载史籍者仅有陶潜别名五柳先生、葛洪别号抱朴子等数人。但是,到了隋唐时期,伴随着封建国家的强盛和文化的高度发达,在名、字之外另取别号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皆属此类。到了宋代,取号之风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熟知的《水浒传》108将个个都有别号,正是代表着当时的社会风气。

    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字以上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白香山。

    这些别号,多寄托主人的情怀、品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等,是人生追求的体现。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帝王、士大夫等死后还被冠以谥号、庙号,也是别号的一种。如“范文正公”“曾文正公”“秦穆公”之类。

   何时呼名?何时呼字?

   《礼记·士冠礼》中记载:“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也就是说,步入社会之后,大部分同事和朋友,都要称他的字而不是名。

   因为古人看来,一个人的名只在君王或长辈面前才能使用,而字是用来在平辈或晚辈间称呼的。而号可以在文章唱和时作为代称,也可以用来自称。

    古人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通称名字。关于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此三者包含着个人的全部品格,是文化意蕴,生活情怀的体现,所以古人在取名、字、号时如此讲究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如何简要区分呢?【名】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区别】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古代人名字里的号是从什么时代开始的

起号之风,源于何时,文献资料上没有详细记载,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

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视为中国最早的别号。东晋时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南北朝时代有更多的人给自己起了号,唐宋时形成普遍风气,元明清达到鼎盛,不但人人有号,而且一个人可以起许多号。如明朝画家陈洪缓有“老莲”、“老迟”、“悔迟”、“云门僧”等四个号。延至近代,用号风气一直不衰,如苏玄瑛号“曼殊”;齐璜号“白石”;何香凝号“双清楼主”。现代以来文人的号逐渐被笔名所代替。

三国人物名字及字号分别是

三国人物名字及字号有:

1、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

2、庞统:

庞统,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

3、曹植:

曹植,字子建,号绣虎,沛国谯县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4、孙权:

孙权,字仲谋,号紫髯儿,吴郡富春县人。三国时期孙吴的建立者。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

建安五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二十四年,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5、司马懿:

司马懿,字仲达,号冢虎,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古时候,一个人的名字通常有“字”和“号”,那这个分别是什么

在我国古代,男子到了20岁的年纪,就要行冠礼,取表字。《礼记·檀弓》:“幼名,冠字。”中的“冠字”就是这个意思。《史记·老子列传》:“姓李氏,名耳,字伯阳。”屈原的《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取字以后,为了表示尊敬,除在君、父前外,一般称字而不称名。《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号”指人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如东晋诗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号又称别号,如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姜夔,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别号有时也称别字,如《南史·梁武陵王纪传》:“大智,纪别字也。”
字:也叫表字,往往与名字有关系,或者是名字在某种意义上的一个衍生。比如苏轼,字子瞻,是由“轼”而想到登车远望;而苏辙字子由,则是由于“辙”是到车子由此驶过的痕迹。
号:也叫别号、雅号,与名字就无任何联系了。有指地为号的:如苏轼号东坡居士,就是指他在黄州住的东坡而言;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则是说他自己要有“六个一”:《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一老翁乐于其间
在古代长辈叫小辈一般是称名而不称字,而对平辈和尊辈一般是称字不称名。除了名和字外,古人还有很多的号。如,李白幼年时在四川绵州青莲乡呆过,就自号青莲居士;杜甫当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称他杜工部;扁鹊是传说中上古的名医,而战国时秦越人医术高明,后人称之为扁鹊。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