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为什么古代人都有“名”、“字”和“号”
- 名的部首是什么结构
- 化学元素的汉字名都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古代人都有“名”、“字”和“号”
名字是一个人的称呼需要,基本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名字。我们国人的名字一般为三个字、两个字,少数为四个字,古人也不例外,我们现代人的名和名字是同一个意思,但古人的名字中的名和字却是分开的,是什么意思呢?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诸葛亮、曹操、刘备等人,但是别人称呼他们的时候并不是叫诸葛亮、曹操、刘备,如诸葛亮一般称呼为孔明,曹操则为孟德,刘备为玄德,这里的名便是诸葛亮、曹操、刘备;字则是孔明、孟德、玄德。既然已经有了名,为什么还要字呢,此外,还有一个别号,一个人,有名、有字、有号,叫起来不是很麻烦吗,古人是吃饱没事干给自己添麻烦?正所谓万物存在皆有理,既然存在了,必然有它的意义。
图1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
“名”又叫“本名”,在夏朝之前就已经出现,一般出生三个月后即取名,是个人特称。“字”又称“表字”,因为“字”往往对“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有关联的,与“名”相表里,故又称“表字”。据考证“字”起源于商朝,商朝创立者商汤,名天乙,字汤。
前面说到名和字是相表里的,它们之间的意义不仅是可以相同的、相辅的,还可以是相反的,例如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字平子,屈原,名平,字原,宋代诗人陆游,字务观,这里的衡和平、平和原、观和游的意思是相同的;意思相辅的则更多了,例如“鸿”、“鸾”是两种吉祥的飞鸟,古人就会取名带“鸿”字,取字为“鸾”,东汉文学家梁鸿,字伯鸾,白居易字乐天,“乐天”与“居易”是相辅的;宋代作家晁补则更有意思,他字无咎,意思就是只有“补”才能没有过错,即“无咎”。但也有一些取字与名相反的,最熟悉的是朱熹,字元晦,元代画家赵孟頫字子昂,其中的熹与晦、頫与昂意思都是相反的。
图2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
古人取字多根据古典,冠礼是古人成年的标志,取字和冠礼同时进行,冠礼是在20岁,取字之后便可以结婚生子了,也就标志着可以走向社会了。古人讲究尊卑有别,等级观念森严,长辈、平辈之间的叫法自然不同,而取字恰恰也是为了区别尊卑,古人的名,常用于自称,字主要方便他人对自己的称呼,平辈或彼此地位相当者,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如果直接叫别人的名,则是对别人的一种冒犯和不尊重,“指名道姓”、“直呼其名”是贬义词大概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谦称自己用名不用字;对长辈则称名,以表示自己的尊敬与谦恭,另外老师称呼学生、领导对下级,亦可称其名,这样显得更亲切,但一般称呼其字,如果直呼其名恐怕是带有不满情绪了。据《疏》记载:“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很好地解释了字与名的用法。不仅男子长大后需要取字,女子同样也需要,女子在未出嫁之前叫“未字”,到十五岁时到达出嫁年龄,需举行笄礼,并取字供朋友叫唤。
图3 古代的礼节
古人认为灵魂很重要,而名是代表人的灵魂的,古人认为死后需要避讳的,以免侵犯灵魂,故而死后要避免名,封建观念根深蒂固,于是由死后避讳发展到生前避讳,取一个与名相表里的字,古人的避讳规则中有一条是避名不避字,人们称呼多用姓与字联用,如曹孟德、周公谨、赵子龙、屈原等,这正是避讳的结果。
古人讲究等级观念,时常用名与字来表示家族中的人员长幼,特别是在先秦时期尤为盛行,孔子名孔丘字仲尼,这里的“仲”就是第二的意思,此外,还有伯、叔、季,伯是兄,叔、季是弟,在名或姓之前加上这此类词即可表年长老幼。秦汉以后,为表达同辈的关系或亲兄弟的关系,逐渐在名或字中用上一个相同的字或偏旁,如平叛安史之乱的名将颜杲卿和他的弟弟颜曜卿、颜春卿都含有“卿”字,和他们同辈的堂兄弟大书法家颜真卿也用 “卿”字,又如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等,我国很多农村一个村子的人中每一代人的名字都有一个字是相同,大概与此有关。
图4 《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
除了名、字,古人还有“号”。“号”又称别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是对人的一种尊称,起源于周朝,《周礼》道,“号,谓尊其名, 更为美称焉。”但号可不是人人都必须起的,号多为文人居士为自己所起,起号相对起名、起字少了很多行辈、宗法、字义的限制,因而可以更好地反映起号者本人的感情,有表达自己愤世嫉俗、与世无争的高尚情操的,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周敦颐的濂川先生;有表达蔑视权贵、报效祖国的,如陆游的放翁;有表达住所的美名的,如一李白的青莲居士、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等。相比名与字,号更能表达作者的个人思想,有着较深的寓意。
虽然字和号已不适应时代要求,但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文:飞扬
参考文献:《周礼》《仪礼·士冠礼》《春秋》等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名的部首是什么结构
名的部首是:口,口是单一结构。
一、名的释义:
1、名字;名称。
2、名字叫做。
3、名义。
二、名的组词:
名门、名气、名言、出名
知名、名片、芳名、名次
化学元素的汉字名都是怎么来的
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发明了元素周期表,使人类在化学领域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于元素周期表,相信大家也比较熟悉了,“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人人都能来上两句,不过大部分人也基本上就到此为止了(学生党除外),后面的元素名如:钪、钒、铌、锝、铑、钯、铪、铯……等等等等,简直就是学生时代的噩梦,直到现在本人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全部正确的读出它们的发音。
相信大家在崩溃的同时,也暗暗奇怪这些晦涩的字眼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吧?大家不要小看这些字,元素周期表的中文版简洁明了,用一个字就代替了那些难懂又难记的外语单词,为中国近现代化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年中文版的元素周期表发明之后,日本还专门派来学者学习,并引为本国所用。而造就这一神作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清末著名科学家徐寿,另一个是朱元璋,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那个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太祖--朱元璋。
1868年起,徐寿开始着手翻译元素周期表的工作,为了使翻译过后的元素周期简单明了,徐寿提出了一个命名规则,即每一种元素都只能以一个汉字来代替。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像“金、银、铜、铁”这些元素倒还简单,直接有汉字相对应,而其它的那些拗口、别扭的外语元素名,在汉字里根本找不到相对应的字来代替。对此徐寿苦恼不已,只得查询古籍希望找到一些可以使用的生僻字,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他翻阅到明朝的家谱时,不由得眼前一亮。这里摘抄一些标志性的名字,大家来感受一下:
这一个一个的王爷的名字,简直就是为了元素周期表量身定制的啊!这个发现对于徐寿来说不亚于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宝藏,他赶紧将这些字提取出来,再将它们与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名一一对应,就这样中文版的元素周期表就问世了。那明朝的家谱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奇怪的字呢?原来这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的一道圣旨。
明太祖在建立明朝之后,曾经下了一道圣旨,命令皇家子孙的取名必须遵照以下规定:第一个字必须按辈分来取,第二个字必须取以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的偏旁部首来取。在接下来的两百多年来,对于这个规定,明朝皇室子孙一直凛遵不误。但随着皇家子孙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些以五行为偏旁的字很快就不够用了,为了遵守祖训,同时又不能和祖先重名,后世的皇子皇孙们只得挖空心思创造了这些没有实际意义的、以五行为偏旁的生僻字。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生僻字不光出现在元素周期表里,在现代有机化学领域也时常出现它们的身影,如永川庄简王朱悅烯、唐靖王朱瓊烃、楚庄王朱孟烷、朱顒炔等,这些生僻字在许多年以后被科学工作者赋予了崭新的意义。
因此可以说,朱元璋对元素周期表的中文化居功甚伟,他在几百年前的无心插柳,成就了后世千古流芳的元素周期表,这可能是他当初下圣旨的时候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