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案(鲁迅《拿来主义》优质课教案)_拿来主义_主义_送去

本文目录

  • 鲁迅《拿来主义》优质课教案
  • 拿来主义优质课教案设计
  •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学教案
  •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教案
  • 高二语文上册《拿来主义》教案设计

鲁迅《拿来主义》优质课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鲁迅《拿来主义》优质课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鲁迅《拿来主义》优质课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鲁迅先生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树立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思想。

(二)在理清文章结构思路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深入浅出的论证特点和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三)能针对当前的某一一社会现象或思想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

(一)从结构思路人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二)从语法修辞人手仔细揣摩语言艺术。

三、教学难点

(一)作者为什么绕一圈先淡送去主义,最后才谈拿来主义。

(二)第3段的类比。

(三)第4段的“抛来”“抛给”“送来”的区别。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略)。多媒体展示课题和鲁迅肖像

(二)研讨新课:理清结构思路

1、从朗读理解人手

第一步:浏览全文,找出所有的“主义”,看“拿来主义”在哪里开始出现。(学生都很容易找到在第5段汗始出现)

第二步:抽学生朗读5段以的内容。要求:A划出生亨新词和4理解的句子;B、概括内容委点理清作者思路;C、比较自己的思路是否与作者相似

第三步:逐一落实上面三个问题

第四步:多媒体展示思考题:刚才渎的内容,作者紧扣题目展开议论,显得完整而紧凑,但作者为什么从这里写,前面是不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第五步:抽学生朗读1—4段要求:A划出生字新词和不理解的句子;B、概括内容要点;C体会这一部分的作用。

第六步:逐一解决以上三个问题

2、从对比分析入手

第一步:学生讨论前后两部分论证方式有什么不同。前半部分主要是批驳错误观点,叫驳论;后半部分主要是阐明自己的主张、叫立论;这里的驳论是为立论服务的。

第二步:学生讨论前后两部分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A、两部分部在摆事实,讲道理。但前半部分的事实是客观典事例,(用多媒体打出当时报纸的画)后部分既有客观典型事例(多媒体展示英国的鸦片、德国的枪炮、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的画面),又有虚拟的比喻(多媒体展示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怎么办的画面):B、前半部分用类比论证,后半部分用了比喻论证具体是怎样类比、怎佯比喻的,课后预习,下节课体研究。

(三)总结归纳

1、概括全文内容

第一步,学生讨论问答,教师板书要点

第二步,教师归纳,为什么提出拿来主义,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实行拿来主义,鲁迅先生对继承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与毛泽东同志的主张完全一致,那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2、总结本堂内容

本节课,主要探讨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以及全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思路和结构的区别:思路是作者安排材料的线索,而结构则是文章写好后形成的段落层次,是思路的体现。我们写文章要先形成思路、在头脑里勾画出蓝图,然后按图施工,完成结构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研讨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写了什么,知道了立论性议论文应该写些什么。本堂课我们主要研讨鲁迅先生写《拿来主义》是怎样写的,哪些方法和技巧是值得我们学爿和借鉴的。

(二)研习新课

1、鲁迅先生的杂文短小精悍,难读懂,难读透,本文却显得深入浅出,其原因,除列举了大量的典型事例外、还成功运用了类比和比喻的论证方法。

(1)研讨第三段的类比论证

第一步:齐读第三段

第二步:掌握类比的特点和格式

第三步:将本段归纳为标准的类比推理

第四步:学生独立完成一段类比推理,如用火星与地球类比,得出结论

(2)研讨第8—9段的比喻论证

第一步:齐读这两段

第二步:掌握什么是比喻沦证、它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第三步:找出喻体,参考课后练习题

第四步:一一推出本体

第五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第六步:请你用比喻沦证中小学减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鲁迅先生的杂文如投枪似匕首,主要体现在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上,下面我们来体会鉴赏

第一步、抽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举例说明鲁迅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多媒体展示《友邦惊诧论》中的嘲讽语句)

第二步、举出本文具有幽默讽刺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学生独立看书,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第三步、应怎样运用幽默讽刺、区别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与今天的不同,区别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的不同。

3、鲁迅先生的杂文短小精悍,与他准确的遣词造句是分不开的。

(1)辨析第四段中“抛来”、”抛给”、“送来”。

(2)体会第1段中”挂、“捧”“送”几个动词的准确。

(3)品评第2段的”好”、第8段的“孱头”、“昏蛋”、“废物”、第l0段的“使用”“存放”、“毁灭”等的精当这些词语,有的不可替代,有的位置不可更换,实在是恰到好处。

(4)造句更注重短句与长句、单句与复句,整句与散句合理配搭,相得益彰,读来既气势恢宏,义抑扬顿挫。

(三)概括总结

1、教师总结本堂课内容,然后分组朗读课文。方法:全班分成两组,一组读第一部分,一组读第二部分的。要求:读出句式,读出语气,读出激情。

2、教师总结整篇课文教学后布置作文,即在研究性课题里,要有大量的事实、数据,要运用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适当引入新术语,新概念。

鲁迅《拿来主义》优质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及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方法及各比喻的含义。

德育渗透:

我们青少年怎样去面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随着“日流”“韩潮”的不断浸入,我们青少年应怎样面对。

教学方法:

阅读理解;归纳比较;疑问探讨;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前调查;爱看韩剧的人有多少?

爱看日本动画片的人有多少?

你们家使用的电器都是什么牌子?

二、 面对这种“日流”“韩潮”的袭来,作为祖国未来希望之星的青少年,应该怎么做?鲁迅先生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拿来。那么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我们来看《拿来主义》余下的部分,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部分。

三、掌握文章的思路

〈一〉①—④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后果

〈二〉⑤—⑨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三〉⑩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研读课文、

1、第5段中那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摩登”:时髦,将一味“送去”说成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其讽刺意味很浓烈。

“吝啬”是针对第三段的“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对照鲜明,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第5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5段结尾说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请问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理解?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运用脑髓: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

放出眼光:要看得清,有辨别力;

自己来拿:要有选择,自己拿。

3、前四段内容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它们与“拿来主义”有什么区别(从特点、实质、利弊方面比较)?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

特点不送不拿主动送去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实质惧外排外媚wai求荣自欺欺人爱国和平交往

利弊丧权辱国割地赔款

导致送去主义文化堕落主权丧失

贻害子孙人自成为新人

文艺自称为新文艺

4、文章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

种类表现实质

孱头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盲目排外,虚伪主义,左派幼稚病患者

5、第9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地论述了“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喻体本体具体做法

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烟枪烟灯有害的适当保存一点,可作为反面教材的部分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

姨太太反动腐朽部分应完全摒弃走散

比喻论证: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从这个角度讲,议论文中运用比喻,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就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运用时要注意所用的比喻必须恰当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例如《说嫉妒》:“嫉妒不但害人,而且害己。从心理上分析,嫉妒犹如毒虫,常常会把妒者自己的心灵啃啮得满目疮痍”,“整天处于一种既不舒畅、极不安宁的境况中难以解脱”。

这里把嫉妒比喻成毒虫,有力的论证了嫉妒害己的观点。生动而形象富有感染力,增强了说服力。

6、研读第三部分:

(1)朗读最后一段

(2)简要说明每一句话的内容。

句数内容

①结论是我们要拿来

②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③拿来主义的结果

④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

⑤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五、小结:

当前社会上有很多种学习古人的行为,对于这些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

1、韶关市27位学龄童在韶州府学宫参加开笔礼。他们端正执笔,朱砂开痣,茶奉双亲,在孔子像前接受启蒙老师关于尊师重教、孝顺父母等传统美德的教育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

2、京剧进入小学课堂

3、佛山祖庙开笔仪式

4、郑大化工学院2003级毕业生,选择汉服做毕业学位服合影,并给老师行礼。

5、穿着汉服向屈原像行礼。

六、结束语

每一位爱国的青少年,当我们面对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形式多样的外来文化,我们应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做一个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主义者。

拿来主义优质课教案设计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写于1934年6月4日。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拿来主义》的优质课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拿来主义》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相关作者详情,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但是社会背景下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和“拿来主义”;

  2.能力目标:理清课文思路,品味犀利幽默和富有穿透力的语言,感悟“拿来主义”,掌握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 方法 ;

  3.情感目标:结合对作者的了解和对语言的品味,由文及人,由论及人,领悟“拿来主义”对当下的指导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感“拿来主义”

  (一)课堂导入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一位作家的杂文,“像投枪,像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同学们知道这位作家是谁吗?(鲁迅)

  (二)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以及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和历史小说集《 故事 新编》, 散文 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 集《野草》。

  (三)写作背景

  (四)《且介亭杂文》的缘起及文体简介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现实。

  杂文:是报刊上常见的一种文艺性的 议论文 ,是以形象说理为主的,短小,活泼,犀利的文学体裁,是“战斗性的文艺作品”。

  杂文的基本特征:

  感应敏锐,战斗性强;内容博杂,手法灵活;

  亦庄亦谐,议论形象;以小见大,文短味长。

  (五)带着问题听朗读

  问题:1、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拿来主义”,请大家找出这句话?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请同学对以下字词进行注音和改错。

  (六)初步感知课文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 文章 的层次感和结构特点。举出例子,“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他占有,挑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这几个 句子 之间就有层次性。提出文章先破后立的结构特点,引起学生思考。

  二、细悟“拿来主义”

  (六)阅读课文,解决问题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2〕。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3〕,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1、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学艺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2、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①“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②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③“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4〕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5〕。

  1、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若“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2、“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用一句话说明怎样 “拿”?

  “送来”不等于“拿来”;“送来”是被动接受,而“拿来”是主动获取;“送来”的是别人剩余的东西,而“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2、“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我们要运用脑子,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

  ⑧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 说说 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7)。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

  “大宅子”就是“ 文化 遗产”

  不敢进门 放火烧光 接受一切 “拿来!”

  孱头 昏蛋 废物

  不敢接受 全盘否定 全盘肯定 辩证吸收

  ⑨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

  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吸收

  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批判地吸收

  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

  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坚决抛弃

  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一言以敝之,“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先占后挑.

  ⑩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文章结尾共有五个句子组成, 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1、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办? 要“拿来”!

  2、怎样“拿来”?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拿来”有何意义? 建设民族新文化

  4、怎样才能“拿来”?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5、“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两个字概括) 创新

  (七)理清全文思路与结构

  1、课文的第5自然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简要说说:前面4个自然段讲的什么问题?后面5个自然段讲的什么问题?

  3、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面花大量笔墨写“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

  ◎第5自然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面4个自然段,揭示什么是“送去主义”及实行“送去主义”的危险性;后面5个自然段,论证什么是“拿来主义”及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学教案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 为什么对 文化 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学教案一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比喻论证 方法 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重点: 学习 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对鲁迅语言含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 文章 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新课: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略作停顿说)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其中一位外国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冯先生说话的意思是什么?(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冯先生说话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冯先生运用比喻的妙处就在于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出深刻的道理,这就叫做作家!而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先生也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今天,我们学习的《拿来主义》正是这样一篇课文。”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学生上黑板注音,解词,教师正音,评讲)

  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 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玄(xuán)虚: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蹩( bié) 进 : 躲躲闪闪在走进。 孱(càn)头:懦弱无能的人。

  三、简介杂文特点: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杂文:议论性、形象性(文艺性 议论文 )、现实性。

  四、写作背景简介。

  文为时而作,这篇文章写作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现实针对性,那么鲁迅先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让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 经验 ,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 t “_self“ 中国 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四、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你认为‘主义’什么意思?”(1、理论主张2、思想作风3、一定的社会制度),课文中主义就是思想,就是主张。而“拿来”就是一个动作,口语化动词—文化遗产《历史》,‘主义’是一个庄重严肃的词,两者放在一起,按常规不协调,但正好体现了鲁迅寓庄于谐的语言风格。如果你按这个题目或类似的题目(如“学习革命”、“ 创新思维 ”、“网络学习”等) 作文 ,你准备怎样写?教师提示:议论文一般要写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但顺序和方法灵活多变。

  根据这一思路,这篇文章可以从以下三个问题来讨论,“拿来主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拿来”、“怎么拿来”?

  学生 快速阅读 课文并在文中找出揭示“拿来主义”具体含义的段落和 句子 。

  1、议论文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具有针对性, “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提问:该段有一关联词语“所以”,那么,与之相呼应的“因为”在哪里呢?)

  “所以” 表示因果关系,对上面分析的结论。这一“因为”应该在文章开头,文章的思路是先论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都不行,“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为什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都不行,

  什么是“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送去主义——把学艺上的东西,把“活人”等送到国外去献媚求荣。

  4、“闭关主义”显而易见,所以鲁迅先生一笔带过,他重点评价了“送去主义”,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有关“送去主义”的文字,思考鲁迅是如何评价“送去主义”的?

  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送去主义”的实例,(见课文)然后问:你们从作者的描述中看出“送去主义”的神态吗?(低声下气,阿谀奉承。)

  如果你是旁观者,你会说些什么?(没有人格,没有国格,替他们感到羞耻。)

  能在文中看出鲁迅的态度吗?(能。“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他的态度是:怒其不争。不应一昧地拿东西送给别人,要学会拿来。)

  鲁迅如此表明态度的根据是什么?(尼采不是太阳,中国也不是,并非光热无穷。中国不是地大物博,总有一天资源会用光。我们子孙的未来不得不考虑,否则会沦为乞丐、亡国奴。)

  在别人佳节大典之际,靠磕头贺喜讨来的残羹冷炙,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君子不食嗟来之食。这种嗟来之食没安好心,是“抛给”,是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的。)

  鲁迅说不想举出实例,文中到底有无实例?(有。英国的鸦片 德国的费枪炮 法国的香粉 美国的电影 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这些东西是白送的吗?(不是。他们从中国换取了市场,白银,军队战斗力,国民的精神状态,综合国力 如果能够想象,20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一副情形?皮包骨头、萎靡不振、贫弱的国民,满目苍痍的社会,萧条冷落的经济。这便是列国“奖赏”“送来”的后果,我们还能为获得这种礼物而感到庆幸吗?)

  由此看来,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主义?(闭关主义要不得。这只能导致狂妄自大,盲目乐观,没有忧患意识——误国。送去主义要不得。这只能导致出卖国家主权,失去国格,沦为亡国奴——亡国。)

  那么,面对文化遗产,我们别无选择,只能采取一种什么态度?(第7段)

  齐读此段,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提出了中心论点)

  从文体写法上说下它与前文的二个主义是什么关系?

  (前二个主义是“破”,是铺垫,是蓄势;而这一段是“立”。 论述自己主张的时候,也是破在前头,先把一些不正确的态度加以分析批判,然后再论证自己的主张。这样,观点明确,中心突出。“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通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8、提问: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具体在做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呢?

  学生默读第8段,

  思考:这一段是运用“破”还是“立”的写法?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学教案二

  9 拿来主义

  从容说课

  这是鲁迅先生1934年写的一篇著名杂文,主要针对当时对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本文用的是杂文体,并非正面阐述自己的主张,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宜简化头绪,突出中心,淡化一些与中心关系不甚密切的部分,着重于鲁迅对于接受外来文化和文化交流的思想的学习,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领略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道理的。然后,向课外延伸,讨论一些有关与“拿来”有关的话题,以强化对该问题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真正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

  2.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3.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内外分发的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作者独特的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深刻的思想认识。

  过程与方法

  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充分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懂得在文明对话中必须具有自主意识,懂得怎样选择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 夏天,气温高,蚊子多,晚上很难入睡。有人打开窗子,好不好?那么将窗子关得严严的,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有的人怕热而打开窗子,更有人怕蚊子关上窗子。那么,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杂文《拿来主义》,我想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推进新课

  师 “拿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在它后面加上一个“主义”呢?

  生 “拿来”是一个动作行为。“拿来”加上“主义”,是因为它很重要。

  师 这里的“拿来”跟我们平时所说的“拿来”不是一回事,它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主义”是指一种重大原则或主张。“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的独创,有它特定的含义。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种原则或主张呢?我们先简单地来看一下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师 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共同来理一理作者的写作思路。请同学们先浏览1~7段。

  师 文章一开头就谈“闭关主义”,请问同学们“闭关主义”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生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师 “闭关主义”的这一做法造成了什么恶果?

  生 封闭、落后。

  师 还是那句老话,“落后就要挨打”,看来“闭关主义”是行不通的。于是“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有什么做法呢?

  生 搞“送去主义”。

  师 对!请问搞“送去主义”都送去些什么?

  生 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

  生 还有几位大师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到欧洲去。

  生 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

  师 为什么要送?

  生 还不是给外国打怕了,害怕外国。

  师 送的实质是什么?

  生 媚外、讨好。

  生 投降。

  师 文中有一个精彩的动词,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送去时的讨好面目,请大家找一下。

  生 捧!

  师 对。一个“捧”画尽了奴才相!

  师 鲁迅先生说,由送古董到送活人,这也算是一点进步,怎样理解“进步”一词?

  生 反语。

  师 对!这是写作手法,它的含义是什么?

  生 “进步了”就是媚外、投降加剧了,加深了。

  师 很好!一个劲儿地送去,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没有危害?用课文原话说。

  生 “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师 残羹冷炙是吃剩的饭菜,用这样的东西来奖赏子孙未免太过分了,因为只有什么人才能用残羹冷炙?

  生 叫花子,要饭的。

  师 你给叫花子的残羹冷炙是奖赏他么?

  生 同情他。

  生 打发他。

  师 “同情”也好,“打发”也好,只能算是施舍。好!我们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解释这种“奖赏”的?

  生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

  师 “抛来”“抛给”“送来”有什么区别?

  生 “抛来”是随意的,“抛给”是有意的,“送来”是特意的。

  师 讲得好,谁有新的见解?

  生 “抛来”是受动的,“抛给”是主动的,“送来”是有目的的。

  师 讲得很好!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外国有目的地送来了什么?

  生 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

  师 帝国主义者送来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什么?

  生 毒害中国人民。

  生 欺骗中国人民。

  生 用鸦片来换取中国的银两。

  师 因此,这种送的实质是什么?

  生 毒害。

  生 欺骗。

  生 侵略。

  生 掠夺。

  师 我们来整理一下刚才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闭关主义,封闭落后。送去主义,沦为乞丐。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师 既然这些方法都行不通,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生 拿来,自己来拿!

  师 对。鲁迅先生提倡“拿来”,而且是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种思路称为什么论证方法?

  生 因果论证。

  师 很准确。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是如何来论证拿来主义的?请同学们浏览8~10段。

  师 鲁迅先生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问题。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的对待方式?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思考一下,那“大宅子”是比喻什么?

  师 (引导)请看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中的“学艺”指什么?

  生 泛指学术文艺。

  师 对!是文化遗产。

  生 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

  生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生 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师 这三种人的本质分别是什么?

  生 逃避主义,懦弱无能,害怕继承。

  生 虚无主义,盲目排斥。

  生 投降主义,崇洋媚外。

  师 显然,这三种人的做法都是愚蠢的,那么正确的方法是怎样的?

  生 占有,挑选。

  师 好!请同学们朗读第9段,看看这里又拿了几样东西来打比方?分别说一说。

  (学生朗读)

  生 (齐答)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

  师 对待“鱼翅”应有什么态度?

  生 “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师 “鱼翅”可以“吃掉”,那它是有益的东西还是有害的东西?

  生 有益。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学教案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课文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并能把这一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议论文写作当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自主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学生的 逻辑思维 能力。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并进行实践练习,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正确认识对待传统和外来文化的问题,端正对待事物的态度。

  教学重点:

  赏析课文,理解其论证结构的好处, 总结 归纳方法,并指导写作实践。

  教学难点:

  将学得的技法运用于实践,并指导以后的写作活动。

   教学方法 :

  运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并能迁移训练。

  教学内容:

  一、导入

  从上学到现在,大家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应该有十几篇了,我做个调查,大家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吗?

  北大教授钱理群曾说过:“当你一切春风得意,你的感觉极好的时候,你觉得鲁迅的著作是读不进去的;但是一旦你对现状不满,包括社会现状,也包括你自己的现状,你想寻求新的出路的时候,这就是你接近鲁迅的最佳时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鲁迅的《拿来主义》,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样的收益。

  二、探讨课文:

  (一)、探讨其先破后立的结构——如何提出问题

  1、本文题为拿来主义,探讨的是什么问题? 观点在哪里出现?

  预设:探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 传统文化 的问题。主要观点在第7段提出,接着加以论证。

  3、观点在行文中间才出现,之前都做了什么?

  预设:在“拿来主义”之前,先谈到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听凭送来”几种情况。

  几种情况都是作者所反对的。

  “闭关主义”——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了一串钉子——封闭落后。

  “送去主义”——子孙们、残羹冷炙做奖赏, ——亡国灭种。

  “听凭送来”——被“送来”东西吓怕了 ——毒害侵略。

  这说明这几种方式都不可取,所以我们就只有“拿来”。

  4、如何实行“拿来”?

  预设: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具体是怎么论证的呢?运用“大宅子”的比喻。

  喻体 本体 鱼翅 外国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鸦片 外国文化中精华和糟粕共存的部分 烟枪和烟灯 外国文化中没有使用价值但适当保存一点可以作反面教材的部分 姨太太 外国文化中反动腐朽应该完全摒弃的部分

  (2)、在论证怎样“拿来”的时候,是不是直接就指出来该怎样做的呢?

  预设:也不是。也是先否定几种做法。

  孱头——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左派幼稚病患者

  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那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呢?他占有,挑选。

  5、论证结构:

  我们来看作者提出自己观点的方式,在本文中,局部和整体的论证结构是一样的,作者并不是一开始就提出观点,而是先提出了几种有危害的现象,先否定,再肯定,这种方式叫做“先破后立”,也叫“驳论”。

  我们可以仔细研究一下本文的“破”和“立”的方法: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是高二语文的经典课文,在教学时应该怎么设计安排呢?以下是我搜集的高二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及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方法及各比喻的含义。

  德育渗透:

  我们青少年怎样去面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随着“日流”“韩潮”的不断浸入,我们青少年应怎样面对。

  教学方法:

  阅读理解 归纳比较 疑问探讨 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前调查;爱看韩剧的人有多少

  爱看日本动画片的人有多少

  你们家使用的电器都是什么牌子

   二、 面对这种“日流”“韩潮”的袭来,作为祖国未来希望之星的青少年,应该怎么做?鲁迅先生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拿来。那么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我们来看《拿来主义》余下的部分,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部分。

  三、 掌握文章的思路

  〈一〉①—④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后果

  〈二〉⑤—⑨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三〉⑩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 研读课文、

  1、 第5段中那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摩登”:时髦,将一味“送去”说成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其讽刺意味很浓烈。

  “吝啬”是针对第三段的“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对照鲜明,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第5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5段结尾说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请问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理解?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运用脑髓: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

  放出眼光:要看得清,有辨别力;

  自己来拿:要有选择,自己拿。

  3、前四段内容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它们与“拿来主义”有什么区别(从特点、实质、利弊方面比较)?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特点 不送不拿 主动送去 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实质 惧外 排外 媚 外求荣 自欺欺人 爱国 和平交往

  利弊丧权辱国 割地赔款

  导致送去主义文化堕落 主权丧失

  贻害子孙 人自成为新人

  文艺自称为新文艺

  4、文章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

  种类 表现 实质

  孱头 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盲目排外,虚伪主义,左派幼稚病患者

  废物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 片 崇洋媚 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5、第9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地论述了“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喻体 本体 具体做法

  鱼翅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使用,吃掉

  鸦 片 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精华与糟粕共存) 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 有害的适当保存一点,可作为反面教材的部分 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

  姨太太 反动腐朽部分应完全摒弃 走散

  比喻论证: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从这个角度讲,议论文中运用比喻,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就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运用时要注意所用的比喻必须恰当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例如《说嫉妒》:“嫉妒不但害人,而且害己。从心理上分析,嫉妒犹如毒虫,常常会把妒者自己的心灵啃啮得满目疮痍”,“整天处于一种既不舒畅、极不安宁的境况中难以解脱”。

  这里把嫉妒比喻成毒虫,有力的论 证了嫉妒害己的观点。生动而形象富有感染力,增强了说服力。

  6、研读第三部分:

  (1)朗读最后一段

  (2)简要说明每一句话的内容。

  句数 内容

  ① 结论是我们要拿来

  ② 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③ 拿来主义的结果

  ④ 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

  ⑤ 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五、 小结:

  当前社会上有很多种学习古人的行为,对于这些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

  1、韶关市27位学龄童在韶州府学宫参加开笔礼。他们端正执笔,朱砂开痣,茶奉双亲,在孔子像前接受启蒙老师关于尊师重教、孝顺父母等传统美德的教育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

  2、京剧进入小学课堂

  3、佛山祖庙开笔仪式

  4、郑大化工学院2003级毕业生,选择汉服做毕业学位服合影,并给老师行礼。

  5、穿着汉服向屈原像行礼。

  六、结束语

  每一位爱国的青少年,当我们面对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形式多样的外来文化,我们应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做一个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主义者。

高二语文上册《拿来主义》教案设计

  《拿来主义》 发表于1934年6月4日,作者鲁迅。内容中批判了当时国民党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论点。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耐人寻味。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拿来主义》教案设计,欢迎阅读。

  

  1. 理解文意。揣摩语言内涵,分析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旨。

  2. 培养学生“杂文语感”。

  3. 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 重点:“”的内涵分析。

  2. 难点:(1)“送去主义”的内涵分析。

  (2)作品语言的内涵。

  

  两课时。

  第一教时

  

  一、导语 :

  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略作停顿说)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蜂拥而至,接二连三地向冯先生发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多方启发,让学生进入角色)冯先生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也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了满堂喝彩。是的,冯先生的意思是说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继承文化遗产和我们的改革开放一样,只要我们坚持“”的原则,就一定成功。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这正是我们今天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复习旧知,补充新知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时所用的笔名。

  他的作品集主要有:

  小说集两部:《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一部:《故事新编》

  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

  诗文集一部:《野草》

  杂文集十六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本文选自于1935年结集的《且介亭杂文》。当时鲁迅寓居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是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以外修筑马路的区域,俗称“半租界”。“且介”就含“半租界”之意。“且介亭杂文”即指在半租界亭子间里写的杂文。

  本文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之后,又企图吞占中原地区,但国民党政府却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外出卖主权,对内军事围剿。同时,一些御用主义则大力鼓躁“尊孔读经”“全盘西化”“少谈主义”等,鲁迅先生在此加“主义”二字就含讽刺之意。而进步文学在探讨文艺大众化时,又对旧形式采取全部否定的态度,这又涉及到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则以“拿来”进行了分析阐释。

  针对以上介绍,鲁迅先生此文一方面揭露国民党丧权辱国的同时,阐明了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三、文章导析:

  1.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提问:什么是?是针对什么情况提出来的?

  答:“”就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主张。是针对“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争论而作,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2. 全文写“”为何又从“闭关主义”起笔?

  答:第一段主要写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这两种“主义”都是错误的,“闭关主义”是盲目排外的,与世隔绝的保守政策,而“送去主义”又是卖国求荣的奴才政策,这是鲁迅先生树的靶子,否定这两者才能让“”的出现有理有据,这是“先破后立”的写法。

  (分析:“送去主义”的本质和“闭关主义”是相同的,都是国力虚弱,而又自以为是的,实际又是无知和愚昧的,而正确对待问题的态度应是正视现实,取长补短,以求文明与进步,这就应实行“”)

  3. 根据课下注释,分析作者举三个“学艺”上的例子的作用。

  答:是为了论证“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为本文着重讲文化继承的问题,所以文章用了“别的且不说罢”转到“学艺”方面,紧扣文章主题。同时讲此三例还意在揭露反动政府媚外卖国的丑行。

  (分析:A“近来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一句,用反语进行了强烈的讽刺与鞭挞,“后事”批借展览一事行盗卖之实。B“以催进‘象征主义’”一句,根据课下注释,“催进”一词应无从谈起,因“象征主义”在苏联已趋没落,可“催进”的.实则“全然是旧社会的维护者。“送去主义”已无真正的艺术贡献于世界。)

  4. 如何理解第3段中“要不然……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一句的含义?

  答:这实际上是实行“送去主义”的后果。一味“送去”只能是亡国灭种,祸延子孙。“磕头贺喜”嘲笑了反派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的丑态。“残羹冷炙”则生动描绘了做了奴才的人受到的必然待遇。当我们的财富被掠夺殆尽的时候,只能仰人鼻息,靠列强的所谓“援助”过活了。

  (分析:尼采的例子和掘煤的事,都意在论证一味的送与只能让自己“发疯”毁灭,让子孙后代受累,这都是切切实实的后果,从而使“讨一点残羹冷炙”的悲惨结局更加警人深省)

  5、揣摩课文前半部分语言:在对各种“非”概念的清理和清算中,一面认识它们的实质,一面去发现“”的立场怎样在文章的论述过程中逐渐浮现出来,使学生看到课文清晰的思路,使语言和思维能力同步得到提高。

  如果把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分为同意交往和拒绝交往两大类,那么,“闭关主义”代表了拒绝交往的态度。但是,自从枪炮打破了国门以后,“闭关”的道路(或选择)已不复存在,因此中国人只有学会同外部世界交往而别无他途。

  如果把交往分为“输出”和“引入”两种方式,“送去主义”是只包含“输出”内容的单一交往方式。一味送去的后果是恐怖的,将来,终于无物可送的子孙只能仰人鼻息,摇尾乞怜。于是,交往中必须包含“引入”观念成了不言自明的道理。

  如果再把“引入”分成主动和被动两类,那么自己主动去拿叫“拿来”,被动接受外国的给予叫“送来”。当鲁迅指出了“送来”总是不怀好意后,“拿来”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国人对外交往中无可逃避和惟一可能的选择,文章确立了鲜明有力的观点。鲁迅先生就是用这种不断两分和排异的方法彰明“”立场的,逻辑极为严谨。

  6、“占有”和“挑选”是的精髓,阐示此中道理时,鲁迅巧设比喻,语言生动形象。对继承来的“宅子”只有占有一途,经过前半篇的论证应不再有疑义,故此有了对“孱头”“昏蛋”的指斥,这“宅子”唯其大而旧,才需要占有和挑选,所以“废物”也就丧失了存在的理由。要“挑选”就必须有对象,作者将“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和“姨太太”一一排出,既然它们价值不同,作用各异,照单全收诚不可以,慎重挑选以趋利避害也就顺理成章。教学这一部分可以充分利用作品用相互联系的一组比喻说理的特点,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联想到新主人和旧家当的矛盾,想到最符合新主人利益的解决办法只能是对旧家当来一番清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有助于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成一个简单的、经验性的问题,而且学生在品读中还可以获得语言艺术的享受。

  7、对文章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可以集中在两点上。一是作品将准备批判的观念形象化,然后着意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否定,如描写徘徊的孱头、放火的昏蛋和欣然入室吸鸦片的废物,就是用了这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将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示其滑稽,如描写捧着古画挂过去的大师,让人忍俊不禁。对讽刺语言的揣摩让学生了解鲁迅辛辣的笔触和风格,更要让学生在笑过后感悟鲁迅无情的战斗精神。至于对徐悲鸿、梅兰芳的评价,教师可参读鲁迅《花边文学》中《谁在没落?》和《略论梅兰芳及其他》等文,但一般无须给学生深讲。

  板书

  闭关主义

  ↓ ┏行为、表现(①②)

  送去主义┃

  │ ┗实质、后果(③④)

  │ ┏“送来”X(吓怕)(⑥)

  ↓ ┃ ┏不敢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 ┏错误态度┃放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 ┃ ┃ ┗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 ┗拿来!┃ ┏或存放

  │ ⑦ ┃ ┏占有┓ ┏方针┃或使用

  │ ┗正确态度┃挑选┃总之,┃ ┗或毁灭

  │ ┗区别┛要拿来┃ ┏沉着勇猛

  │ ┗条件┃有辨别

  │ ┗不自私

  └───────────────────结果:新

  四、熟读课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