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烧制技艺的特色?宋代汝官窑瓷器的支钉有打磨过的吗_官窑_釉色_汝州

本文目录

  • 汝瓷烧制技艺的特色
  • 宋代汝官窑瓷器的支钉有打磨过的吗

汝瓷烧制技艺的特色

汝瓷造型古朴大方,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擎,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
汝州东北方烧造的是稍有花纹装饰的青瓷,釉色极润泽而带葱绿是早期的产品;南方烧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装饰,隐隐浮现在透明的艾绿釉之下,但制作时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区出土的大多是汝窑新窑器,多为天青色汝官瓷。汝瓷还生产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
汝窑瓷价值千万并非完全因其存世稀少,更重要的在于其工艺之绝伦,釉色之变幻
在宋朝,汝瓷的烧造对釉料的配方和火候的掌握都有着极严格的要求。汝窑产品质地细腻,釉色润泽,造型工整,工艺精致。其釉色淡者如碧空万里,谓之“天青”;深者似雨过天晴云破之处,谓之“天蓝”。
汝窑的“窑变”也非同寻常。由于每件瓷坯在窑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受热程度各异,产生的“窑变”效果就不一样。在烧造成功的汝瓷釉面上往往开有细碎繁密的纹片,宛如鱼鳞或冰裂状,备受人们的赞誉。
正是由于汝瓷技艺超群,因而得到北宋宫廷的赏识。到北宋晚期,汝窑御用品烧制时以名贵的玛瑙入釉,以致汝窑瓷汁如堆脂,面若美玉,工艺愈加精湛,在当时的各个窑口,曾有“汝窑为魁”之称。
汝窑胎质细润,多数象点燃过的香灰色。透过釉底处微微带些粉色,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青瓷,风格独特,呈现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离不开天青这个基本色调。汝瓷釉汁莹润,多豆青、粉青、月白、葱绿等。通体有细片,底有芝麻细小支钉,是支烧的痕迹。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汝窑弦纹尊(奁)、洗”,是古陶瓷中罕见的珍品。
北宋,北方烧造青瓷中心在汝州(时属直隶州即现今的汝州市),当时(公元1102—1127年)汝州辖管郏县、龙兴县(现今宝丰县)、鲁山县、汝阳县(伊阳)、叶县、襄县等地(据《中国美术史》记载)。汝州四方烧造青瓷器的古窑遗址很多,形成“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南北两大瓷区;北区从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区张公巷、文庙,大峪乡的东沟、陈家庄至黄窑到临汝镇的坡池;二是以北汝河南岸的严和店起沿东南方向延伸至罗圈、桃木沟和清凉寺、梁洼,直至段店,方圆300多平方公里、上千座窑炉。鼎盛时窑炉达到了300多处,影响扩及到内乡、宜阳、新安及黄河以北等地,是汝窑生产历史上的昌盛时期。
宋·周辉《清波杂志》、陆游《老学庵笔记》、周密《武林旧事》、杜绾《石谱》、欧阳修《归田集》、明·曹昭《格古要论》、《正德汝州志》等书,曾记载有汝瓷的始况。“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宋人叶寘《坦斋笔衡》清说郛(fu)本,曾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的赞语。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迁,官窑也随之被毁,作为一代名瓷的北宋官窑仅存世18年。汝瓷烧制技艺随之失传。虽然元、明、清历代民间窑场仍然不断烧制,但因种种原因,均未成功。
民国27年到30年(1938至1941年),资本家李绍初曾在汝州蟒川严和店汝窑旧址建窑试仿汝瓷,亦未成功。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说:“汝窑釉色最难仿,比定、钧、耀等窑难度大的多,不易仿制,因此传世制品根本无乱真之作。”正如清道光年间,督学孙灏诗云:“青瓷上选无雕饰,不是元家始博殖。名王作贡绍兴年,瓶盏炉球动颜色。官哥配汝非汝俦,声价当时压定州。皿虫为盅物之蠹,人巧久绝天难留。金盘玉碗世称宝,翻从泥土求精好。窑空烟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诗人对汝瓷作了高度评价,但也表达了他对汝瓷失传的感慨之情。
汝窑神秘消失,连窑址也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汝官瓷”的窑址何在,是中国陶瓷史上长期未决的一大悬案,故寻访汝官窑遗址及烧造技术,成为中国几代陶瓷研究者和考古工作者的一大夙愿。
汝窑的发现可谓一波三折,屈指算来前后经历了半个世纪之久。从20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和北京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对遍布河南全境的数十处古窑址进行了全面调查,考察的重点主要放在临汝县(今汝州市)境内,但多次寻访无果。
然而,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都是不期而遇的。叶朊裣壬1977年在宝丰清凉寺窑址采集到的 1 件天青釉汝瓷片,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化验,发现与北京故宫所藏汝窑盘的化验数据基本相同。1985 年在郑州举行的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年会上,他首次提出宝丰清凉寺“未必不是一条寻觅汝窑窑址的有力线索”。
20世纪八十年代初,宝丰县文化部门在文物普查中,从清凉寺等地群众保存的瓷器中,发现了与北宋宫廷御用汝瓷特征完全相同的瓷盘,从而为寻找汝官窑口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
1986年10月,宝丰县清凉寺村农民在犁地时发现了两个完整的笔洗,经丝路营行专家鉴定,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传世汝瓷一模一样。随后,上海博物馆的两名陶瓷专业人员在宝丰清凉寺采集到 46 件瓷片和 3 件窑具,汝窑终露端倪。
1987年10—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对宝丰清凉寺瓷窑址进行试掘,开挖探方两个,发掘面积 200 平方米,发现典型御用汝瓷 10 余件,遂将该窑址确定为汝官窑遗址。然而好事多磨,在随后的 10 年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在南北长 1000 米、东西宽 300 米的遗址范围内又先后组织了 4 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尽管每次都有一定的收获和新的进展,但出土瓷器均为民窑产品,汝官窑窑址的中心烧造区仍未找到。
直到2004年5月,汝官窑古窑在汝州的张公巷找到。这一发现震动了中外48位考古专家和学者,他们来到汝州张公巷,对发掘的古窑址进行认定,确认张公巷就是北宋官窑,使“千年之谜”的宋代汝官窑得以揭晓。

宋代汝官窑瓷器的支钉有打磨过的吗

宋瓷窑场首推五大名窑,即汝、官、钧、哥、定。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在河南汝州神垕镇(一说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因此而得名。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 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故称为定窑。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 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 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 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 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哥窑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窑之一,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 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 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 月白、米黄数种,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上品。器形以洗、炉、盘、碗为多。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