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ppt(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件)_学生_分数_位置

本文目录

  •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件
  • 审定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PPT课件》
  •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课件
  •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件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件(通用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铺垫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3)计算:1/6+2/6+3/6 3/10+3/10+3/10

  计算3/10+3/10+3/10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有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分数加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今天我们学习分数乘法。(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

  (1)分析演示:师:每人吃2/9块蛋糕,每人吃的够一块吗?(不够一块)接着出示如课本的三个扇形图。问:一个人吃了2/9块,三个人吃了几个2/9块?使学生从图中看到三个人吃了3个2/9块。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教师在3个扇形下面画出大括号并标出?块)订正时教师板书:

  2/9+2/9+2/9=2+2+2/9=6/9=2/3(块),(教师将3个双层扇形图片拼成一个一块蛋糕的2/3图片)

  (2)观察引导:

  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

  2/9×3。再启发学生说出2/9×3表示求3个2/9相加的和。

  (3)比较2/9×3和12×5两种算式异同: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

  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2/9×3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

  (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

  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

  问:2/9×3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2/9的和。学生计算,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2×3/9=6/9=2/3(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2×3/9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2/9×3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

  观察结果:2×3/9的分子部分2×3就是算式中2/9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分母没有变。

  (3)概括总结:请根据观察结果总结2/9×3的计算方法。(互相讨论)

  汇报结果:(多找几名学生汇报)使学生得出2/9×3是用分数2/9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根据

  2/9×3的计算过程,明确指出: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约分后约得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然后让学生将2/9×3按简便方法计算。

  3.反馈练习:

  1)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1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乘法中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2)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2题。

  教师提示:乘的时候如果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3)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1、2、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思路。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整数的知识,相乘时,用分子乘整数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结果相同。

  板书

  分数乘整数

  2/9×3=2×3/9=6/9=2/3

  分数乘整数,用分子乘整数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 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3、通过分数乘分数的应用的广泛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李伯伯家有一块1/2 公顷的地。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1/5 ,种玉米的面积占3/5

  根据题目所给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种玉米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1)理解题意:这块地共有1/2 公顷,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1/5 ,应把这块地的面积看

  作单位“1”。求种土豆的面积就是求1/2 公顷的1/5 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1/2 ×1/5

  2、揭示课题:请你观察1/2 ×1/5 这个算式,它有什么特点?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操作探究算理。

  1、提问:1/2 ×1/5究竟等于多少呢?

  2、提出操作要求:这张纸代表面积是1公顷菜地。请你们小组合作用量一量、分一分、涂一涂的方法,说明1/2 ×1/5 =1/10。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4、小组汇报研究成果。

  先把整张纸对折,纸就被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这张纸的1/2 ,再把这1/2 部分平均分成5份,涂出其中的1份,这1份就占整张纸的1/10 。说明1/2 ×1/5 =1/10 。

  5、结合演示进行归纳。

  用演示涂色过程:我们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1份是这张纸的1/2 ,又把这1/2 平均分成5份,也就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2×5=10份,1份是这张纸的1/10 。由此可以得到:1/2 ×1/5 =1×1/5×2=1/10(板书算式)

  (二)、迁移延伸,归纳法则。

  1、理解题意:与解决问题

  (1)的方法相同,种玉米的面积占这块地(1/2 公顷)的3/5 ,也是把这块地的面积看作单位“1”。求种玉米的面积就是求1/2 公顷的3/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小组讨论并操作:怎样列式?涂色表示1/2 的3/5 。怎样计算?

  3、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路。

  预设:与刚才一样,也是把这张纸分成2×5=10份,不同的是取其中的3份,可以得到:1/2×3/5=1×3/2 ×5=3/10

  (板书算式)

  4、提问:观察黑板上的这两个算式,你能说一说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吗?

  5、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得到: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教材第4页“做一做”的第1、2题。

  2、4/9的1/3是( ),3/4的1/5是( )。

  3、一块地是4/5公顷,这块地的1/7是( )公顷。

  4、一堆水泥重15/16吨,用去3/7,用去( )吨,还乘下总数的( )。

  5、1千克面条3/2元,王大妈买了7/10千克面条,共花了( )元。

  6、一个长方形的宽是5/18米,长是宽的4倍,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板书:

  分数乘分数

  1/2×1/5=1×1/2×5=1/10

  1/2×3/5=1×3/2×5=3/10

  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巩固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提高计算能力。

  2、进一步把握分数乘法的意义。

  3、养成学生良好的审题,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把握分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口算

  1/4×1/3 1/5×1/2 2/3×3/4 2/5×1/2

  14×3/7 15×4/5 5/8×2/5 7/15×5

  2、4/11×5表示( )。

  10×3/5表示( )。

  二、巩固练习。

  1、计算

  7/33×3/14 5/7×4 27×5/9

  5/8×4/15 7/12×3/7 14×6/7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汇报时先要求学生说清算式意义,再说计算过程。

  2、列式计算

  9/10吨的2/3是多少吨?

  5/8米的1/2是多少米?

  9千克的一半是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说解题思路后,集体汇报,强调理解“一半”。

  3、1千克牛奶含乳糖1/21千克,蛋白质的含量是乳糖的7/10,1千克牛奶含蛋白质多少千克?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练习题。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希望同学们可以更熟练掌握计算。

  板书

  练习课

  求“一半” 乘1/2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乘法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能正确熟练进行分数乘法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在观察、迁移、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乘法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分数的约分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3/5×30 12×2/3 2/5×1/3 7/8×3/4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 ⑴分数乘整数的约分方法。 ⑵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

  二、探索新知

  ⒈、出示例题。

  无脊椎动物中游泳最快的是乌贼,它的速度是9/10千米/分。

  ⒉、解决问题一:李叔叔的游泳速度是乌贼的4/45。李叔叔每分钟游多少千米?

  ⑴阅读理解。

  组织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得出:

  ①乌贼的速度是9/10千米/分。 李叔叔的游泳速度是9/10千米/分的4/45。

  ⑵列式解答。

  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独立解答,交流解答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9/10×4/45=9×4/10×45=36/450=2/25

  ⑶启迪思考。

  在分数乘整数时,我们在计算过程中先约分,可以使计算简便。在这里,我们是否也可以进行先约分呢?该怎样进行约分呢?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⑷交流讨论。

  通过交流得出:分数乘分数,为了计算简便,可以先约分再乘。约分时,分子的两个因数和分母的两个因数进行约分。

  ⒊、解决问题二:乌贼30分钟可以游多少千米?

  ⑴学生独立解答,约分:

  ⑵教师指导,分数乘法也可以直接约分。

  ⒋、试一试。

  9/10×4/45还可以怎样进行约分呢? 板书:(计算过程)

  强调:分数和分数相乘,可以采用分子和分母交叉约分。

  ⒌、小结。

  三、巩固练习。

  ⒈、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汇报时重点交流约分的方法。

  ⒉、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组织交流。

  ⒊、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3题。

  学生独立解答,组织交流订正。

  ⒋、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6题。 学生独立解答,组织交流订正。

  四、课堂小结。

  分数和分数相乘,可以采用分子和分母交叉约分。

  板书

  分数乘分数

  9/10×4/45=9×4/10×45=2/25(千米)

  9/10×30=9×30/10=27(千米)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2、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 习惯。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⒈、复习旧知。

  ⑴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⑵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⒉、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和分数乘法有关的练习吧!(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⒈、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7题。

  这道题是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练习,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进行交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是否可以进行约分,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乘。)

  ⒉、出示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8题到第13题。

  这六题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分数乘法问题,题目中设计到很多课外知识,这些练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一位数乘分数意义的理解,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

  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阅读并理解题意,然后再独立解答,最后组织交流汇报。

  三、全课总结。

  计算时,要掌握好计算方法,准确计算。

  板书

  分数乘法练习课

  40×11/20=22(种)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件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2页~3页的例题和“做一做”,练习一的第1~7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位置,并会用数对表示位置。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重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全班有54名同学,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三、练习

  1、练习一第4题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六、教后记:

  通过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个情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积极引导与点拨,加深了学生对数对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3页例2,练习一第3、4、6、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构,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数对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课堂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在方格纸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用具:动物园示意图的方格纸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学习目标。

  1、复习:先用数对表示班级某一位同学的位置,再说说数对的第1个数字表示什么?第2个数字表示什么?

  2、 揭题,提出学习目标。

  让学生先说说,再出示学习目标:

  (1)方格纸上什么线表示列,什么线表示行。

  (2)利用方格纸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二、展示学习成果

  1、认识方格纸的列与行。

  竖线是列,横线是行。

  2、 自主学习,小组内展示。

  (1)独立学习课本3页例2,并完成问题1和问题2。小组之间互相交流、探讨。(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重在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错例,特别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2)指名学生板演。

  3、全班展示。

  (1)问题1:熊猫馆在第3列第5行,用(3,5)表示;海洋馆在6列第4行,用(6,4)表示;猴山在第2列第2行,用(2,2)表示;大象馆在第1列第4行,用(1,4)表示。

  (2)问题2:让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样标出各个场馆的位置。如:飞禽馆(1,1)在第1列第1行交点上……

  三、拓展知识外延。

  1、完成练习一第3、4题。

  2、完成练习一第6题。

  (1) 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数对的哪个数字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数对的哪个数字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小组内互相交流、探讨。)

  (4) 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5)汇报:图形不变,右移时,列变了,数对的第一个数字改变了,上移时,行变了,数对的第二个数字改变了。

  (6)学生质疑问难,激发知识冲突。

  a、针对同学的汇报,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b、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在学习中碰到困难了吗?能把你遇到的困难说给大家听吗?那你对同学的展示有什么想法与建议吗?

  四、归纳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练习一第5、7题。

  六、教后记:

  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尝试练习、归纳领悟等过程中,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xxx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条件和问题: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根据公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学生列式:×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一张纸张看作一面墙,第一步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即这面墙的,第二步再涂出小时粉刷这面墙的面积,即的,由此得出×这个乘法算式表示“的是多少?”

  (3)根据直观的操作结果,得出×=,根据刚才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推导出计算方法:×==。

  (4)提出问题: 小时粉刷多少呢?让学生用前面的方法涂色、推导、计算,自主解决问题。

  2、相关练习:练习二第5题。

  3、小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意义: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4、教学例4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

  (2)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计算的方法,明确分数乘分数也可以先约分再乘。通过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进一步明确约分的书写格式: ()

  (3)学生独立解答“5分钟飞行多少千米?”,讲评中介绍分数乘整数的另一种格式。

  5、巩固练习:P11“做一做”(注意提醒学生要先观察能否约分,再着手计算)。

  三、练习

  1、练习三第6题

  (1)求2枝长多少分米,就是求2个是多少?算式:×2

  (2)求枝或枝长多少分米,就是求的是多少,或的是多少。

  2、练习三第9题。(学生讨论交流,说说错在哪里,结合学生易犯的错误讲解)

  四、作业

  练习二第3、7、8、10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件 篇8

  一、复习。

  1.分数除法法则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2.一个数的5倍是32,这个数是多少?

  (要求学生列出简易方程,说出根据什么这样列)

  二、新授。

  1.出示题目:电脑呈现课文例题拼图

  师:从题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回答,出示)

  生: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

  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

  小明体内有28G的水分;

  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体重的7/15。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师:用哪些信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经过寻找,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整理成一道应用题。

  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①数量关系

  a.4/5表示什么?

  B.画线段图

审定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PPT课件》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百分数的一类简单应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方法,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教学,既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又有利于学生深化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材设置了两个例题进行教学.例4教学比较一般的问题,先用条形图表示王红等3人一周中长跑的路程,使学生不仅了解到各人跑的千米数,还引起了对旧知识的回忆,直观感觉到图中的那些与几分之几有关的数量,为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提供经验;接着引导学生把“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这个问题与“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几分之几”联系起来,使学生将已有的解题经验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最后,教材指导求百分之几的计算技巧,先写出小数形式的商,再把小数改写成百分数,让学生体会用小数表示除法计算结果的简便.例5教学求百分率的实际问题.教材先帮助学生理解“出勤率就是实际出勤人数占应出勤人数的百分之几”,把求百分率解释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在计算田径队周一的出勤率后,又让学生自己选择两天的数据计算出勤率,巩固对出勤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练一练”再让学生求树苗的成活率、说生活中百分率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感受百分率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难点是分析数量关系,找准单位“1”.
  [教学目标]
  1.通过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掌握有关百分率的计算方法.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受到事物间存在着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了解百分率在具体生活问题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什么是百分数?
  2.把下列各数改写成百分数
  0.6 7/10 3.5 5/8 1
  3.出示例4统计图,仔细观察、获取信息.
  (1)比较任意两个量的倍数关系,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应该怎样提问?
  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几分之几?
  王红跑的路程是林小刚的几分之几?
  ……
  (2)自由口答,适时提问:谁与谁比?谁是单位“1”?
  (3)归纳小结:怎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4.这几题都是用分数表示两人所跑路程之间的倍数关系.百分数也表示倍比关系,能否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改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呢”?
  5.揭题引入: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评析:依据知识的迁移规律,课始先复习百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重点突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题方法,为顺利探究新知、过渡到新课做好铺垫.]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4: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1.将复习题“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几分之几”改为“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
  2.尝试解答,发现问题:
  谈话:你是否想自己试着算一算呢?
  学生试做,指名板演.
  谈话:同学们遇到了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共同探讨呢?
  3.学生自由交流,教师适时引导思考:
  (1)探索如何列式
  思考: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哪两个量在比,把哪个量看作单位“ 1”?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小结:这题以王红跑的路程作为单位“1”,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实际上与求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几分之几的解题方法是一样的.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课件

  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应用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课件,欢迎阅读参考。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能正确画圆。

  2.培养学生动手探索能力,发展学生归纳和推理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3.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应用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4.感受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了解中国数学发展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特征,能正确画圆。

  教学难点:归纳圆的特征,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资源:圆形纸片 长、正方形 圆规 直尺 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调查

   1.《圆的认识》课前学习调查

  (1)你已经知道了圆的那些知识?还学会了什么?

  (2)怎样使用圆规画圆?有什么技巧?

  (3)圆与其它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4)圆有什么特征?

  (5)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圆?你能解释为什么用?

  (6)关于圆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请你选择已经知道的问题,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3.从学生的回答中确定教学起点。板书课题。

  二、认识圆的特征

   1.认识曲线图形:教师闭眼徒手画一条不封闭的曲线

  这是圆吗?最不像圆的在哪里?

  课件出示:一条封闭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由一条封闭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叫做圆。对吗?

  课件出示椭圆、不规则曲线图形。

  它们和圆一样,都是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在数学上这些叫做曲线图形。

   2.探索圆的特征

   (1)整体把握曲线图形

  我们常采用“对比、比较”的方法探索特征。你能想起那些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三角形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梯形

  把这些图形进行分类,你会如何分类?为什么?

   (2)出示一组组合图形:圆里面内接一个最大的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正十二边形。

   (3)猜想:每个正多边形的中心点到角顶点的线段长度有什么特点?

   (4)动手验证猜想:正多边形的中心点到每个角的顶点距离一样吗?分别有几条相等的线段?

   (5)学生逐一汇报,教师引导思考“正多边形的变数不断增加,你发现了什么?”

  正多边形的变数不断增加,正多边形越来越逼近圆形,但是,正多边形内相等的线段数是有限的,而圆从圆上到圆心相等的线段数是无限。

   (6)归纳圆的特征:

   3.认识圆形的各部分名称:

  板书:圆心半径直径

   4.认识“圆,一中同长也”:

  对于圆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了,春秋时期的墨子就在《墨经》记载“圆,一中同长也”,一中指的是?同长呢?什么叫做直径?这一认识比其他国家早了1000多年。

   5.小结:圆有什么特点?叫什么圆?

  三、画圆

  1.圆规是不是可以画出一个圆?请用圆规试着画一个圆,并标注出各部分名称。

  介绍圆规:两脚距离等于圆的什么?

   2.特殊画圆方法:

  四、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联系

  刚才用对比的方法找出了圆的特点,事物之间往往存在着联系,用联系的眼光看, 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有联系吗?

  五、立体圆形

  课后反思:

  通过对圆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几何直观是数学《课程标准》里核心概念之一,主要借助几何直观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我个人认为几何直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适合度,这不是图形与几何的最主要目标,图形与几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课依照学生心理特征,从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再到三维空间,逐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圆形是一个特殊的平面图形,是学习圆柱表面积、体积和圆锥体积的基础。

  课本有两个基本主要知识点,一是认识圆的特征(圆心、半径、直径及半径直径的关系),二是画圆。

  第一知识点是陈述性知识,学生阅读就可以记住,但教学决不能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而是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就需要通过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产生、提出、分析、解决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探索、验证、应用的过程,从而落实“四基”“四能”。

  中国人的探索精神自古有之,对圆的探索古代中国更是走在世界的前列,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课件(courseware)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0~51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沟通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

  3.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准备:

  课件,答题纸,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关于比已经学习了什么知识?

  预设: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比与分数以及除法之间的关系等。

  2.你能直接说出700÷25的商吗?

  (1)你是怎么想的?

  (2)依据是什么?

  3.你还记得分数的基本性质吗?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于是此环节意在通过复习、回忆让学生沟通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重现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为类比推出比的基本性质埋下伏笔。同时,还有机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受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二、新知探究

  (一)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1.师:我们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而除法具有商不变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联想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会有怎样的规律或性质?

  预设:比的基本性质。

  2.学生纷纷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预设: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设计意图】比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学习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在掌握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验证比的基本性质

  师:正如大家想的,比和除法、分数一样,也具有属于它自己的规律性质,那么是否和大家猜想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一样呢?这需要我们通过研究证明。接下来,请大家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并验证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确。

  1.教师说明合作要求。

  (1)独立完成:写出一个比,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2)小组讨论学习。

  ①每个同学分别向组内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依次交流(其他同学表明是否赞同此同学的结论)。

  ②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则举例说明,然后由组内同学再次进行讨论研究。

  ③选派一个同学代表小组进行发言。

  2.集体交流(要求小组发言代表结合具体的例子在展台上进行讲解)。

  预设: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进行验证;根据比值验证。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2

  单元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

  位置(一) 新授课 新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我们全班有53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 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 新授

  1、 教学例1

  (1) 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 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 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 小结例1:

  (1) 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 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 练习:

  (1) 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 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 教学例2

  (1) 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 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 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 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 练习

  1、 练习一第4题

  (1) 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 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 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 练习一第6题

  (1) 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 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 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 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 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 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了解确定位置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熟练的表述物体相对观测点所在的方向。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关于位置与方向,我们已经了解了那些知识?

  师:1、用课件出示十字方向标,并根据学生的汇报标出东、南、西、北。

  2、再出示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标,依然根据学生的汇报标出他们的名称。

  3、提问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与东、南、西、北夹角是多少度?并根据学生的叙述标出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头脑中回忆相关旧知的前提下,通过课件的直观性,帮助学生激活相关旧知,为学习新知扫清障碍。)

  师:谁能为客人们介绍一下咱们校园的布局(出示情景图)。请学生叙述建筑的位置。

  师:教师适时提问“你是怎么判断出图中东、南、西、北所在方向的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早上太阳在东面,所以这幅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自然的把学生带入学习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如何收集有用的信息来判断生活中的方向,以及方向具有相对性这一知识点。)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以校园为观测点,为客人们介绍学校周围的建筑所在的方向。

  师:咱们继续来看图,谁能说一说石墙镇卫生院和砖厂所在方向?

  之后出示岳庄社区的位置,让学生试着描述。

  师:大家判断一下谁说得更准确?

  师:谁再来说一说岳庄社区的准确位置?

  (学生发言的同时教师用手势从正东开始扫过相应的’角,并板书:东偏南)

  师:谁愿意再来说一说?

  你能在说的同时也用手比划一下吗?(借此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

  师:这个角是30°,那这个角又是多少度?(用手扫过岳庄社区所在方向与正南方的夹角)

  师:谁能换种方法说一说岳庄社区所在的方向?

  生:岳庄社区在咱们学校的南偏东60°方向。(用手势扫过)

  师:(板书:南偏东)

  小结:我们在介绍物体所在方向时,一般习惯使用较小的角来描述。(课件隐去另一种说法)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中探索方向的描述方法,同时辅以手势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不同描述方法的探究,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湖山菜园在咱们学校的什么方向?

  随着学生的叙述出示答案,并追问还可以怎么说?

  之后用同样的方法练习描述中国移动营业厅和天泰小区的位置,并在学生描述的同时板书:西偏北、北偏西、西偏南、南偏西等方位词。

  小结:我们学会了八个新的方位词(东偏南、南偏东、东偏北、北偏东、西偏北、北偏西、西偏南、南偏西)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激励。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方向的描述方法,力图使学生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师引导学生继续看图,叙述拓达鞋厂的方向,并引发矛盾冲突。

  师:都是东偏北30度,怎么会有两个建筑?(并由学生指出距离不同)

  由此引出要准确的表述建筑物所在的位置,还要在方向的基础上加上一个条件——距离。并让学生练着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引发的矛盾冲突进行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感受在确定物体位置时距离的重要性。)

  课件中再次出现刚刚大家介绍的几处建筑物,但此时加上了距离,之后随着学生的叙述用课件显示出每个建筑物位置的描述方法。

  安排练习,让学生介绍学校周围的其它建筑。教师随着学生的叙述点击相应的位置。(并在这里引导学生注意方向标志的变化)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的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巩固练习,提高应用能力:

  (先给学生时间完成手中的练习卷,之后教师用课件随着学生的汇报,标出各角的大小并显示出各空的答案。)并注意及时的激励

  (设计意图:巩固物体位置的叙述方法,并落实在书面上。帮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重要性)

  师:(出示第二题)谁发现了第二题与第一题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在缺少方位词的图中辨别方向,提高学生的看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最后教师引导进行小结、质疑、和激励。

  师:能说的具体一些吗?

  师:今天同学们课上注意了很集中,希望明天的课上,你们依然能保持这么优秀的学习状态。下课。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