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史之乱”后,唐朝是怎么丢掉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呢?唐朝时的安西都护府是元朝的哪_安西_吐蕃_西域

本文目录

  • 在“安史之乱”后,唐朝是怎么丢掉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呢
  • 唐朝时的安西都护府是元朝的哪
  •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是如何丢掉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
  • 安西都护府是哪个朝代的
  • 西安都护府的地点
  • 安西都护府是谁设立的安西都护府在现今哪里
  • 安西都护府在现今哪里
  • 安西都护府名词解释
  •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是什么时候设立的

在“安史之乱”后,唐朝是怎么丢掉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呢

安西和北庭两个都护府是唐朝设在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一个是李世民所建,一个是武则天所建。这也是大唐为了维护丝绸之路安全,加强对西域的统治才建立的。只不过,在安史之乱后,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先后都丢掉了。在“安史之乱”后,唐朝是怎么丢掉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呢?贞元六年(790年),吐蕃攻占北庭,唐朝与安西失去联络,不知安西存亡。安西最后陷落的时间,史料并无确切记载。

就在唐代持续扩张的同时,这个伴随着大唐的吐蕃也正在悄悄地兴起,双方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矛盾和冲突。但是在早期大唐绝对是不可比拟的,压根没有把吐蕃放在眼里。安史之乱的爆发改变了这一切,也改变了大唐控制的西域的命运。

因为抵抗不利,所以,朝廷无奈之下只好将大批兵力调往内地,这样一来,西北必然空虚。而朝廷因为无暇顾及,所以给了吐蕃机会。

从西北调回来的兵力帮着朝廷收复了两京,可是,吐蕃趁机攻占陇右、进兵河西,导致唐朝与西域联系彻底被切断。之后数十年里,唐朝和吐蕃在陇右道进行了多轮角力,但均无法完全夺回陇右道,陇右道大部被吐蕃占领安西都护府和中原的通道河西走廊被截断。

这样一来,大唐再也无法统治西域了。而这之后,大唐力不从心,国内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朝廷仅仅依靠神策军无力控制,地方节度使时不时就给闹一下。而吐蕃也不老实,甚至还打进过长安,半个多月才撤离,这让大唐太没有面子了,大唐也不可能与吐蕃继续争夺了。

只不过,这么长的时间里,安西和北庭还没有丢,仍有旧将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都护府。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李元忠、郭昕派遣使者间道奏事。德宗对其进行了嘉奖,封李元忠为北庭大都护,郭昕为安西大都护。

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吐蕃攻占北庭,唐朝与安西失去联络,不知安西存亡。有学者推论,安西最后的陷落时间是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冬。

唐朝时的安西都护府是元朝的哪

安西都护府最大管辖范围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至达波斯,在武周时期北庭都护府分立之后,安西都护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元朝是1271-1368,上述区域不在元朝统治下,此区域大概属于察合台汗国,以及伊利汗国的北部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是如何丢掉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

唐朝初年,随着唐王朝的不断西扩,为了维护丝绸之路安全,加强唐朝对西域的统治,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640年)设立安西都护府。然而,吐蕃崛起之后,便开始与唐朝争夺西域归属权,再加上后突厥叛唐占据漠北,武则天又于长安二年(702年)另设北庭都护府。
“安史之乱”中,由于唐朝从陇右、河西抽调大量精兵回师平叛,导致陇右、河西防御空虚,吐蕃趁机攻占陇右、进兵河西,导致唐朝与西域联系彻底被切断。正如《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中所言,“出时铁军少年郎,战死已是白头翁。四十二载守西域,何日再见长安城”,西域唐军苦苦坚守长达近半个世纪,最终还是被吐蕃攻陷。

回顾大唐历史,从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元年(618年)开创大唐基业开始,唐朝初期对外始终呈现征战扩充态势,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大唐铁蹄冲出西域、直抵中亚,重开丝绸之路,而为了统治西域地区,确保丝绸之路安全,唐朝先后于西域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因高昌王麹文泰断绝西域与中原的商业往来,唐太宗派侯君集、薛万彻率领大军攻打高昌,麴文泰病死后其子麴智盛投降,唐朝遂于其地设西州都护府。 同年九月,又于高昌交河城设安西都护府, 用以针对西突厥。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安西都护府第二任都护郭孝恪(前任为乔师望)奉命率军攻破龟兹,之后安西都护府治所便多次在龟兹与高昌之间来回迁徙,最终于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定于龟兹,升格为安西大都护府,并于属地分设州府,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
随着唐朝于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攻灭西突厥,以及唐朝的不断详细扩张, 到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时,安西大都护府的管辖区域已经极为庞大,其辖地不仅包含了今天的新疆地区,甚至还包括了中亚五国和阿富汗地区。
就在唐朝不断向西扩张之际,青藏高原地区的吐蕃也已经悄然崛起,渐渐与唐朝开始产生摩擦。早在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松州之战”爆发,松赞干布便借口吐谷浑阻挠自己向大唐求亲,出兵二十万入侵吐谷浑,唐朝则派侯君集、牛进达率军五万帮助吐谷浑击退吐蕃。此战后,松赞干布终于见识到了唐朝的强大,而唐太宗也意识到了吐蕃已经崛起,于是唐太宗将远房侄女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双方和亲修好,此后数十年内相安无事。

随着唐朝和吐蕃关系的日益缓和,双方来往日益密切,汉文化开始不断输入吐蕃,这使得吐蕃实力愈发壮大。松赞干布去世之后,掌握了吐蕃大权的大论禄东赞,开始再度推行扩张政策,吐蕃与唐朝围绕吐谷浑和西域归属问题冲突再起。
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起,吐蕃便已经开始频繁攻击吐谷浑,并最终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攻占吐谷浑,吐蕃北境开始直接与河西、陇右相接,直接威胁了唐朝河西、陇右和西域安全,唐朝因此开始积极谋划帮助吐谷浑复国。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大举入侵西域,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个羁縻州,又合于阗联手陷龟兹拨换城,导致唐朝被迫罢安西四镇(碎叶、龟兹、于阗、疏勒)。事已至此,唐朝不出兵已不可能,唐高宗于是派薛仁贵、阿史那道真等率军五万出击吐蕃,然而却在“大非川之战”中惨败。
“大非川之战”后,吐谷浑复国计划彻底泡汤,从此散居于青海、甘肃、陕西、宁夏等地,分属吐蕃、唐朝统治,而吐蕃则就此一跃成为与大唐分庭抗礼的西部豪强。此后,双方围绕西域归属多次交战,双方各有胜负。
武则天长寿元年(692年),王孝杰重新收复安西四镇,安西都护府重新移至龟兹。而由于后突厥叛唐攻陷漠北,从东北部威胁西域安全,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统治,武则天又于 长安二年(702年)设北庭都护府,负责管辖天山北路、热海以西西突厥故地,安西都护府则只负责管辖天山南路、葱岭以东地区。

由于唐朝与吐蕃关于西域的长期争夺,唐朝对于吐蕃的进攻也是做了充足的准备,唐玄宗时仅在河西和陇右便驻扎了14.8万精兵,同时于开元年间设立河西、陇右、剑南三个节度使,全面防止吐蕃的进攻。
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却全面打破了唐朝的部署,由于中央朝廷的节节败退,导致不得不从河西、陇右抽调兵力回师平叛,结果导致河西、陇右兵力空虚。 与此同时,吐蕃赤松德赞不仅解决了内乱,而且兼并了剑南道管辖的诸羌羁糜州,可以集中兵力与唐朝争夺西域归属。

对于夺取西域,吐蕃的战略意图也很有针对性,重点针对的就是作为唐朝联系西域的咽喉地区,所采取的方式便是蚕食边境军事据点,然后重点破陇右,遮断河西、孤立西域的战略方针。 此时唐王朝由于正值内乱,根本无法顾及西北防御,结果导致吐蕃接连攻破陇右诸州。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吐蕃先后攻破威戎军、神威军、定戎军、宣威军、制胜军、金天军、天成军等军,又于次年攻取廊、霸、岷等州及河源军、莫门军等军。宝应元年(762年),“陷临洮,取秦、成、渭等州”,到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又攻入大震关,攻取兰、河、鄯、洮等州,结果唐朝“陇右地尽亡”,并于同年10月进逼长安,唐代宗仓皇逃往陕州。

虽然这次吐蕃进入长安,最终被郭子仪所逼退,但陇右被吐蕃占据后,唐王朝与西域的联系彻底中断,由于无法得知西域的具体情况,唐廷甚至一度认为西域已经沦陷。直到“安史之乱”结束后的第五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才有一支西域唐军冲破重围,来到长安向唐代宗禀报了西域的情况。
至此,唐廷才知道,原来北庭节度留后曹令忠(后赐名李元忠)和安西四镇留后郭昕(郭子仪之侄)仍然在率领仅剩的唐军,与沙陀、回鹘军队联手坚守北庭和安西。 对此,唐代宗下诏褒奖他们,“不动中国,不劳济师,横制数千里,有辅车首尾之应。以威以怀,张我右掖,凌振于绝域,烈切于昔贤。”

攻占陇右之后,吐蕃自陇右继续向西用兵,开始逐步吞并河西地区,当时河西下辖凉、甘、肃、瓜、沙、伊、西等七州,其中伊州(762年)、凉州(764年)和肃州(766年)已被吐蕃攻占,而瓜州(776年)、沙州(781年)、甘州(781年)也随后陷落,只剩西州还在苦苦支撑。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郭昕与李元忠一起派使者,借道回鹘赶赴朝廷上奏情况,唐德宗对于他们予以了嘉奖,并任命李元忠为北庭大都护兼伊西、北庭节度使,赐姓名李元忠;郭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并且诏令四镇将士均按等级破格提拔七级。

而直到此时,唐军在西北的艰苦抵抗情形,才被朝廷所得知,例如根据《旧唐书》记载, 伊州刺史袁光庭坚守伊州多年,直到士兵全部战死、粮食全部吃光,袁光庭无奈之下先杀妻子,然后自焚而亡, 唐德宗得知后,追赠其为工部尚书。
由于陇右和河西的全面丧失,唐王朝与西域的联系已经彻底断绝,再加上“安史之乱”后唐朝全面衰微,因此,虽然此时西域的抵抗形势已经岌岌可危,但唐王朝对于这些留守的大唐将士,已经无法给予实际性的帮助,这些名义上的嘉奖,也仅仅只能支撑一下士气罢了。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爆发,唐德宗无奈之下向吐蕃请求援兵,吐蕃则借机要求唐朝割让今甘肃、宁夏一带的径、灵等四州,并要求唐朝正式割让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西域辖地。唐德宗无奈,只得予以应允,并诏令西域唐军 “递相慰勉,叶力同心,互相提摘,速图近路,复归乡井,重见乡亲……如有资产已成,不愿归此 (内地) ,亦任便住,各进所安”。

不过,由于吐蕃军队出兵后并不积极进军,反而趁机劫掠今陕西武功一带,因此唐德宗最终拒绝履行约定。
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吐蕃军队以在怛逻斯之战中背叛唐军的葛罗禄部,以及白服突厥作为向导,大举进攻孤军坚守的北庭都护府,虽然与唐朝交好的回鹘率军救援,但却被吐蕃击败。 孤立无援的北庭都护府,最终于贞元六年(790年)陷落,北庭节度使杨袭古(李元忠已于786年去世)率领两千多残兵退入西州,但次年西州也被吐蕃攻陷,杨袭古则被盟友颉干迦斯诱骗至牙帐杀害。
由于北庭陷落后,唐朝与安西的联系彻底断绝,因此关于安西都护府的失陷时间,史料并无明确记载。有学者推论,安西最后的陷落时间是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冬,另有说法认为直到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随着回鹘分裂、龟兹独立建国,安西都护府才算彻底失陷。

从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再也无力支援西域,驻守于安西和北庭的唐军,独自坚守西域地区长达四十年,正如“满城尽白发,死不丢陌刀。独抗五十载,怎敢忘大唐”所言,曾经风华正茂的大唐官兵,在北庭和安西陷落之时,已经是满头白发。
不过,在西域陷落半个世纪以后,归义军张义潮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在沙州发动起义,历经十三年苦战,先后收复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凉州等河西、陇右十二州,并重新与大唐建立联系。然而,由于归义军孤悬在外,唐王朝对于这支军队却是充满了猜忌,非但未予以支持,反而试图削弱归义军势力,结果导致归义军最终陷入分裂,唐朝也就此彻底丧失了收复河西、陇右和西域的机会。

安西都护府是哪个朝代的

  安西都护府是唐朝的机构。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640年)在西域设立安西都护府,统辖安西四镇,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的最高军事机构,维护唐朝在西域的主权。从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起,到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止,安西都护府共存在约170年。
  安西都护府管辖包括今新疆、哈萨克斯坦东部和东南部、吉尔吉斯斯坦全部、塔吉克斯坦东部、阿富汗大部、伊朗东北部、土库曼斯坦东半部、乌兹别克斯坦大部等地。
  据《旧唐书》记载:“其地东极海,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凡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大唐为了有效管理广袤的边疆地区,曾先后设立了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单于、北庭等六大都护府。
  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的最高军事机构,其为维护唐朝在西域的主权,都护府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其安西都护府有镇兵二万四千人,其于北庭都护府瀚海军管镇兵万二千人,天山军管镇兵五千人,伊吾军镇兵三千人,共同构成了唐朝对新疆的强大军事驻军。

西安都护府的地点

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今新疆库车)。
唐贞观二十二年,唐平定龟兹,将安西都护府建于此处,并在天山以南的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城修筑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统,史称“安西四镇”。

安西都护府是谁设立的安西都护府在现今哪里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14年,也就是公元640年,侯君集平定了高昌,大唐在这里设立了西州都护府,同一年的9月份又在交河城,交河城位于目前新疆吐鲁番西北约5公里的地方,已经成为了交河故城遗址,大唐就是在这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用以对抗突厥人。安西都护府的首任都护为乔师望,之后由郭孝恪接手,一刚开始的时候安西都护府仅仅只有几千人的兵力。

李世民驾崩之后,高宗李治即位。唐高宗显庆二年,也就是公元657年,十一月份苏定方在碎叶水平定阿史那贺鲁的叛变,从而彻底是评定了西突厥,在此之后安西都护府风提升为大都护府。李治在原突厥的地盘分设了蒙池、昆凌两个都护府,并将这里的附属小国家分别设置为州府,最西边可以抵达波斯边境,这些地区都是属于安息大都护府的管辖范围。

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安西都护府统治着安西四镇,龟兹、疏勒、于阗以及碎叶,也就是如今的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统治的范围相当于是今天的新疆、哈萨克斯坦的东部以及吉尔吉斯斯坦北方的楚河流域。到了唐高宗李治时期,唐军平定了西突厥,于是安西都护府的管辖范围夸大到了今天的阿尔泰山,西至咸海以及葱岭的东西各部一直到阿姆河两岸城的诸城邦国,包括了吉尔吉斯斯坦的大部分。

到了公元661年龙朔元年,大唐又派遣了吐火罗道置州县使王明巡查葱岭以西,然后在于阗以西,波斯以东16国设置16都州府,总计统辖80个州,110个县以及126个军府,并且在吐火罗立碑记录了这次事件。到了这一时期,安西大都护府所管辖的地区已经是最大化,相当于如今的新疆以及中亚五国和阿富汗的总和。

安西都护府在现今哪里

安西都护府和安西大都护府乃是唐朝管理碛西的一个军政机构的不同时期的名称,其统辖安西四镇,最大管辖范围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至达波斯,在武周时代北庭都护府分立之后,安西都护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 公元640年,唐朝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控制,于高昌设立,后移至龟兹(今新疆库车)。管辖天山以南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还统辖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的重兵。790年,治所为吐蕃攻陷。

唐朝设于西域的军政机构。公元640年,唐朝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控制,于高昌设立,后移至龟兹(今新疆库车)。管辖天山以南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还统辖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的重兵。790年,治所为吐蕃攻陷。

安西都护府和安西大都护府乃是唐朝管理碛西的一个军政机构的不同时期的名称,其统辖安西四镇,最大管辖范围曾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至达波斯,在北庭都护府分立之后,安西都护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自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起,到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止,共存在约170年。安史之乱前,安西都护府和大都护府三异其名,其中640-658年、667-685年、689-691年为都护府,共约38年;658-667年、686-689年、693-752年为大都护府,共约71年。安史之乱后,765-778年为都护府,781年后又名为大都护府。

安西都护府名词解释

唐朝设于西域的军政机构。
唐朝设于西域的军政机构。公元640年,唐朝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控制,于高昌设立,后移至龟兹(今新疆库车)。管辖天山以南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还统辖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的重兵。790年,治所为吐蕃攻陷。
龟兹:
古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
西域:
汉代以后对今甘肃玉门关以西地区的通称。狭义指葱岭以东,广义泛指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乃至东欧、北非等地。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是什么时候设立的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朝设西州都护府,同年9月在交河城设安西都护府。武周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于庭州置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取代金山都护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隶属于安西都护府。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加强对西突厥地区的管理,在640年攻破高昌以后,在高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南直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辽阔地区。

公元702年,武则天为了进一步巩固西北边疆,在庭州设立了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北庭都护设立后,提携万里,社会安定、农业、牧业、商业、手工业都得到空前发展,成为西北地区中心。

景云二年(711年),北庭都护府升为大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第二任都护郭虔瑾进驻北庭后,将所率军队编为田卒、开荒种地、屯垦戌边。

唐玄宗为了确保这条中西大道的安全和领土完整,又在北庭设立节度使,统领瀚海、天山、伊吾三军,有镇兵万余人,其中瀚海军一万二千人就屯成在北庭。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