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兵车行开头六句的场面描写起什么作用渲染了?兵车行的诗眼是什么_行人_诗人_租税

本文目录

  • 杜甫的兵车行开头六句的场面描写起什么作用渲染了
  • 兵车行的诗眼是什么
  • 兵车行的诗眼
  • 什么是古诗文中的诗眼
  • 《兵车行》中“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中的“秦兵”是什么意思呢
  • 兵车行的诗眼是什么,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由
  • 诗眼什么意思

杜甫的兵车行开头六句的场面描写起什么作用渲染了

关注

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王朝与边境少数民族的征战越来越频繁,战争的性质已经由天宝以前的制止侵扰,安定边疆,转化为对外征伐,连年征战,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

面对当朝的穷兵黩武,民不聊生,杜甫满怀悲愤,挥笔写下了这首长篇叙事诗《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整首诗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们对战争的痛恨和它所带来的痛苦。地方官吏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横征暴敛,百姓更加痛苦不堪。

这首诗从客观描述开始,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如风至潮来,突兀展现出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长卷。

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配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开往前线。征夫的爹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着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服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遮住了。

“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之中,连续用了四个动作,把送行人那种眷恋、愤恨、绝望的人物神态,表现得细致入微。

在杜甫的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霄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着实让人触目惊心。

接着,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人,也就是被征发的士卒做了直接倾诉。

“道旁过者”实际上就是诗人自己,上面的凄惨场景,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这种叙述方式,增强了诗的真实感。

“点行频”的意思是频繁地征兵,这也是全诗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

接着以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作例,来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一句,诗人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他怒不可遏之情。

写到这里,杜甫笔锋突转,开拓出另一个惊心动魄的境界。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指出,华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残。

从“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进一层。“长者”是征夫对诗人的尊称。“役夫”,是征夫对自己自称。这里连用几个短促的五言句,不仅表达了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苦衷的急切情态。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们的双重灾难。

杜甫最后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丧命沙场。这里是发自肺腑的血泪哭诉。

最后,杜甫用哀痛的笔调,描述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悲惨现实: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令人不寒而栗。

这首《兵车行》是杜甫1400首诗篇中的名作,为历代所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也有突出的艺术特点。

兵车行的诗眼是什么

“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 抄的别人说法

兵车行的诗眼

《兵车行》杜甫(唐代)

图片来源网络,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我觉得这首诗的诗眼是“征兵和征战”,书写的是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场景。

什么是古诗文中的诗眼

诗眼:
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诗眼在句中的作用:
①用以翻出新意
②借以增添情趣
③靠它增强形象性
④有的诗眼关乎诗意的精确

《兵车行》中“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中的“秦兵”是什么意思呢

兵 车 行
杜 甫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1770·
《唐诗鉴赏大典》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
·1771·
《唐诗鉴赏大典》
杜甫诗鉴赏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 751)杜甫旅居长安
时 。《资治通鉴》记载 :“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
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 ,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
万,⋯⋯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
其败状 ,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长安、洛
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
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
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
送之 ,所在哭声振野”。诗人的这篇长歌就是表现唐
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敌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一开始,就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震人心魄的
送别画面。在这幅画面上,兵车轧地,响声隆隆,战
马奔腾,昂首嘶鸣。披挂着弓箭的士卒,夹杂在车马
中,一列列地开赴边地战场。漫长的队伍旁,是众多
的亲人,男女老少,在纷乱地哭喊、拽拉、捶胸、顿
足 ,跑着为士卒悲恸地送行。车马行人扬起的尘土,
遮天蔽日,淹没了横跨渭水的咸阳大桥 。“耶娘妻子
走相送”一句,不仅写出送别人扶老携幼的情景,同
·1772·
《唐诗鉴赏大典》
时从爷、娘、妻、子不同身分的送行人中,也表明征
夫中长幼年龄的参差不齐。“走相送”的“走”(跑的
意思)字,用得出神入化,它将亲人难舍难分的感情
写得细致入微 。同时,在“车辚辚,马萧萧”、队伍
快速行进的时候,一个“走”字,又准确地反衬出了
送行者的衰弱不堪 。“牵衣、顿足、拦道、哭”四个
动作,更将送行者的留恋、悲怆、绝望的感情与神态
完整地展现出来。
第二段从“道傍过者问行人”直至结尾,叙述行
人的答话。诗人让行人自己申述一生悲惨的经历,以
突出诗的“非战”思想,而不加诗人的一语一评,颇
似客观描述的“春秋”笔法。
这一段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自“道傍过者问行人”至“被驱不异犬与
鸡”,写征夫在边庭冒着流血死亡的危险去参战 ,家
中只有妇女耕作,以致田园荒芜、民生凋蔽。这层开
始,诗人以“道傍过者”的身分向征夫中的一个“行
人”询问,探究造成这凄惨送别场面的原因。行人回
答问题时 ,首句就是“点行频”,这三个字一针见血
地点出造成祸害的根源 ,可谓全诗的“诗眼”。接下
去就具体叙述“点行频”的情况:从十五岁就去“防
·1773·
《唐诗鉴赏大典》
河”,到四十岁仍要去军队里“营田”;去的时候是里
正给“裹头”的小孩子,回来时已白发苍苍了还要被
拉去“戍边”。如此不幸的一生是何人一手造成的呢?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原来是唐王朝
最高统治者为开拓疆土,不惜用人民“成海水”的鲜
血频繁地发动侵略战争。控诉之矛直指皇帝唐玄宗。
在唐诗中,借汉武帝以指唐玄宗的例子是很多的。诗
人在这首诗里如此大胆地指控,使我们看到一位胸怀
正义的伟大诗人,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是何等地
激愤!接着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又将人们的
视野从“行人”及“边庭”的“微观”世界引向“山
东二百州”的“千村万落”这一“宏观”世界——华
山以东的广大地区,人烟萧条,田园荒芜,见不着男
劳力,即使有一些妇女在把犁耕种,也难改变“禾生
陇亩无东西”的局面。更何况关中秦地一带的人素来
以英勇善战著称,被征调的就更加频繁。在统治者眼
里,这些人连鸡犬都不如,这一层是由“点”到“面”、
由“微观”到“宏观”地揭示出“点行频”给人民带
来的灾难。
第二层自“长者虽有问”至“生男埋没随百草”,
写役夫长年在外征战不息,家中却还遭官府催租之苦。
·1774·
《唐诗鉴赏大典》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是反问句,以往人民
是不敢申诉心中的怨恨的,但是现在愤怒的火焰终于
喷涌而出:“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 且如”二字,意思是且举一例,以
见其余。这几句是说:就拿今年冬天来说吧,在函谷
关以西征调关中兵,丁壮都去戍边,无人耕田,可是
官府还要强索租税,那么租税又从什么地方来呢?这
也是一句反问,但它却象一柄利刃,一下子就击中了
统治者那无人耕作而还要缴纳租税的荒谬逻辑。征夫
的两次反问都是含蓄的 ,但后一次更显得柔中有刚,
义正辞严,体现出他们的恨之切,怨之重。
“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重男轻女
的思想根深蒂固的,然而,无休无止的战争却把人们
早已被扭曲的思想再来个弯上加弯,这就更有力地揭
露了封建社会兵役的繁重及其罪恶。
第三层从“君不见青海头”到篇末,进一步通过
描写战场的悲惨景象来诅咒拓边战争。这四句是全诗
的高潮,也是“行人”对这次出征的前景形象化的预
测。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对“山东”大地的纵览
和对家庭濒临破败的预感的描述之后 ,“行人”的感
·1775·
《唐诗鉴赏大典》
情象决堤的河水,滔滔的恨浪奔腾汹涌,一发而不可
收。“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义的战争必败。“ 行人”
这撕肝裂肺 、令人战栗的“瞻望辞”,是对统治阶级
穷兵黩武战争的愤怒诅咒。诗歌结尾这令人心惊胆寒、
毛骨悚然的恐怖场面与开头人声鼎沸的画面相对照,
则更显示出“耶娘妻子走相送”这生离死别场面的悲
惨。
《 兵车行 》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它如同一页
“诗史”。说它是“史”,因为它具有“春秋”史家纪
事的客观性、真实性。特别是“耶娘妻子走相送”与
“哭声直上干云霄”两句与《资治通鉴》中“于是行
走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记叙的巧合,
则更见出其“史”的价值。此外,从“道傍过者”与
“ 行人”的谈吐中也可见杜甫“ 史笔”的严肃性。
“ 道傍过者”是诗人,但他的动作只有一“问”,且
连问的内容都只字未提,这就更使诗的思想主题具有
了客观性。至于“行人”的回话中的“边庭流血成海
水”,也与史书中“ 士卒死者六万人”,“未战,士卒
死者什八九”之记载相合。
《 兵车行》的另一显著特点就是寓情于叙事中。
这首诗无论是第一段的场景描写,还是第二段的答话
·1776·
《唐诗鉴赏大典》
记述,都充盈着诗人“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
不用”(《洗兵马》)的忧心如焚的“非战”思想感情。
第一段叙眼前之事中的“ 牵衣顿足拦道哭”,把四个
动作的措置组合就很富于感情色彩 。“一切景语皆情
语”。 正因为诗人与送行队伍中的人民感情相通,所
以他才能绘出感情真切的场景,为第二段渲染气氛,
提供可信的背景。第二段尽管是“行人”的叙述,但
也饱含着诗人的激情。象“行人但云点行频”、“武皇
开边意未已”等句,抨击时弊的胆识就很卓绝,而这
个“胆”中又包含了诗人“匡时济世”的炽烈情感。
在语言上《兵车行》的句式有三言的、五言的、
七言的,而且往往错杂运用,表现出诗人剧烈起伏的
胸波和鼓、钹、铙、磐众乐齐鸣的气势,让读者在句
式错落变化中体味出诗人忧、悲、愤、怆等感情的剧
烈变化。用韵上,全诗所用八韵,不仅增加了抑扬顿
挫的节奏感,而且也收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读后给
人以波澜起伏,迭宕有致的感受。“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
频”、“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县官急
索租,租税从何出?”等等顶针句子的运用,使句子
回环往复,上下蝉联,造成音节上的铿锵和谐,感情
·1777·
《唐诗鉴赏大典》
上的一气连贯。
此外,语意上的前后照应也是这首诗较突出的一
个特点。如前有“道傍过者问行人”一语的存在,后
才有“长者虽有问”、“君不闻”、“君不见”等语的出
现;前有“开边意未已”的原因,后才有“未休关西
卒”的结果;前有“千村万落生荆杞”的事实,后才
有“租税从何出”的反问;前有“边庭流血成海水”
的惨状,后才有“新鬼烦冤旧鬼哭”的凄凉。这些都
是上下关联,前后照应,给人以更深地思味。

兵车行的诗眼是什么,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由

“点行频”是兵车行的诗眼。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园荒芜的根源。1、从一个征夫出征的场面,推及到过去已经发生“多次”;而“点行频”的原因则是“武皇开边意未已”,其结果是田园荒废,民不聊生。
2、由点到面;或时间和空间从一个征人的人生遭遇可以看出“点行频”内涵本质,反映可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诗人对人民的不幸遭遇的同情,。 从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来揭露“开边未已”给劳动人民所造成的苦难。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诗眼什么意思

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称为一篇诗词的眼目。诗眼的获得,需要提炼字句,务必要使提炼的字词和词句,最能表现特定的生活情景,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达诗人对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而且这样的词句,要在诗词的关键部位,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所以,诗眼的锤炼,要立足于全篇,不可孤立地在字句上下功夫。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通过描写晚春时节海棠花的凋谢,抒发了词人的感伤情绪。最后一句“应是绿肥红瘦”是这首词的词眼。开头两句描绘了一个抑郁的情境。夜来风雨骤起,烦闷愁人,于是借酒浇愁,昏昏睡去,但一觉醒来,酒意并为消尽。三四两句,写在酒意朦胧中,记起了昨夜的风雨,它是否摧折了园中的海棠呢?于是深情地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回答却是漫不经心的,居然说“海棠依旧”。这时,女主人不无嗔怪地连声反问“知否?知否?”紧接着道出那最精彩的一句:“应是绿肥红瘦”。这几个寻常字眼,经李清照这门一组合,其色泽和韵味便油然而生。这只是就对风雨后的海棠树的描绘而言。在描绘中还有更深一层的情意在。这就是随着对海棠花谢的深入描绘,词人的惜春怜花的情绪也达到了高潮,在这种对春光的留恋与惜别中,委婉地寄寓着对自己青春将逝的烦闷与苦恼。可见,这一句是含义丰富的情景交融的彩笔,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从而成为历代人们传诵的佳句。 3 “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范成大也在诗中写到过“诗眼”:“道眼已尽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 4诗眼在句中的作用不一而足,以下是几种典型作用: [1]用以翻出新意。如:“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中的“恨”改为“幸”,“恨太平”是对天下太平的不满,“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诗意迥同。 [2]借以增添情趣。如;“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之“中”改为“深”,“里”改为“冷”,,使得原来只是用以指示方位的“白玉堂”,“水晶宫”,转眼间显得雍容华贵,超凡脱俗。 [3]靠它增强形象性。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秦观的“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取“抹”“粘”的动作勾画出的线条轮廓。 [4]有的诗眼关乎诗意的精确。如一首咏早梅的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梅。”若将“数”改为“一”,“一枝”与“早”丝丝入扣。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