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精篇
- 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一文是一篇科学知识类的文章,知识性、教育性很强,如何引导孩子上好值得大家深思。接下来我给大家整理了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精选10篇),仅供参考。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谁知我的这一想法竟然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印证。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语言的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巧用简笔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如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便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放足时间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朗读反复琢磨,寻找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的朗读起来,他们紧锁眉头细细斟酌,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二、巧用肢体语言能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这儿,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
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运用简笔画、肢体演示,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2
《爬山虎的脚》一文是著名的作家叶圣陶的一篇名作。课前我设计了以读代讲,以说代讲为主的教学方式,想达到的预期目标是: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基础上,进而使学生对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爬山虎脚的样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对媒体教学非常感兴趣,学生能够积极回答问题,教学任务基本能够完成。
授课过程中,有这样两个地方让我记忆犹新。
在课堂上,我充分运用媒体,让学生观察图片,提出了课前设计的环节: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完成问题,明确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长得什么样子?从学生举手的情况表明,学生大多数都没有找到有关语句读出来,这时课堂顿时陷入了僵局。该怎样打破课堂上沉闷的气氛呢?突然,我眼前一亮,我不是早已经准备好了爬山虎的实物标本吗?我马上转变教学思路,给孩子们展示真正的爬山虎。当孩子们看到爬山虎时,就开始叽叽喳喳的说起来。孩子们此事课堂已经成了课堂的主人。不用我讲,有的孩子就说:”老师,我看到了爬山虎的脚了,他就是几根细丝。”有的孩子说:“老师,爬山虎的脚在茎和叶柄交叉的地方……”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让课文内容由难到易,孩子立刻就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在进行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一环节时,我顺势而为,让孩子先找到爬山虎爬墙的动作的词语。让后让孩子动手感受动作:同桌两个,一个用背当墙,另一个把两只手想象成爬山虎的脚。然后用手在背上做触、巴、拉、贴这些动作。当学生亲自体验了这样一个过程后,再回到文本,孩子们就更能体会文本内容。就这样,一堂课在孩子们的笑容中结束。
此时,我才意识到深入文本,高于学生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纵观整节课,虽然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但是也有许多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在一堂课中,我对课堂的自我把握能力不是很到位,课堂组织性语言,评价性语言过于欠缺,课堂口头语过多,语速过快等一些问题,导致有些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没有多余的时间思考就被我一带而过。
2、备课不要凑环节。环节设计的精巧的确会使课堂节奏紧凑,过渡自然,有助于学习,但是过于花哨、零碎的环节,或者为了某个新意的环节而生搬硬套,就是顾此失彼了。这样一来课堂就显得太急,频繁更换方式方法,学生不扎实,老师还是过环节,走教案。所以才会造成一节课有蜻蜓点水的感觉。
3、我的孩子们读书的时候仍然不够大胆,没有兴趣,更谈不上什么声情并茂。多给孩子们朗读的时间,让孩子们能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绝对不能放松。
4、孩子们根本没有合作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孩子们创设协作学习条件和氛围,让孩子们具备协作意识,学会合作。让学生动起来,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以上就是我对自己这节课的一点小的感悟,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一一去诠释,去体会。我会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3
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
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
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
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
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新的课程理念,给了我新的教学思想,指导我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远航。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4
《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文章。属于小学语文教材中年级片段训练选用的传统教材。
“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是小学中年级过渡期读写训练的关键项目。《爬山虎的脚》在教材中肩负着这一训练项目的首要任务。教学中一定要凭借课文使学生明白,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很神奇这个意思是怎样选择材料、安排顺序,又是怎样把每一个材料写清楚写具体的。才能使学生既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又学到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但是,课文中有关爬山虎的脚怎样爬墙一段描写,我在教学中感觉到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甚至产生误解。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起初我在备课时也有些发蒙,仅仅看这些文字描述,实在想像不出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样爬墙的,因为爬山虎毕竟不是动物,而从“……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感觉它就像动物一样迈着步子往上爬。总觉不妥。于是就仔细琢磨本段中的第二句:“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一“直”一“弯”一“拉”使我情不自禁地伸出了自己的手臂,附在墙上做试验,这一试让我恍然顿悟,随着手指的变曲,胳膊便被自然带动向上升。原来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带动嫩茎爬墙的。我连续作了几个“直──弯──拉”的动作,感觉这就是动物在爬墙。于是,我的`大脑中出现了电影里的慢镜头。植物的生长本来就是缓慢的,非生物研究者的长期守候,平常人是难以发现它的生长动态的。爬山虎的爬行和动物的爬行原理是一样的,差别只在于慢与快。琢磨来琢磨去,我就这样理解了叶老的那一段文字。
课堂上,我估计这一段的理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果不出所料,我引导学生在细读这段文字之后,想像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墙的,学生们直摇头。没办法,爬山虎是一种供观赏的植物,西北农村是很少种植的,孩子们即便是有人见过,也是偶尔入城从机关大院看到那满墙的叶子,并没有注意到它的脚,所以缺少认知条件。于是我用手臂在黑板上做了演示,学生也模仿着做,一双双皱起的眉头舒展了。显然他们也顿悟了,领会了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直”一“弯”地将嫩茎“拉一把”的,我看见学生们的手在墙上、桌子上慢慢地连续“爬”着,神情兴奋,显然,学生的理解跟我一样:爬山虎的脚爬墙时跟动物爬行时相似。
幸亏这是一堂公开课,全校老师都来听。一下课,两位同事就来提意见,说爬山虎的脚不是像动物一样往上爬,而是爬一脚就牢牢地巴住墙,等长出新的脚然后再爬一下,每只脚只爬一下,便巴在墙上不动了。我很懊悔,责备自己没有提前去请教自然老师,犯了知识性的错误。我再次琢磨那一段文字,觉得如果补上一句就清楚了: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就变成了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然后抽出新的茎,长出新的叶片新的脚。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5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选编本课主要有两个目的:
一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二是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因此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为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灌的形式。课前,我要求孩子们去找爬山虎,仔细观察爬山虎爬在墙上的样子。并叫学生采集爬山虎的标本。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拿出爬山虎,与作者描写的脚联系起来比较,理解课文内容,我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结合自己观察所得,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学生带着标本上课,也有不好的一面,有好些学生上课只顾玩自己手头上的爬山虎,有的还仔细观察实物的叶子,蔓的颜色样子等,没有注意听同学们的交流,影响了收效,这说明我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够,有待提高。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6
今天教学的人教版四年级第二单元第六课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本单元主要是训练孩子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学习作者相应的观察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课文重点放在让孩子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对事物的观察方法。首先让孩子初读课文,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又从哪些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在学习第二段时,抓住关键句“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好看的很”来体会爬山虎叶子的绿和茂盛。学习第三段时,则重点让孩子通过朗读,边读边理解爬山虎脚具体的生长位置,然后在本子上具体画一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为在平时生活中,孩子们很少认真观察植物,所以一大部分同学不明白“茎”“叶柄”的位置,知识在理解上存在偏差。通过简笔画来画出爬山虎的脚的具体位置,可以加深孩子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再根据图画引申到课文内容的识记,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孩子背诵的难度。在学习第四段时,重点针对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行了理解。通过刚才简笔画的理解,我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手指来做一做爬山虎爬行的整个过程,通过手指来体会“触”“巴”“拉”“贴”等动作,孩子通过朗读和亲自体验爬山虎爬行,对整个爬行过程有了较深刻的体验。
优点:
在本堂课教学中,抓住几个重点内容和孩子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讲解,通过孩子画一画、演一演感知事物,并简单的让孩子梳理作者思路学习作者观察方法。
缺点:
1、梳理作者观察方法因为时间紧,没有进行及时总结,几个较优秀的同学可以掌握,中下游学生因打下课铃及周围环境嘈杂,心早已不知飘到哪里去了。
2、每次上语文课,举手、动脑筋思考的同学总是固定的那几个,有三成左右孩子无法做到注意力集中,扣手、做小动作、发呆或者交头接耳。无论老师怎样呵斥或者提醒,总会在几分钟之后又恢复原样。
孩子上了高年级之后,问题难度变大,一些内容认真听课的孩子都不一定都思考透彻,更何况不认真听、不去思考。有时候,总觉得现在孩子的学习,缺少太多的自我钻研和思考的能力。甚至是老师已经掰开了、揉碎了放在孩子的眼前,他都懒得看一眼。孩子学习能力的缺失,来源于周围环境的浮躁。新奇的玩意太多了,孩子们就无心沉淀在学业上,执着于某一问题的解答之中。
很多人看不懂,认为孩子们学习,学的不过是简单的语文、数学知识。落下的也不过是一篇文章的背诵或者是一道题的解决方法。很多父母认为,孩子上小学,比的是成绩的好坏、名次的高低。其实这些都不是。一段优秀的小学教育,真正应该引起重视的并不是孩子期末的考试成绩以及在班中的名次,作为老师,尤其是家长,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习惯养成,包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比成绩和名次更能带给孩子深远的影响。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7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爬山虎的精读课文,是著名的作家叶圣陶的一篇名作。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这一课的教学给我留下了许多的思考空间,课后反思又给我许多的启示:
一、尽量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的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找句子,并和小伙伴进行交流,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而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把爬山虎的脚画在图上,这些地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设计
课堂教学形式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对理论和实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课堂教学形式:运用不同的教学法。通过读与画,发现孩子们对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存在的问题,根据孩子的需求,抓住文本重点词语,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这些方法都紧抓儿童年龄特点,通过激发求知欲,铺路搭桥,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三、不足之处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到位。
文章第三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什么样子,但是,就是因为学生没有读懂第三自然段,因此,有不少学生不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另外,学生对植物的一些知识了解得少,什么是植物的茎?植物的叶柄长在什么位置?部分学生也不清楚。孩子弄不清爬山虎的“脚”与“细丝”的关系。如果细读第三自然段就不难发现:爬山虎的脚就是在爬山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小圆片”只不过是爬山虎在生长过程中,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的变化。实践证明,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根基所在,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必不可少,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8
在常规课堂教学听课中,我进行了《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课前我设计了以“绘画“为主的教学自控方式,想达到的预期目标是通过让学生绘画爬山虎的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进而使学生对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爬山虎脚的样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课堂上,我提出了课前设计的环节: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明确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长得什么样子?从学生举手的情况表明,全班43名学生,有90%以上的学生都能够找到有关语句读出来。在文中第三自然段读出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你能动手画一画吗?“我的问题紧接着提了出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能!“在学生看来,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几分钟过去了,教室里开始发出同学们的交流声。我巡视了一下,基本掌握了结果:全班几乎有一半的学生感到为难,即便是画出来了,画得也不准确。于是,无休止的讨论,在读书找依据,再讨论贩贩真没想到,一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却在学生中出现了问题。
我在备课中,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估计过高。因为爬山虎这种植物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比较常见,我以为学生对爬山虎比较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就没有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多揣摩,而通过很多次实践证明,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根基所在,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从而使我及时修改了教案设计,为了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文章内容,确保教学质量,我又安排了一节语文课。
具体做法是:
1、重新品读第三、四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⑴叶柄的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生长位置,爬山虎脚的样子)
⑵细丝跟新叶一样,也是嫩红的。(爬山虎脚的颜色是嫩红的)
⑶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爬山虎的脚好像长出“吸盘“了)
2、观看爬山虎的图片,增强对爬山虎的直观认识。
3、学生观察爬山虎的实物。看出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以及爬山虎的脚的样子的。
4、学生重新再画爬山虎的脚,展示画得好的学生的图画,进行强化。注意位置不要画错。(爬山虎的脚长在叶柄的反面)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9
《爬山虎的脚》首先是介绍某种植物形状特点的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懂得爬山虎脚的特点,而且要知道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细致有顺序地去观察某种事物。这个重难点要突破,让学生充分了解,用讲授法或其它教学方法来完成可能难度会很高,而且时间也会很长,我选定实物观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是有依据的:
1、从人的认识客观规律来看,学生的认识总是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认识这一规律。
2、从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发展阶段,而且我所要教的学生基本上是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3、从提高教学效果来看,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容易巩固,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把实物爬山虎摆出来,实物一出现,学生就可以用眼睛感知爬山虎是什么样的东西,什么颜色。我再对着实物的脚、茎、叶、以及叶柄等部位进行简单说明。让学生来个赏试观察,叫学生们先自己观察爬山虎的各个部位是怎样的,然后再打开课本看课文作者又是怎样对爬山虎的各个部位进行观察和表达的。这样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突破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墙的难点时,也就是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结合课文和实物让学生们继续观察思考,爬山虎到底用它身体中的哪个部位来往上爬的,它是怎么东西爬的。在这点我还加了这样的一个环节: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爬山虎是用什么来爬墙,和怎么爬的。还让学生们自己尝试做了两遍动作,接着又然后回顾课文的作者又是怎样来介绍的,进一步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同时又让学生拿爬山虎和登山队员来做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之处?从而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爬山虎是怎样的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也懂得了做事要“一步一个脚印,一脚就一点牢”的道理。通过做比较,我还让学生找出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语句,进一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通过实物、登山队员的登山动作举例、学生们的反复观察、和对照课文比较,我再做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这样子可以轻松地把本篇课文的重难点解决了,并且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篇课文的背诵过关比较顺利。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0
《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学重点是了解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教学难点是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如果,只是引导学生去读书,划出有关词句进行理解,学生会感到枯燥,缺乏主动性。我就采用李青老师的教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然后请学生以画的形式来汇报自己对爬山虎的的脚的了解,比一比谁画得又快又对。学生一方面很喜欢画画,另一方面又争强好胜,当然会激励着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读书,去了解爬山虎的脚。有一部分学生急于求成,读书不细心也没关系,我又采取了评议画好的画的方法,来加以矫正。本来课前我觉得有个同学平时读书不细心,这次一定画不对,正好利用他来引导学生深入读书改画,并对那些读书不深入的同学加以教育。没想到,由于他课前已经找到爬山虎细细地观察过了,所以到黑板上一画完全正确,打了我一个措手不及。当时,我一紧张放过了这个很好的鼓励机会。请学生评完他的画,就到下面去找了几个画得不正确的,来引导学生读书评议改画。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应该请画得对的那个同学指着自己的画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眼中的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并请他给大家讲讲自己为什么能画对,然后大加赞赏,号召大家像他一样善于观察,深入读书,这样既是对他本人的激励,又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激励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更能深入的读书。
在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时候,我则采取了读书表演汇报的形式,先让学生划出文中表示动作的词理解一下,并在下面试演一下,然后上来演给大家看,共同依据课本评议,改演。学生边读书边演示,不知不觉就在实践中突破了难点。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
这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作者所描写的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及它们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在上了这节课之后,又详细地观看了自己的视频,感觉存在许多不足,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都在意料之外。
一、努力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引导他们学会一些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我请小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评价,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和小伙伴共同学习,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的时间,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二、以读为本,让书声回归课堂阅读教学就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这篇课文语言准确,应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在画爬山虎的脚的时候,不少同学一直找不准脚的位置,我也是让学生反复读相关的段落,找关键词,用心去读书。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2
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叶子,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我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和孩子们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最后议论把“一脚
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本课的不足:
一是没有找到爬山虎,只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看,不够直观。如果提前让学生观察,寻找到爬山虎,效果会更好些。
二是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细致观察还不够,需要引导学生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爬山虎的脚》一文的教学的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
在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步骤进行学习:
1、读有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语句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观看课件,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3、与此同时,理解比喻句“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从而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4、最后,引导孩子结合板书,练习背诵段落。在读、说、看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练读,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接着通过做动作体会词语,初步感悟。再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引导观察直观理解,从而突破理解上的难点。
由于教学经验积累尚有许多不足,教学中,还未能很好地围绕中心对重点词进行比较,理解,品味。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3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选编本课主要有两个目的:
一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二是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因此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为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灌的形式。课前,我要求孩子们去找爬山虎,仔细观察爬山虎爬在墙上的样子。并叫学生采集爬山虎的标本。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拿出爬山虎,与作者描写的脚联系起来比较,理解课文内容,我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结合自己观察所得,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学生带着标本上课,也有不好的一面,有好些学生上课只顾玩自己手头上的爬山虎,有的还仔细观察实物的叶子,蔓的颜色样子等,没有注意听同学们的交流,影响了收效,这说明我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够,有待提高。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4
一、教材简析: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有趣的科普文章,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3至5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通过读文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 本文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在讲之前,我要求学生到学校操场去观察爬山虎,并写了观察日记《我观察到的爬山虎》。学生对爬山虎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有了感性认识。
二、评价:
激趣导入采用猜谜语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较高。 导思释疑教学方法的使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疑问,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一一解决,这三个问题恰恰是文章的中心问题,也是需要学生掌握的重难点。 将课文重点段的背诵训练穿插于教学过程当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也培养了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
本次公开课的缺点也不少:比如在学生提出爬山虎的脚是小圆片的时候,与教师的预设爬山虎的脚是六七根细丝,相矛盾。教师此时缺乏教学机智,处理比较粗糙,在此处浪费了不少时间。
分析原因如下:
备课的时候,我会把要讲的每一句话都计入教案当中,然后把它们背过。在讲之前我会反复多遍地去背诵,恐怕漏掉其中的一句话。我相当关注每一张幻灯片中的细节,慎密地思考其中的过渡语。虽然讲课之前,我已经把课文内容烂熟于心,并且把教案在心中默念了许多遍了。但我仍然相当紧张,恐怕课堂上学生不能配合,或者不按照我的思路来回答问题。 果然,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所回答的与我设计的许多方面大相径庭,这些课堂生成的答案让
我不知所措,于是开始紧张起来,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学生,思路也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所打乱,于是整堂课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的”倾向,让学生们听不懂,也让听课的老师不知所云。 课下领导和老师们给我评课的时候,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源于备课的拘泥于细节的完善而忽略了大的框架。课堂学生的生成是教师无法预测的,但是教师对所教内容的具体框架结构要做到心中有数,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主题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将学生引导到这个大环节中。关键是自己的备课,其中大的环节要清晰,无论学生如何变,万变不离其宗。当胸有成竹地了解了讲解中的关键问题的时候,那么细节就可以随意填充了。不论在课下想象的学生回答是如何变化多端的,当堂出现的问题一定是与你的预设有出入的,所以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回答,另一方面还不要被学生的回答所束缚。
将来改进的措施:
1、始终不渝地钻研教材,创新教学方法,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法。
2、多听课,多学习,容百家之长补己之短。
3、调节好自己的心理,在放松快乐的心理下教学,不要过度紧张。 4、备课不要过于精细,免得束缚自己的思路。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5
教学程序介绍:
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我安排了预习题,其中最后一题为: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爬墙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好多同学没有认真听我讲课,而是一直在摆弄他们的画。我立刻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必须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投其所好:采用竞赛的方式,让男女同学各选一名代表,上黑板展示自己的画。学生们的情绪都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在了这个焦点上,表现得都相当认真、慎重,选出的同学画得也非常细致。然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仔细观察互相比较,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找出图文不符的地方。
男女生之间为了找出对方的缺点都十分认真地边看书边观察起来。不一会,就纷纷举起了手:从爬山虎的颜色、叶片、茎、脚生长的位置、脚的样子,甚至连爬山虎的生长经历中的变化也都提了出来,课堂气氛一下子达到了高潮。我也被同学们的这种学习和钻研知识的热情所感染。在我脑海中原来设计的一大堆板书一下子被一幅精美的图案所代替了:对,应当进一步扩大战果,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画一幅爬墙图,要求是看谁画得准、画得像。
立刻之间所有的学生都动起笔来。就连平时最不爱学习的同学也在那儿埋头苦干起来。我找了一名小画手,上黑板作画,让它作为本课的教学板书。我看着同学们的画,我内心一阵阵激动和兴奋:我所要讲的、要强调的居然都在同学们画图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了。我趁热打铁进一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和指正,许多细微的知识点在同学们的发言中一个一个地突现出来:爬山虎的脚是长在叶柄的反面的;叶片是一顺儿朝下的;爬山虎是靠细丝头上长出的小圆片巴住墙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整堂课完全在学生自主活动中、在学生动手创造与发现中完成了,有的同学的表现还替代了老师的角色。课的最后在黑板上仅留下了一幅精美的图案“爬山虎的爬墙图”和同学们无限的遐想与创造空间。
教学反思:
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
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
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
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
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新的课程理念,给了我新的教学思想,指导我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远航。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6
在常规课堂教学听课中,我进行了《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课前我设计了以“绘画“为主的教学自控方式,想达到的预期目标是通过让学生绘画爬山虎的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进而使学生对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爬山虎脚的样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课堂上,我提出了课前设计的环节: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明确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长得什么样子?从学生举手的情况表明,全班43名学生,有90%以上的学生都能够找到有关语句读出来。在文中第三自然段读出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你能动手画一画吗?“我的问题紧接着提了出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能!“在学生看来,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几分钟过去了,教室里开始发出同学们的交流声。我巡视了一下,基本掌握了结果:全班几乎有一半的学生感到为难,即便是画出来了,画得也不准确。于是,无休止的讨论,在读书找依据,再讨论贩贩真没想到,一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却在学生中出现了问题。
我在备课中,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估计过高。因为爬山虎这种植物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比较常见,我以为学生对爬山虎比较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就没有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多揣摩,而通过很多次实践证明,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根基所在,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从而使我及时修改了教案设计,为了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文章内容,确保教学质量,我又安排了一节语文课。
具体做法是:
1、重新品读第三、四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⑴叶柄的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生长位置,爬山虎脚的样子)
⑵细丝跟新叶一样,也是嫩红的。(爬山虎脚的颜色是嫩红的)
⑶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爬山虎的脚好像长出“吸盘“了)
2、观看爬山虎的图片,增强对爬山虎的直观认识。
3、学生观察爬山虎的实物。看出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以及爬山虎的脚的样子的。
4、学生重新再画爬山虎的脚,展示画得好的学生的图画,进行强化。注意位置不要画错。(爬山虎的脚长在叶柄的反面)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7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在课前布置前置作业的时候,我让学生搜集叶圣陶的资料,观察生活中的爬山虎,在课前对文本有一定的认识。上课时,我主要计划解决生字词、文章朗读以及总体把握全文这三个问题。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由于我自己本身对学生的认识不够,再加上学生能力平时没有很好地得到锻炼,导致本堂课最后以失败告终。
这节课主要出现的问题有很多:
1、没有考虑高年级学生的能力,在备课时我只是单纯的按照上学期生本课堂的第一课时的模式来上课,忽略了课程标准对高年级的要求,在识字写字这一部分占用了太多的时间,在学生拖泥带水地解决问题的时候,作为老师的我没有及时地给予引导,课堂调度不合理,显得课堂内容空洞并且不扎实。
2、老师的课堂语言没有规范起来,对学生的要求不明确,提出的问题模糊不清,导致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在课堂上配合我的要求。
3、没有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来备课上课,也就是说没有吃透课程标准对语文定义,没有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运用语言。同时,四年级的学生完全有能力自主解决生字词,所以课程标准提出高年级的教学重点不是生字词,而是理解和感悟,可是我在上课时长时间纠结于字词部分,所以这堂课已经完全不适用于高年级了。
4、课堂不够高效。现在的课堂应该是高效的课堂,由于自己备课不够深入,所以导致学生的参与度虽然很高,可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却没有达到,学生为了表现自己而回答问题,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课堂的思考当中。
5、不知道应该如何放手给学生,放多少给学生。小组交流的`时候也是流于形式,不能够扎实有效地参与学习任务。对于课文理解感悟不彻底,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还不够,作为老师的我也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章的美。
6、备课还是没有很细致,只考虑了备教材而忽略了备学生,导致没有高度达成教学目标,课堂气氛也不够活跃。由于对生本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所以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该做的工作没有做好,使这节课成了一堂浮于表面的形式课。
基于以上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当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细心研究教材,真正吃透教材,把握应当达成的教学目标,扎实地让学生学到知识,锻炼学生在课堂上思考交流的能力,让课堂真正活起来,把语文教学的感、悟、思真正落到实处。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8
1、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亲切谈话、课题探究的形式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检查读课文的情况时,我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在体会课文内容时,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3、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呈现美景,激发情感。在课始,为了激发学生情感,我请学生欣赏了爬山虎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9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还算可以:
1、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完成爬山虎的脚的绘画工作,并且培养了他们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在画爬山虎的脚时,学生能够真正的动手去画,体现了语文与美术学科的整合。
2、课文在写爬山虎的脚的时候,前后用了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开始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后来又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我把这两个比喻句提出来,让学生体会爬山虎的脚在生长过程中是有变化的,且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比喻句用得准确,恰当。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植物的素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进行段式训练,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写的作品给大家展示,共同进步。
当然,我觉得以下几点不足:
1、首先是在两分钟训练时,并没有把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使学生读词的声音很小,在刚上课时,我检测学生对于字词的掌握情况,发现个别学生还是没有掌握好字的读音,这就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读准字音作为重点内容,对于个别学生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2、根据我听课之后的想法,我认为在画图的时候进行小组合作能够画出准确、恰当的爬山虎的脚来。既可以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又让孩子们体会到了互帮互助完成任务的快乐感,在这一点上需要向其他老师学习。
3、有部分知识点讲的不是很清楚,学生不容易理解,例如:在讲到“一脚一脚”是否可以替换成“一步一步”时,并没有给学生讲出来,这个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向其他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由于教学经验积累尚有许多不足,教学中,我还不能对重点词进行比较的讲解。
4、根据其他老师的评价,让我认识到了,要结合自己的想法去讲,别人的课件不是自己的想法,备课不充分导致没用的话语比较多,让学生的兴趣降低。
5、在分析课文时,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我并没有讲出来,虽然我提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并没人深入的为学生讲解。那就是: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要写它的叶子呢?这个问题对于学生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还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虽然课上我提出这个问题,但是我并没有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导致学生不理解。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改正以上的不足,多听课,积累教学经验。
6、在上课的时候对个别学生关注的不够,对于这方面的能力要在平时的教学时多注意。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精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精篇
教师要多反思多总结,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一
这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作者所描写的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及它们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在上了这节课之后,又详细地观看了自己的视频,感觉存在许多不足,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都在意料之外。
一、努力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他们学会一些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我请小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评价,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和小伙伴共同学习,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的时间,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二、以读为本,让书声回归课堂
阅读教学就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这篇课文语言准确,应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在画爬山虎的脚的时候,不少同学一直找不准脚的位置,我也是让学生反复读相关的段落,找关键词,用心去读书。
存在的不足之处:
1.对学情估计不足
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设计让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可是在具体教学这部分时,还是碰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学生对爬山虎到底长在哪儿,长的什么样的,就是不理解,我就让他们仔细读,读完再说,可是读了三四遍还是找不对脚的位置。仔细研究了当时的课堂,我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反复去读,而学生对其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并不理解,所以怎么读也不懂。如“茎”是哪儿?“叶柄 ”指什么地方?什么叫“反面”?“枝状的”是什么样的?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并不能准确理解,所以影响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在以后的备课中,除了备课文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备学生,知道学生的学习现状与生活状况,更重要的是知道班里大多数学生都处于哪种认知发展水平,并据此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案。根据学生的学情考虑细致,备得全面了,就会在课堂上得心应手。
2 、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以前我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也查阅了不少有关的资料,对课文的内容准备的很充分,却未料到高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以使课堂上出现了突发情况,自己有些手忙脚乱,未能及时调整好教学策略 ,耽误了不少的时间。课后刘主任说:“学生实在弄不清楚,你可以引导他们看书中的插图啊。”借助图片让他们来理解,不是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吗?由此可见,自己的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二
《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
让孩子们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阅读本课教学的难点。
读过几遍课文,我发现课文写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的“脚”那两自然段写得特别具体详细,可以作为孩子们仿写的范文。于是我决定重点带着孩子们研读作者写爬山虎的叶和“脚”的片段,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然后指导孩子们仿照原文进行小练笔的`训练。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我让孩子们反复朗读这个片段,然后让孩子们说说写了叶子的哪几个方面。写了叶子的颜色以及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铺排,还有风吹叶子的样子。有静态的描写,也有动态的描写。然后让孩子们反复朗读,读出叶的可爱和惹人喜爱。接着引导孩子们重温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是抓住了叶子的多个方面对叶子进行描写的。最后让孩子们仿照原文写个片段,写自己比较熟悉的一种植物的叶子。孩子们写的兴趣比较浓厚,而且没有觉得有什么难度。
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分组自学,并拿出笔画一画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孩子们的讨论声很热烈,我到孩子们中间转了几圈,发现几乎全班同学都无法下笔,而且多多数孩子重在“画”,根本不知道要从书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教学效果的。因此我迅速调整了教学,而是让孩子们朗读这个片段,然后让孩子们拿出笔圈出文中表示爬山虎如何爬的动作的词,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此时,孩子们的学习目的明确了,也没有了什么障碍。孩子们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了。集体交流的时候,有半数的孩子已经能用自己的话描述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这篇课文学完,我还是有不少的感悟的。其一,我的孩子们读书的时候仍然不够大胆,没有兴趣,更谈不上什么声情并茂。多给孩子们朗读的时间,让孩子们能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绝对不能放松。其次,孩子们根本没有合作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孩子们创设协作学习条件和氛围,让孩子们具备协作意识,学会合作。其三,课时效率低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摸情孩子们的学情,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确实提高课时效率。
;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爬山虎的精读课文,是著名的作家叶圣陶的一篇名作。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这一课的教学给我留下了许多的思考空间,课后反思又给我许多的启示:
一、尽量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的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找句子,并和小伙伴进行交流,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而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把爬山虎的脚画在图上,这些地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设计
课堂教学形式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对理论和实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课堂教学形式:运用不同的教学法。通过读与画,发现孩子们对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存在的问题,根据孩子的需求,抓住文本重点词语,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这些方法都紧抓儿童年龄特点,通过激发求知欲,铺路搭桥,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三、不足之处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到位。
文章第三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什么样子,但是,就是因为学生没有读懂第三自然段,因此,有不少学生不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另外,学生对植物的一些知识了解得少,什么是植物的茎?植物的叶柄长在什么位置?部分学生也不清楚。孩子弄不清爬山虎的“脚”与“细丝”的关系。如果细读第三自然段就不难发现:爬山虎的脚就是在爬山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小圆片”只不过是爬山虎在生长过程中,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的变化。实践证明,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根基所在,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必不可少,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2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学生学习很积极。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
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
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
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
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3
《爬山虎的脚》一文是一篇科学知识类的文章,知识性、教育性很强,如何引导孩子上好值得大家深思。如果等同于自然课、常识课就丧失了语文学科本来的魅力了,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尽可能的保护孩子求知、好奇的心理,激活孩子的人生情趣,把孩子的自然能力、好奇心、新鲜感转化为充满情趣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要注重语言文字本身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孩子的.自尊心,表演固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感悟方法,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表演的不好,遭到大家的嘲笑,使孩子有深深的挫败感,那这个环节舍弃也罢,所以说在教学中教师的“导”是时时刻刻在变化的,教师要根据教学中每一个环节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调整自己的教案甚至自己的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把“情趣”带进课堂,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4
在常规课堂教学听课中,我进行了《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课前我设计了以“绘画“为主的教学自控方式,想达到的预期目标是通过让学生绘画爬山虎的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进而使学生对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爬山虎脚的样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课堂上,我提出了课前设计的环节: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明确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长得什么样子?从学生举手的情况表明,全班43名学生,有90%以上的学生都能够找到有关语句读出来。在文中第三自然段读出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你能动手画一画吗?“我的问题紧接着提了出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能!“在学生看来,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几分钟过去了,教室里开始发出同学们的交流声。我巡视了一下,基本掌握了结果:全班几乎有一半的学生感到为难,即便是画出来了,画得也不准确。于是,无休止的讨论,在读书找依据,再讨论贩贩真没想到,一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却在学生中出现了问题。
我在备课中,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估计过高。因为爬山虎这种植物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比较常见,我以为学生对爬山虎比较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就没有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多揣摩,而通过很多次实践证明,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根基所在,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从而使我及时修改了教案设计,为了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文章内容,确保教学质量,我又安排了一节语文课。具体做法是:
1、重新品读第三、四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⑴叶柄的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生长位置,爬山虎脚的样子)
⑵细丝跟新叶一样,也是嫩红的。(爬山虎脚的颜色是嫩红的)
⑶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爬山虎的脚好像长出“吸盘“了)
2、观看爬山虎的图片,增强对爬山虎的直观认识。
3、学生观察爬山虎的实物。看出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以及爬山虎的脚的样子的。
4、学生重新再画爬山虎的脚,展示画得好的学生的图画,进行强化。注意位置不要画错。(爬山虎的脚长在叶柄的反面)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5
14年的语文教学,我执著、我热爱。但这次“爬山虎之旅”,又使我意识到:或许我真的从没有认真思考过:作为语文老师,“我该教给学生什么”。经历过才知道,我何尝不是在做着碌碌无为的工作?
还好这次历练实现了我思想上从教知识到教方法的转变。
关于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定的:
1、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叶圣陶老先生堪称楷模的人品与作品。
2、学习阅读课文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设定此教学目标是为了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一节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才能体现出“实效性”?课前我一直在思考。也想在这节课上有所体现。语文教学,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就是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在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发展上面,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课堂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鉴于此,最终呈现给大家的是这样一堂课。我个人认为这堂课的40分钟是有效的,教学目标总体来说得到了落实:学生能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品词析句,畅谈感受;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角色置换等阅读方法学生也得到了运用;并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具体体现。
传统的教育教学,课堂上老师一统天下,主动权掌握在老师手里,老师是“告诉”者,学生是“理解”者;老师是信息的输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下“聆听”老师的教导。
而对话则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一个学习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两个要素:第一,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师生是平等的;第二,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
反观我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交流成了课堂的主流,生生互动还有待加强。此问题表现最突出的是学生回答问题的模式,比如:学生回答问题时都说:“老师,我对……深有感触”。在这里,我忽视了听众不应只有我一个,而更应该是全体学生。这样才有助于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适时进行补充。课堂是学生的舞台,他们才是学习、交流的主角!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尽量地退居幕后,在学生交流时,时时辅以组织、点拨、引导、提升、归结,以一种新型的教师角色和学生一起学习。
其次,教师的评价应能迅速捕捉学生语言表达的正误,并有效指引学生去感悟。每一位老师都应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这样才能游刃于万变的课堂之中。这种能力,首先需要教师具有应变的思维意识,还要有应变的语言储备。思维意识我有,但我缺乏的是语言储备。当听到学生说从“融洽”这个词体会到“肖复兴和叶老谈得很投机,他们很有共同语言”时,我多想用褒奖的话语肯定她、表扬她,可我一时之间竟找不到合适的、精彩的、富有感染力的话语!——我遗憾!当学生从叶老先生批改的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体会到“叶老批改得很精悍”时,我明白他的意思是指叶老批改得简洁、精悍。但匆忙之间我竟无言以对!——我叹息!
最后,我们还应该确定一节课的教学侧重点,不能教无巨细,面面俱到。而应抓住一点,做精做细,力求使学生学有所获,一课一得。
我很愿意剖析自己的教学。因为正是这些不足,才表示我的教学还有可以提高的更大的空间,我希望自己可以不断审视、不断调整、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
试想:如果节节语文课都关注学生的进步,堂堂语文课都有意渗透学习方法,有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使我们的学生学会阅读,假以时日,学生的进步会让我们吃惊、会让我们欣慰、会让我们振奋的!因为,那是一群灵动的、蓬勃的、热情的生命!
语文教学的探索之路还很远,这次对于“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探索实践活动,只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门,我愿意磨砺自己,明晰语文教学的方向,不断摸索,以更好地服务于我的学生!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6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选编本课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二是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因此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为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灌的形式。课前,我要求孩子们去找爬山虎,仔细观察爬山虎爬在墙上的样子。并叫学生采集爬山虎的标本。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拿出爬山虎,与作者描写的脚联系起来比较,理解课文内容,我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结合自己观察所得,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学生带着标本上课,也有不好的一面,有好些学生上课只顾玩自己手头上的爬山虎,有的还仔细观察实物的叶子,蔓的颜色样子等,没有注意听同学们的交流,影响了收效,这说明我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够,有待提高。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
一、教材简析: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有趣的科普文章,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3至5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通过读文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 本文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在讲之前,我要求学生到学校操场去观察爬山虎,并写了观察日记《我观察到的爬山虎》。学生对爬山虎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有了感性认识。
二、评价:
激趣导入采用猜谜语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较高。 导思释疑教学方法的使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疑问,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一一解决,这三个问题恰恰是文章的中心问题,也是需要学生掌握的重难点。 将课文重点段的背诵训练穿插于教学过程当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也培养了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
本次公开课的缺点也不少:比如在学生提出爬山虎的脚是小圆片的时候,与教师的预设爬山虎的脚是六七根细丝,相矛盾。教师此时缺乏教学机智,处理比较粗糙,在此处浪费了不少时间。
分析原因如下:
备课的时候,我会把要讲的每一句话都计入教案当中,然后把它们背过。在讲之前我会反复多遍地去背诵,恐怕漏掉其中的一句话。我相当关注每一张幻灯片中的细节,慎密地思考其中的过渡语。虽然讲课之前,我已经把课文内容烂熟于心,并且把教案在心中默念了许多遍了。但我仍然相当紧张,恐怕课堂上学生不能配合,或者不按照我的思路来回答问题。 果然,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所回答的与我设计的许多方面大相径庭,这些课堂生成的答案让
我不知所措,于是开始紧张起来,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学生,思路也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所打乱,于是整堂课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的”倾向,让学生们听不懂,也让听课的老师不知所云。 课下领导和老师们给我评课的时候,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源于备课的拘泥于细节的完善而忽略了大的框架。课堂学生的生成是教师无法预测的,但是教师对所教内容的具体框架结构要做到心中有数,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主题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将学生引导到这个大环节中。关键是自己的备课,其中大的环节要清晰,无论学生如何变,万变不离其宗。当胸有成竹地了解了讲解中的关键问题的时候,那么细节就可以随意填充了。不论在课下想象的学生回答是如何变化多端的,当堂出现的问题一定是与你的预设有出入的,所以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回答,另一方面还不要被学生的回答所束缚。
将来改进的措施:
1、始终不渝地钻研教材,创新教学方法,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法。
2、多听课,多学习,容百家之长补己之短。
3、调节好自己的心理,在放松快乐的心理下教学,不要过度紧张。 4、备课不要过于精细,免得束缚自己的思路。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2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还算可以:
1、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完成爬山虎的脚的绘画工作,并且培养了他们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在画爬山虎的脚时,学生能够真正的动手去画,体现了语文与美术学科的整合。
2、课文在写爬山虎的脚的时候,前后用了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开始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后来又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我把这两个比喻句提出来,让学生体会爬山虎的脚在生长过程中是有变化的,且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比喻句用得准确,恰当。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植物的素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进行段式训练,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写的作品给大家展示,共同进步。
当然,我觉得以下几点不足:
1、首先是在两分钟训练时,并没有把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使学生读词的声音很小,在刚上课时,我检测学生对于字词的掌握情况,发现个别学生还是没有掌握好字的读音,这就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读准字音作为重点内容,对于个别学生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2、根据我听课之后的想法,我认为在画图的时候进行小组合作能够画出准确、恰当的爬山虎的脚来。既可以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又让孩子们体会到了互帮互助完成任务的快乐感,在这一点上需要向其他老师学习。
3、有部分知识点讲的不是很清楚,学生不容易理解,例如:在讲到“一脚一脚”是否可以替换成“一步一步”时,并没有给学生讲出来,这个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向其他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由于教学经验积累尚有许多不足,教学中,我还不能对重点词进行比较的讲解。
4、根据其他老师的评价,让我认识到了,要结合自己的想法去讲,别人的课件不是自己的想法,备课不充分导致没用的话语比较多,让学生的兴趣降低。
5、在分析课文时,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我并没有讲出来,虽然我提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并没人深入的为学生讲解。那就是: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要写它的叶子呢?这个问题对于学生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还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虽然课上我提出这个问题,但是我并没有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导致学生不理解。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改正以上的不足,多听课,积累教学经验。
6、在上课的时候对个别学生关注的不够,对于这方面的能力要在平时的教学时多注意。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3
一、努力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他们学会一些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我请小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评价,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和小伙伴共同学习,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的时间,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二、以读为本,让书声回归课堂
阅读教学就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这篇课文语言准确,应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在画爬山虎的脚的时候,不少同学一直找不准脚的位置,我也是让学生反复读相关的段落,找关键词,用心去读书。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4
教学程序介绍:
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我安排了预习题,其中最后一题为: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爬墙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好多同学没有认真听我讲课,而是一直在摆弄他们的画。我立刻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必须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投其所好:采用竞赛的方式,让男女同学各选一名代表,上黑板展示自己的画。学生们的情绪都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在了这个焦点上,表现得都相当认真、慎重,选出的同学画得也非常细致。然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仔细观察互相比较,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找出图文不符的地方。
男女生之间为了找出对方的缺点都十分认真地边看书边观察起来。不一会,就纷纷举起了手:从爬山虎的颜色、叶片、茎、脚生长的位置、脚的样子,甚至连爬山虎的生长经历中的变化也都提了出来,课堂气氛一下子达到了高潮。我也被同学们的这种学习和钻研知识的热情所感染。在我脑海中原来设计的一大堆板书一下子被一幅精美的图案所代替了:对,应当进一步扩大战果,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画一幅爬墙图,要求是看谁画得准、画得像。
立刻之间所有的学生都动起笔来。就连平时最不爱学习的同学也在那儿埋头苦干起来。我找了一名小画手,上黑板作画,让它作为本课的教学板书。我看着同学们的画,我内心一阵阵激动和兴奋:我所要讲的、要强调的居然都在同学们画图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了。我趁热打铁进一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和指正,许多细微的知识点在同学们的发言中一个一个地突现出来:爬山虎的脚是长在叶柄的反面的;叶片是一顺儿朝下的;爬山虎是靠细丝头上长出的小圆片巴住墙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整堂课完全在学生自主活动中、在学生动手创造与发现中完成了,有的同学的表现还替代了老师的角色。课的最后在黑板上仅留下了一幅精美的图案“爬山虎的爬墙图”和同学们无限的遐想与创造空间。
教学反思:
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
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
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
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
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新的.课程理念,给了我新的教学思想,指导我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远航。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5
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叶子,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我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和孩子们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最后议论把“一脚
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本课的不足:
一是没有找到爬山虎,只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看,不够直观。如果提前让学生观察,寻找到爬山虎,效果会更好些。
二是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细致观察还不够,需要引导学生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爬山虎的脚》一文的教学的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
在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步骤进行学习:
1、读有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语句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观看课件,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3、与此同时,理解比喻句“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从而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4、最后,引导孩子结合板书,练习背诵段落。在读、说、看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练读,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接着通过做动作体会词语,初步感悟。再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引导观察直观理解,从而突破理解上的难点。
由于教学经验积累尚有许多不足,教学中,还未能很好地围绕中心对重点词进行比较,理解,品味。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6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说明文,这种文体很浅显易懂。这篇课文细致的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在教学中,我只注重了学生如何理解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的爬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没有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就开始切入课文内容,因此,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没有教好的完成。整堂课学生读的较少,而且学生存在读书拖长音的现象。 学生参与的较少,只有少数同学参与到课堂中来,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还有待提高。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重视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多示范,培养出学生的语感,力争每篇课文都让学生能读准,读熟,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7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谁知我的这一想法竟然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印证。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语言的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 巧用简笔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如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便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放足时间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朗读反复琢磨,寻找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的朗读起来,他们紧锁眉头细细斟酌,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二、巧用肢体语言能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这儿,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
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运用简笔画、肢体演示,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8
1、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亲切谈话、课题探究的形式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检查读课文的情况时,我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在体会课文内容时,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3、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呈现美景,激发情感。在课始,为了激发学生情感,我请学生欣赏了爬山虎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9
这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作者所描写的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及它们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在上了这节课之后,又详细地观看了自己的视频,感觉存在许多不足,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都在意料之外。
一、努力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引导他们学会一些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我请小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评价,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和小伙伴共同学习,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的时间,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二、以读为本,让书声回归课堂阅读教学就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这篇课文语言准确,应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在画爬山虎的脚的时候,不少同学一直找不准脚的位置,我也是让学生反复读相关的段落,找关键词,用心去读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