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声声慢·秋声原文_翻译及赏析
- 声声慢的原词是什么
- 李清照声声慢词的格式
- 声声慢·秋声古诗词
- 声声慢·秋声的介绍
- 声声慢·秋声的词牌介绍
声声慢·秋声原文_翻译及赏析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 *** 。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宋代·蒋捷《声声慢·秋声》 声声慢·秋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 *** 。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秋天 , 声音抒怀
赏析
以“秋声”为题材的作品并不多见,欧阳修有《秋声赋》为赋之代表,而蒋捷这首《声声慢》亦堪称词中楷模了。在词中,写了一个秋夜中的种种秋声。笔锋非凡,意味亦显独特。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三句领起全词。点明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凭窗谤听着连绵不断的秋声引起心中阵阵凄凉。“凄凉”是把词中各种声音串联起来的线索。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豆花雨”,指阴历八月豆子开花时的雨,这里点出秋雨声杂风声率先而来。风雨凄凉,长夜难眠。风声中又传来了稀疏的更点声。这更声来自城门上的更鼓楼。“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不锁”,流露了主人公怪罪的意味,因为他是不想听到的。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这里直写“二十五点”,意在表明主人公尤感秋夜的漫漫难挨。风不仅送来了更声,又摇响了檐底的风铃。“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 *** ”揭示了主人公听到 *** 引起的心理活动,他最初以为这是老友身上玉佩的声。但老友都在远方不可能来,那么这会是谁呢?突然明白原来是风铃的声音。作者这里用笔极为巧妙,看似是误听,实则借写对老友思念之情。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把笔触从深夜转向黎明。月亮沉落,号角声起。军营中人马骚动。蒋捷生活于宋末元初,进士及第不久,南宋被灭。他隐居太湖竹山,一直不肯出来作官。这声音表明,元朝统治了全国,而且军旅遍布这些声音,对于不肯和元统治者合作的词人来说,岂不是比之秋风秋雨的声音更加刺耳惊心吗?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灯光闪烁之处,又传来了邻舍在砧石上擣练之声。邻家主妇一夜未眠赶制寒衣,天明未睡。这也不能使词人宽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四千里梦”岳飞这句词和词人心境相同,皆因满腹心事起。把蛩的叫声称为“诉愁”,借把自己的愁怀转嫁给蛩鸣罢了。“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似乎是蟋蟀把愁苦又分给了横空的过雁。巧妙地又点出大雁叫声的凄凉和它带给主人公的愁意,大雁给人的愁绪往往同引起人对远人的怀念分不开。收尾以雁声,反映了词人独特的构思。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蒋捷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唐代·贾岛《送无可上人》送无可上人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秋天 , 赠别 , 抒情孤寂秋到长门秋草黄。画梁双燕去,出宫墙。玉箫无复理霓裳。金蝉坠,鸾镜掩休妆。忆昔在昭阳。舞衣红绶带,绣鸳鸯。至今犹惹御炉香。魂梦断,愁听漏更长。——唐代·薛昭蕴《小重山·秋到长门秋草黄》
小重山·秋到长门秋草黄
秋到长门秋草黄。画梁双燕去,出宫墙。玉箫无复理霓裳。金蝉坠,鸾镜掩休妆。忆昔在昭阳。舞衣红绶带,绣鸳鸯。至今犹惹御炉香。魂梦断,愁听漏更长。 秋天 , 追忆同情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唐代·李白《秋夕旅怀》
秋夕旅怀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秋天 , 写景 , 羁旅抒怀
声声慢的原词是什么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词的格式
《声声慢》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李清照的“寻寻觅觅”。李词用的是仄韵格,九十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韵,例用入声部韵,格律如下: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韵)。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韵)。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韵)。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韵)。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韵)。
但《声声慢》历来作者多是用的平韵格,李词只是个案。平韵格99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不必如蒋词一样用同一字),格律如下:
《声声慢·秋声》 蒋捷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中平中仄,中仄平平,平中中仄平平(韵)。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中仄平平,平中中仄平平(韵)。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中平仄中仄仄,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中中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中仄平平中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中仄平平,平中中仄平平(韵)。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中平仄中仄仄,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中中仄,仄中中、平仄仄平(韵)。
声声慢·秋声古诗词
古诗原文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译文翻译
菊花黄黄的开放在那深深的小巷,枫叶红红的映照着低矮的门窗,凄凉一片都是那秋天的声音。豆子开花的时候却来了下雨的声音,那中间还夹带着风声。稀稀疏疏一夜二十五点也就到了五更,高高的谯楼大门,却锁不住那些声音。老朋友离我那么远,请问是哪一个摇晃着玉佩发出了声音,原来是那屋檐底下的风铃声?
系着彩绸的号角发出的声音一直吹到月亮落下了却还在那里慢腾腾,渐渐地那军营里的人马才接连不断地骚动起来了,可是四周却又扬起了胡笳的声音。邻居的灯光闪烁着,灯前还有那女人为军人在石砧上捣衣的声音。谁知她一边捣衣一边咕咕叨叨地诉说着愁苦一直诉说到天明,碎碎琐琐咕咕哝哝的,就像那数不清的秋蝉哀鸣。她诉说得没完没了,还把一半分给那天空的大雁,让大雁代替她的怨声。
注释解释
①声声慢:词牌名。据传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亦称胜胜慢、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双调,九十七字。前后阕各五仄韵。
②豆雨:即豆花雨。
③二十五点:指更点。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所以叫更点。
④丽谯门:魏武帝曹操曾筑楼名“丽谯”。谯门:指城上能望远的’楼。
⑤彩角:即画角。
⑥笳声:胡笳的声音,其声悲凉。
⑦砧声:砧杆声,即捣衣的声音。砧:捶物时,垫在底下的器具。
创作背景
《声声慢·秋声》是南宋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开端写听者时间、地点环境,并点明题面,且以“凄凉”情愫惊笼罩贯注全章。以下依次写秋雨秋风声、更鼓声、檐铃声、画角声、胡笳声等等。通过不同秋声,渲染凄凉况味,传达词人感秋、愁夜、怀人、感伤兵灾、悯惜农家辛苦等复杂情思,末以愁蛩、夜雁收结,以“诉愁”总结。全词谋篇严谨,意象繁而不乱,词情传达层层递进,具较高艺术水准。
在深秋时节,词人凭窗聆听着连绵不断的秋声声,不禁引起心中阵阵凄凉,于是写下这首词。
诗文赏析
在词中,词人写了一个秋夜中的种种秋声。笔锋非凡,意味亦显独特。词人以“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写了秋夜中听到的十种秋声。但声声总离不了凄凉意,使一个正在发愁的人谛听这些声音,使作为声音的客体,严重地被染上“愁人”的主体印记,因而从笳声、雁声、蛩声、铃声中听到的,都是词人的苦闷心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三句领起全词。点明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凭窗谤听着连绵不断的秋声引起心中阵阵凄凉。“凄凉”是把词中各种声音串联起来的线索。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豆花雨”,指阴历八月豆子开花时的雨,这里点出秋雨声杂风声率先而来。风雨凄凉,长夜难眠。风声中又传来了稀疏的更点声。这更声来自城门上的更鼓楼。“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不锁”,流露了主人公怪罪的意味,因为他是不想听到的。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这里直写“二十五点”,意在表明主人公尤感秋夜的漫漫难捱。风不仅送来了更声,又摇响了檐底的风铃。“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揭示了主人公听到铃声引起的心理活动,他最初以为这是老友身上玉佩的声。但老友都在远方不可能来,那么这会是谁呢?突然明白原来是风铃的声音。作者这里用笔极为巧妙,看似是误听,实则借写对老友思念之情。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把笔触从深夜转向黎明。月亮沉落,号角声起。军营中人马骚动。蒋捷生活于宋末元初,进士及第不久,南宋被灭。他隐居太湖竹山,一直不肯出来作官。这声音表明,元朝统治了全国,而且军旅遍布这些声音,对于不肯和元统治者合作的词人来说,岂不是比之秋风秋雨的声音更加刺耳惊心吗?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灯光闪烁之处,又传来了邻舍在砧石上擣练之声。邻家主妇一夜未眠赶制寒衣,天明未睡。这也不能使词人宽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四千里梦”岳飞这句词和词人心境相同,皆因满腹心事起。把蛩的叫声称为“诉愁”,借把自己的愁怀转嫁给蛩鸣罢了。“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似乎是蟋蟀把愁苦又分给了横空的过雁。巧妙地又点出大雁叫声的凄凉和它带给主人公的愁意,大雁给人的愁绪往往同引起人对远人的怀念分不开。收尾以雁声,反映了词人独特的构思。
声声慢·秋声的介绍
《声声慢·秋声》是南宋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描写了一个秋夜中的种种秋声,笔锋非凡,意味亦显独特。
声声慢·秋声的词牌介绍
《声声慢》原名《胜胜慢》,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亦称《凤示凰》、《寒松叹》。双调,上片十句,押四平韵,四十九字;下片九句,押四平韵,四十八字,共九十七字。又有仄韵体(一般押入声)。用“仙吕调”。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