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绝句的相关概念有哪些
- 绝句可以出现孤平吗为什么很多绝句有不符合格律
绝句的相关概念有哪些
绝句的相关概念:
一、绝句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它形式短小,节奏明快,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绝句的分类
按照诗歌格律,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按照每句的字数,绝句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五,七言绝句居多,六言绝句很少。 关于古绝和律绝的区别,我们过会再讲。先看按照每句字数分,
绝句分为三类:
五言绝句:每首四句,5字一句,共20字。
七言绝句:每首四句,7字一句,共28字。
六言绝句:每首四句,6字一句,共24字。
五言七言绝句:
五、七言诗如同汹涌奔腾的长江黄河,气势宏伟壮观,引得无数文人的陶醉仰慕与倾心研究 ;而六言诗却如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平凡小溪,虽然也是潺潺而流,但却不能奏出宏伟的乐章和展现壮阔的景象,以至被冷落到很少有人顾及的地步。 六言绝句属于一种特殊的近体诗,每句由三组双音步的词构成,停顿节奏为二二二,在诵读时,所有音步的时值相等,缺乏五七言诗那种单双音步交相迭代的变化感,显得单调呆板。
同时,由于没有五七言诗那种单音步的调节,因而其两联之间的平仄无法形成粘的关系,与近体诗的声律相矛盾,不符合粘对的规律。这种节奏单调、平仄失粘的诗体是不适合吟咏的。换言之,与五七言绝句相比,六言绝句是最缺乏音乐美的诗体。六言绝句比较少见,不在我们学习范畴,只做简单了解即可。 人们习惯把五言七言绝句简称为五绝,七绝。
七言绝句是七言四句话,五言绝句是五言四句话,大家都明白,所以我们写作业无需标明七言绝句或五言绝句,所以书写格式应该如下来写: 题目 文/某某人 四句分两行写
三、绝句的格律
1、平仄
平仄是中古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大约在隋末唐初才开始有的概念。
那什么 叫平仄呢?大致来说,平仄说的就是声调。平,声调没有变化。仄,声调有变化,升的是上声,降的是去声,发音短促的就是入声字。具体来说,平仄是根据声调有无升降变化来定义的,声调平直的,就是“平”声;声调不平直的,就是“仄”声;在不平直之中,再加上升降与短促声调的区别,分别对应的就是上、去、入三个声调,这三个声调都归纳在“仄”声调,加上“平”声调,就成了我们中古音系的四声系统,我们称之为“古四声”。
“古四声”自元朝周德清后,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四声,为了以示区别,我们称之为“今四声”,“今四声”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用下图表示: 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 当用今音朗读古诗时, 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律了。举例如“道人汲水煮新茗,念我攀云到碧萝。”
按普通话四声为:
道人汲水煮新茗,念我攀云到碧萝。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按古四声则是:
道人汲水煮新茗,念我攀云到碧萝。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汲,今平声,古四声中是入声字;
茗, 今平声,在古四声中是上声;碧,今去声,古四声中是入声字。
从以上例子来看,这两句诗用古音和今音来标注平仄结果是不一样的。以后谈论诗的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根据的是古音,不是今音,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我们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一般都是用古音,如果自己对联或写诗的 时候用的是今音的话,就需要特别注明,否则就会默认为是古音。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疏藏。这种叙述不知道到底科学不科学,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这个需要大家自己特别关注。这块内容,我们等会会做介绍。
2、押韵
关于押韵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每首诗的第一、第二和第四两句的末一字,用同一个韵目的字做韵脚;但第一句的末一字可以用邻韵,也可以不押韵。即除第一句可以不押韵而外,其中第二、第四句的末一字,要押韵且如果用了不同韵目的字做韵脚,就叫“出韵”或“落韵”,是违反格律的。
第二:绝句第一句可以不用韵,但七言绝句如果第一句用韵,可以增加音乐美感,所以七绝的第一句,以用韵的为较多。 而五言绝句,因每句比七言绝句少两个字,第一句以不用韵的居多。
第三:一首诗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绝句诗唯独第三句规定不用韵,由于绝句诗作为格律诗限用平声韵,所以第三句的末一字限用仄声字。第一句不用韵的绝句,其第一句的末一字也限用仄声字。
下面我们来例举两首第一句用韵和不用韵的七言绝句。
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首句押韵,韵字:关,山,还。
石头城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首句不押韵,韵字:回,来。 再来看两首首句入韵和不入韵的五言绝句 中秋夜 唐·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首句押韵,韵字:空,同,风。 五绝·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首句不押韵,韵字:流,楼
3、对粘替
替:指同一句句内的偶数位的字要平仄交替,如果不符合要求就叫做失替。
对:指同一联上下句内,相同的偶数位的字,要平仄相对如果不符合此要求就叫失对
粘:指相邻两联上下句内,相同的偶数位的字,要平仄相同如果不符合此要求就叫失粘。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我们来看这首绝句的对粘替。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这首绝句符合对粘替。 无论失粘、失替、失对,均为诗家大忌,也是最基础的低级错误,大家创作时一定注意。
4、绝句的格式 绝句的格式有四种:
平起式两种:1)平起平收,首句押韵;2)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仄起式两种:1)仄起平收,首句押韵;2)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下面我们以七绝为例,来看看四种格式的具体情况:
1)首句平起入韵式(平起平收)
(平) 平 (仄) 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其中标有(平)(仄)的地方,表示该处平仄可以不限。例: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十五删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十五删韵)
2)首句平起不入韵式(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例: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白居易《忆江柳》(十一真韵)
3)首句仄起入韵式(仄起平收)
(仄)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四支韵)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六麻韵)
4)首句仄起不入韵式(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四支韵)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十一真韵)
四、古绝和律绝的区别
大家来分析两首绝句,一起看看什么是古绝。 登庐山五老峰 唐·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先标出这首诗的平仄,然后分析是否符合替对粘,说出这首押的平声韵 还是仄声韵。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
押平声韵、三平尾、三仄尾、还失粘。像这种虽然押平声韵但不符合粘替对、 有三平尾、三仄尾的绝句,我们称它为古绝。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大家看,这首押的是仄声韵,且不符合粘替对。像这种不符合替对粘、押仄声韵者也属于古绝。
我们接着看: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字属于平水韵的十灰韵部,
而且符合对粘替的要求,这就是律绝。
绝句可以出现孤平吗为什么很多绝句有不符合格律
问题:绝句可以出现孤平吗?为什么很多绝句有不符合格律?
前言
绝句是指四句的旧体诗,有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
绝句的出现早于近体诗,所以最早的绝句大多是古体诗,因此大多数不符合格律。在唐朝近体诗盛行的时期,同样有很多诗人喜欢作古体诗,当然也包括古体绝句。因此绝句出现孤平,或者不符合格律,是很正常的事情。
一、早期的古绝句
南北朝陈代,徐陵编撰的《玉台新咏》中收有四首五言诗,题为“古绝句“。
【其一】
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其二】
日暮秋云阴,江水清且深。何用通音信,莲花玳瑁簪。
【其三】
菟丝从长风,根茎无断绝。无情尚不离,有情安可别?
【其四】
南山一桂树,上有双鸳鸯。千年长交颈,欢爱不相忘。
这四首诗,据清朝的吴兆宜注,属汉代杂曲歌辞。丁绍仪撰《全汉诗》的时候,也把这几首绝句收录于内。
另外,这部书中还有古诗二首:
【其一】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友不成。
【其二】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利傍有倚刀,贪人还自贼。
这两首,其实也是五言的古绝句,第一首押平声韵,第二首押仄韵(入声韵)。
从这几首诗可以看出,这些绝句都不是近体诗(格律诗),偶尔有一句符合后来的格律,但是纯属于巧合。
二、齐梁以后的绝句
在齐梁时代,王融、沈约、谢朓这些永明体诗人开始研究四声八病,他们的作品有了早期格律诗的雏形。
当时的隐士陶弘景,写给梁武帝萧衍的绝句《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就是一首律句多于古体句式的一首古绝句: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这首诗基本都是格律句式了,只有第二句“岭上多白云”是古体句式。
不过,在当时已经出现了完全符合格律的近体绝句,例如南朝梁的大诗人何逊 一首仄起仄收的近体绝句, 《闺怨诗》:
闺阁行人断,房栊月影斜。谁能北窗下,独对后园花。
梁武帝萧衍自己也有近体绝句
绣带合欢结,锦衣连理文。怀情入夜月,含笑出朝云。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第1句半拗体(不需要救拗的律句变格),第2句救孤平(第一字仄声,第三字用平声),第3句三仄尾(唐朝律诗很常见的变格) ,第四句是标准的律句。押韵还符合是平水韵的【十二文】。
三、隋唐的古绝句
隋文帝杨广,有著名的《春江花月夜》
【其一】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其二】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
这两首诗带有古绝句向律绝句过渡时的典型特征,第一首失对,第二首失黏。
失对: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失粘:春潭漾月晖。汉水逢游女,
到了唐朝,近体诗完全成熟,但诗人们同时也做了大量的古体诗,因此往往有些人会混肴,王力先生在《 汉语诗律学》第41页特意指出:
我们不能看到二十个字的诗就归为近体诗的绝句,二十八个字就归为近体诗的七绝 。
我们最熟悉的五言古绝句如,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又如李白的《静夜思》也是古绝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又如孟郊的七言古绝句《洛桥晚望 》: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结束语
回到题主的问题,绝句有古绝句和律绝句之分。律绝句是近体诗,自然不能出现孤平,也必须符合格律。
但是古绝句并不受格律的约束,只要押对了韵救可以了。
@老街味道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