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平仄(古诗平仄怎么看)_平仄_平平_萧萧

本文目录

  • 古诗平仄怎么看
  • 四句六字古诗平仄
  • 杜甫《登高》的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上联没有犯孤仄吗
  • “无边落木萧萧下,却道天凉好个秋”——好诗果然都被写尽了
  • 杜甫《登高》的律诗平仄是什么
  • 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平仄为什么
  • “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平仄为
  • 为什么是无边落木萧萧下,而不是无边落叶萧萧下

古诗平仄怎么看

1、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2、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3、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4、对仗: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例如:《全唐诗》中的五律、七律,中间两联讲对仗的占大多数;所以按照正体颔联和颈联则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5、忌同字相对:在一组对仗的句子中,上句和下句在同一字序位置上不能同字。同字必同声,同声就必然失对。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若改成“无边落木萧萧下,无尽长江滚滚来。”便成了同字相对。上下句的同一位置上都是“无”对“无”便是同字相对,此为大忌。

四句六字古诗平仄

吕止庵
二月春风燕子,溪山绿树红花;遥看桃林深处,依稀似有人家。

杜甫《登高》的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上联没有犯孤仄吗

这首诗出了第一句第五字猿不合格律外,其他都合格律,急和白都是入声字,是仄声,没有使用拗救。实际上这首诗用的是仄起式,就是第一句第一个字是仄声,楼上说错了,只是因为第一句首字可平可仄,才不算错,但并不是平起;第二句首字同理。关于首句第五字,按照格律应该是仄声,但这个位置是全诗中平仄最无关紧要的地方,所以用了平声也不要紧,这算是个“潜规则”吧。
另外,律诗中没有孤仄这么一说。

“无边落木萧萧下,却道天凉好个秋”——好诗果然都被写尽了

昨日秋高气爽,凉风宜人。出门远眺,远山苍翠依旧,转眼近处,风吹黄叶,飒飒而落。

秋天,就这么来了。

江南的秋天,没有雨的日子里,于农人有些焦灼,于我等废人,却是一年中最难得的好时候。或闲坐、或出游,总比在烈日下炙烤,空调房里干吹,要闲适舒服得多。

楼外青山延绵,风力发电机巨大的扇叶缓缓转动,苍狗白云,极目无穷,真是好个秋啊。

不得不想起“天凉好个秋”的句子来。

句子出自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不过稼轩先生是满身愁思,欲说还休,和我现下的“归飞轻”的体感虽有共同表象,却无意蕴共通。可这句子实在是好句,吟哦两遍,舍不得放下,就用这个句子写首诗来纪念一下自己当下的感触吧。

“却道天凉好个秋”,平仄为“仄仄平平仄仄平”,是个仄起平收的律句,能放在七绝或七律中的,七律有些啰嗦繁复,懒得构思,就写首七绝吧。

而稼轩的这一句,是在词牌末句,放在诗中,也比较适合放在尾句,作为一首作品的总结,会有很多意犹未尽的况味。

因此决定用它作结句,所以这首近体七绝的平仄格式和韵脚就定了下来,韵押“十一尤”部,格式为仄起入韵或者不入韵:

既然格式已定,那么就可以根据文法安排前面的诗句了。不过可惜的是,只不过是秋天的舒爽让我有所触动,并没有足够汹涌的诗意来丰满这首作品。
望着远处山外青山,忽然又想起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题临安邸》)”,又是一句绝佳好句,而且平仄正好是“平仄平平平仄平”,即“仄仄平平仄仄平”的“一、五”不论变格,而且“楼”字也是“十一尤”韵部,这不正合仄起入韵的首句格式吗?

脑海中一激灵,不如干脆来个集句诗?因为印象中“十一尤”部的古人名作太多,随口都能背出不少,干脆学学文天祥,做个文字 游戏 ,不亦说乎?

于是就成为了一道填空题了,既有了首句“楼外青山楼外楼”,又有了结句“却道天凉好个秋”,那么缺少的就是中间二句。而第二句肯定是要押韵的,而且平仄要和首句相对,为“平平仄仄仄平平”,最好也是登楼远眺的感慨,就想起前段时间写李清照的一篇文章,说她是具有男性气质的诗人,当时举的例子除了“生当为人杰,死亦作鬼雄”之外就是《题八咏楼》了——视野开阔,气势雄浑。

关键是押“十一尤”韵:

而且这也是一首仄起入韵的七绝作品,其中的第二句,用在集句诗中格式正确,同时也将作品的视野带出景色描写,作了相当大的提升,于是这首集句诗就有了三句了:

那么到哪里去寻找合适的第三句呢?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从诗意来说,自然是风波历尽,看透世事的练达最合适。像唐伯虎的“不见五陵豪杰墓”意思相当不错,但是平仄为“仄仄仄平平仄仄”,显然和整首诗不合,得另外想。

风起处,落叶萧萧飒飒,逐渐填充庭院,忽然想起老杜的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个出句,虽然用在这里过于大气,但是也还应景,同时也符合平起仄收的格式,就用它。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十一尤”部的七绝,“山”字的重复有点小疵——不过瑕不掩瑜,无伤闲情。

果然好诗都被这些人写尽了啊。

文字 游戏 ,聊以消遣。

无足挂齿,不必认真。

杜甫《登高》的律诗平仄是什么

登高》被古人称为七律压卷之作,仄起入韵式,律法森严,凡八句,四联皆对。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其句为“平仄平平平仄平”,因“急”是入声故为仄。次句:“渚清沙白鸟飞回”为“仄平平仄仄平平”因“白”为入声,故为仄。三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四句“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五句“万里悲秋常作客”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六句“百年多病独登台”为“仄平平仄仄平平”因“独”为入声,故为仄;七句“艰难苦恨繁霜鬓”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八句“潦倒新停浊酒杯”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因“浊”为入声,故为仄

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平仄为什么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声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平仄简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平仄为

  •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声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 平平仄仄平平仄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平仄平平仄仄平

为什么是无边落木萧萧下,而不是无边落叶萧萧下

唐代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诗句中用落木而不是落叶,是要符合平仄律,木、叶平仄不同,“无边落木萧萧下”为“平平仄仄平平仄”。

原诗:

《登高》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释义: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对应平厌: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用平声入韵。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