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诗词中“平仄”和词意矛盾时,应如何取舍?“平仄”是什么意思_平仄_平声_仄声

本文目录

  • 如果诗词中“平仄”和词意矛盾时,应如何取舍
  • “平仄”是什么意思
  • 写诗平仄指的是什么音节韵律又指什么
  • 请问老师啥叫平仄,谢谢
  • 对联必须遵循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的规则吗
  • 古诗词讲求平仄的道理是什么

如果诗词中“平仄”和词意矛盾时,应如何取舍

谢谢邀请!

人们常说的“以词害意”,其意是为了符合平仄格律而影响到诗词的质量,常写诗词的朋友们都会遇见这种情况,当“平仄”和词意发生矛盾时,大多数还是舍去平仄而取词意。因为想写一首丰富的诗词歌赋,它的内容含金量才是最主要的。一般都配在韵脚的末尾句子,韵文的一些句子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最后故称韵脚。

我也常常在试写诗词的时候,经常“平仄”和词意相矛盾,为了格律、对仗和写法都有相对严格的规定,我就舍去词意,坚持格律,当这首诗写完后,读起来很押韵顺口,但诗词的内容是驴唇不对马嘴,我自已都感觉太可笑了。??因此,单从“平仄”与词意中取舍?还是选择词意!

今天出门,手机没有流量,免强写这些。抱歉!

“平仄”是什么意思

大家都知道对联具有四个特点:分别为形式对称,内容相关,文字精炼,节奏鲜明。对称是包括了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应,平仄相对。但你提出平仄是什么意思?

下面我将这一问题做详细的说明。对联的四声就是平仄、对仗的概念,只有了解概念的目的,才能弄懂对联的结构和组成。

在我国的汉字把声调分为四种,我们所称为四声,即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平声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一声和第二声。仄声就是声调的第三声和第四声,在汉字当中上声及去声。可能在对联的结构和各地的方言有所不同,在我们客家的读声,一般是保持古音韵平上去入,最好掌握的办法,就是要认真去区别每一个字的读音,字音响的、长的,就是平声,短促的就是仄声。但是,要写到一幅好联,上联要平仄相同,错别有致。下联的音韵,要与上联的音韵相对仗,在总体上读起来,并保持有余味,这才是真正的好联。好联的煞尾时,平仄必须要严,在上联的煞尾字必须用仄声,下联的煞尾字用平声。当然,也没有绝对的,例如,在数量字一、三、五,不论平仄,保持单双字上下联在二、四、六要分明,用平声的就用平声,该用仄声的用仄声,切忌失严。

具体来讲,“平”就是指平声字,即平字和阳平字的合称。“仄”指的是侧也,顾名思义,就是不平的意思。仄声字是上声字、去声字和入声字的合称。对你的问题,我就回答到这,要了解更多有关对联方面知识,敬请关注。

写诗平仄指的是什么音节韵律又指什么

古人把汉语的字的音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声。

今天的普通话也把字的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声,简称一,二,三,四声。怎么分辨呢?可以这么来读:一声平,二声杨,三声拐弯,四声降。

那平仄又是什么呢,顾名思义,平就平顺,仄就是倾恻不平的意思。也就是说,它们是对立的,意义相反,如果把字调的四声归纳于平仄两种,古代的平声呢也就相当于现代的一和二声,上,去,入声皆不平也就相当于现代的三声和四声了。写诗的时侯,所需的字词句就可以按诗的格律要求,用平仄来分别区分和运用了。如果用东,南,西,北来举例的话,东,南,西字都念平声。

那韵律又是指的什么呢?就是诗的体裁形式,包括字数,字句长短,平仄对仗,韵也就是韵脚,用声韵母来说,就是指韵母相同的字。一般情况下,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都用韵母相同的字,不可犯拗,中途不换韵最好,如果诗写的很长的话,

请问老师啥叫平仄,谢谢

悟空问答栏目展开对平仄的讨论是及时雨顺时风。众所周知,目前出联答对搞的风声水起方兴未艾。有时为了热闹,也不管上联下联,也不论仄声平声对上来就行。以致有些内容大煞风景。那么,什么是平仄?在诗词或楹联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知道,过去老北京的声调是汉字有四个发声,比如温是第一声叫阴平,文是第二声叫阳平,稳是第三声叫上声,问是第四声叫去声。老声调规定,第一声阴平属平声,其余阳平、上声、去声都属于仄声。现在新声调规定:第一、二声也就是阴平、阳平属平声,第三、四声也就是上声、去声属仄声。在诗词或楹联中,平仄运用正确,读起来就朗朗上口,反此則否。,特别是对联,基本要求是仄起平收。为什么?因为仄声给人的直感是意犹未尽,所以上联尾字要仄声。因为平声给人的直感是话已说完,所以下联尾字要平声。也就是民间所说的上口要重,下口要轻。比如:室雅何需大,花香不在多。上联大属仄声(口重),下联多属平声(口轻)。水平有限,不妥处欢迎斧正!

对联必须遵循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的规则吗

管他什么平仄,自己认为可对得上就意足了,大众平台随心所欲,志在休闲作乐又不是比什么擂台拿奖金。

古诗词讲求平仄的道理是什么

谢邀。

古诗词讲求平仄的道理是什么?


古诗词讲平仄的道理很简单,是为了方便文人写诗。

大概对古诗词了解的人,都会知道在古韵中,汉字的音调实际上是分为四个声调:“平、上、去、入”,严格地说应该是五个声调:“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入声(短促)”。

南北朝时期,汉字声韵学是从佛学家同声翻译经文方便中国人演唱的“梵呗”起源并发展而来。在中国历史上,哪一个做文字工作的不是诗人呢?沈约不但是个声韵学家,也是个大诗人,他就开始研究如何将“四声”划分用于诗歌创作,以求达到诗句清朗流丽的感觉。

二者结合效果奇佳,因而大行其道,成就了宫体诗在发音和格式上的辉煌,也间接为唐诗之盛打下了坚实的文字音韵基础。

可这种方法毕竟需要深厚的文学和音韵学功底。到了武则天时期,因为官场大清洗,急需新生力量上位。在科考中诗文已经占据了重要位置,然而大量文人因为缺乏音韵知识,导致诗文水平不高,错失仕途。格律诗的规范也逐渐成型,这个时候,就急需一套简单、明白、针对诗歌创作的音韵学规则。

平仄的概念顺势而生——武则天钦点,丞相许敬宗编写了一部新韵书,提出了平仄概念,大幅度减低了四声在诗歌创作中的混杂繁复。

很多朋友说平仄格律复杂,难学,其实你用四声标注古诗看看?如五绝之首《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如果是沈约来分析这首诗的音韵关系,他就会标注成:

入入平平去,平平入上平。

入平平上入,去去入平平。

甚至是五声标注:

入入阴平阴平去,阳平阳平入上阳平。

入阳平阴平上入,去去入阳平阳平。

别说我们今天看着费力,就算是当时的普通文人,也无法从这些标注中发现规律,学成快速创造诗歌的能力。

当许敬宗提出平仄划分概念,将四声(五声)简化为“平仄”二元后,格式瞬间明朗: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不但看得清爽,也很容易发现诗句之间平仄的规律。如首句和第二句相对,第二句和第三句相粘,都清清楚楚。

宫廷诗人们在诗歌音韵大幅简化之后,精选了四种基础格式,定为格律诗的基本平仄关系:“仄起不入韵,仄起入韵,平起不入韵,平起入韵”。

格律诗从此诞生,并且因为简单明白大行其道,迅速提高了初级文人们的诗歌创作水平。

你不懂四声八病?不懂汉字音韵?都不要紧,只要按照平仄关系创作诗歌,必然是通顺清朗,抑扬顿挫的,也让更多的诗人将心思放到诗歌创作的内容和意境之上。

平仄的出现是为了简化音韵学指导诗歌创造、避免产生音病的工具。

平仄格律是完美的平仄发音关系的不完全归纳。

不完全归纳,意味着有很多关系没有被归纳进来,所以不遵守平仄格律,同样可以写出好诗,但是遵守格律,绝对不会跑偏到哪里去。

格律是一把尺子,并不是非有不可的东西,但是有了,初学者就不会迷路。

那些把平仄格律看作镣铐的朋友,不知道懂不懂这个意思。

不懂规矩不要紧,你同样可以起飞。但是规矩是大量的经验总结,一般都是精华。

你胡乱起飞的同时却要抵制谩骂大量前辈诗人总结出来规范起飞的跑道,何其荒谬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