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该怎样出和对?高山流泉,泉边美姬慢梳头,如何对对联_对联_平仄_下联

本文目录

  • 对联该怎样出和对
  • 高山流泉,泉边美姬慢梳头,如何对对联
  • 如何学会对对联
  • 初学者如何学习对对联对对联有什么讲究
  • 对联应该怎么对
  • 怎么样才能对好对联
  • 如何对对联
  • 对对联的规则
  • 如何才能准确的对仗
  • 初学者对对联有哪些方法和诀窍

对联该怎样出和对

宾应宾,主会主,相形相彰。意和意,不亦对,雅倩居上。工整平衡当泽,则锦上添花也。谢谢悟空,邀请问题。

高山流泉,泉边美姬慢梳头,如何对对联

上联:高山流泉,泉边美姬慢梳头

下联:垓下乌江,江畔霸王泣刎首

西楚霸王项羽四面楚歌,兵败垓下,天下第一美女虞姬为使项羽放心突围,拔剑自刎。项羽率众突出重围后,来到乌江岸边,百感交加,嚎啕大哭,吟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的千古绝唱。项羽本可以生还,但其深感惭愧,无颜对江东父老,便拔剑自刎于乌江岸边。从而成为美女与英雄悲剧爱情的历史故事。

如何学会对对联

首先要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词组结构相同,词义相反,再着掌握平仄韵律,即平仄相对。只要掌握以上基础知识,多参于对联活动,就能提高对联能力。

初学者如何学习对对联对对联有什么讲究

加v回答:五分钟保你学会对对联

半路出家的人,如何才能快速学会对对联呢?你读完下面的文字,你就不是门外汉了。

一、平仄二字的概念

平,就是对对联的用字,要选用新华字典上的一、二声字。仄,即要选用新华字典上的三、四声字。新华字典后面各声的表示符号,你一看则知。

二、七字对联的第2、4、6三个字的平仄格式不能错

七字对联第2、4、6三个的平仄格式如下:

1、平、仄、平

即第2个字的音是平声,第4个字你就用仄音字,第6个你再用平音字。

2、仄、平、仄

即第2个字是仄音字时,你的第4个字就用平音字,第6个字再用仄音字。

如果2、4、6三个字的格式是平、平、仄,或者是仄、仄、平,或者是平、仄、仄,或者是仄、平、平时,即是出律,也就是不符合对联的要求。

三、上下联第2、4、6三个字的音要相反。即上联是平、仄、平,下联三个字的格式就是仄、平、仄,否则,即是出律。

四、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音字,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音字。

五、最后三个字不能是三个平音字或三个仄音字相连。

如果是少于或多于七字的对联,你只要按交错使用平仄的原则来选字,把好第2、4、6、8、10……………个字的关就行了。

刚刚入门的人,千万别看对联一类的书籍,很容易使你陷入迷雾之中,使你望而生畏,望而却步。

如果看了上面的文字,还不明白,可以提问我,保你几分钟学会对对联。

(图片源自网络)

对联应该怎么对

对对联俗称对对子,就要掌握对子的特点。

首先,对联内容要健康,充满正能量。其次,对联讲究对仗。上下联字数相等,词类相当,平仄相对。最后,对联讲究韵律美。对联写好后再读一读,看看是否能做到:抑扬顿挫,和谐动听。

在掌握了对联的特点后,你知道怎么去吗对对联了吧。

怎么样才能对好对联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浓缩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文人墨客和普通群众常相吟对的艺术形式。

要对好对联就要掌握对联的规矩一一对仗。也就是说、对联必须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反之不能称其为对联。

一,词性相对,就是上下联中位置相对应的词必须词性一样,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例;海到天边云是岸,;山登绝顶雪为峰(峨眉山万年寺联)。

二,词义规矩,也就是说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長空,等等。

三,平仄相拗,是汉字中的平上去入四声,平声对应阴平阳平,仄声对应上声去声。例,西南云气来衡岳,平平仄仄平平仄;日夜江声下洞庭,仄仄平平仄仄平。

能掌握上述几点,加之你深厚的文化底蕴,你就能对好对联了。

如何对对联

  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  ①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②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③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④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⑤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对上面的介绍的内容,我们可以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对文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是指五、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三、五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皆无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则须平仄分明,不容更换。皆因一、三、五字平仄移易,读音影响不大,二、四、六字平仄失调,则读之拗口,乃律诗之大忌,用于楹联创作,也是传统楹联作法之大忌。  以上介绍的是传统楹联的作法及程式,随着对联艺术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各种新奇的作法跟句式也不断出现,还出现了许多独特的联格,所谓非正宗楹联,是指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用韵的楹联。这种联语作品,长期以来被斥为非正宗的楹联作品。其实,从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楹联的客观实际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的句式、句法、结构是同时具备的;从贴桃符到贴楹联这一民俗习惯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也是同时产生和发展的。不拘平仄楹联的写作灵活自由,可以根据实际内容量体裁衣,完全适应推广普通话的新形势,具备强烈的时代感,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正以其直切、朴实、稳重的艺术风格,在联海中闪耀着奇光。

对对联的规则

基本规则如下:

一、字句对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二、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三、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四、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五、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六、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对联定义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如何才能准确的对仗

谢谢悟空大师兄邀答。

如何才能准确的对仗?

这里应该是指对联吧。我从小喜欢对联,只靠自己对对联的浓情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据我掌握对联中的对仗,应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字数对等,即出联多少个字或中间停顿要在本对联时保持一致;

2.词性对仗,应联时要根据出联的每个字的词性对应跟着。例如:上联出名词、形容词、量词、副词……应联时应该对应着对便好;

3.格律对仗。出联应根据格律要求出题,而应联时应根据出联的平仄格律相反而应,例如:韵脚仄起平收,如此类推。

4.在对仗要求中,出联与应联不能一个字或词同时出现,例如:上联为:春风,下联就不能对春花或春节,更不能与上联的春风同时出对。

以上几点都是本人在学习对联中收到的对对仗的基本要求,不尽事宜,希望得到读者、名师的指点。

答题完成,谢谢!(*°∀°)3

初学者对对联有哪些方法和诀窍

谢谢朋友相邀,和大家切磋一下,关于对对联的问题。

初学者对对联,有哪些方法和诀窍呢?

我先引用@黑脸红心友的一篇帖子吧,《对联九忌歌》呈上。
合掌/重/失对/失替/乱脚/孤平,三平尾,上重下轻,初学用僻典,对联中有以上九种情况之其一,都犯了大忌,不算上佳之联。还是力求精炼,浅显地说说本人在对对联的过程中体会吧。

初学者一般从学习五言或七言句子入手。出联也好,对对联也好,先把联主出的半副联品味一番,不必急于落笔应对。出好上联或下联,对起来才不被束缚。

“闲云随风起”,这是我曾经遇到过的一副上联,我的对句是“野鹤伴雨来”(飞也行)。分析一下,联主前四字平声,尾字仄声,下联严谨一些对应前四字仄声尾字平收,宽松一些,第二、四字仄声,尾字平收;闲云是偏正词组,野鹤也是偏正词组,云与鹤相伴约定俗成,伴随,风雨,一起一来或一飞,动作对称,对句基本上成功了。如果下联中出现重复字,尾仄收,第二/四字还是平声字,则不合乎要求。

“衣锦还乡归有光”,这是我出的一副下联,定性为谜联。对上联,要注意些什么呢?①平仄韵律转换,下联“平仄平平平仄平”,注意第二四六字“仄平仄”换韵,第七字平收,适宜做下联,没错。上联第二四六字及尾字,最好为“平仄平”及仄声。②衣锦还乡是成语,谜底是归有光,归故里有光彩,上联最好也是成语,退而求其次,典故、名家诗词也行,底也要相扣合,考虑到成语更改不了,关键字平仄上可以不做要求。③谜联的意境要对得上,归有光是明代文学家,上联最好是古人一位,哪怕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也行,但不能生造。@顺礼成章头条号作者就对得有新意:鹰击长空张无忌。毛主席诗词一句,加个明教教主张无忌,把雄鹰自由飞翔,无所顾忌的形象跃然纸上,留在笔下。一个“空”字平声出律,无碍。

再来看看一副八字下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可能有吧,先从眼力听力上下功夫。分析此联,眼/耳两器官,观/听两动作,六/八两数目,路/方两名称,前四字与后四字都可称做常用词组了,韵律方面,注意偶数位的字即可,观路听方,平仄平∽∽平,尾字平收,是下联,求上联。思忖好久,难对工整,@张玉阁兄台一挥而就:舌舔三餐口试五味。(动作上有改动)用舌吃一日三餐,用口尝试酸甜苦辣咸五味,这些在生活中是再常见不过的了。因此,对对联,也是对生活经验的积累与沉淀。

小李探花探李花。这也是一副下联,李/花/李换韵,尾字花平收。此联看似简单,实则机关重重:①李为姓又为树②探花郎,只比状元榜眼稍差③探与花之间嵌上树名“李”,探还是动作。我也找不到挺合适的上联,以“老居学士学居士”“老杨榜眼傍(榜)杨眼”(树皮上画张脸眼特别大)对之,仅供消遣,期待好联。

以上四联用来抛砖引玉,让初学者体会一下对对联中的甘与辛。方法和诀窍,就是多看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积累知识,积累经验,注意对出句进行细致地分析,平仄、意境、小机关拆解都很重要。

恭请行家里手相互交流,为对对联出一份力,谢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