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缜神灭论原文及翻译(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是什么意思)_形体_神灭论_质体

本文目录

  •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是什么意思
  • 范缜《神灭论》全文的译文
  • 范缜简介 范缜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范缜 神灭论
  • 神灭论是什么
  • 吴俊善:范缜《神灭论》的覆没
  • 试述范增神灭论的思想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人的肉身存在则灵魂存在,肉身消亡了灵魂也就消亡了,是南北朝范缜的《神灭论》的核心思想。《神灭论》有力的斥责了魏晋时期盛行的宗教佛学思想,让人们认识到了神的本质,有助于人们反对愚昧的迷信思潮。

原文(节录)

或问予云:“神灭,何以知其灭也?”答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译文:

有的人问我说:“灵魂消亡了,怎么才知道其消亡了呢?”。

我回答说:“人的肉体和灵魂是合一的,人的肉身存在则灵魂存在,肉身消亡了灵魂也就消亡了。”

扩展资料:

《神灭论》的历史意义

1、对当时的影响:范缜撰写的《神灭论》,在我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严厉驳斥“神不灭”的谬说,不仅从理论上揭穿了神学的谎言,而且也谴责了当时封建帝王和世家大族佞佛所造成的社会危机,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

2、对后世的影响:他那坚持唯物主义的无神论思想和为捍卫真理勇于战斗的革命精神,千百年来始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成为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神灭论

范缜《神灭论》全文的译文

  问:您说精神(译者按:这篇论文中所用的“神”字,固然指的“精神”,
  但也指的“灵魂”。当时主张“神不灭”的人,认为使人产生精神作用的是灵魂,
  灵魂可以附在人的身体上,人死后,灵魂又转移到其他的地方,但不会消灭。范
  缜的神灭论就是针对当时流行的这种“灵魂不灭”的迷信思想展开斗争的。译作
  “灵魂”不太妥当,译作“精神”也和今天我们常用的精神的含义有差别。希望
  读者注意。)会消灭,怎样知道它会消灭呢?
  答:精神就是形体,形体就是精神,因此,形体存在,精神才存在,形体衰
  亡,精神也就消灭。
  问:无知,才叫做形体,有知,才叫做精神。有知和无知根本是两回事,精
  神和形体,原则上不能混为一谈。形体和精神是一回事的说法,不是我所能同意
  的。
  答:形体是精神的质体(译者按:“质”有“物质”的意义,又有“实体”
  的意义,现在把它译为“质体”),精神是形体的作用。所以形体是指的它的质
  体,精神是指的它的作用。形体和精神不能割裂。
  问:精神既不是质体,形体又不是作用,但二者又不能割裂,它的理论根据
  在哪里?
  答:〔精神和形体〕名称不同,而实质上是一回事。
  问:〔精神和形体〕名称既然不同,如何能说是一回事?
  答:精神和身体的关系,恰如锋利和刀刃的关系一样。身体和作用的关系,
  恰如刀刃和锋利的关系一样。既叫做锋利,当然不是刀刃;既叫做刀刃,当然不
  是锋利。但是离开了锋利就无所谓刀刃,离开了刀刃就无所谓锋利。从来没有听
  说过刀刃不存在而锋利单独存在的,哪能说形体死亡而精神能单独存在?
  问:刀刃和锋利的关系,可能像您所说的那样,但是形体和精神,它的道理
  却不是这样。为什么这样说呢?树木的质体是没有知觉的,人类的质体是有知觉
  的。人类既有相同于树木的质体,却有不同于树木的知觉。岂不是说明了树木只
  有一种特性,人类有两种特性吗?
  答:这话可奇怪了!人类若有以相同于树木的质体作为形体,又有以相异于
  树木的知觉作为精神,倒可以照您的说法;事实上人类的质体,〔就在于它〕有
  知觉,树木的质体,〔就在于它〕没有知觉。人类的质体不是树木的质体,树木
  的质体也不是人类的质体。〔人类〕怎么可能既有同于树木的质体,又有异于树
  木的知觉呢?
  问:人类的质体之所以不同于树木的质体的地方,就在于它有知觉。人类若
  是没有知觉,它和树木有什么区别呢?
  答:人类没有无知觉的质体,恰如树木没有有知觉的形体一样。
  问:死人的形体岂不就是没有知觉的体质吗?
  答:这(死人)是没有知觉的质体。
  问:既然这样,可见人类确实既有相同于树木的质体又有不同于树木的知觉
  了。
  答:死人虽然有相同于树木的质体却没有不同于树木的知觉;活人虽有不同
  于树木的知觉,却没有相同于树木的质体。
  问:死人的骨胳不就是活人的形体吗?
  答:活的形体不是死的形体,死的形体也不是活的形体,根本是不同的两类,
  怎能有活人的形体却有死人的骨胳呢?
  问:如果活人的形体根本不是死人的骨胳,死人的骨胳也就应当不从活人的
  形体产生。既然不从活人的形体产生,那末这(死人的)骨胳是从哪里来的?
  答:这是活人的形体变成了死人的骨胳的啊!
  问:活人的形体能变为死人的骨胳,岂不正是因为有了生才有死,可见死人
  的形体也就是活人的形体了。
  答:如果根据活的树变成枯的树木〔来推论〕,枯树的质体怎能说就是活树
  的形体?
  问:活树的形体既能变成枯树的形体,可见枯树的形体也就是活树的形体。
  好像一条一条的丝的形体变成了线的形体,线的形体也就是丝的形体。这有什么
  不同呢?
  答:若〔照你的说法〕枯树就是活树,活树就是枯树,就应当在树活的时候
  雕零,树枯的时候结果。活树不应当变成枯树,因为〔照你的说法〕活树即是枯
  树,所以枯树不必从活树变来了。〔照你的说法〕活树枯树既然一样,为什么不
  先从枯树变成活树,一定先从活树变成枯树,这是什么道理呢?至于丝和缕是同
  时存在的〔不是丝消灭后才成为缕〕,不能用来作为这个辩论的比喻。
  问:当活人形体衰亡时,应当立刻死去,为什么人总是逐渐地死去呢?
  答:〔这是因为〕凡是生灭的形体,必须有一定的程序的原故。突然发生的,
  必然突然消灭;逐渐发生的,必然逐渐消灭。突然发生的,像狂风暴雨就是;逐
  渐发生的,像动物植物就是。有突然发生的,也有逐渐发生的,这是事物的规律。
  问:您说“形体即是精神”,那末像“手”这些器官也是精神吗?
  答:都有它的精神方面。
  问:如果说手这类肢体都有它的精神的方面,精神能思虑,手这类肢体也应
  当能思虑了。
  答:手这类肢体有痛痒的感觉,但没有辨别是非的思虑。
  问:感觉和思虑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
  答:感觉也就是思虑。粗浅的叫做感觉,深刻的叫做思虑。
  问:既是这样,应当有两种思虑了,思虑既然有两种,难道精神也有两种吗?
  答:人的形体只有一个,精神哪能有两种呢?
  问:如果不能有两种精神,怎么能够既有知痛知痒的感觉又有辨别是非的思
  虑?
  答:比如手足虽然不同,总归是一个人的肢体;辨别是非,感知痛痒虽不相
  同,也总归是一个人的精神。
  问:辨别是非的思虑和手足无关,和什么有关呢?
  答:辨别是非的思虑是由心这一器官主宰的。
  问:心器官是五脏的心吗?不是吗?
  答:是的。
  问:五脏有什么不同,而单单心有辨别是非的思虑作用呢?
  答:七窍又有什么不同,而所担任的职能并不一样,这是什么原故呢?
  问:思虑作用不受任何局限,何以知道是心器官所主宰的?
  答:心有疾病就会使思虑作用失常,因此知道心器官是思虑的基础。
  问:怎样知道思虑不寄托于眼这些方面呢?
  答:假若思虑作用可寄托于眼这些方面,眼的作用为什么不寄托于耳这一方
  面呢?
  问:思虑自身没有基础,所以可寄托于眼这一方面。眼自有它的基础,所以
  不寄托于其他感官方面。
  答:眼为什么有它的基础而思虑没有它的基础呢?假如思虑在我的形体上没
  有基础,可寄托在任何地方,那么张大的情感可以寄托在王二的身上;李三的性
  格可以寄托在赵四的身上。是这样吗?不是吧。
  问:“圣人”的形体也恰如一般人的形体,而究竟有一般人和“圣人”的差
  别。所以知道形体和精神是两回事。
  答:不然,纯金有光泽,杂质的金没有光泽。有光泽的纯金怎会有无光泽的
  杂质?由此看来,怎会有“圣人”的精神反而寄托在一般人的形体之中?自然也
  不会有一般人的精神寄托在“圣人”的形体之中。因此,尧有八彩的眉毛,舜有
  双瞳孔的眼睛,黄帝的前额像龙,皋陶的口形像马,这些都是身体外形的特殊;
  比干的心,七个孔窍并列,姜维的胆有拳那样大,这些都是内部器官的特别。由
  此可见,“圣人”的特殊,常常和普通人不一样,“圣人”不仅在道德上超出众
  人,就在形体上也是与众不同的。所谓一般人和“圣人”形体一样的说法,我认
  为不妥当。
  问:您说“圣人”的形体一定不同于一般人,那么请问阳货的相貌像孔子,
  项羽的眼睛像舜,舜、项羽、孔子、阳货,他们的才智不同而形貌相似,这是什
  么原故?
  答:珉像玉却不是玉,鸡像凤却不是凤,事物中确有这种现象,人类也不例
  外。项羽,阳货的相貌〔和舜、孔子〕相似,却不真相似,他们的内部器官不同,
  虽外形类似,也是枉然。
  问:一般人和“圣人”有差别,而形体不一致,这是说得通的;“圣人”都
  是圆满的,照道理讲没有两样,但是孔子和周公的相貌不同,汤和文王的相貌也
  两样,因此更可以证明,精神不依赖于形体了。
  答:“圣人”和“圣人”之所以相同,在于他们都有“圣人”的器官,但器
  官本身不一定相同。如同马的毛色不同却都可以是快马,玉的色泽不同而都可以
  是美玉一样。因此,晋国的棘氏璧,楚国的和氏璧,都价值连城;骅、骝、lù
  @①、骊都能远行千里。
  问:形体和精神不是两回事,已经领教了。形体衰亡精神也随着消灭,道理
  确也应当这样。请问古书上说:“为〔鬼神〕建立宗庙,鬼神飨受它”,这是什
  么意思呢?
  答:这是“圣人”的教化方法啊。目的在于顺从孝子的情感,并纠正偷惰不
  忠厚的倾向。所谓神而明之,就是这个意思了。
  问:伯有的鬼披着甲,惊扰郑国,彭生的鬼化为野猪出现。在经典中写得清
  清楚楚,怎能认为这仅仅是利用神道来教化人们呢?(注:左傅昭公七年,郑国
  贵族伯有在内战中被杀,后来郑国的人民常常有人自相惊扰,有人喊“伯有来了”
  ,于是全城的人,吓得乱跑。彭生事见左传桓公十八年及庄公八年彭生被杀事,
  书上记载彭生死后化为野猪出现。)
  答:奇怪的事情是渺茫的,或真或假。遭到凶死的太多了,没有听说都变成
  了鬼,为什么单单彭生、伯有就会变成了鬼呢?一会儿是人,一会儿又是猪,未
  必就是齐国的彭生,郑国的伯有公子啊。
  问:“周易”说:“因此认识鬼神的情况和天地相似而不违背”,又说“装
  满了一车鬼”,这些话的意义何在呢?
  答:有禽有兽,这是飞和走的区分;有人有鬼,这是隐蔽和明显的区分。至
  于人死变成鬼,鬼消灭了又变成人,这是我无法理解的。
  问:认识了精神消灭的道理,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答:佛教对政治的危害,和尚对风俗的腐蚀,就像狂风迷雾一样,广泛地传
  播着。我痛心社会上这种弊端,并要挽救它的沈沦。人们宁可倾家荡产去求僧拜
  佛,但是不照顾亲戚,不怜惜穷困,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由于自私的打算过多,
  救人的意思太少。因此,送给穷朋友一把米,吝惜的情绪就流露在脸上;捐赠豪
  富的和尚上千石的粮食,就从内心到汗毛也感到舒畅。岂不是因为和尚有夸大的
  预偿的诺言(译者按:指和尚用布施可以进天堂的谎话),而穷朋友没有一升半
  斗的报答吗?帮助人,却不在于救人急难,做好事仅仅为了自私。〔佛教〕用渺
  茫的谎言迷惑人,用地狱的痛苦吓唬人,用夸大的言词引诱人,用天堂的快乐招
  引人。所以使得人们抛弃了儒者的服装,披上僧人的袈裟;废掉了传统的礼器,
  摆上了水瓶饭钵(注:袈裟和瓶、钵都是和尚的衣服和用具,是从印度传来的,
  和当时中国民族习惯不一样);家家骨肉分离;人人子嗣绝灭!以至于使得士兵
  在行伍中无用,官吏在机关中缺额,粮食被游手好闲的僧众吃光,财富被奢侈的
  寺院建筑耗尽!坏人充斥,不能禁止,却高颂“阿弥陀佛”!这都是佛教所造成
  的。它的源流不加遏止,它的祸害就没有边际。
  如果能够认识到万物的生成是由于它自己的原因,复杂的现象完全是它自己
  在变化,忽然自己发生了,忽然自己消灭了。对它的发生既不能防止,对它的消
  灭也无须留恋。顺从着自然的法则,各人满足自己的本性;劳动者安于他们的田
  野,统治者保持他们的朴素。种了田然后吃饭,粮食是吃不完的;养了蚕然后制
  衣,衣服是穿不尽的。在下者把多余的产品奉养在上者;在上者以不干涉的态度
  对待在下者。这样,就可以保全生命,可以赡养父母,可以满足自己,可以满足
  别人,可以使国家安定,可以使君主称霸,都是由于这个原则啊!

范缜简介 范缜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范缜 神灭论

本 名:范缜

字 号:子真

所处时代:南北朝

民族族群: ***

出生地:南乡舞阴

主要作品:《神灭论》

主要成就:唯物主义,无神论

  范缜出生于南阳舞阴(今河南省泌阳县羊册镇古城一带)的一个士族家庭,先祖为西晋名臣范晷,至东晋安北将军范汪,始移居江南。南北朝后,南阳范氏家族开始衰落,几乎无人有高官显爵。祖父范璩之,刘宋时官至中书郎。父亲范濛,刘宋时奉朝请,在范缜生下后不久就病故,故范缜自幼家境贫寒,与母亲相依为命,并以孝谨闻名。

  范缜少孤贫而好学,十多岁时,到千里之外的沛郡相县(今安徽宿县)求学,拜名儒刘瓛为师。范缜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成绩远超同门学友,刘瓛因而十分钟爱他,并亲自为他行加冠礼。刘瓛学术地位很高,颇有声望,门生大多是“车马贵游”的权贵子弟,锦衣玉食,狂妄自大。范缜在从学的数年中,经常布衣草鞋,步行攻读,但却并未因此自卑自愧。相反,他生性倔强耿直,不肯向权贵低头,敢于发表“危言高论”,同窗士友都畏他三分,因而他也受到众人的疏远和冷落。范缜成人后,博通经术,对“三礼”(《周礼》、《仪礼》、《礼记》)造诣颇深。 在诸多的士人中,他只与外弟萧琛情投意合。萧琛以能言善辩知名,也每每为范缜的言简意明、通达要旨的议论所折服。

  泰始三年(467年),北魏大举南侵,沛郡沦陷,北方人民纷纷南逃,范缜也离开相县前往建业(今南京)。范缜到建业以后,一度向当局提出过政治改革的建议,但未能得到回应。刘宋时期,范缜很不得志,聪明才智和满腹经纶无处施展。怀才不遇使他未老先衰,二十九岁时已白发皤然,遂写下了《伤暮诗》、《白发咏》,抒发内心的愤愤不平,寄托不屈服厄运之志。建元元年(479年),握有军政实权的萧道成夺取了刘宋政权,建立南齐。为巩固统治,萧齐政权起用了一批新人,范缜也由此踏上了仕途,仕齐任宁蛮主簿,后迁为尚书殿中郎。齐武帝永明年间(483年—493年),萧齐与北魏和亲通好,范缜作为使者出访北魏,他渊博的知识和机敏的智慧,博得了北魏朝野的尊重和赞叹。

  南北朝是佛教兴盛的时代,轮回报应的宗教思想,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齐竟陵王萧子良,精信佛教,常聚会名僧,讲论佛典;同时在京都鸡笼山西邸官舍礼贤纳士,交游宾客,聚会文学名士。萧衍、沈约等“竟陵八友”,以及范缜等仕人,都游于其门。这些名士多为佛门信徒,笃信因果报应,唯有范缜对这此嗤之以鼻,大唱反调,盛称无佛。永明七年(489年),以竟陵王萧子良为首的佛门信徒与范缜展开了一场大论战。萧子良问范缜说:“你不信因果报应说,那么为什么会有富贵贫贱之分?”范缜答道:“人生如同树上的花同时开放,随风飘落,有的花瓣由于风拂帘帷而飘落在厅屋内,留在茵席上;有的花瓣则因篱笆的遮挡而掉进粪坑中。殿下就犹如留在茵席上的花瓣,下官就是落于粪坑中的花瓣。贵贱虽然不同,但哪有什么因果报应呢?”萧子良不以为然,但驳不倒范缜这番有理有据的答辩,无言以对。经过这次交锋后,范缜认为有必要将自己的观点加以系统整理和阐述,于是写出了《神灭论》一文,提出“形存神存,形谢神灭”的无神论观点。《神灭论》抓住了时弊,击中了佛教的痛处。甫一问世,士林争相传抄,朝野一片哗然。萧子良调集众僧名士,软硬兼施,轮番围攻范缜。佛门信徒太原名士王琰,借儒家孝道为武器,撰文立著,企图让范缜无法回答,就带着嘲讽的口吻说:“哎呀!范先生,你竟然不知道你祖先的神灵在什么地方!”范缜则反问:“哎呀!王先生,你既然知道你祖先的神灵在什么地方,怎么不自杀去追随祖先的神灵呢?”这一反问,倒使王琰哑口无言,败下阵来。由于难以辩倒范缜,萧子良便打算用权利来拉拢,就派名士王融到范缜那儿,企图用官位利诱,范缜不为所动。

  齐明帝建武中叶(494年—498年),范缜出尚书省,迁领军长史,改任宜都太守,仍坚持神灭论,不信鬼神。辖境夷陵(今湖北宜昌)有伍相庙、唐汉三神庙、胡里神庙,当地人笃信三庙有神灵,经常祭祀。范缜在任期间,下令断其香火,严禁祭祀活动。其后不久,因母亲去世,范缜辞官守丧,自此至梁初,他一直未出仕任官,居住在南州。永元三年(501年),梁武帝萧衍乘南齐政局极端混乱,自襄阳举兵东下,至南州,范缜丧服出迎。萧衍与范缜有同在萧子良西邸共事的旧情,见范缜迎接非常高兴,平定建康后,便委任范缜为晋安太守。范缜在任四年,清廉节俭,除俸禄以外一无所取。天监三年(504年),梁武帝下诏尊佛,南朝佛教进入了全盛时期。天监四年(505年),朝廷任命范缜为尚书左丞。范缜离任回京前,将所有财产都赠与了前尚书令王亮。王亮是王导六世孙,南齐时,与范缜曾同为尚书殿中郎,二人结为好友,后因对武帝不敬,被削为庶人。范缜亦因此事被牵连,谪徙广州。流放期间,范缜不顾处境危险,再次将《神灭论》充实完善,修订成稿,并在亲友间传播。天监六年(507年),范缜被调回京师,任中书郎、国子博士。范缜返京后,因反佛一事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梁武帝颁发《敕答臣下神灭论》,大僧正法云将武帝敕旨传抄王公朝贵,并作《与王公朝贵书》,响应者有临川王萧宏等六十四人。萧琛、曹思文、沈约亦著文反驳。范缜对此毫不示弱,遂将《神灭论》改写成宾主问答体,共设三十一个问答,同时沉着应战,据理驳斥。在这场论战中,范缜“辩摧众口,日服千人”,最终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天监十四年左右(515年),范缜病逝,寿约六十五岁。

神灭论是什么

《神灭论》由范缜作于南朝萧齐永明年(483—493)中。是时,南朝佛教盛行,以致为祸国民。范缜于“风惊雾起,驰荡不休”之时,以偶然论观点痛斥因果报应论,反对宣扬佛教,终作《神灭论》一文。
《神灭论》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他把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关系,用刀口同锋利的关系作了极为形象的比喻:“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利”,“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范缜的《神灭论》一发表,朝野为之哗然、震惊。

吴俊善:范缜《神灭论》的覆没

按语:很早就想批判范缜《神灭论》
因为其历史上的影响甚大,流毒很广,给中国历史上的华夏民族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只可惜以往没有时间,今天抽出时间,随便看了一下《神灭论》原来是满篇荒唐语,尽是混账话。范缜胡浇蛮缠耍而赖子的工夫,活龙活现,如跃屏上。先奉上一段,以后有时间再衔接。
一、或问予云:“神灭,何以知其灭也?”答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中华不败评:范缜纯粹是胡说八道,也可以说是个狡客!他这话翻译成现代话就是:软件就是硬件,硬件就是软件。“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这就是说,只要硬件好,软件也就是好的,硬件坏了,软件也就不能存在了。古代人遇到个狡棒子,居然没有人能驳到他。要是让他遇到我,一定让他的脸肿嘴歪。中国古人所说的神就是思想与意识,应当拿一块石头驳斥他,问范缜:我们的形是受神支配的,这块石头有没有形?如果有形,它的神在哪里?
二、问曰:“形者无知之称,神者有知之名,知与无知,即事有异,神之与形,理不容一,形神相即,非所闻也。”答曰:“形者神之质(形),神者形之用(神),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也。”
中华不败评:问话者问的不好,这可能是范缜自导自编的话。翻译成现代的话是:形是没有知觉和智慧的东西,神是有知觉和有智慧的东西,有智慧与无智慧,这在道理上不是同样的事。你说的“形神相即”也就是“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谢则神灭也。”没有听说过。范缜回答说:“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也。”
这句话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形是神的本质,神之是为形用的东西,因为,形称本质,神被称之为用的东西,所以,形和神是一样的东西,没有区别。按范缜的意思,就可以解释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屁股可以支配大脑。所以,屁股和大脑没有区别。
三、问曰:“神故非质,形故非用,不得为异,其义安在?”答曰:“名殊而体一也。”
中华不败评:神本来不是质,形不是用,两者是一样的,它的意思是什么?范缜说:它们本来就是同样的东西,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四、问曰:“名既已殊,体何得一?”答曰:“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中华不败评:问者曰:“名既已殊,体何得一?”的意思是:名既然不一样,体怎么能是一样的?范缜说:神和质的关系,就好象是锋利与刀刃的关系;形和用的关系,就象是刀刃和锋利的关系。锋利的名字不是刀刃,刀刃的名字不是锋利。可是,没有锋利谈什么刀刃,没有刀刃也就没有锋利,从来没有听说过刀刃没有了,锋利还能存在,难道还能允许形式没有了,神还存在的道理?
这里面范缜偷换了概念,神和形的关系是名词与名词的关系,而刀刃与锋利的关系,则换成了名词与形容词的关系。一千多年来,不知道有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好象是没有人指出这个问题的,但是这个问题却在吴俊善这里被抓住了尾巴。
五、问曰:“刃之与利,或如来说,形之与神,其义不然。何以言之?木之质无知也,人之质有知也,人既有如木之质,而有异木之知,岂非木有其一,人有其二邪?”答曰:“异哉言乎!人若有如木之质以为形,又有异木之知以为神,则可如来论也。今人之质,质有知也,木之质,质无知也,人之质非木质也,木之质非人质也,安在有如木之质而复有异木之知哉!”
中华不败评:这段辩论,范缜已经败下阵来,问者用木头和人之间的区,一有智,一无智,但是它们都有形,范缜以下的话就被推翻了,即“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范缜剩下的话就是胡狡了。他只能用人和木头是不一样的来狡辩,可是这样,他也就打了自己的嘴巴,即“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也。” 因为范缜事先并没有区别人之形与木之形有什么不同。人之形是形,木之形难道不是形?为什木之形没有“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的作用?一笔能写出两个形字?形字本身能解释出两个意思?如果说人形与木形有所区别,就应当说:“人之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而不应当说成:“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以示有所区别。
六、问曰:“人之质所以异木质者,以其有知耳。人而无知,与木何异?”答曰:“人无无知之质犹木无有知之形。”
中华不败评:问话的人说:人的质之所以和木之质不一样,就是因为它是有智慧的。人如果无知,和木头有什么两样?范缜回答说:人没有无智慧的本质,就象是木头不具备有智慧的形式是一样的。这里范缜就是强词夺理了,他没有做出任何解释,直接做出个主观上的判断而了事。这个判断就是:人有智慧和木头没有智慧是一样的。这是多么不讲道理的话啊!
七、问曰:“死者之形骸,岂非无知之质邪?”答曰:“是无知之质也。”
中华不败评:问话的人说:死人的尸体,难道不是无知之质吗?范缜回答说:是无知之质。
八、问曰:“若然者,人果有如木之质,而有异木之知矣。”答曰:“死者有如木之质,而无异木之知;生者有异木之知,而无如木之质也。”
中华不败评:问话的人说:如果是这样,人就有象木头一样的质,却有和木头不一样的智慧了。范缜回答说:“死者有如木头之质,而没有象人一样的智慧;活着的人有和木头不一样的智慧,却没有象木头一样的无知的本质。” 范缜实际上承认了问话人的说法,只不过改变了一下说法而已,这不是又打了自己的嘴巴?

试述范增神灭论的思想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他把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关系,用刀口同锋利的关系作了极为形象的比喻:“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利”,“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范缜的《神灭论》一发表,朝野为之哗然、震惊。《神灭论》的发表,大大地震惊了当时的统治阶级,统治阶级极为慌张,于是出现了竟陵王萧子良凭借宰相的权力,慌忙调集众僧名士,软硬兼施,轮番围攻范缜。但由于他们讲不出象样的道理,尽管人多势众,也没有压倒坚持真理的范缜。佛门信徒太原名士王琰,借儒家讲究孝道为武器,撰文立著,企图一下子封住范缜的口,他带着嘲讽的口吻说:“呜呼!范子,你怎么竟连自己的祖先在哪里都不知道!”但范缜当即反唇相讥说:“呜呼!王子,你既然知道自己的祖先的神灵在哪里,为什么不杀身去追随它们呢?”王琰哑口无言,败下阵来。萧子良又派名士王融到范缜那儿,企图用官位加以利诱,王融对范缜说:“神灭之说既然是异端邪说,而你却坚持己见,恐怕会有伤名教。以你出众的才华和美德,何愁官至中书郎。而你为什么要违背众人的信仰,自讨身败名裂呢?”范缜听后哈哈大笑,回答说:“倘若我范缜肯于出卖人格,背叛信仰去捞取官位,恐怕早就当上尚书令、尚书仆射一类的高官,你那个中书郎又岂在话下!”
  后来,梁武帝笃信佛教。他组织了70多篇文章来攻击《神灭论》,范缜以大无畏的唯物主义精神,一一予以批驳,表现了一个无神论者的伟大精神。但是,他却因此得罪了权贵,从此再也未获朝廷重用,在一个不大不小的闲职任上终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