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小寒有什么禁忌
- 谁有24节气图
- 二十四节气大寒是最冷的时候吗
- 二十四节气对应的食物图片
- 12月有什么节气
- 关于春节习俗的图片‘
- 大雪二十四节气图片
小寒有什么禁忌
【小寒由来】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是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以及丑月的起始,时间是在公历1月5-7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85°。对于中国而言,这时正值“三九”前后,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每年1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285°时为小寒(slight cold),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中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
中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相关典故】
节气物候
雁北乡:乡,向导之义,二阳之候,雁将避热而回,今则乡北飞之,至立春后皆归矣,禽鸟得气之先故也。
鹊始巢:鹊,喜鹊也;巢之门,每向太岁,冬至天元之始至,后二阳已得来年之节气,鹊遂可为巢,知所向也。
雉始雊:雉,文明之禽,阳鸟也;雊,雌雄之同鸣也,感于阳而后有声。
南京:吃菜饭
古时,南京人对小寒颇重视,但随着时代变迁,现已渐渐淡化,如今人们只能从生活中寻找出点点痕迹。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与腊八粥相媲美。
到了小寒时节,也是老中医和中药房最忙的时候,一般入冬时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时,有的人家会再熬制一点,吃到春节前后。
居民日常饮食也偏重于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其中又以羊肉汤最为常见,有的餐馆还推出当归生姜羊肉汤,近年来,一些传统的冬令羊肉菜肴重现餐桌,再现了南京寒冬食俗。
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南京人在小寒季节里有一套地域特色的体育锻炼方式,如跳绳、踢毽子、滚铁环,挤油渣渣(靠着墙壁相互挤)、斗鸡(盘起一脚,一脚独立,相互对斗)等。如果遇到下雪,则更是欢呼雀跃,打雪仗、堆雪人,很快就会全身暖和,血脉通畅。
广东:吃糯米饭
广州传统,小寒早上吃糯米饭,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
【农事知识】
小寒习俗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
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
小寒正处三九前后,俗话说:“冷在三九”,其严寒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各地流行的气象谚语,可做佐证。如华北一带有“小寒大寒,滴水成冰”的说法,江南一带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团”的说法。每年的大寒小寒虽说寒冷,但寒冷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有的年份小寒不是很冷,这往往预示大寒要冷,广西群众有“小寒不寒寒大寒”的谚语。
根据小寒的冷暖情况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不少。如“小寒天气热,大寒冷莫说”、“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小寒暖,立春雪”、“小寒寒,惊蛰暖”等。
根据小寒节气阴雨(雪)情况,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有:“小寒蒙蒙雨,雨水还冻秧”、“小寒雨蒙蒙,雨水惊蛰冻死秧”。
群众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了小寒大寒与小暑大暑的天气对应关系。如湖南省的“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山东省的“小寒无雨,小暑必旱”等。
小寒大寒,冻成一团。
小寒大寒,准备过年。
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腊七腊八,出门冻煞。
腊七腊八,冻死旱鸭。
腊七腊八,冻裂脚丫。
三九、四九,冻破碓臼。
三九、四九,冰上走。
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三九、四九不下雪,五九、六九旱还接。
腊月三场白,来年收小麦。
腊月三场白,家家都有麦。
腊月三白,适宜麦菜。
腊月大雪半尺厚,麦子还嫌被不够。
九里雪水化一丈,打得麦子无处放。
九里的雪,硬似铁。
腊月三场雾,河底踏成路。
三九不封河,来年雹子多。
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
小寒节,十五天,七八天处三九天。
天寒人不寒,改变冬闲旧习惯。
一早一晚勤动手,管它地冻九尺九。
不怕家里少,就怕不去找。
草木灰,单积攒,上地壮棵又增产。
干灰喂,增一倍。
腊月栽桑桑不知。
麦苗被啃,产量受损。
避免畜啃青,认真订奖惩。
牛喂三九,马喂三伏。
薯菜窖,牲口棚,堵封严密来防冻。
数九寒天鸡下蛋,鸡舍保温是关键。
小寒鱼塘冰封严,大雪纷飞不稀罕,冰上积雪要扫除,保持冰面好光线。
【小寒禁忌】
小寒·进补不要盲目
虽然小寒时节是“进补”的最佳时期,但进补并非吃大量的滋补品就可以了,一定要有的放矢。按照传统中医理论,滋补分为四类,即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1.补气主要针对气虚体质
如动后冒虚汗、精神疲乏,妇人子宫脱垂等体,宜用红参、红枣、白术、北芪、淮山和五味子等。
2.补血主要针对血虚体质
如头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嘴唇苍白、妇人月经量少且色淡等,应用当归、熟地、白芍、阿胶和首乌等。
3.补阴针对阴虚体质
如夜间盗汗午后低热、两颊潮红、手足心热、妇人白带增多等体征,宜用冬虫夏草、白参、沙参、天冬、鳖甲、龟板、白木耳等。
4.补阳针对阳虚体质
如手足冰凉、怕冷、腰酸、性机能低下等体征,可选用鹿茸、杜仲、肉苁蓉、巴戟等。阴虚阳盛的体质更宜选用冬虫夏草、石斛、沙参、玉竹、芡实之类,配伍肉禽煲、炖汤水进补。
小寒·锻炼禁忌
民谚曰:“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到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性。在这干冷的日子里,宜多进行户外的运动,如晨早的慢跑、跳绳、踢毽等。还要在精神上宜静神少虑、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心态平和,增添乐趣。在此节气里,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中医认为,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所谓“血遇寒则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尤其是老年人。
谁有24节气图
节气表(按公元月日计算)
春季
立春
2月3--5日交节
雨水
2月18--20日交节
惊蛰
3月5--7日交节
春分
3月20--22日交节
清明
4月4--6日交节
谷雨
4月19--21日交节
夏季
立夏
5月5--7交节
小满
5月20--22日交节
芒种
6月5--7日交节
夏至
6月21--22日交节
小暑
7月6--8日交节
大暑
7月22日--24日交节
秋季
立秋
8月7--9日交节
处暑
8月22--24日交节
白露
9月7--9日交节
秋分
9月22--24日交节
寒露
10月8--9日交节
霜降
10月23--24日交节
冬季
立冬
11月7--8日交节
小雪
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
12月6--8日交节
冬至
12月21--23交节
小寒
1月5--7日交节
大寒
1月20--21日交节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大寒是最冷的时候吗
是,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丑;太阳黄经为300°;公历1月20-21日交节。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
在我国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但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数地方,全年最低汽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
兹大寒一过,新一年的节气就又轮回来了,正所谓冬去春来。大寒虽然寒冷,但因为已近春天,所以不会像大雪到冬至期间那样酷寒。这时节,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和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
扩展资料:
大寒节气,大气环流比较稳定,环流调整周期大约为20天左右。此种环流调整时,常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和大风降温。
当东经80度以西为长波脊,东亚为沿海大槽,我国受西北风气流控制及不断补充的冷空气影响便会出现持续低温。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
气象观测记录虽然表明,在我国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但是,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数地方,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大寒节气内。所以,应继续做好农作物防寒,特别应注意保护牲畜安全过冬。
二十四节气对应的食物图片
二十四节气对应的食物如下:
1、立春:春卷
立春,一年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图中吃春饼和春卷叫“咬春”。这几乎是人们接受春天的能量和活力的仪式。
2、雨水:龙须饼
雨水吃龙须饼,雨水天气濡湿、阴晴不定,以前的人们就会在这个时候做龙须饼孝顺长辈,从此流传开来,成为一道流行的时节美味。
3、惊蛰:驴打滚
驴打滚是惊蛰时节必吃的小吃之一,做好的“驴打滚”外层粘满豆面,豆香馅甜,入口绵软,别具风味,是老少皆宜的传统风味小吃。
4、春分:春菜
春分时节,野生春菜长势凶猛,祖先们就研究出了“春分吃春菜”的吃法,把鲜嫩的春菜夹到沸腾的鱼片汤里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涮两遍,起来、吹口气、把筷子伸进嘴里,春分时节的美味也跟着溜进喉咙。
5、清明:青团
用草头汁做成的青团,是清明时节最流行味道,即使有些地方做法和叫法(糯米团子、糍粑)都不一样,但这些软糯的糕团食物味道都一样好吃,一样叫人想家。
6、谷雨:香椿炒鸡蛋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寒冷的天气结束,气温开始上升。“雨前香椿嫩如丝”,谷雨前后才是实现香椿自由的好时。清热解毒,健胃理气,润肤明目,错过又要等一年!
7、立夏:鸭蛋
立夏也叫“四月节”,入夏农作物生长旺盛,古时候周天子会在这一天带领群臣“迎夏”祈求丰收,民间的娃娃们则会把熟鸡蛋装进网子里挂在胸前,到学堂上和同伴“斗蛋”,鸡蛋撞碎了就吃掉,颇有童趣。
8、小满:苦菜
小满是开春来的第一个真正“农忙季”,人们把小满时吃苦苦菜的习俗赋予了“先苦后甘”的含义。
9、芒种:梅子
芒种节气是夏季的第三个传统节气,这个时候天气明显炎热,雨量丰富,已经完完全全是夏天了。这个时候,人们会开始种植带芒的作物,所以叫芒种。除了农事习俗外,芒种还有吃梅子的习俗,但因为这时候的梅子还是青梅,味酸,所以会先煮梅。
10、夏至:面
夏至的面,需要用刚刚从田野里收割的小麦来做,在经过愉快的揉捏和拉扯后,无论做成汤面、凉面还是拌面,都有让人吃到碗底朝天的魔力。
11、小暑:新米
过了小暑就要准备“入伏”,北方是“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12、大暑:仙草
大暑之前,是热气滚滚的小暑;大暑之后,是清清爽爽的立秋。大暑一到,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来了。各地大暑防暑降温的方子也五花八门:喝伏茶、晒伏姜、煮羊肉汤、吃过水面、喝绿豆汤、薄荷茶等。
13、立秋:西瓜
“夏天过后无病三分虚”,立秋这一天,照例是要“贴秋膘”的,所以要吃西瓜啃秋。
14、处暑:鸭肉
处暑,早晚转凉,夏天才算告别了。人体进入阴阳代谢的过渡时期,防寒的同时还得注意清暑、补水,饮食上要滋阴润燥,多吃酸味食物,少吃辣。“处暑送鸭,无病各家”,民间自古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鸭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最适合初秋进补。
15、白露:米酒
古人挑白露时节酿酒,不仅天气适合发酵,还能从清晨的芭蕉叶子上收集酿酒用的夜露,连同枝头摘下的桂花也可以一起封入酒坛子里酿桂花酒。
16、秋分:芋饼
秋分之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南方正式入秋。惊蛰时候出来活动的小虫子们藏起来了,等候下一个春天。
17、寒露:芝麻
因为有核桃、枣子、莲子、板栗、芝麻等好果好实一起成熟上市,寒露时的酥饼比其他时段似乎要好吃一些。每当这时,家里不备一些柔软、松脆的酥饼,日子总过得仿佛意犹未尽。
18、霜降:柿子
在大部分果子已经圆满收场的霜降时节,家门口那颗高大的柿子树上,鲜红的柿子还在枝头倔强的等待一场寒霜,那是让我们格外怀念的家乡味道。
19、立冬:水饺
迎接冬天最好的方式,是挥舞着擀面杖,和家人一起热热闹闹包饺子,然后,围着饭桌吵吵闹闹的说着家常。立冬吃饺子的传统由来已久,久到已经成为了我们基因的一部分。
20、小雪:腊肉
小雪节气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前后,黄河中下游一般会迎来初雪。小雪时节,饭桌上一定不能缺少了腊肉。
21、大雪:粥
大雪节气在每年公历12月7日左右,最适合在火炉上煲一锅粥喝了。
22、冬至:馄饨
都说“冬至大如年”,民间自古就对冬至格外重视。南方吃汤圆、面线;广东吃“冬至肉”;宁夏吃羊肉粉汤。总之,对于中国人来说,越大的节日食俗就越丰富!
23、小寒:腊八粥
南瓜粥、红薯粥、桂圆粥、腊八粥,寒冬的热粥一直是格外暖心的存在,总是让人不禁想起天寒地冻时窝在家里懒懒度日的那些时光。
24、大寒:炸年糕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颇有些“年终岁尾,展望新春”的意味。临近新春,一派喜气祥和,在最后一个节气吃得温暖又体面,才对得起身为打工人辛苦劳作一年的自己。
12月有什么节气
1、大雪
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在12月6至8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55°,北方地区会受冷空气影响,常出现较大的降雪,引起地面积雪。
天候
大雪节气,中国大部分地区及台湾玉山的温度最低都已降到了零度或以下。各地会降大雪,甚至是暴雪,因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区域。
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表示这种节气时期,是降大雪的起始时间和雪量程度,如同小雪节气,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因此大雪,又是指降雪量大的雪。《左传•隐公九年》:“平地尺为大雪。”
2、冬至
又称冬节、贺冬,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反。冬至日是一年中白昼最短之日,北半球冬至一般都在西历12月21日到12月23日之间,农历用冬至所在月来定义十一月。
天候
在冬至时刻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冬至日亦是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一年之中白昼最短,日影最长之一日,北极圈呈永夜状态,南极圈呈极昼状态。冬至之后阳光直射位置开始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时数日渐增长,正午太阳高度也日渐升高,日影逐渐缩短。
冬至虽然是北半球理论上吸收太阳热量最少的一段时间,但因为地球土壤跟海洋释放热量会有时间延迟,大部分情况下最冷的时期不是冬至前后,而是发生在冬至之后,比如说大寒,根据中华民国中央气象局统计,最冷的月份是1月,之后是2月,接下来才是12月。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候、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时候、气候、物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经历史发展,农历吸纳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关于春节习俗的图片‘
1、一家人吃年夜饭习俗的图片。
2、贴春联习俗的图片。
3、包饺子习俗的图片。
扩展资料:
1、吃年夜饭风俗的由来: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慢慢地,人们了解“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365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少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神先的祖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秆,街上却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秆充饥。再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去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
2、春节贴对联风俗的由来: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 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3、春节吃饺子的习俗:
饺子是年夜饭桌上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中国北方,包饺子、吃饺 子,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欢度除夕的一个重要活动。俗话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过年,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为了过好年,旧时农家一进腊月的门槛,就开始忙年。从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的时候起,就进入了过年的倒计时,张彩灯、贴对联、打扫庭院,准备迎接远方的亲人,过个团圆年。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全家老小一起包饺子。
根据文献记载,春节时候吃饺子这种习俗至迟在明代已经出现。那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到了清代,这种习俗已经非常广泛,已经把它固定下来。这种习俗和中国古代的计时法有关系,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来记录每一天的时间。就把每一天分为十二个时段,那么每天开始呢是子时,子时就相当于今天半夜二十三点到一点这个时间,那么到了每年的年底,年三十的时候,那么这就不仅是新旧两天的更替,而是新旧岁的更替,中国人管它叫“交子”。
中国人非常注意界限,尤其是辞旧迎新这个界限,那么在这个时候,应该搞一些仪式来祈求来年的吉祥如意,那么在这个时候吃饺子,饺子和这个“交子”正好是谐音,而且饺子还有那么丰富的寓意吉祥的文化涵义,所以中国人才慢慢形成,在春节、在大年初一、在交子这个时刻,吃饺子这么个习俗。
大雪二十四节气图片
大雪二十四节气图片
大雪二十四节气图片,二十四节气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大雪节气来临的时候,寒冷的天气里我们要注意保暖措施到位,避免生病,下面分享大雪二十四节气图片。
大雪二十四节气图片1
24节气大雪的气候特点
“大雪”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更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下面,我为大家分享24节气大雪的气候特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雪时节,除华南和云南南部无冬区外,我国辽阔的大地已披上冬日盛装,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达—10℃以下,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也稳定在0℃以下,此时,黄河流域一带已渐有积雪,而在更北的.地方,则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了。
但在南方,特别是广州及珠三角一带,却依然草木葱茏,干燥的感觉还是很明显,与北方的气候相差很大。南方地区冬季气候温和而少雨雪,平均气温较长江中下游地区约高2℃至4℃,雨量仅占全年的5%左右。偶有降雪,大多出现在1、2月份;地面积雪三、五年难见到一次。如果能够目睹大地白雪皑垲,绿树披银饰玉,常是终身难忘的趣事。
这时,华南气候还有多雾的特点,一般12月是雾日最多的月份。雾通常出现在夜间无云或少云的清晨,气象学称之为辐射雾。“十雾九晴”,雾多在午前消散,午后的阳光会显得格外温暖。大雪时节,以下几种天气较为常见。
降温
有人做过统计,我国强冷空气最多的月份是在11月。北方大部分地区12月份的平均温度约在–5℃~–20℃之间,南方的强冷空气过后,有时也会出现霜冻。寒冷对体弱者和老年人的健康十分不利。
大雪(暴雪)
我们知道,强冷空气往往能够形成较大范围降雪或局地暴雪。降雪的益处很多,特别是有利于缓解冬旱,冻死农田病虫,有利于冬季旅游的开展。但降雪路滑,化雪成冰,容易导致民航航班延误、公路交通事故和车道拥堵;个别地区的暴雪封山、封路还会对牧区草原(称为白灾)人畜安全造成威胁。
冻雨(雨凇)
强冷空气到达南方,特别是贵州、湖南、湖北等地,容易出现冻雨。冻雨是从高空冷层降落的雪花,到中层有时融化成雨,到低空冷层,又成为温度虽低于0℃,但仍然是雨滴的过冷却水。过冷却水滴从空中下降,当它到达地面,碰到地面上的任何物体时,立刻发生冻结,就形成了冻雨。出现冻雨时,地面及物体上出现一层不平的冰壳,对交通、电力、通讯都会造成极大影响,还会造成果树损毁。根据《长江中下游气候》一书中统计,每年12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在–3~0℃时,容易出现冻雨,冻雨出现几率占到76%。
雾凇
据统计,一般每年11月开始到次年2月,西北、东北以及长江流域大部,先后会有雾凇出现,湿度大的.山区比较多见。雾凇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我国冬季雾凇日数多的地方有:黑龙江、吉林、新疆北部、陕西北部。其中,以吉林的雾凇最为有名,连续几天的雾凇,形成的冰雪世界,让爱好旅游和摄影的人惊喜不已。雾凇是受到人们普遍欣赏的一种自然美景,但是它有时也会成为一种自然灾害,严重时会将电线、树木压断,影响交通、供电和通信等。
雾霾
12月份,在刚刚迈入冬季的江南,早晨气温比较低时,或是在雨雪过后,近地面湿度大,还有可能出现成片的大雾区。北方城市的雾霾天气也会打个照面。
大雪二十四节气图片2
大雪,是冬季的第三3个节气,在公历12月6至8日交节,太阳黄经达255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大雪”。古人之所以将这个节气命名为“大雪”,是因为“雪”是寒冷的产物,代表寒雨天气,这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下雨或下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大雪节气风俗有腌肉,并且大雪也是“进补”的好时节,素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
大雪,是24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在公历12月6至8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55度。大雪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一个节气,气候要素包括降水、气温、光照等,其中降水是气候一个重要要素,大雪和小雪、雨水、谷雨、小满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它是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节气大雪的到来,意味着天气越来越冷,降水量增多。
古人之所以将这个节气命名为“大雪”,是因为“雪”是寒冷的产物,代表寒雨天气,这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下雨或下雪。“大雪”名称是个比喻,反映的是这个节气期间气候变化,寒流活跃气温下降、降水增多,并不是表示这个节气期间下很大的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实际上,大雪节气的雪却往往不如小雪节气来得大,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小雪节气在前,气温高,空气中的水汽总量比大雪节气大,下大雪的可能性也越大。在二十四节气圭表测影地黄河中下游地区,全年雪最大、大雪最多的节气,既不是“小雪大雪”,更不是“小寒大寒”(因为那时气温更低、大气中水汽更少),而是在2月下旬的春季雨水节气。
大雪节气风俗有腌肉,大雪节气一到,一些地方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将大盐加八角、桂皮、花椒、白糖等入锅炒熟,待炒过的花椒盐凉透后,涂抹在鱼、肉和光禽内外,反复揉搓,直到肉色由鲜转暗,表面有液体渗出时,再把肉连剩下的盐放进缸内,用石头压住,放在阴凉背光的地方,半月后取出,将腌出的卤汁入锅加水烧开,撇去浮沫,放入晾干的禽畜肉,一层层码在缸内,倒入盐卤,再压上大石头,十日后取出,挂在朝阳的屋檐下晾晒干,以迎接新年。
大雪是“进补”的好时节,素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冬令进补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此时宜温补助阳、补肾壮骨、养阴益精。冬季食补应供给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
大雪二十四节气图片3
大雪节气如何养生?
1、保暖御寒
冬属阴,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去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但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衣服要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宜保暖贴身,不使皮肤开泄汗出,保护阳气免受侵夺。
2、早睡早起身体好
大雪时节,万物潜藏,养生也要顺应自然规律,在“藏”字上下功夫。起居调养宜早眠早起,并要收敛神气,特别在南方要保持肺气清肃。早晚温差悬殊,老年人要谨慎起居,适当运动,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3、泡脚按摩
必须经常保持脚的清洁干燥,袜子勤洗勤换,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同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此外,选一双舒适、暖和轻便、吸湿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
4、要多喝水
冬日虽排汗排尿减少,但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仍需水分滋养,以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冬季一般每日补水不应少于2000~3000毫升。
5、熬夜伤身,禁止熬夜
中医养生特别强调作息有律、起居有常。养生非常重视形体和精神的调养,认为“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良好的睡眠能补充能量、恢复精力,有“养阴培元”之效。为了适应“冬藏”,此时应适当增加睡眠时间。提倡早睡,适当多睡,以达到养精蓄锐的目的。
而且孕妇在孕期还怀着宝宝,熬夜可能还会对孩子有影响哦!
6、通风要做好
关上门窗睡觉的确会使室内温度上升,但由此也带来了空气不流通的问题。冬季应每天开窗数次,以便空气流通。
7、多补充营养
孕妇在冬季更容易感冒生病,这个时候要多吃有营养有益的健康食物,而且好的营养也能让宝宝长得很好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