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文言文文章 的白话文翻译
- 文言文翻译白话文~
- 文言文翻译为白话文
- 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
- 求元史太祖本纪文言文翻译白话文
文言文文章 的白话文翻译
原文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①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②,以正君臣,以 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③,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 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 著④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 此者,在埶⑤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译文
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 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纲纪,用 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 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 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 生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 三代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他 们彰昌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 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 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这种社会就叫 做小康.”
选自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说.《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光秦的其它典籍.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
①大人世及:大人,天子诸侯;世及,世代相传.
②纪:纲纪,准则.
③知:通“智”.
④著:明,说明.
⑤埶:权势.
文言文翻译白话文~
译文:
秋芙所种的芭蕉,叶子已经大到有了树荫,树荫遮蔽了室内的帘幕,秋天时,风雨“滴滴哒哒”地打在芭蕉上,我躺在枕头上听了,好像打在心里一样。
有一天,我在芭蕉叶上开玩笑的写上了几句诗:是谁那么多事种了芭蕉?早上风雨打在芭蕉叶上哒哒作响,晚上也是。
第二天,看见芭蕉叶上接着写上了几行诗:是公子自己心事太无聊,才会种了芭蕉,又要埋怨芭蕉。
字写得很柔媚,是秋芙随意写下的,但是对于我来说,却从中悟出了很深的道理。
1.芭蕉长大后是怎样的?
已叶大成阴,阴蔽帘幙
(叶子很大,而且树荫已经遮蔽了室内的帘幕。)
2.秋天风雨来临时,作者心情如何?
秋来雨风滴沥,枕上闻之,心与俱碎.
(风雨打在芭蕉叶上如同打在心里一样,几乎要和它一同碎掉)
3.作者在芭蕉叶上题诗,回诗的人表达了什么?
作者是想借由芭蕉来抒发自己无聊的情绪,表明了作者自己郁闷,自寻烦恼的心情。
秋芙只是想告诉诗人,不要那么无聊自己给自己找烦恼,种了芭蕉又要埋怨下雨时芭蕉的声响,凡事有利就有弊,哪有那么多完美的事情。
4.试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白话文:
字画柔媚,此秋芙戏笔也.
字写得很柔媚,是秋芙随意写下的。
文言文翻译为白话文
1.此乃小事,不足以语人。
翻译:这是件小事,不值得和别人说起。
“语“的白话文:告诉,对...提起。
2.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翻译:希望树木生长茂盛的人,一定会使它(指树木)的根基牢固。
“长“的白话文:生长。
3.岂为无人耶?
翻译:难道真的没有人吗?
“岂“的白话文 :难道。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翻译:河曲智叟笑着阻止他(指愚公)。
“止“的白话文:阻止,制止。
5.大道以多歧亡羊。
翻译: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使羊丢失了。
“亡“的白话文:丢失,这里是“亡“的使动用法,意为使...丢失
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
解释首先要看出处,背景.不然依文解义,三世佛怨.
语出:
《《卫灵公十五》:“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在在上论《公冶长》篇中,我们看到子贡说过:“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下面我解决这个矛盾:
引用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 ,本书非书生辈的见解,里面多是真知灼见. 可以参考.
多为别人想一想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人生修养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为人处世的道理不要说得那样多,只要有一个重点,终身都可以照此目标去做的,孔子就讲出这个恕道。后世提到孔子教学的精神,每每说儒家忠恕之道。后人研究它所包括的内容,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人家想。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对任何事情要客观,想到我所要的,他也是要的。有人对于一件事情的处理,常会有对人不痛快、不满意的地方。说老实话,假如是自己去处理,不见得比对方好,问题在于我们人类的心理,有一个自然的要求,都是要求别人能够很圆满;要求朋友、部下或长官,都希望他没有缺点,样样都好。但是不要忘了,对方也是一个人,既然是人就有缺点。再从心理学上研究,这样希望别人好,是绝对的自私,因为所要求对方的圆满无缺点,是以自己的看法和需要为基础。我认为对方的不对处,实际上只是因为违反了我的看法,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行为产生的观念,才会觉得对方是不对的。社会上都是如此要求别人,尤其是宗教圈子里更严重,政治圈子里也不外此例。一个基督教徒、或天主教徒、或佛教徒,对领导人——牧师、神父或法师们的要求,都很严格。因为宗教徒忘记了领导人也是一个人,而认为牧师、神父、法师就是神。这个心理好不好?好。但是要求别人太高了。从这个例子,就可知恕道之难。后人解释恕道,把这个恕字分开来,解作“如”“心”。就是合于我的心,我的心所要的,别人也要;我所想占的利益,别人也想占。我们分一点利益出来给别人,这就是恕;觉得别人不对,原谅他一点,也就是恕。恕道对子贡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他才华很高,孔门弟子中,子贡在事功上的表现,不但生意做得好,是工商业的巨子,他在外交、政治方面也都是杰出之才。才高的人,很容易犯不能饶恕别人的毛病,看到别人的错误会难以容忍。所以孔子对子贡讲这个话,更有深切的意义。他答复子贡说,有一句话可以终身行之而有益,但很难做到的,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恕道的注解。
问题又来了,在上论《公冶长》篇中,我们看到子贡说过:“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子贡也已经提出他的推己及人之恕道。他说过“我不希望别人给我的;同样的,我也不想转加给别人。”可见他早已在实行恕道。可是在这里孔子却说,子贡啊!这不是你能做得到的。现在孔子反而教子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与子贡的前言,又有什么差别?难道孔子老是摆权威,只有他的对,学生的话对了也是错吗?其实不然,子贡所提出的话,和孔子现在答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有文字上的不同,其意义是一样的。事实上,大有立足点的不同。
子贡是说,我所不想别人加给我那些不合理的,我也同样的不想加到别人身上。这是以我为中心,我受到了妨害之后,才想到不要同样地找别人的麻烦。现在孔子说的,只要我自己发现不要的,便不要再施给别人。根本上在严格要求自身的净化,不要靠比较以后才想到别人。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其次,如果把这两节连起来讲,正好互作阐发,那便是“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便是孔子教授法的机锋锐利,等于后世禅门中一个故事:唐末诗僧贯休作了两句很得意的诗:“得句先呈佛,无人知此心。”他拿给一位禅门的老和尚看,老和尚反问他:“如何是此心呢?”贯休反而答不出来了。老和尚便笑说:“无人知此心。”这段孔子与子贡的对话,便同此一样隽永有味,值得深思反省。
站在书呆子的立场,专门研究自己的人生,我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做不到,随时随地我们会犯违背这八个字的错误。尤其在年轻一辈的团体生活中,就可以看到很多事例。前天就有一个正在服兵役的学生回来说,他三支牙刷,六条短裤,都被“摸”跑了。事实上自己根本有这些东西,可是就喜欢把别人的“摸”来,“摸”到了心里觉得很痛快。这种行为说他是“偷”吗?不见得这么严重。前天我们的楼梯口的一副门帘不见了。办事的人说被偷了,我说算了,一定是被年轻人“摸”去了。说他有意偷吗?他没这个意思。说他没有偷吗?年轻人有这种心理,摸来很好玩,很有味道,还在那里称英雄。东西被人“摸”跑了,心里一定会不高兴,可是自己有机会,也会“摸”人家的。过团体生活的时候,有的人洗了手,本来要在自己的毛巾上擦干净,看见旁边挂了一条,顺手擦在别人的毛巾上。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思想行为出来呢?这是小事,不能做到“己不所欲,勿施于人。”对于大的事,做到我所不要、所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让别人承受,就太伟大了,这个人不是人,是圣人了。太难了!可是作人的存心,必须要向这个方向修养。能不能做到,另当别论。
这八个字的修养,要做到很难很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也就是“己所欲,施于人。”后来佛家思想传到中国,翻译为“布施”。施字上加一个“布”字,就是普遍的意思。佛家的布施和儒家这个恕道思想一样,所谓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就是布施的精神。人生两样最难舍,一是财,一是命。只要有利于人世,把自己的生命财产都施出来,就是施。这太难了,虽然做不到,也应心向往之。
求元史太祖本纪文言文翻译白话文
全文翻译嘛,有点长哦
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名叫铁木真,姓奇渥温氏,蒙古部人。
甲子年,太祖在帖麦该川举行大聚会,商议讨伐乃蛮。群臣认为正当春天,马匹瘦弱,应当等到秋高气爽再说。太祖的弟弟斡赤斤说:“应当做的事情,就要早做决断,怎能用马匹瘦弱作为托辞呢?”别里古台也说:“乃蛮想要夺取我们的弓箭,这是小看我们啊,我们在道义上应当同生共死。他们仰仗国家强大就说大话,如果乘他们没有防备而去进攻,功业应当可以成就。”太祖很高兴,说:“使用这样的部众作战,何愁不胜?”于是进兵讨伐乃蛮。在建忒该山驻军,先派遣虎必来、哲别二人做先锋。
太阳罕从按台前来,在沆海山扎营,与蔑里乞部君长脱脱、克烈部君长阿怜太石、猥剌部君长忽都花别吉,以及朵鲁班、塔塔儿、哈答斤、散只兀等部会合,兵力非常强盛。当时队伍中有匹受惊跑进乃蛮营中瘦马,太阳罕见到后,与众人谋划道:“蒙古人的马如此瘦弱,现在应当诱敌深入,然后一战而生擒他们。”他的将领火力速八赤回答说:“先王征战,勇敢向前而不回头,马尾人背,不让敌人见到。现在制定这样拖延时间的计策,莫非是心中有所畏惧吗?如果真是畏惧敌人,为什么不让后妃来统率军队呢?”太阳罕大怒,当即策马前来挑战。
太祖命令哈撒儿指挥中军。当时札木合跟随太阳罕前来,看到太祖军容整齐严肃,对左右说:“乃蛮起初举兵,把蒙古军队看成是黑色的羊羔儿,意思是蹄皮也不会留下。如今我看他们军队的气势,恐怕已经不同以前了。”于是率领自己的军队逃走。这一天,太祖与乃蛮军队大战到傍晚,生擒并杀死太阳罕。各部军队顷刻间全部溃散,夜晚取道悬崖峭壁,坠崖摔死的人无法统计。第二天,残余部众全部投降。于是朵鲁班、塔塔儿、哈答斤、散只兀四部也前来投降。
乙丑年,太祖出征西夏,攻取力吉里寨,经落思城,大肆掠夺那里的人民及其骆驼而还。
元年丙寅,太祖大会诸王群臣,竖立悬挂九条飘带的白旗,在斡难河的源头即皇帝位。诸王群臣共同进献尊号为成吉思皇帝。这一年实际上是金朝泰和六年。
太祖沉着持重且有雄才大略,用兵如神,所以能消灭四十个国家,并平定了西夏。他的丰功伟绩很多,可惜当时的史官还不完备,或许有许多事情没有记载下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