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年龄的词语(古文中形容年龄的词语有哪些)_之年_总角_束发

本文目录

  • 古文中形容年龄的词语有哪些
  •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有哪些
  • 表示人岁数的词语
  • 表示年龄的词语
  • 各个年龄段用什么词语来表示
  • 用词语表示年龄,都有什么
  • 关于年龄的词语
  • 表示年龄的词语有哪些
  • 写一个表示年龄的词语四字词语

古文中形容年龄的词语有哪些

  • 古文中形容年龄的词语:

    襁褓(qiǎngbǎo):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hái tí):二、三岁的儿童。

    总角、垂髫(zǒng jiǎo、chuí tiáo):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dòu kòu nián huá):女子十三岁。

    及笄(jí jī):女子十五岁(女子成年)。

    束发(shù fà):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也是成童的代称。一般认为是十五岁以上。加冠(jiā guàn):男子二十岁(男子成年)。  

    而立之年(ér lì zhī nián):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zhī tiān mìng、bàn bǎi、zhī fēi zhī nián):五十岁。    

    花甲(huā jiǎ):六十岁。

    耆(qí):六十岁以上。 古稀:七十岁。

    耋(dié):七十至八十岁。

    耄(mào):八十至九十岁。

    期颐(jī):一百岁。

造句:

1、孩提时代,他便在父亲经营的制造肥皂和蜡烛的作坊里干活,但是这种工作对于像他这样热爱读书学习的孩子来说,实在没意思。

2、这些孩子正值豆蔻年华,充满朝气。

3、他刚到而立之年,就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4、年过花甲的老教授,依然活跃在大学的讲台上。

5、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有哪些

古代年龄段的别称有哪些?
最佳答案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古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很多今天还在继续使用。
0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
九龄:为9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
及笄: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
二八:为16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中寿:七十为中寿。
悬车之年:指70岁。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
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

表示人岁数的词语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志学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标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壮年时期——春秋鼎盛;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表示年龄的词语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志学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标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壮年时期——春秋鼎盛;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各个年龄段用什么词语来表示

人生各个年龄段,用古语称呼:
一、年龄段为童年: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7岁(女)——髫年;8岁(男)——龆年;幼年泛称——总角;童年——垂髫;10岁以下——黄口;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3~15岁——舞勺之年;青少年——束发。
二、年龄段为少年:
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20岁(男)——弱冠;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 梅之年。
三、年龄段为中年:
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四、年龄段为老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
老年——皓首,又称“白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
五、百岁以上:
100岁——期颐、上寿;120岁——花甲重开;140岁——古稀双庆。

用词语表示年龄,都有什么

网络收藏爱好者 十一级 | 我的知道 | 消息 | 空间 | 应用 | 退出
我的知道 我的提问 我的回答 为我推荐的提问 知识掌门人
应用 礼物投票转贴HOHO照片PK阳光牧场更多应用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MP3图片视频百科文库 帮助 | 设置

百度知道 》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表示年龄的词语(要加年龄)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8-3-31 23:51 | 提问者:hmy1363 | 检举 如”花甲””古稀”这样的
最佳答案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志学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标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壮年时期——春秋鼎盛;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关于年龄的词语

关于年龄的词语:
1、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金钗之年:年龄代称,古人指女子十二岁的年龄。
3、豆蔻年华:豆蒄: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处女。指女子十三四岁时。
出处: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4、及笄之年: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出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5、碧玉年华:古时女子年龄称谓。女子十六岁称为碧玉年华,即破瓜年华,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所谓二八年纪,破瓜之年。
6、桃李年华:古人指女子二十岁的年龄。
7、花信年华:花信:开花时期,花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年轻貌美之时。
出处: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8、半老徐娘:人接近老年,泛指中年。
出处:《南史·后妃传下》:“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9、而立之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10、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出处:《论语·为政》有“四十而不惑”的说法。
11、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
出处:《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表示年龄的词语有哪些

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表示年龄的词语

1、不满周岁——襁褓

2、2~3岁——孩提

3、女孩7岁——髫年

4、男孩8岁——龆年

5、幼年泛称——总角

6、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

7、13~15岁——舞勺之年

8、15~20岁——舞象之年

9、12岁(女)——金钗之年

10、13岁(女)——豆蔻年华

11、15岁(女)——及笄之年

12、15岁(男)——志学之年

13、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

14、20岁(女)——桃李年华

15、24岁(女)花信年华

16、至出嫁—— 梅之年,标梅之年

17、至30岁(女)——半老徐娘

18、20岁(男)——弱冠

19、30岁(男)——而立之年

20、壮年时期——春秋鼎盛

21、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22、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23、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

24、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

25、80~90岁——耄耋之年

26、90岁鲐背之年

27、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写一个表示年龄的词语四字词语

1、豆蔻年华

拼音:dòu kòu nián huá

意思: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出处: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释义:唐·杜牧《赠别》:“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2、及笄之年

拼音: jí jī zhī nián

意思:15岁女孩的代称。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汉族女子满15岁结发,行笄礼,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

出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释义:《礼记·内则》“女子,十五岁就到了出嫁的年龄。”

3、垂暮之年

拼音:chuí mù zhī nián

意思:垂:将,快要;暮:晚,老年。快要到老年。

出处:宋·张元干《庐川词·醉落魄》:“年华垂暮犹离索。

释义:宋·张元干《庐川词·醉落魄》:“人入暮年的时候却仍旧还在四处漂泊离群索居。 ”

4、风烛之年

拼音:fēng zhú zhī nián

意思: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出处: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后》:“时年五十有三,或恐风烛奄及,聊遗教于子孙耳。”

释义: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后》:“那年五十三岁,怕快要接近死亡了,于是把子孙们叫到跟前教导。”

5、摽梅之年

拼音:biào méi zhī nián

意思:摽梅:梅子成熟后落下来。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出处:《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释义:《诗经·召南·摽有梅》:“梅子落地纷纷,树上还留七成。有心求我的小伙子,请不要耽误良辰。”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