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知命之年指的是多少岁
- 知命之年是多少岁,古称知命之年是指多少岁
- 知天命之年是多少岁
- 知天命之年是指多少岁 知天命之年岁数是多大
- 知命之年是多少岁
- “而立之年、知命之年、古稀之年、不惑之年、花甲之年”分别代表多少岁
- 知命是指多少岁
- 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古稀之年分别是多少岁
知命之年指的是多少岁
知命之年是多少岁呢?在古代,各个年龄段的男子和女子都有一个称谓,比如弱冠之年的男子可以结婚了,而立之年的男子可以自立,不惑之年的男子对人生不再遗憾,不惑之年接下来就是知命之年,那么你知道知命之年指的是什么年纪吗?话不多说,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一、知命之年是多少岁
知命之年指的是什么年纪?知命之年是形容男子的,当男子到了五十岁,通过岁月的积累,此时他已经能能明辨事理而不容易被迷惑,并且知道自己的命运,所以人们常说“五十知天命”。这时候的男人已步入老年,岁月给他留下了很多沉淀,从而认清了自己的人生。
二、知命之年的出处
知命之年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在《论语·为政篇》中有记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知命之年的含义
人的一生很长,在这段时间里,人们总会遇到很多事情说不清也道不明,但到了50岁,男人应该要知道自己的命运: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轨迹,不怨天;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知道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不懈怠。
四、其它古代年岁
1、舞象之年
古代男子15岁-20岁时期的称谓。舞象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2、破瓜之年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3、加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即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4、结发
束发,扎结头发,古代汉族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5、弱冠
年满20岁的男子。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知命之年是多少岁,古称知命之年是指多少岁
知命之年是指五十岁。
1、释义: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
2、出处:春秋孔子《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释义:到五十岁,懂得世事发展的自然规律。
3、用法:作宾语;指50岁,用于男性
4、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政坛受排挤后,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卫、郑、陈、晋等地碰壁后,在蔡国闲居,孔子与弟子们谈起自己的经历,说他从30岁开始立志弘道,经历知命之年以致现在快七十岁没能推销出仁政,感慨万千……
扩展资料
其他年龄称谓
1、花甲:指60岁。
2、古稀:指70岁。
3、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4、黄发:指长寿老人。语出春秋时期《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5、鲐背:指长寿老人。语出战国《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6、耄 :古称大约七十至九十岁的年纪
7、耋:年八十曰耊。
8、耄耋:七八十岁的年龄;高龄,高寿。
9、期颐:指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
知天命之年是多少岁
天命之年是指五十岁。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
出处:春秋时期、孔子《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释义: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扩展资料
黄口:十岁以下。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从心之年: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知天命之年是指多少岁 知天命之年岁数是多大
1、知天命之年指的是在50岁到59岁这个年龄段。这个年龄段所有的人都属于知天命的年龄段。而如果到了60岁,则是进入耳顺之年,也被称之为花甲之年。知天命之年的意思是: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
2、“知天命”是出自孔子的自述,出自《论语·为政篇》。原文如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故后人遂用“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等来作为年龄称谓。
知命之年是多少岁
天命之年是五十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天命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
扩展资料:
「六十 耳顺」郑康成注:「耳顺,闻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但闻其言,即解微旨,是所闻不逆于耳,故曰耳顺也。」皇《疏》又引李充说:「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顺字,《说文》:「理也,损页川。」段注以为,自人之头顶至脚踵,如河川流通,至为通顺。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由此可知,「耳顺」就是耳的功能已经通顺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闻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闻无碍之境。
「七十 古稀」从心的从字,作顺从讲。「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说文》作巨,引申为法度之义。孔子至七十岁时,顺从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顺心而为,自然合法,也就是动念不离乎道。
“而立之年、知命之年、古稀之年、不惑之年、花甲之年”分别代表多少岁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知命是指多少岁
不满周岁的儿童――襁褓
2-3岁――孩提
10岁以下――黄口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6岁(女)――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蓓年华
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
50岁――知命之年
60岁――花甲,平头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頣
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古稀之年分别是多少岁
分别是: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
1、而立之年:30岁。而立之年解释为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现在成为了一个人三十岁的代称,用于男性。
2、不惑之年:40岁。不惑之年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ù huò zhī nián,意思是指人到中年(这里中年指四十岁),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
3、知命之年:50岁。出处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解释为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
4、耳顺之年:指60岁的代称。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
5、花甲之年:60岁。花甲: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
6、古稀之年:70岁。出处:唐·杜甫《草堂诗笺》十二《曲江二首》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意为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