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胜质则史中史的意思(“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中的“文”、“质”、“史”、“野”各指什么)_文采_君子_质朴

本文目录

  • “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中的“文”、“质”、“史”、“野”各指什么
  • 文盛质则史 的史是什么意思
  •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什么意思
  • 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是什么意思
  •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是什么意思
  •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的意思是
  •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的意思
  • 文胜于质则史中“史”的意思

“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中的“文”、“质”、“史”、“野”各指什么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 文:文采,经过修饰的。 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 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

文盛质则史 的史是什么意思

好象不是这样写。是孔老夫子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原文】
  子曰:“质(1)胜文(2)则野(3),文胜质则史(4)。文质彬彬(5),然后君子。”
  
  【注释】
  (1)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
  (2)文:文采,经过修饰的。
  (3)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
  (4)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
  (5)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译文】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什么意思

意义: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

语出《论语》全句为: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胜文则野:质,朴,质朴;文,文采,文饰;野,鄙野。

文胜质则史:史,本指宗庙之祝史,或在官府之掌文书者,这些人往往显得虚伪正经。故史意指虚浮,虚伪。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这里指文和质均匀配合的样子。

完整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整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自性胜过、多于从书本上学来的东西,就会失去约束、陷于放纵;(一个人的)从书本上学来的东西胜过、多于自性,就会成为失去自性的书呆子。该抒发自性就抒发自性,该遵从书本就遵从书本,自性和书本相结合、相协调人才能善美,人做到了这个样子,才能成为君子。

“质,造字本义:以刀斧劫持人员作抵押,以求赎金。”——《象形字典》

质,可以指劫持代抵押行为,也可以指代抵押物,其目标指向赎金,所以质就有了性(获得赎金的需求、趋势)。

“胜,造字本义:长在猪肉里的息肉。”——《象形字典》

胜,此处意思是多出、胜过、超出。

“文,造字本义:名词,远古时代刻画在岩壁、甲骨上的图画性表义符号,即最早的象形汉字。”——《象形字典》

文字记载的是自然的现象、规律,(人的)行为的过程、规范,其中有道、礼等一切人类创造的字词。

它是“学”的对象。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文,这里指代写在书本里的东西(书本只是一种方便说)。

“野,造字本义:名词,从田园到山林之间的过渡地带。”——《象形字典》

“野,郊外也。”——《说文解字》

野,此处意思是自性的无拘束发挥,进于放纵。

“史,由中(中,两军对峙的非军事地带 )+又(执、持)构成,表示手持旌节,出使发生争端的国界和谈。”——《象形字典》

“史,记事者也”——《说文解字》

史,此处意思是指执中,失去自性。

“彬”,由“林+彡”构成。

“林,造字本义:丛生的竹木。”——《象形字典》

“彡”,此处象形光线(强调从外面来的)。

“彬”,光线透过丛林而产生的美景。正是因为有的(应该)透过来的光线透了过来,有的(不应该)透的光线没有透过来,才成为美景。

人的生与存,根源于自然的需要,人需要履行自然所赋予人的职责(天命、性),来增加自己的德(德,人生与存的依凭)。

人需要围绕着自己的自然所赋予的职责(天命、性),来组织生活(包括自己思想、言行),离开了这个,就是失德,人必遭天谴。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种行为本身,是以自我的需求为驱动的,也是以自我的实现为目的地的,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

一个人自己是如此,其他的人也是如此,天地万物甚至是大大小小的团体、系统也是如此,但大自然却不会对某个人、个别的部分进行特殊的关照。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这就出现了以人与人、人与万物和谐共存为目的的公平正义、礼乐仁义等等的社会观念。这些观念从根本上来说,是基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也遵循大自然的法则,但在不同的条件下,却有不同的侧重,甚至背道而驰。

文所承载的内容十分庞杂,可以说人的心智能到达的地方,文基本上都可以承载。上述的社会观念虽然重要,但也只是文的“一小部分”而已。

所以,“质与文”的关系,体现的是自性与社会观念的关系,从根本上说,体现了人与他人、与天地万物相处的关系。“文质彬彬”,描绘的是自性通达、外表善美的君子,从根本上讲描写的是,自行通达、能与他人、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的君子。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是什么意思

原文是”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才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质”是朴素的文质;“文”是人类自己加上去的许多经验、见解,累积起来
  的这些人文文化。但主要的还是人的本质。原始的人与文明的人,在本质上没有两
  样。饿了就要吃饭,冷了便要穿衣,不但人类本质如此,万物的本质也是一样。饮
  食男女,人兽并无不同。但本质必须加上文化的修养,才能离开野蛮的时代,走进
  文明社会的轨道。
  所以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完全顺着原始人的本质那样发展,文化浅薄,
  则流于落后、野蛮。“文胜质则史”,如果是文化进步的社会,文化知识掩饰了人
  的本质,好不好呢?孔子并没有认为这样就好,偏差了还是不对。文如胜过质,没
  有保持人的本质,“则史”。这个“史”,如果当作历史的史来看,就是太斯文、
  太酸了。我们要拿历史来对证:中外历史都是一样,一个国家太平了一百多年以后,
  国势一定渐渐衰弱,而艺术文化,却特别发达。艺术文化特别发达的时代,也就是
  人类社会趋向衰落的时候。如罗马鼎盛时期,建筑、艺术、歌舞等等随之渐渐发展,
  到了巅峰时期,国运即转衰微了。所以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两样
  要均衡的发展。后天文化的熏陶与人性本有的敦厚、原始的朴素气质互相均衡了,
  那才是君子之人。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是什么意思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

文:文采,经过修饰的。

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

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

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现代汉语词典》文质彬彬: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的意思是

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原句出自于《论语·雍也篇》。

句中部分字词解释:

①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

②文:文采,经过修饰的。

③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采。

④史:言辞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

⑤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

《论语·雍也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的意思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意思是: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是《论语》中的一个章节,共包括30章,该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

文胜于质则史中“史”的意思

此语出自《论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采也不能用来形容人!意思要人才德并重.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