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两难是什么冲突(冲突主要类型)_冲突_趋避_目标

本文目录

  • 冲突主要类型
  • 什么是“双趋冲突”“双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
  • 简述动机冲突的基本形式
  • “进退维谷”属于()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趋避冲突
  • 当你面对进退两难,怎么办
  • 冲突中人们追求的目标有哪些
  • 进退维谷属于什么冲突
  • 散记(双避冲突)
  • 请教一下进退维谷是不是趋避冲突
  • 心理冲突的类型主要有哪几种

冲突主要类型

动机冲突有四大基本类型:

(1)双趋冲突

又称为接近-接近型冲突,指个体必须对同时出现两个的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标进行选择时产生的难以取舍的心理冲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但两者不可兼得时的内心冲突。

(2)双避冲突

又称回避-回避型冲突,指个体必须对同时出现两个的目标进行选择时两个都想回避,但是只能回避一个。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进退维谷,两个都想回避,但是只能回避一个。

(3)趋避冲突

又称接近-回避型冲突,指个体对同一目标既想接近又想回避的两种相互矛盾的动机而引起的心理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

又称为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指由于面对两个以上或多个既对个体具有吸引力又遭个体排斥的目标或情境所引起的心理冲突。比如,当大学毕业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个离家近,工作固定,但是工资较少的工作;也可以选择离家远,工作漂泊,但是工资较高的工作。

解决冲突的有效技巧

由于冲突往往耗时耗力,身处冲突的人们都希望尽快解决他。最有效的两个是谈判和高级协调目标。

谈判:利益双方直接的通过代理人交换提议、争论提议,及让步的过程。

首先,谈判的结果明显的取决于谈判双方的策略。谈判的最终目的就是降低对方的期望,使对方意识到他想要的可能得不到,他需要改变主意,以符合我方的利益。

第二个影响谈判结果的因素是谈判代表对谈判过程的定位。人们对谈判可以抱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期望。一是把谈判结果看作是非输即赢,这种情况下一方的获胜完全建立在另一方的失败上。

另一种是把谈判结果看作双赢,双方没有必要非得对立,完全可以取得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高级协调目标:冲突双方都在寻求的,使他们的利益维系在一起,而不是要分道扬镳的目标。通过建立高级协调目标,来降低冲突发生率。

什么是“双趋冲突”“双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

双趋冲突:是指两种以上都具有吸引力的需要目标同时出现,而由于条件限制,个体无法同时采取两种行动所表现出的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两个条件: 1.两种以上有吸引力的目标; 2.无法同时采取两种行动。

双避冲突:又称负负冲突,是动机冲突的一种,指同时有两个可能对个体具有威胁性、不利的事发生,两种都想躲避,但受条件限制,只能避开一种,接受一种,在作抉择时内心产生矛盾和痛苦。如前有狼后有虎的两难境地。

双重趋避冲突:当个体面临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目标而每个目标都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时便发生这类冲突情况。

这三种冲突都是心理冲突中的一种。

扩展资料

除了以上三种冲突之外还有一种是趋避冲突。

趋避冲突——进退两难

两件事物一有利、一有弊,容易抉择;目标冲突,两种方向相反、强度相似的需要;行动冲突,要达到目的可采取两种行动,各有利弊不知如何抉择;目标冲突,要达到最后需求,有不同目标,但又顾此失彼,不能抉择。

简述动机冲突的基本形式

1、双趋冲突。

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同时出现,形成强度相同的二个动机。由于条件限制,只能选其中的一个目标,此时个体往往会表现出难于取舍的矛盾心理,这就是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就是双趋冲突的真实写照。

2、双避冲突。

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威胁性的目标同时出现,使个体对这两个目标均产生逃避动机,但由于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也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目标,这种选择时的心理冲突称之为双避冲突。“前遇大河,后有追兵”正是这种处境的表现。

3、趋避冲突。

指某一事物对个体具有利与弊的双重意义时,会使人产生二种动机态度: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则恶而远之。所谓“想吃鱼又怕鱼刺”就是这种冲突的表现。

动机冲突可以造成个体不平衡、不协调的心理状态,严重的心理冲突或持续时间较长可以引起个体的心理障碍,对求美者更要注意一点。

4、多重趋避。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趋避冲突常常表现出一种更复杂的形式,即人们面对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人们无法简单的选择一个目标,而回避或拒绝另一个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由此引起的冲突叫作多重趋避冲突。

动机冲突对人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常常遇到各种动机冲突。如果对动机冲突不能很好处理,就会产生强烈的消极情绪,使人陷入困惑和苦闷之中,甚至颓废和绝望,无力自拔。

动机冲突不但影响人的正常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还会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甚至使人的精神状态趋于崩溃,乃至行为失常。

“进退维谷”属于()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趋避冲突

B,
先要知道进退维谷的意思: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所以很确定的是不管是进还是退,都不想选择都想躲避。
然后,我们确定动机冲突类型四个选项的B符合
即双避冲突:当一个人遇到两个威胁性而都想躲避的目的,但又不能都避开时的心理矛盾。
希望对你有帮助。

当你面对进退两难,怎么办

没事,
首先,心态要积极,不要在问题还没解决就把自己的心情弄得很糟糕。
然后呢,就要冷静地分析事情咯
其次,必要时刻找人帮忙哦,事情说不定就迎刃而解了
最重要的一点:跳出这个环境,换个心情,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一切都不是问题,我们仍然很棒!

冲突中人们追求的目标有哪些

冲突中人们追求的目标:主题或内容目标;关系目标; 身份或面子保全;过程目标。

心理学上将冲突分为四种类型: 

1、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两件事物都有吸引力,都想得到,但二者不可兼得,难以抉择。这是一种难以取舍的心理困境。   

2、双避冲突——左右两难:两件事都有排斥力,都力求避免,但必须择取其一,难以决定。 

3、趋避冲突——进退两难:同一物体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 

4、多重趋避冲突——这是双避冲突与双趋冲突的复合形式,也可能是两种趋避冲突的复合形式。

冲突的定义:

如果在描绘个体或群体一起工作的维度上,亲社会行为和合作构成了维度的一个端点,那么冲突就是该维度的另一端,冲突是指个体或群体意识到他人采取或将要采取不利于他自身利益的一种行为。个体或群体发觉其他人已经或即将做出与他们自己利益不相符的行动的过程。

对冲突的定义主要强调利益矛盾的存在和对利益矛盾的觉察。虽然他确实是冲突的关键属性,但有时即使存在利益矛盾,冲突也不会发生。而即使双方并没有根本的利益矛盾,却发生了冲突。因而冲突并不只涉及利益矛盾,一些社会因素在触发冲突上具有重要作用。

进退维谷属于什么冲突

处境、境况和思想状态的冲突。
进退维谷,释义为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处境艰难,进退两难。其中:维,是。谷,穷尽,指困境。出自《诗经·大雅·桑柔》:“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解释】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
详细释义:
维:是;谷:穷尽,指困境。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处境艰难,进退两难。
《世说新语》(译注·刘义庆):殷仲堪父病虚悸,闻床下蚁动,谓是牛斗。孝武不知是殷公,问仲堪:有一殷,病如此不?仲堪流涕而起曰:“臣进退维谷。”
《诗经·大雅·桑柔》:“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革命春秋·创造十年》郭沫若:在我自己的思想上也正感受着一种进退维谷的苦闷。
《聊斋志异.王成》蒲松龄:自念无以见祖母,蹀躞内外,进退维谷。
《斑羚飞渡》沈石溪:开始,斑羚们发现自己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蹿跳。
《聊斋志异.刘夫人》蒲松龄:进退维谷之际,适逢公子,宁非数乎!

散记(双避冲突)

1.所谓冲突,是指两个或者多个追求目标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人们在面临冲突的时候,总伴随着内心很复杂的情绪,如焦躁、紧张、心神不宁。
心理学上将冲突分为四种类型:
1、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两件事物都有吸引力,都想得到,但二者不可兼得,难以抉择。这是一种难以取舍的心理困境。  
2、双避冲突——左右两难:两件事都有排斥力,都力求避免,但双必须择取其一,难以决定。 
3、趋避冲突——进退两难:同一物体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
4、多重趋避冲突——这是双避冲突与双趋冲突的复合形式,也可能是两种趋避冲突的复合形式。即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目标或情境对个体同时有有利和有弊,人们往往无法简单选择一个目标,而回避或者拒绝另一个目标。
这四种冲突,我们几乎每一天都在经历
2.我们每一天都活在各种冲突中,因此会做决定这事变得特别重要。
双避冲突常常由人们接受其中一个目标而得到解决,即接受自己不想要的结果,承担不想要的损失。
3.人生有时候就是在带屎睡觉和擦屎大哭中做选择,且必须做出选择。想想也真是心酸和无奈。
不过,这并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当面临双避冲突的时候,人们不做出选择。
在咨询中,我看到有的人面临双避冲突,因为不愿意接受其中任何一个选择,结果,将自己的人生置于更加hard模式中。
4.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肯放弃的人,最终反而两手空空
面对双避冲突,不肯接受其中一种选择,采用拖延战术,为什么会导致问题更加严重?
1、 时间成本被浪费了。人生短暂,时间是一个非常宝贵的资源。对一个人而言,浪费时间,就是在浪费生命。西方有句谚语叫做:“waiting for life is waiting for die”等待生命就是等待死亡。
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时间成本,在一件不好的事情上花费的时间成本太多,就是在消耗自己的生命。和破事纠缠,不仅消耗你自己,也浪费了你做其他事情的机会和时间。
面对不好的事情,应及早面对和解决,所谓“快刀斩乱麻”。解决了问题,才能往前走。
反之,就像有的人迟迟不肯在双避冲突中做出选择,不肯接受其中一个,最后被问题拖垮,拖死。
我想起自己高考复读之后,再次高考失利(考出了自己那一整年里最差的分数和排名),又报考失误时,面临的两个选择,1、再次复读 2、去上大专。当时,这两个选择都不是我想要的,但我立刻选择去读大专了,因为我真的不想与“高考”这事纠缠了,也不想浪费时间了,那时我已经20周岁了(农村上学晚,又复读)。
虽然,那时要接受现实只能上一个大专,对我来说真的很难。生命里有门功课,名叫“接受”。接受不好的事情发生,那更加困难,但是接受,是变好的开始。
至今,我依然觉得自己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2、 问题不是你拖拖就能自行解决,很多问题会越拖越严重。就像一个人身体有了小毛病,不及时就医,不注重身体的保养,小病就拖成大病,然后严重到一命呜呼。
一切都在变化。在拖延中,问题变小、变好、变复杂,涉事人变少、心态变好,这也是有可能的,但是这种可能性相比问题变坏变糟的可能性是更小的。
从概率上讲,拖延会导致问题如滚雪球越滚越大。届时,解决起来也变得更加困难。
面对双避冲突,不肯做出选择,不肯接受任何一个选项的人通常都有什么特点?
1、 往往个性中有优柔寡断的成分,他们有选择困难症,做选择容易瞻前顾后,缺乏果断和决断。
2、 有逃避和贪心求完美的心理。他们逃避问题,贪多贪全,追求完美,总想要一个两全的结果,无法接受不完美的结果。
3、内在有无力感,害怕承担责任,承担责任的能力也不足,承担不了选择的代价和损失,有种“输不起”的感觉。
比如李尔,他面临的冲突,既是双避冲突:既不想离开大城市,也不想和女友分手。也是双趋冲突:既想要大城市的生活,又想有女友在身边。
但现实时,两个目标无法同时满足,这时,他没有及时做出选择和调整,而是采用拖延的战术。
最后,原本可以二选一的选择,被他拖成了什么都没有。
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肯放弃的人,最终反而两手空空。
我们人生就是如此残酷,常常要面临着带屎睡觉和擦屎大哭这两个都不想要的选择,但是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依然有的选择,可以选择尽早接受其中一种不好的结果。
面临双避冲突时,最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逃避和拖延。逃避问题,只会让问题像滚雪球一般变得越来越大,最后,问题大到自己无力承担。
有个成语“壮士断腕”形容一个人的决心,指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就立即截断,以免毒性扩散全身。比喻做事要当机立断,不可迟疑、犹豫。
唐•窦皐在《述书赋下》中言:“君子弃瑕以拔才,壮士断腕以全质。” 面对双避冲突,人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尽快做出选择,让自己的生活更快地翻页,才有书写新篇章的可能。

请教一下进退维谷是不是趋避冲突

进退维谷 【解释】:维:是;谷:穷,指困境。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处境艰难。趋避冲突 趋避冲突又称正负冲突,是心理冲突的一种,指同一目标对于个体同时具有趋近和逃避的心态。这一目标可以满足人的某些 需求,但同时又会构成某些威胁,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使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心理困境。如大学生既想担任学生干部使自 己得到实际锻炼,又怕占时太多,影响学习的这种两难选择。百度了一下,希望能帮到你

心理冲突的类型主要有哪几种

心理冲突的类型主要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两件事物都有吸引力,都想趋之,但二者不可兼得,难以抉择。双避冲突:左右两难。两件事都有排斥力,都力求避免,但双必须择取其一,难以决定。趋避冲突:进退两难。两件事物一有利、一有弊,容易抉择;目标冲突,两种方向相反、强度相似的需要。

心理冲突的类型主要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

1、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两件事物都有吸引力,都想趋之,但二者不可兼得,难以抉择。这是一种难以取舍的心理困境。两个动机促使个体在行为上追求两个目标,两个目标无法同时兼得(购房子就不能买汽车)时,二者取其一而又不愿割舍其他的心态,即属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左右两难。两件事都有排斥力,都力求避免,但双必须择取其一,难以决定。当个体发现两个目标可能同时具有威胁性,即可兴起二者都要逃避的动机。

3、趋避冲突:进退两难。两件事物一有利、一有弊,容易抉择;目标冲突,两种方向相反、强度相似的需要。行动冲突,要达到目的可采取两种行动,各有利弊不知如何抉择;目标冲突,要达到最后需求,有不同目标,但又顾此失彼,不能抉择。

4、双重趋避冲突:这是双避冲突与双趋冲突的复合形式,也可能是两种趋避冲突的复合形式。即两个目标或情境对个体同时有有利和有弊,面对这种情况,当事人往往陷入左右为难的痛苦取舍中,即双重趋避冲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