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伟道来 | “北溪”事件警示录_美国_报道_冲突

(图片来源:东方IC)

王义伟/文毫无疑问,俄乌冲突爆发之后最大的谜团,就是去年9月26日的“北溪”管道被炸事件了。

这个谜团被一位曾经做过记者的85岁美国老人西摩·赫什解开了。

2月8日,赫什发表了一篇长达5000字调查报道,详细叙述了“北溪”管道被炸的整个过程。根据这篇报道,这起爆炸是由美国国安部门策划、美国中情局和海军院校学员执行、挪威海军配合实施的,美国总统拜登主导了整个决策过程并亲自下令实施爆破。

这篇调查报道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的轰动。美国官方发表声明,矢口否认报道内容。但是,赫什是普利策奖得主。他曾发表报道揭露美军屠杀越南平民,揭露美军在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甚至著名的“水门事件”的报道,赫什都有重要的参与。这样一位新闻界的资深前辈就“北溪”爆炸这么重大的事件发表自己的调查报道,其权威性是很高的。

如果赫什的报道是真实的,那么,“北溪”事件带给我们警示可是太多了。

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世界格局的演变是由大国主导的。一些重大事件看起来是突发,其实,其背后隐藏着大国的老谋深算。

赫什的报道称,美国的国安部门为炸毁“北溪”管道策划、讨论了9个多月,讨论的焦点不是要不要炸毁“北溪”,而是如何做得干净利落、不留痕迹。

在笔者看来,“北溪”管道应该只是美国国安部门讨论的众多问题中的一个小问题,是细枝末节。美国国安部门讨论的主题,应该是整个国际局势的演进趋势,以及美国如何主导这种演进,以确保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

现在回过头看,从2014年第一次俄乌冲突开始,甚至2014年之前,美国就已经开始主导、引导俄欧关系和俄乌关系了。去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很多人惊叹于美国的情报预警是多么出色、准确。这样的看法,是倒因为果了。俄乌冲突的爆发,与其说是美国的情报工作做得出色,还不如说是美国长时间的安排、渗透、诱导的结果。在2014年第一次俄乌冲突之后,北约堂而皇之地进入乌克兰,公开与乌克兰军队联合演习,对乌克兰军队进行训练,这样的作为,已经注定了第二次俄乌冲突早晚会爆发。

展开全文

从这个角度看,俄罗斯虽然自诩为大国,但在俄欧关系、俄乌关系上,一直是被美国牵着鼻子走的。

第二,与消灭、消耗对手相比,紧紧绑定队友更加重要,甚至痛下杀手也是必要的。

赫什的调查报道显示,美国国安部门于2021年年底就开始策划炸毁“北溪”管道,那个时候俄乌冲突还没有爆发。也就是说,即使没有俄乌冲突,或者说俄乌冲突爆发时间延后了,美国大概率也会出手炸毁“北溪”管道。

原因就是,与俄乌矛盾相比,美国更忌惮的是俄欧关系。欧洲、欧盟是美国最重要的盟友,美国绝对不能容许欧盟和俄罗斯的关系太过亲密。而包括“北溪”在内的俄罗斯对欧能源输出管道是俄欧关系的脐带,对于美国而言,这些管道如鲠在喉,必须除之而后快。

而且,美国的国安部门在讨论此次行动时,一定是反复权衡了德国的反应,认定德国即使知道了事件真相,也不敢公开批评和抱怨。作出这种判断的基础,是二战以后美德关系中德国的长期表现,德国从来没有忤逆过美国的意愿。

事实的发展果然如此,不但“北溪”事件,德国不敢发出公开质疑美国的声音,而且在对乌援助方面,德国一直没有顶住来自美国的压力。

第三,赫什的报道凸显了国家权力、新闻理想、普世价值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矛盾和冲突。

如果赫什的报道是真的,那么,美国的国安部门尤其是联邦调查局就可以以泄露国家秘密的罪名调查赫什以及向赫什提供新闻素材的政府或军方人员。

现在,美国政府否认赫什的报道,因此,美国政府就不能调查起诉赫什以及其他相关人员。而且,美国政府应该是永远不会承认自己是这起事件的主谋。因此,仅就此事而言,赫什和他的新闻素材的提供者是安全的。

这看似滑稽的一面,背后是新闻理想与国家权力的矛盾。

值得一提的是,赫什并不是在权威媒体上发表这篇报道的。在“北溪”事件上,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媒体罕见地保持了高度一致的、长时间的沉默。

炸掉“北溪”,是不折不扣的恶行。为什么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媒体一直沉默呢?

这里面的关系,够复杂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