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端午的鸭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端午的鸭蛋句子赏析
- 端午的鸭蛋是几年级的课文
- 端午的鸭蛋主要内容
- 端午的鸭蛋主要内容是什么 端午的鸭蛋主要内容介绍
-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 端午的鸭蛋解析
- 急求《端午的鸭蛋》中平淡而有味的语句,并加以说明
- 阅读《端午的鸭蛋》(节选),完成问题 端午的鸭蛋(节选) 汪曾祺 A 我的家乡是水乡
- 《端午的鸭蛋》中的薄罗到底是什么
端午的鸭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端午的鸭蛋》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更是对故乡高邮的鸭蛋赞美。
端午的鸭蛋句子赏析
1、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吗?
赏析:用小孩子的眼光与语气,评价地方的风俗,真切而实在。“道道“一词明显含有地方特色,用在这里,平淡中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2、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赏析:“出鸭,鸭多“,作者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
3、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赏析:“一扎下去”“就冒出来”两相对比。特别是用“一,就。“的句式,写出了高邮咸蛋的质细而油多的特点。作者对高邮蛋的赞美之情也就溢于言表。突现了文章的主旨,赞美高邮咸蛋,歌颂故乡可爱。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81年,汪曾祺应高邮县人民政府邀请,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访问。时值端午节,各种端午风俗引起了作者的回忆。于是汪曾祺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端午的鸭蛋》。
主题思想
此文通过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以及家乡的“端午的鸭蛋”,表现出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以及对故乡的热爱。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善于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美,用浓浓的深情,酿出了人生滋味。
文章由描述家乡端午节的各种风俗入手,突出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由此引出高邮鸭蛋,接着详细介绍高邮鸭蛋的名气、色、香、味、吃法、传统等,然后写童年端午节的一个特别游戏风俗一结鸭蛋络子,最后写用鸭蛋装萤火虫的游戏以及由此引发的联想。
整篇文章思路清晰,结构紧凑整齐。
百度百科——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是几年级的课文
端午的鸭蛋是八年级的课文
《端午的鸭蛋》是由汪曾祺所写的散文,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也是对故乡高邮的鸭蛋赞美。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
端午的鸭蛋主要内容
端午的鸭蛋主要内容是:
端午的鸭蛋主要记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一些风俗,着重介绍了家乡咸鸭蛋的特色,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表达出了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全文布局清晰,各情节环环相扣,一丝不乱,语言闲适自由,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
扩展资料:
《端午的鸭蛋》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整体上的严谨与和谐。
从文章思路来看,谈“端午风俗”也属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
作者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为下文的“鸭蛋”的出现做了铺垫,从而使文章语言显得过渡自然。
端午的鸭蛋主要内容是什么 端午的鸭蛋主要内容介绍
1、《端午的鸭蛋》记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一些风俗,着重介绍了家乡咸鸭蛋的特色,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表达出了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全文布局清晰,各情节环环相扣,一丝不乱,语言闲适自由,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
3、1981年,汪曾祺应高邮县人民政府邀请,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访问。时值端午节,各种端午风俗引起了作者的回忆。于是汪曾祺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端午的鸭蛋》优秀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端午的鸭蛋》优秀读后感1
在作者的家乡,端午节的习俗真是五花八门,例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等等。然而,最令人印象深刻莫过于那诱人的高邮咸鸭蛋,质细而油多,小孩儿们还用鸭蛋络子挂起鸭蛋,又给美味增添了许多明亮的色彩。
而作者描摹的一切,在我童年的回忆找到了熟悉的画面。我也是江苏人,与作者汪曾祺是老乡,而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我是江苏扬州人,而高邮是扬州市里的一个县级市,所以,我的童年自然也少不了高邮咸鸭蛋的香味。
每次吃咸鸭蛋时,妈妈总会轻轻揭开鸭蛋头的壳,用筷子向白嫩的蛋白里一戳,红油就一下子冒出来,这时,妈妈就赶紧叫我来吸红油,吸得我满嘴都是,再挖开蛋白,则露出了红彤彤的鸭蛋黄,这种感觉已逐渐忘却了,不知何时才能再吃上家乡的咸鸭蛋,我又不禁后悔为何没有早点发现这生活中的精彩呢?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十二红,我隐约也记得小时候端午节外婆也给我做过一次,除了苋菜、虾、咸鸭蛋外,好像还有菱角、红糖棕子、凉粉和红烧鹅,其它的我也记不清了。原来童年进的我,哪里还会想到几年后的我,正在怀念这平日的时光呢?哪里还会想到几年后的我想勉怀生活中精彩,却因记忆模糊而感到一阵失落呢?
珍惜现在身边的精彩吧,不要等到以后,失落地在回忆中翻箱倒柜。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端午的鸭蛋》优秀读后感2
《端午的鸭蛋》语言很有特色,体现了汪曾祺作为一位语言艺术家的特点。一是口语色彩浓厚;二是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增强了语言的魅力;三是善于运用语言“造型”,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
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从容散淡,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端午的鸭蛋》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也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端午的鸭蛋》对培养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充分感受生活,很有帮助。
《端午的鸭蛋》优秀读后感3
看到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就想到了他的《胡同文化》。在那细细长长的胡同里,最让人回味悠长的是那一声意蕴高远的“嘿”。这一“嘿”,“嘿”出了作者对北京胡同的绵长情思,“嘿”出了汪老先生闲散自由的行文风格,也“嘿”出了他对生活真味的独特感受。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是汪曾祺散文的主要风格。
《端午的鸭蛋》就是这样一篇既具有生活神韵又凝结着浓烈民俗乡情的散文。
先生以“家乡的端午”开篇,直接切题,直抒胸臆,用“很多风俗”引出下文。于是,在他的`笔下,一系列端午风俗就走入了我们的视野: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等。这人有我有,人无我有的风俗,在先生看来,都成了他最珍贵的回忆。因此,行文流水,如话家常,如数家珍,于自然、平淡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真爱和对故乡的怀想。
然而,让先生颇感自豪的还是家乡“著名”的“鸭蛋”。在这满篇洋溢着深深浅浅的故乡情绪里,“著名的鸭种”、“善于腌鸭蛋”的高邮人、大都市店铺里的鸭蛋、别处没有的双黄鸭蛋、质细而油多的高邮咸蛋,甚至用鸭蛋做成的“朱砂豆腐”都成为他不厌其烦并引以为自豪的表述对象。以至于对对方的“肃然起敬”和“称道”也不屑一顾,竟然会生出“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这样的感慨。
其实,先生的不屑并不在于此。看,一个“不过”,笔锋一宕,那藏在心底的自豪和喜悦就悄然溢出。用“惊奇不已”和“确实是好”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等等语言跃然纸上。甚至于引用了袁枚的文字还不甘罢休,还要罗列种种吃法,并用北京的咸鸭蛋和故乡的咸鸭蛋比对。“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八个字符,一个叹号,直白而朴素的话语,幽默而爽朗的声音把先生对故乡的厚爱铺满了整篇文章。好像先生此时已经忘记了自己虽是高邮人,但北京也是他多年居住的地方似的,全然不顾及北京人的感受。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个拖着长音的“吱”字,绘形、绘色、绘神,把先生孩童时吃鸭蛋的情态出神入化般地描绘出来。既是一幅民族风俗画,也是一曲生活的赞歌。我们从这里窥探出先生对儿时生活的怀恋和追忆,解读到先生对民俗文化的尊崇和敬畏,这种种情感,都源于先生在生活中对“和谐”与“健康人性”的追求的过程中。
读到这里,我不禁怅然而叹:先生对鸭蛋的感情可谓真也,足也,甚也。这岂止是对鸭蛋的情有独钟?这是对生活真味的悠然品读,是对家乡情怀的慨然诠释。
端午的鸭蛋解析
提供了一些问题,供你参考:
1、高邮的咸鸭蛋很闻名,可是为什么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的鸭蛋“
作者花了不少笔墨盛赞故乡高邮的鸭蛋,但为了突出端午节的故乡风俗,同时,端午的鸭蛋是一年中滋味最美的时候,所以用了这个题目.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一笔一笔写来,丝毫不乱.
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3、我们常说,写文章忌东拉西扯.本文既是写端午的鸭蛋,为什么要扯到
清代著名作家袁枚,而且还说自己并不喜欢他,但又喜欢他的《腌蛋》一条 这样说岂不是东拉西扯,自相矛盾
这样不是东拉西扯.提到袁枚,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于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
4、第二段除了写高邮咸蛋的特点外,还写了什么内容
本段除了写高邮咸蛋的特点外,还写了吃法,端午跟鸭蛋有关的风俗,如何
挑选鸭蛋等内容.
5、准确而全面地概括端午鸭蛋的特点。
⑴蛋白柔嫩 ⑵油多 ⑶黄是通红的 (总:皮细而油多)
6、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
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语言特色的
⑴口语色彩浓厚.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
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使文章的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⑵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例如“高邮鸭蛋的特
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
⑶善于运用语言“造型“.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
神韵.如他写咸鸭蛋“头一筷子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和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7、文章如此津津乐道“咸鸭蛋“有意义吗?
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急求《端午的鸭蛋》中平淡而有味的语句,并加以说明
多了去了,二三自然段全是赏析:体现了作者对家乡咸鸭蛋的喜爱和对家乡的热爱,侧面写出了汪曾祺对写作语言上平淡而有味的追求
阅读《端午的鸭蛋》(节选),完成问题 端午的鸭蛋(节选) 汪曾祺 A 我的家乡是水乡
1.名声大 质细而油多的特点。 2.“吱”,形象地描摹出筷子扎进咸鸭蛋红油从中冒出来的情态,生动地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3.赞美,自豪 举例说明: 示例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 示例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表达作者赞美、自豪之情。 示例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觉得很亲切”,因为爱屋及乌,所以热爱家乡的我对不喜欢的袁枚产生了好感。“与有荣焉”,则写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示例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4.示例①:我选A处 示例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突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平淡而有味。 示例②:我选B处 “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示例③:我选C处 “一般是敲破空头”句中的“空头”是方言词,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了作者“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的语言特点。 5.(1)“略”。 (2)答案示例:①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②加大宣传力度; ③举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民俗活动; ④学校加大对传统节日等知识的教育力度。 (意对即可) |
《端午的鸭蛋》中的薄罗到底是什么
是方言,譬如柞树丛生的萌孽,叫做“薄罗”,是主要烧柴之一.这个名字出自音译而非经传。我曾在一位胶东籍作家的一篇小说中看到“柏楼”一词,开始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后来联想到就是“薄罗”,也是一种音译而已。可柞树为什么叫做薄罗呢?很长时间也没有弄清。后来通过柞树的果实——橡子的名称,终于弄明白了。原来柞树学名橡树,其果实叫做橡子,而橡子的外壳象一个圆圆的小笸箩,所以叫做“笸箩橡子”。有一个谜语,“爹姓柞,娘姓薄,生个孩子笸箩里坐”,谜底就是橡子。既然橡子叫“笸箩橡子”,那么橡树也就理所当然地叫做“笸箩橡子树”了,简而称之就是“笸箩”。而在那里“坡”与“波”两声是不分的,所以“笸箩”就叫成了“薄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