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万吨的两栖攻击舰,在海岸以40节速度飞驰的气垫登陆艇,能在甲板上垂直起降的倾转旋翼机,这些先进的装备已经无法满足美军的胃口了。五角大楼最近又开始盘算用于两栖作战的新装备,这次他们盯上了一种,曾在苏联手中震撼世界的方案。
(DAPRA设想的“自由升降机”)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前段时间提出了一个“自由升降机”(Liberty Lifter)计划,用来跨洋运送海军陆战队以及各类装备,从而保证在西太平洋岛链地带的作战需求。所谓的“自由升降机”,从具体描述和想象图来看,就是曾经红极一时的地效飞行器,它们之中的一些著名型号还有着“里海怪物”的称号。
(DARPA点名两家美国企业来研究“自由升降机”)
按照DARPA的要求,“自由升降机”将是一架尺寸和装载能力都和C-17A战略运输机不相上下的飞行器,能够在4级海况下起降和作业,在5级海况下持续飞行。与此同时,要求“自由升降机”的地面效应飞行高度要高于10000英尺,也就是超过3000米,航程要求更是夸张,要超过6500海里,折算下来就是12000公里以上。
(DARPA引用了一种双体布局方案,可能是通用原子航空的方案之一)
展开全文
另外,作为美国海军陆战队设想中的载具,“自由升降机”的运载能力至少要保证能运输两辆ACV轮式两栖装甲车,或者6个20英尺集装箱货柜。考虑到ACV装甲车的一些衍生型号战斗全重接近35吨,实际上“自由升降机”的运载能力也要达到70吨,如果考虑5%-10%的安全余量,那么最大运载能力甚至要在75-80吨左右,接近或者超过C-17A的水平。
(ACV是一种尺寸和重量都非常大的8X8轮式装甲车)
DARPA选择了通用原子航空系统有限公司和波音公司旗下极光飞行科学公司(Aurora Flight Sciences)来研发和制造“自由升降机”的验证机。按照DARPA的计划,两家公司要在18个月内拿出合理的方案和设计,然后给与3个月的时间用于制造和测试,如果一切顺利,那么会在2024年看到“自由升降机”的实体机。
(通用原子航空的方案,展示直接冲滩登陆的能力)
两家参与竞标的公司拿出了截然不同的方案。
其中通用原子航空的方案比较大胆,他们的团队更多考虑了海上起降的要求, 为了保证飞行器的水上稳定性、耐波性,所以采用了双体布局,两个箱式的机体由巨大的中央机翼连接在一起。推进方案更是大胆,采用了12台涡桨发动机,这种分布式动力思路,在抗损性上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对动力要求不会太高。
(通用原子航空拿出的双体机身方案)
这种设计的缺陷就是对中央机翼的强度有较高的要求,结构重量代价会比较大,同时机舱被分为了两部分,两个机舱都不会做太大,那么装载货物的尺寸就受到了限制。另外12台发动机也让系统故障概率上升,同时维护工作量会很高,地勤压力山大。
(极光飞行科学公司的方案)
也许是波音公司旗下的原因,极光飞行科学公司的方案比较保守,更加接近于超大型水上飞机的构型,把重点放在了机翼设计上。动力上也比通用原子航空稍微简化一些,但发动机的数量也达到了8个,依然是涡桨发动机,没有采用推力更大的涡扇发动机,可能是考虑到了海上使用和维护的风险。
极光飞行科学公司的方案优点很明显,那就是更加简单的气动布局,空间更大的单体式货舱,动力系统的可靠性也会更高。缺点也很明显,极光飞行科学公司必须建造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水上飞机机身,这么大的机体,在起降时如何应对海浪的冲击也是一项挑战。
(我国的AG600M是目前最大的水上飞机,最大起飞重量也只有53.5吨,和“自由升降机”相比也是个“小家伙”)
地效飞行器是介于飞机和船舶之间的一种飞行器,同时拥有船舶和飞机的一些特点,主要用于贴近地面和海面飞行。这种飞行器在飞行时,会制造气流在飞行器的机翼和机体下流动,从而与地面或者水面产生一种向上的作用力,简单说就是利用和制造地面效应,来维持飞行器的飞行。
地效飞行器的特点就是航程和载重都可以达到很高的指标,潜力远超目前的常规运输机,在贴近海面或者地面飞行的情况下,它的速度和机动性也远远优于船舶。
(俄罗斯开发的伏尔加-2地效飞行器)
苏联在60-70年代首次将地效飞行器用于军事目的,当时苏联希望获取一种高效能的海上打击和运输平台,能够比运输机提供更大的运载能力,同时又比舰艇具备更好的机动性,所以阿列克谢耶夫中央设计局长期研究的地效飞行器得到了重视。
(“花尾鸽”已经有了反舰作战的明确用途,搭载6枚“白蛉”超音速反舰导弹)
苏联为了保密,在里海地区建造了一系列的地效飞行器,其中903项目中的MD-160型“花尾鸽”号在80年代,被美国的侦察卫星发现,因为外形庞大而怪异,在没有其他情报支持的情况下,美国将其称作“里海怪物”。
实际上苏联最早的大型地效飞行器是1966年建成的KM飞行器,它全长92米, 最大起飞重量达到了304吨。KM飞行器也是安-225首飞前,人类最大最重的飞行器,它的最大飞行速度可以达到800公里每小时,而航程也可以达到7500公里,这些数据都非常有吸引力。
不过苏联解体加上地效飞行器一些固有缺陷,这些建造于里海的庞然巨物在90年代初迅速消失在视野之中。
(体型庞大的KM验证飞行器,1980年发生事故后停飞)
美国这次要把地效飞行器捡起来,是为了未来在西太平洋或者说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的两栖作战做准备。美军这几年忙着把军事重心从中东转移到亚太来,把解放军当成了主要对手,虽然俄乌冲突造成了一定影响,但长期规划还是没有变。
为此美军也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原本打治安战、反恐战的军队和装备要调整为与中俄这样的大国开战的配置。其中海军陆战队改革最彻底,他们淘汰了大量重装备,把坦克和重炮送进仓库,准备在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进行分布式作战,简单说就是和解放军在西太打岛屿游击战。
(传统的两栖登陆平台要么速度慢,要么运载量小,要么目标过于庞大且数量不足)
这种分布式前沿作战,最终考验的就是后勤保障问题,而“自由升降机”就是解决方案之一,通过这种大航程的大型飞行器,来输送陆战队员、装备和后勤物资,从而支持陆战队的机动作战。
从苏联时代的“里海怪物”,变成了五角大楼想象中的“自由升降机”,地效飞行器在军用领域能够再次得到重视,从技术角度上讲算是个好消息,不过这次它们却是冲着解放军来的,即便未来真能投入作战,在西太海域折戟沉沙是它们唯一的归宿。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