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婚未育能切除自己的子宫吗?_子宫_切除_自己的

35岁女性患者,未婚未育,却要求切除自己的子宫。她说是因为痛得受不了。究竟是什么样的痛让她做出这样的决定?她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看门诊时,一个35岁的年轻女性患者拿着一张报告单,走进诊室,开口就要求住院切除自己的子宫,她很淡定,就跟切除一个无关紧要的东西一样。

未婚未育能切除自己的子宫吗

我问:你为什么要切除自己的子宫?

她说:因为我实在是痛得受不了。

说完她拿着一张彩超单放在我面前,上面写着:子宫腺肌病,右侧卵巢囊肿(6.9*5.3*5.8cm),子宫肌瘤。

仔细询问病史之后,我了解到她6年前开始出现痛经,刚开始还可以忍受,不需要吃止痛药,就能自行缓解。

她的痛经症状逐渐加重,开始需要口服布洛芬等止痛药才能缓解,平时不在月经期的时候,都没有腹痛等不适。

可是没过多久,止痛药也不管用了,她的痛经越来越严重了,甚至连非月经期也开始出现下腹隐隐作痛。

1年前她在外院做了“子宫动脉栓塞术”,术后痛经及腹痛明显缓解,术后半年痛经和腹痛症状复发,且加重,难以忍受。

她因为痛经就诊了很多医院,包括中医、西医、中西医等,能尝试的方法都尝试了,现在的她只想终止这种疼痛的折磨。

我又接着问她:你结婚了吗?生过孩子没有?怀过几次孕?

她说:没有结过婚,也没有怀过孕,更没有生过孩子。

我:那你知道子宫切除后,你就没办法再怀孕了吗?

展开全文

她:我知道,但我实在难受,医生你们就帮帮我吧。

我只好让她先住院,等检查清楚了,再进一步治疗,到时候再跟好好聊聊。患者入院后血常规除了轻度贫血外,无异常,CRP正常,肝肾功凝血正常。

尿妊娠试验阴性;肿瘤标志物提示CA125:117U/ml,其它的肿瘤标志物都在正常范围内;彩超如前提示,盆腔MR提示子宫增大,右附件区包块。

相关检查完善之后,我们轮流上场给她做思想工作,都在劝她不要切除子宫,毕竟她连孩子都还没有生过。

切子宫和切双侧输卵管是不一样的,虽然切了输卵管也是无法自然受孕,但是还可以辅助生殖受孕。如果切了子宫,那就真的没有办法再生育了。

主任出马,直接跟她说:你现在还未生育,子宫的使命还未完成,不建议你切掉子宫。子宫腺肌病不是一定要切除子宫才能解决问题,也可以试试药物治疗。如果切除了子宫,你就没办法再生育了。

本来已经决定好要切除子宫的病人,经过我们多次劝说之后,似乎有点动摇了,但她的情绪也几乎到了濒临崩溃的地步。

她哭着说:主任,我知道你们都是为了我好,毕竟我还没有生育,更没有结婚,如果切除了子宫,我有可能就嫁不出了。但我真的痛得没有办法了,所有非手术的方式尝试了很多,通通没有效果。

她擦干了眼泪,接着说:我现在连基本的生活都成问题,工作也受到了影响,我这样子还怎么结婚生子?现在这个疼痛让我都不想活了,我只想可以正常生活工作。我不是只能通过生孩子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的。

她说的最后一句话确实触动到我了,女人确实不是只有通过生孩子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而且看得出来,她深受其苦。

结合患者的症状、检查,子宫腺肌病诊断很明确,至于右附件的包块,很大可能是内异症包块。但是不排除肿瘤或炎性包块。

术前,主任一直在跟我们反复推测,这个包块的性质。主任常说的话就是,是什么病我们切开肚子当然就一目了然了。

但是我们至少要努力做到术前心里有数,大概方向是什么,才能在病人清醒的时候交代清楚,特别是这种全麻的病人。虽然我们有可能猜错,但是这个过程不能少。

谈好手术细节,患者的父亲和她一起签字,做好术前准备,第二天就送入手术室。我跟着主任一起上台。

术中情况比原先估计的更加复杂,那个包块是一个内异症包块,卵巢等包在里面完全分不清楚,跟肠管粘连严重,有巧克力样陈旧血流出。

整个子宫都是固定的,后壁更是与直肠严密地粘连在一起,硬硬的一坨,找不到确切的间隙分离。阔韧带、宫骶韧带都有异位病灶,属于深部浸润型内异症。

整个手术做得非常艰难,分离的创面血淋淋。既担心子宫后壁与直肠分离得太少,术后的效果不好,又担心分离得多了直肠直接分破了,简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我从来没有遇到这么难的手术,有点紧张,术中出血已经到1500ml了,子宫还没有切下来。最后,做了子宫次全切除及右附件切除。

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第五天她就回家了。

虽然我们解决她的病痛,但也让永远地失去了生育的权利。因此我时常在思考,我们是不是真的只要帮病人解决病痛就够了?

医学不断在进步,各类新的检查手段层出不穷,从最初的X光发展到后来的CT、核磁共振、乃至PET-CT,以及近几年越来越普及的基因检测……

技术的发展确实解决了一些问题,能够更早地发现疾病,更精准地实施治疗。我们除了要治疗患者生理上的疾病,但要处理好他们的心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治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